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白岩松:人到中年,平静是奢侈品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我这个岁数就会明白一点:让自己平静非常奢侈。
  你做很多该做的事情,才能放心地喝茶、听音乐、浪费时光,也不觉得有负罪感
  本刊记者/程昕明
  白岩松是一个有趣的对话者。对于很多问题,他的答案可以脱口而出。熟悉他的老同事说,老白已成熟得金黄了。他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圆润中有尖锐,防守中有侵略”。
  人如其名,无论是他五十出头依旧笔挺的身姿,还是连续两个多小时不间断的表达,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是挺立、饱满的。偶尔,在话语和时光的罅隙,他也会流露出不经意的柔软。
  《中国慈善家》:你在疫情期间有什么特别的感悟?
  白岩松:疫情期间我念叨得相当多的一句话就是台湾诗人杨牧的诗——“爱是唯一的向导”,而这位诗人偏偏也是在疫情期间去世了。
  虽然以前我经常念叨的是他另外一句诗,但是最后发现下意识里这首诗越跳越靠前,我现在最喜欢的是他这一句。当你不知道向哪儿走的时候,当你不知道跟着谁走的时候,爱是唯一的向导。这是非常小资化的一句话,但是有时候到了一定的岁数,你就觉得这才是对的。
  《中国慈善家》:最近看到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书?
  白岩松:最近再读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感慨良多,你会发现历史经常陷入到同一条河流。那是“一战”即将开始的时候,奥地利的民粹主义者都成了英雄,有一个不是诗人的诗人火透奥地利,因为他写了一首诗是骂英国的,那个时候英国是他们的敌人。所以看这样的书你就会很有感慨,历史一直在循环。
  去看看书你就会安静下来。看《昨日的世界》,你会知道一切都发生过,没有什么新东西,每天升起来的太阳依然是昨天的。
  《中国慈善家》:你对眼下的中美局势有什么看法?
  白岩松:我在节目中刚刚谈过,大致的原话是美国似乎要单方面发起新的冷战,但是它越疯狂越说明它病得不轻,我们没有义务为别人治病,但是要防止被它传染。我们一定要对等反制,别人乱了方寸,我们要有自己的分寸,谁也拿不走你该拥有的东西,除非你乱了方寸。在目前状况下,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怎么看、怎么做,我觉得有理有利有节,理性面对。中国的路长着呢,你要被别人带沟里,你才成为吃亏者。
  另外从大环境来看,如果我们说自己的缺点就是给别人递刀了,说别人的优点就是不爱国,那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已经结束了。中国是坚持改革开放的,而且我现在还可以明确地告诉你,面对这场变局,中国也正在用更开放的姿态来应对。
  我们这代人是经历过1989年和之后的,我们现在的处境会比1989年之后的局面更糟糕吗?那不也一样打开了吗?不正是用更改革和更开放的方式打开的吗?中国一定会朝着更开阔的方向去,而不是封闭的方向去。
  《中国慈善家》:有些声音也在议论热战,说中美难保不擦枪走火,你怎么看?
  白岩松:这不是几十年前了,现在的世界格局里战争不获益。过去我打赢你,你的领土归我,现在没这事儿,战争不获益。这是过去几十年世界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因此“二战”之后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幸运地赶上了这么长时间的和平。
  其实现在的战争已经以另外的方式在进行,贸易的、信息的、科技的,所以去提高自己能力,打好这样的战争。我不太担心(热战),而且也很讨厌那些喊打喊杀的,从来不看历史。只要真打起来了,炮灰都是普通人。
  《中国慈善家》:担任卫生系统的健康宣传员15年,你对中国的卫生体系有怎样的观察?
