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与艺术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其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的。“经济艺术化,艺术经济化”是经济与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关键词:经济基础;艺术;设计
一、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不管从人类的进展历程的维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一般来说也是一个艺术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在英国18世纪中叶,一个机器诞生导致了工业革命的诞生,与此同时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经济、文化、艺术、政治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的是英国成为了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一个基点。虽然在设计史界,有很多的学者对于现代设计的起步时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在那段时间里,英国的19世纪末,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综合作用,毫无意外的发展了20世纪初的现代设计革命。
艺术这个词汇准确的说是属于上层建筑,既然是上层建筑那么对应的经济基础是一定存在反作用力的,在一个社会中经济基础如果发生改变,那么迟早会导致出艺术的变革。艺术也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虽然存在反作用力,但是并没有脱离经济基础,并且往往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将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艺术的欣欣向荣和不断发展往往是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且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不断的发展起来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艺术文化的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有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情况便可以表现出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导致了艺术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状况,得出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二,通过比较不同艺术门类的发展状况,发现艺术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旦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建立在其上的上层建筑,包括艺术,将不可避免地经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然而往往这种改变并不是点对点、线对线的关系。
艺术文化对于人们而言,是对现实世界生活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人一种思考,让人的认识得到提高,具体的说是一种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反映。经济是客观存在的场所,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当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环境时,必然会影响社会中的人,所以人们的情感发生变化,反映在艺术表现上的时间特征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经济并不完全可以肆意的提升艺术,因为艺术的发展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我们从以前的学术观点或者理论界的观点和态度来看,很容易将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和当时的艺术发展进行剥离。基于的观点是所有的艺术活动都要从人类的审美和观点出发;但是社会上经济活动都要基于对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简单来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情感需要的“上層建筑”;而日常的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于人类生产资料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以前的观点里,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构成的“经济基础” 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质疑。经济是客观存在的场所,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当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环境时,必然会影响社会中的人,所以人们的情感发生变化,反映在艺术表现上的时间特征不同。于是乎得出经济发展并不完全支配艺术发展,因为艺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艺术生产较之物质领域的生产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既有共同的要求与条件,又有它相对的独立性、特殊性。因此,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仅能够对艺术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产生与艺术的特殊性不相适应的消极、矛盾的作用。在两者的对立统一中,经济因素同样处于决定的、制约的地位。因此,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如何解决好艺术与它不相适应的方面,使艺术不致于完全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就成了繁荣艺术,使艺术与经济同步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然而,这不能否认经济在艺术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当我们在回顾人类最初的发展史,我们看到了经济和艺术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我们在对于原始人了解中所发现的,而工具和器物中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形成了后来的工艺美术。伴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当时的人们开始用机械大量生产各种产品。但由于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分离导致了技术产品的丑陋和人情味的缺乏,这种状况在1851年的英国水晶宫博览会上暴露无遗。在当时工艺美术运动提出“美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不提倡纯艺术,并且还要反对。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艺术领域更是爆发了一场革命。这种革命所带的影响是巨大的,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把普通的一批产品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来表达。显而易见,这样的对于艺术的思考也在冲击着经济。
二、经济是设计和艺术的基石
在社会的发展初级阶段,人们对于产品的艺术和设计方面,产品的设计性是受到艺术的制约,因为在产品创作中,产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体现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使设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只有经济发展了,从而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与大机器生产为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设计的表现手段和材料上都有了技术的支持。从这以后,每一次经济发展成为设计的主流动力,经济发展背后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设计的进步。然而经济基础的提高一定会带来推动性的艺术变革。比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随着经济的不断提升,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封建艺术应运而生。
