我的爱人我的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q1981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订婚
   1985年正月十五那天上午,天空中飘飘洒洒地下着小雪,我和几个同学在离家不远的打麦场上学骑自行车。
   我们轮换着学,个个都把外边的小棉袄脱了下来,只穿了一件红红的秋衣。正当我们学得汗流浃背时,母亲叫我回去。啥事?我很不情愿地问了一句。回去你就知道了,母亲笑着说。母亲说,咱对门的你杨叔,给你介绍了个对象,人家想见见你,走,回家换一件衣服再去。换啥呢,我去了。说着,我已走进杨叔家的院子。刚才骑车热得很,小棉袄的扣子我也没有系,敞着怀坐在杨叔家上屋门口的小方凳子上。看她圆圆的脸庞,短短的秀发,明亮的双眸炯炯有神,脸上洋溢着微笑,给人一种冬日可爱的感觉。她给我的第一印象,用现在的话说,爽!刚才不情愿来的想法,顿时化为乌有。我乐意,人家对我如何呢?心里又像揣了个小兔般扑腾扑腾跳个不停,真记不起当时我们都说了啥,怎么结束的第一次见面。在杨叔的安排下,下午,我们到黄庄剧院看了一场电影(庆幸得很,那时过元宵节村里免费放电影十余场),晚上,我们又在一起看了《胭脂》……很快到了分别的日子,正月十九上午在杨叔家,她说,要回家。我真不想让她走,可是……杨叔说,琴,这事咋说啊?“姑父,你看着办吧!”她莞尔一笑。
   “那就把定亲的日子定下来吧!”
   “你说个时间。”
   “我……”
   “说吧。”杨叔笑着说道。
   “二月初九吧。”
  结婚
  我和琴,相处了四年。每年的麦收、秋收季节,我虽说干农活儿是个外行,但我总会去琴家帮上几天忙,譬如担麦、背玉米秆,岳父、岳母看重我实在,心眼好。
     1989年春节刚过,我和琴的婚事列入了我家新年计划。二月间,父亲找人看了“好儿”,日子选在农历三月二十一。那时,新人结婚得有三件套,即大衣柜、写字台、双人床。这些东西,父母早些年已准备了些做家具的木材,很快做好了。让父母为难的是,结婚时的开支。琴知道后,主动提出婚事簡办,到时,我一人去接她。三月二十一这天,春光明媚,和风徐徐。我既当新郎又当接客,带了些鞭炮、香烟到岳父家接自己心爱的妻子了。一辆自行车,两个新人,在和煦的阳光下,说着未来、说着幸福从春天出发,既简单又快乐地度着人生的最美时刻……
  创业
     1995年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在村子的南边开了个建材门市。
  狭小的门市里,摆了个大型的拔丝机,开业资金三万元,设备花去了三分之二,周转资金仅仅几千元。借款是借不来的,拉货只能一点一点地拉。慢慢地熬,缓缓地爬。我和琴相互激励着对方,送走了秋冬,迎来了春夏。经过五年的摸爬滚打,经过五年的辛酸苦辣,“铁庄建材”这棵铁树开了花。2001年,在我和爱人的努力下,我们拥有了自己的门市部,增添了机器设备,开拓了新的业务。不论我去上海、去苏州、去青岛、去郑州,她都是一个人在家中,洗衣、做饭、记账、发货、看门户,任劳任怨……
   今天,儿子已成家,在洛阳买房安家了,女儿也上大学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我和我的爱人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温馨旅游……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夏意正浓,覆盖着杂草的水井口,一条蛇从长满青苔的石板上,哧哧地溜出来,吐着芯子昂着头。荷锄蹒跚前行的三叔看见了,冲上去抡起锄头,“嘿呦”一声,把吐着芯子的蛇头砸进石缝。   三叔长嘘一口气,整个身体紧紧地倚在锄头柄上,不让蛇有溜走的机会。我看见他朝水井边不远处摸螃蟹的孩子,张了一下嘴唇,又闭上了。我猜想,三叔是想叫孩子们过来淘井,给水井来一次大清洗。   蛇翻滚着细长的身子,为三叔跳了它生命中
期刊
闽东多山。这山,都是上帝一手捏就而成的。   不知从何时起,平原上的人、大海边的人,甚至同样是深山里的人,都不辞辛劳纷至沓来,询之,皆言闽东有仙山。虽说闽东也有些与仙字挂钩的山名,但这仙山乃指福鼎太姥山则是确凿无疑的。太姥山素有“海上仙都”之称,文人骚客凡来此山,必定留下吟咏之诗或颂扬之文。唐代林嵩的《太姥山记》,算是较早记述这座仙山的文字吧。其曰:“东有岩洞,奇石万状,曰玉笋牙签,曰九鲤朝天,
期刊