  白岩松:十多年我跟当时的卫生部长陈竺说,现在提到卫生部,老百姓觉得这是一个帮我治病的地方,我说这是错的。中国人强调的是大医治未病,我们一定要把卫生部慢慢改变形象,成为防病的部门,而不是治病的部门。
  过去15年,作为宣传员我也一直在做这件事。让我觉得有一点成就感的是,这两年健康中国计划明确强调以预防为中心。中国这么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都以治病为中心,从个体到社会我们耗得起这么大的资源投入吗?因此我做健康宣传员的时候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了急病快治,不转成慢病。即便得了慢病,也能够有效控制、健康生活,这就是我全部的健康理念。
  《中国慈善家》:现在很多明星做公益也很有顾虑,担心费力不讨好,做了之后反而被人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白岩松:我始终认为无论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投身到公益和慈善领域都应该鼓励。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他原来的那些想法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经济学术语说劣币驱逐良币,就像在互联网上理性的人后来越来越不留言了,因为你干不过情绪。从有互联网到现在,我没在互联网上留过一次言,因为我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
  《中国慈善家》:但你是一个不在场的网红,网上有很多“白岩松说”。
  白岩松:网不网红跟我没关系。你是频繁留言的人吗,会在网上跟人吵架吗?最新的互联网统计数据,中国的网民当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是17%,你就大致知道现状。可能很多你在面对的声音其实来自一个初二的孩子,或者说他只接受过初中教育,你跟人吵架去?你看我从来不回嘴,有道理没道理我都不回。
  有时候我会跟好朋友去讲一个故事,两个哥们吵架,一个说三七二十一,另一个说三七二十,俩人吵了两小时,最后鼻青脸肿去找县官做主。县官把三七二十的放了,把三七二十一的打了十棍子。县官说,知道三七二十一还能跟他吵两个小时,不打你打谁?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是特别好的一个老故事。因此我从不跟三七二十的人吵嘴,有时候更搞笑的是你听到三七二十的人正在跟三七十九的人吵架。
  《中国慈善家》:在你这样一个位置,要保持定力或者是拒绝诱惑,是不是挺难的一件事?
  白岩松:没什么难的。你要想明白很多事情,要过很多关。过钱关,对我来说那就不用想。我的生活方式不费钱,我也不缺钱。过男女关就更简单了,据我们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统计说,最不可能被诱惑的男主持人我排第一,我说这算批评是吧?(笑)权力关更不用说,我早在十几年前就全辞掉了。我現在依然得过名关,有的时候你太在乎自己的名声也是问题。不在乎骂你?OK!但是有一些人会在乎,希望有很好的名声,我希望我也能够再过这一关,那就无敌了。我指的不是要跟人去竞赛什么,而是你就彻底自由了。   你就做好你该做的事。你的身上不光有你,还有带过你的人、你的同事。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从东方时空到现在27年,我身上肯定有我那么多的同事,有他们27年前开始的时候想要做的事情。
  《中国慈善家》:从2012年开始带了近百名研究生。作為导师,你的乐趣和底气何在?
  白岩松:把一群陌生的名字变成了师生,最后变成了友情,然后又隔很多年变成了亲情。能一样吗?像亲情、友情这样拿不走的东西,那才是你真正的获得。
  作为老师,我最大的底气不是那些什么业务。我从学生这儿不直接获取什么,所以我会真给他们什么。这不是我的职业,我不靠它吃饭,我也没有任何教师评定的好与不好,这一切都没有。所以我会非常自由、全身心地去做。
  《中国慈善家》:除了“东西联大”,还有什么新的计划?
  白岩松:可能还会有我的游学计划。再过两年,我会每年选择4所大学各待半个月。游学只给本科讲,而且你还不能不给我钱,给我钱我还真一分不拿,我要在最后把这个钱变成对他们某个项目的奖励。很有意思,而且我还会熟悉那座城市。
  《中国慈善家》:今年52岁了,你设想过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吗?
  白岩松:退休了之后我有我的乐趣和事情。人一生当中能担责任的就这么多年,跑好你这棒立即有一个stop的概念,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以为这个世界缺了你就不转了,这一点我非常清楚。历史上有多少显赫的人物,影响世界继续向前走了吗?没有。所以千万不要自大、自恋。但是这会儿你在做这件事,那就要好好去做,然后转身就走。
  《中国慈善家》:退休以后你会不会做一个纯粹的公益人?
  白岩松:我老老实实地慢慢在向教育过渡,我说的不是泛教育,而是新闻传播教育。当白岩松成为一个非公众熟悉的名字的时候,我一定会迎来最开心的人生阶段。我还是做我的教育,那是我的公益。公益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
  《中国慈善家》:怎么讲?