三、设计中艺术与经济的融合
“艺术是情感化的经济,经济是精确化的艺术”,这一点在设计上表现尤为突出。艺术所表达的语言是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更甚至是生命力精神力的体现。经济的不断发展背后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双方面的合理的赋予产品完美的功能和艺术表达。只有具有完美功能和完美形式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经济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如柯布西尔的《新精神殿堂》、巴塞罗那小姐的椅子、汉宁森的PH灯、格雷夫斯的自鸣水壶等,无缝地将艺术的敏感性和经济发展所代表的时代的合理性结合起来。现代设计则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和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新材料、新技术为支撑,以美观、人性化等因素为衡量的。经济和艺术是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是设计的双重存在。尤其是在现代审美善变、主宰人类生活的今天。它们之所以对立,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设计的感性和理性层面的创造性思维,而它们并存的根源在于设计的不断发展对功能和情感的双重需求,这使得设计必须依靠科学与技术。技术不断完善其功能,依靠艺术的个体魅力来满足大众。新的审美需求与情感需求设计以及经济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艺术与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艺术和设计推动经济发展的经典案例是包豪斯运动,包豪斯运动起源于德国,发展壮大于美国,在设计界上经常被提及。在近代,联合王国前首相谢尔夫人在经济发展会议上分析联合王国的经济形势和发展。她提出了一个关键点,如果要发展英国经济,设计力等于经济。但是在这句话的背后更多的反映出了艺术伴随设计,设计提高经济。并且指出“设计是英国工业发展的基石,没有设计的提高,英国工业发展永远不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也永远不可能提高城市的发展,英国政府必须完完全全的全力支持工业设计。在这个理念被提出后,英国的艺术领域不断发展,设计不断提高,工业更是突飞猛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政府讨论并批准了创建一所设计学校的想法,也就是包豪斯学院的倡议。从那时起,德国已经牢牢掌握了设计和艺术,德国将有限的经济、技术和管理力量结合艺术与设计完全转化为商品,然后不断的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这种实力一段时间里明显超过美国、英国、法国等国。日本也承认二战后对设计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知名公司都成立自己的企业设计部门,这种设计部门,不光是对于产品设计感的提高,更是艺术感的提高,并且反作用于经济,日本的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有着巨大的提高,那段时间更是被日本称之为复苏的黄金期,当时日本社会的产品,不管是家用产品,还是电子设备,小到日用品都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因为产品中体现了日本文化艺术和设计力表现。
结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将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艺术文化的提升和发展往往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并且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的来说经济发展与艺术有相互推动又有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庞彦强《艺术经济通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艺声 石岚 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在联系[J];文学评论;1981年02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艺术;设计
一、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不管从人类的进展历程的维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一般来说也是一个艺术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在英国18世纪中叶,一个机器诞生导致了工业革命的诞生,与此同时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经济、文化、艺术、政治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的是英国成为了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一个基点。虽然在设计史界,有很多的学者对于现代设计的起步时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在那段时间里,英国的19世纪末,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综合作用,毫无意外的发展了20世纪初的现代设计革命。
艺术这个词汇准确的说是属于上层建筑,既然是上层建筑那么对应的经济基础是一定存在反作用力的,在一个社会中经济基础如果发生改变,那么迟早会导致出艺术的变革。艺术也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虽然存在反作用力,但是并没有脱离经济基础,并且往往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将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艺术的欣欣向荣和不断发展往往是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且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不断的发展起来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艺术文化的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有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情况便可以表现出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导致了艺术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状况,得出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二,通过比较不同艺术门类的发展状况,发现艺术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旦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建立在其上的上层建筑,包括艺术,将不可避免地经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然而往往这种改变并不是点对点、线对线的关系。
