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用“眼中钉”一词,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关于这个词的来历,有一段很有趣的历史故事。
后唐明宗时期,宋州节度使叫赵在礼,他是皇亲国戚,又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便无法无天,到处搜刮民财,欺压百姓。宋州的人民吃尽了苦头,对他恨之入骨。
赵在礼在宋州做了几年官之后,觉得宋州太穷了,捞不了多少油水,就通过贿赂上司的办法要求调到富裕的永兴做官。宋州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奔走相告,高兴的庆贺道:“赵在礼走了,这真是咱老百姓的福气,好像拔掉了眼中的一根钉子!”
不料,这话传到赵在礼的耳朵里,气得他暴跳如雷,立即修书一封上奏皇帝,请求继续留在宋州。皇帝还以为他深得民心,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请奏。赵在礼一回来,宋州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赵在礼下令,让宋州的老百姓每人交一千大钱做为“拔钉钱”,不然就押到官府去坐大牢。宋州的百姓只好在心里憎恨这个“眼中钉”,但钱还是得交。
另有一说:相传,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
丁谓的所作所为,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在封建社会,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的陋习,在女子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用很长的白布把脚死死缠住,缠成又小又尖的弯弯的“月牙儿”。当时的觀念是,脚缠得越小越美,并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脚缠小了,当然只能穿小鞋了,这就是穿小鞋的本义。而这跟现在所说的意思大相径庭。现在的“穿小鞋”是指故意刁难人给人穿小鞋。此义的引申跟男女婚姻有关。
有时候的男女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子深居闺中,轻易不露面,男方无从知道女方的模样,只能依照媒婆所拿来的鞋样大小去衡量女方的美丑。
男方看到鞋样,就如同是见着了女方本人,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如果男方看了鞋样,有意向的话,就留下这个鞋样儿,并按照此样的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按规矩,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女方如果当初故意把鞋样尺寸弄小,自然就穿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出丑。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风俗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封闭落后的状态。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对外门户开放,官员争相出国,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荣耀,于是一股出洋风拔地而起。
在此之前,根本很少有人问津外国的生活概貌和风情。所以这些出国要员,貌似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实际却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一踏入灯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戈登的遗族为了表示感谢,特将竞犬会上获得头奖的名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李鸿章此举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只是可惜了那只获得头奖的名犬。
还有一说,驻英国使馆的中国官员崔某,一贯贪财,其家属曾偷盗酒馆的手巾,后被查出,名声狼藉,但他依旧对钱财情有独钟。
为了增加额外收入,崔某竟让他的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衣物洗后,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竟公然挂在使馆门前。西方记者曾把这些拍成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丑闻,名噪一时。后来人们把这些出洋大臣和公使等要员所闹的笑话,称为“出洋相”。不过,它的意义有所扩展,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皆可称为出洋相。
后唐明宗时期,宋州节度使叫赵在礼,他是皇亲国戚,又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便无法无天,到处搜刮民财,欺压百姓。宋州的人民吃尽了苦头,对他恨之入骨。
赵在礼在宋州做了几年官之后,觉得宋州太穷了,捞不了多少油水,就通过贿赂上司的办法要求调到富裕的永兴做官。宋州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奔走相告,高兴的庆贺道:“赵在礼走了,这真是咱老百姓的福气,好像拔掉了眼中的一根钉子!”
不料,这话传到赵在礼的耳朵里,气得他暴跳如雷,立即修书一封上奏皇帝,请求继续留在宋州。皇帝还以为他深得民心,很快就批准了他的请奏。赵在礼一回来,宋州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赵在礼下令,让宋州的老百姓每人交一千大钱做为“拔钉钱”,不然就押到官府去坐大牢。宋州的百姓只好在心里憎恨这个“眼中钉”,但钱还是得交。
另有一说:相传,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拿住把柄,引发后患,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寇准被排挤出了京城。
丁谓的所作所为,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现了一首民谣。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钉”。
在封建社会,我国汉族妇女一直沿袭着缠足的陋习,在女子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用很长的白布把脚死死缠住,缠成又小又尖的弯弯的“月牙儿”。当时的觀念是,脚缠得越小越美,并美其名曰“三寸金莲”。脚缠小了,当然只能穿小鞋了,这就是穿小鞋的本义。而这跟现在所说的意思大相径庭。现在的“穿小鞋”是指故意刁难人给人穿小鞋。此义的引申跟男女婚姻有关。
有时候的男女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子深居闺中,轻易不露面,男方无从知道女方的模样,只能依照媒婆所拿来的鞋样大小去衡量女方的美丑。
男方看到鞋样,就如同是见着了女方本人,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如果男方看了鞋样,有意向的话,就留下这个鞋样儿,并按照此样的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按规矩,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大而受骗。女方如果当初故意把鞋样尺寸弄小,自然就穿不舒服,甚至穿不上,从而出丑。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风俗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人为“给人穿小鞋”。
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封闭落后的状态。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对外门户开放,官员争相出国,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荣耀,于是一股出洋风拔地而起。
在此之前,根本很少有人问津外国的生活概貌和风情。所以这些出国要员,貌似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实际却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一踏入灯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戈登的遗族为了表示感谢,特将竞犬会上获得头奖的名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李鸿章此举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只是可惜了那只获得头奖的名犬。
还有一说,驻英国使馆的中国官员崔某,一贯贪财,其家属曾偷盗酒馆的手巾,后被查出,名声狼藉,但他依旧对钱财情有独钟。
为了增加额外收入,崔某竟让他的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衣物洗后,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竟公然挂在使馆门前。西方记者曾把这些拍成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丑闻,名噪一时。后来人们把这些出洋大臣和公使等要员所闹的笑话,称为“出洋相”。不过,它的意义有所扩展,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皆可称为出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