山野里正是兰花盛开的时候,有时在路上走着,那幽幽的兰香便不经意间突袭而来。   正是采兰的最佳时候。兰长在茫茫山野里,怎么才能找到它们呢?最好的方法,便是循著兰花的香气了。寻兰,也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事,明明闻着香味了,可就是找不着。“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其实,这不是寻香时不香了,而是恰恰靠近了兰花,香味太浓,便无法判断香味的方向了。   去年,一个放牛的老乡送我一丛兰花,据他说,是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单身,生活倒也逍遥。我所在的企业,正在三江汇合处,即洞庭湖、荆江、长江在城陵矶汇合,每到下班后,吃过晚饭,我便揣着收音机,沿着江边走,那叫个凉爽。航标灯在对岸的沙渚上,陸续亮起,顺江而下的一条条江轮也亮着灯,鸣着汽笛,向码头行举手礼。灯光辉煌中,许多人站在甲板上眺望,有的还向擦肩而过的船挥手致意,他们将要驶向武汉、芜湖、南京、上海——多么令人向往。   老乡见我单身,便为我介
期刊
很小的时候,对雷雨是怕的。  每当乌云密布,隐隐传来轰隆隆的打雷声时,老远就能听到大人们焦急地喊“响雷啦”,孩子们便收了贪玩的心,畏缩缩地往家里撤。那时住的房还是土坯墙,茅屋顶,小小的平房是那么弱小,仿佛一场暴雨就能掀倒整座房屋,再顽皮的孩子也怕。躲进堂屋,几声闷雷响过,隔着门缝,瞅见那干燥的泥地已经透湿,又随着一道闪电,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呼啦啦的狂风直往屋里涌,吹得两扇门上搭着的铁钩哐啷直
期刊
无数次因为看望在外地读书的儿子,从家乡的小城驱车到省城合肥。路遇的景致很多,春天的鲜花、秋天的落叶……却独独难忘高速公路两旁的树林,更难忘那树林间高耸于树梢的鸟巢。   上世纪60年代,时值24岁的父亲从合肥体校毕业去阜阳地区太和县的太和中学实习,因为踏实能干,被太中校长强留在实习的地方(父亲说老校长惜才,硬是把父亲档案扣留在太中)。父亲因此没能实现回自己家乡(蚌埠)任教的夙愿,直到认识我的母亲
期刊
从水韵茶庄出来,是落日晚霞的傍晚,在抬头之际,偶见一缕轻云。  转而,乌云连天。忽然,我不敢直视这样的天空,它竟然如此孤独,忧郁。车还没拐弯,那乌云就从头顶压来,砸向心头。正如闲言碎语一般,让我无法忽略。生活是自己的,何须理会?可是,真的做得到不必理会吗?虽明知不必计较,却又不可能不在意。   在等红绿灯切换之时,心情亦随着那乌云一样,愈来愈沉。   倏而,大滴大滴的雨,从空中坠落。我慌忙冲向
期刊
幼时无知,常常把小豆娘唤作蜻蜓,闹出几许笑话,比如,认定那纤弱的小豆娘就是女蜻蜓,至于真正的蜻蜓,看着它面目凶恶怪异,便界定为男蜻蜓。再比如,我们用男女蜻蜓玩“过家家”“女嫁郎”的游戏,其形式是一群光屁股孩儿在河边地畔上疯跑一圈后,人人手里就多了几只小飞虫,于是凑在一起比对,若恰有女孩子捉了“女蜻蜓”,而男孩子又恰巧捉了“男蜻蜓”的,便成了天定的姻缘,先交换手里愣笃笃的飞虫,而后各上各轿,轿子自然
期刊
终于熬到老皮塘的水见了底,荷叶紧紧伏在了淤泥上。   趁大家刚进入午休,我抄起一个空的油漆桶,从村后小路一口气跑到老皮塘。八月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直往脸上、脖子和一切裸露在外的皮肤里钻。顾不得抹去汗水,凉鞋朝柳树下一丢,提桶便下了塘。   塘边的水仅仅淹没脚脖子。捞过手边最大的一片荷叶,掏空底,往脑袋上一扣,便是一顶天然的遮阳帽子,且可完全遮住头和脸。再往池塘中间蹚两步,水已很少,有时一脚下去
期刊
乡村的田地在渐渐减少,辛勤劳作的农民也在减少。一些得心应手的农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地被抛弃。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田分给了各家各户。有了田,镰刀确实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割麦子、割稻子时,是镰刀最显身手的时候。广阔的田野一片金黄,农人们早起,在磨刀砖上“霍霍”地把镰刀磨得锋利,割起麦子、稻子来,只听见“唰唰唰”“唰唰唰”的声音,麦子与稻子齐齐地倒在农人的臂弯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