艺术文化对于人们而言,是对现实世界生活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人一种思考,让人的认识得到提高,具体的说是一种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反映。经济是客观存在的场所,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当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环境时,必然会影响社会中的人,所以人们的情感发生变化,反映在艺术表现上的时间特征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经济并不完全可以肆意的提升艺术,因为艺术的发展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我们从以前的学术观点或者理论界的观点和态度来看,很容易将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和当时的艺术发展进行剥离。基于的观点是所有的艺术活动都要从人类的审美和观点出发;但是社会上经济活动都要基于对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简单来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情感需要的“上層建筑”;而日常的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于人类生产资料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以前的观点里,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构成的“经济基础” 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质疑。经济是客观存在的场所,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当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环境时,必然会影响社会中的人,所以人们的情感发生变化,反映在艺术表现上的时间特征不同。于是乎得出经济发展并不完全支配艺术发展,因为艺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艺术生产较之物质领域的生产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既有共同的要求与条件,又有它相对的独立性、特殊性。因此,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仅能够对艺术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产生与艺术的特殊性不相适应的消极、矛盾的作用。在两者的对立统一中,经济因素同样处于决定的、制约的地位。因此,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如何解决好艺术与它不相适应的方面,使艺术不致于完全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就成了繁荣艺术,使艺术与经济同步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然而,这不能否认经济在艺术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当我们在回顾人类最初的发展史,我们看到了经济和艺术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我们在对于原始人了解中所发现的,而工具和器物中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形成了后来的工艺美术。伴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当时的人们开始用机械大量生产各种产品。但由于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分离导致了技术产品的丑陋和人情味的缺乏,这种状况在1851年的英国水晶宫博览会上暴露无遗。在当时工艺美术运动提出“美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不提倡纯艺术,并且还要反对。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艺术领域更是爆发了一场革命。这种革命所带的影响是巨大的,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把普通的一批产品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来表达。显而易见,这样的对于艺术的思考也在冲击着经济。
二、经济是设计和艺术的基石
在社会的发展初级阶段,人们对于产品的艺术和设计方面,产品的设计性是受到艺术的制约,因为在产品创作中,产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体现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使设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只有经济发展了,从而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与大机器生产为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设计的表现手段和材料上都有了技术的支持。从这以后,每一次经济发展成为设计的主流动力,经济发展背后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设计的进步。然而经济基础的提高一定会带来推动性的艺术变革。比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随着经济的不断提升,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封建艺术应运而生。
三、设计中艺术与经济的融合
“艺术是情感化的经济,经济是精确化的艺术”,这一点在设计上表现尤为突出。艺术所表达的语言是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更甚至是生命力精神力的体现。经济的不断发展背后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双方面的合理的赋予产品完美的功能和艺术表达。只有具有完美功能和完美形式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经济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如柯布西尔的《新精神殿堂》、巴塞罗那小姐的椅子、汉宁森的PH灯、格雷夫斯的自鸣水壶等,无缝地将艺术的敏感性和经济发展所代表的时代的合理性结合起来。现代设计则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和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新材料、新技术为支撑,以美观、人性化等因素为衡量的。经济和艺术是现代设计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是设计的双重存在。尤其是在现代审美善变、主宰人类生活的今天。它们之所以对立,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设计的感性和理性层面的创造性思维,而它们并存的根源在于设计的不断发展对功能和情感的双重需求,这使得设计必须依靠科学与技术。技术不断完善其功能,依靠艺术的个体魅力来满足大众。新的审美需求与情感需求设计以及经济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艺术与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艺术和设计推动经济发展的经典案例是包豪斯运动,包豪斯运动起源于德国,发展壮大于美国,在设计界上经常被提及。在近代,联合王国前首相谢尔夫人在经济发展会议上分析联合王国的经济形势和发展。她提出了一个关键点,如果要发展英国经济,设计力等于经济。但是在这句话的背后更多的反映出了艺术伴随设计,设计提高经济。并且指出“设计是英国工业发展的基石,没有设计的提高,英国工业发展永远不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也永远不可能提高城市的发展,英国政府必须完完全全的全力支持工业设计。在这个理念被提出后,英国的艺术领域不断发展,设计不断提高,工业更是突飞猛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政府讨论并批准了创建一所设计学校的想法,也就是包豪斯学院的倡议。从那时起,德国已经牢牢掌握了设计和艺术,德国将有限的经济、技术和管理力量结合艺术与设计完全转化为商品,然后不断的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这种实力一段时间里明显超过美国、英国、法国等国。日本也承认二战后对设计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知名公司都成立自己的企业设计部门,这种设计部门,不光是对于产品设计感的提高,更是艺术感的提高,并且反作用于经济,日本的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有着巨大的提高,那段时间更是被日本称之为复苏的黄金期,当时日本社会的产品,不管是家用产品,还是电子设备,小到日用品都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因为产品中体现了日本文化艺术和设计力表现。
结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将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艺术文化的提升和发展往往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并且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的来说经济发展与艺术有相互推动又有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庞彦强《艺术经济通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艺声 石岚 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在联系[J];文学评论;198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