  白岩松:做教育,学生是受益者,我也是。讲完课我就觉得很幸福。这还不是一个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概念,而是你在浪费一些时间和生命的时候,你觉得心安理得。人到中年,平静是奢侈品,公益是对自己的提升,是让你自己变得更好的东西。用《道德经》里的概念,我翻译成无私为大私,你越无私帮别人,你得到的越多,年轻的时候不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其他文献
(邱慧,本刊资深记者。3月19日赴武汉采访近一个月,发回多篇独家报道)  这个曾是我春游列表里最具市井气和烟火气  的樱花之都,在那时像座空城,让人心生恐惧  3月中旬,当我抵达武汉时,这座城市已进入疫情的后半段:封城50天,确诊病例逐日递减,复工复产、恢复城市运转被提上日程。  尽管社交平台上有过很多对武汉封城的描述,但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大街上空旷无人,临街商铺店门紧闭,零星的人气藏匿在
期刊
把犹太人的学习与挣钱等功利目的画等号,  是对他们最庸俗的误读  寻求并学习犹太人的成功之道是国内的一门显学,这波热潮从2010年《创业国度》中文版的出版开始,一直流行到现在。  和西方社会总体对犹太人感情复杂、褒贬不一的态度不同,国内主流媒体充斥着太多对于犹太人过于高调的肯定和推崇,很多对于犹太人的理解不是过于肤浅,就是把其他民族的特质生搬硬套到犹太人头上。贬低一个民族是种族主义,不明就里的吹捧
期刊
“科技向善”并不是简单的捐钱;由“新贵”到“心贵”的路途并不平坦  数年前在西雅图召开的那次中美互联网论坛,互联网界大佬聚齐,美国的微软、苹果、IBM、亚马逊、英特尔CEO纷纷到场,中国BAT(百度、阿里、腾讯)、京东、搜狐、奇虎360、新浪、联想的CEO也都来了。而此次论坛的槽点竟是中国CEO们的着装——张朝阳的绿领带在人群中出挑得厉害,还有点系歪了。最不能忍的是马化腾袖子没熨平,除了自然的衣纹
期刊
我感激汉语与英语的力量,穿越那些纪录片套路、俗例和假古董一样的当代景观,让我们再度成为杜甫的知心人  在西方疫情正炽的当下,BBC播出(在疫情前就拍摄好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客观上能稍微缓和西方的仇华情绪,因为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文明最精髓的一面:诗。  它提醒了西方观众杜甫的祖国是一个诗歌文明比荷马史诗还绵长的国度,并非什么野蛮落后的地方。我想,作为中国观众,大多能感受这种善意,所以这
期刊
我们能做的就是安身立命,做好自己能做、当做的事情,并且安顿好自己的内心。  2020年已经过半,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之下,原本以为不会再有什么事情能够颠覆心情了,但7月份连续发生的几个事情,让人不由得揣测,这糟糕的一年到底怎样才算触底。  这几个事,一是那件让人细思极恐的丈夫谋杀妻子并将其碎尸的命案,还有就是中国驻休斯敦领馆因为被限期关闭焚烧文件而引发了火警,以及接下来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关闭引发的直播狂
期刊
慈善事业不能代替运作良好的经济体系。最终,慈善机构可能摆脱了  剥削性资本主义最艰难的一面,但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依然存在。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大流行病席卷全球,表面上考验的是各国的卫生体系和应急能力,但实际比拼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家治理能力。截至目前,美国依然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感染病例超434万,死亡病例近15万,二者全球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百万级确诊、十多万人丧命,
期刊
32年,她把所有思念的痛苦埋在心里,把所有的希望、努力寄托在寻子路上  “李静芝的孩子找到了!”这条消息在“寻子圈”炸开了。  5月18日,西安市公安局的认亲现场,开门的一瞬间毛寅(小名嘉嘉)大喊一声“妈”,李静芝冲上前与儿子紧紧相拥,母子俩抱头痛哭,旁观者莫不为之动容。  1988年,两岁零8个月的嘉嘉在西安公安局对面的饭店离奇失踪。一条马路的距离,李静芝整整走了32年。  32年来,为了寻找儿
期刊
一场疫情迟迟未能结束,整个世界陷入极度不确定之中。秩序、传统、节奏,已经完全被改变,我们的生活像被抛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驶离了过去,却看不到明确的未来。  在被颠覆的2020年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还会遇到什么?  面对似乎已经触底的现实,悲观何用。无论是好是坏,就让我们如同画家刘小东说的那样,對现实报以敬意吧。让我们历尽沧桑之后,行到风止处,坐看云起时。
期刊
今年7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联合发布《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这是一部系统梳理、总结和评价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报告。  2019年,是《慈善法》颁布实施三周年,我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注册志愿者总数达1.69亿人,较2018年增长13.9%,志愿服务开启新的征程。  截至2019年底
期刊
看不见的“画像”不能肆意存在  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其令世人关注的成绩和特点是,在武汉暴发疫情后,利用各种手段收集患者、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乃至几乎每个人的信息,以追踪技术定位传染源并加以切断,从而有效地控制、减缓了病毒的传播。  对于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国家而言,这种控制模式非常有效,至少实现了在全国各地没有同时出现大规模疫情,没有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