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枝向暖北枝寒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kiso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贵仁杰先生,是在朋友的酒局上,朋友推荐我有时间看看先生的画。我很惶恐,是因为我的不懂,我很好奇,是因为我想看懂。在惶恐与好奇之间,我选择了好奇,尽管好奇中更多的是惶恐。先生武陵人士,客居益阳,醉意于山水,潇洒风流。
  我欣赏美者,我更向往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创造者。虽然,他的美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赞美,这自然是角度和层次的差别。阅读先生之画,有种苍凉之感,却依然言尽而意无穷,也有小家碧玉之风韵。这种风韵,即是先生画作中所带来的禅意使然,南枝而暖,北枝而寒。由此,我们从作品中看出人生,更看出作者的慈悲。
  一般的画者,画石必然而润,水也必然而明,山一定是巍峨的,泉适宜洒落,云烟必须出没,野径务必迂回,松偃尽是龙蛇,竹也藏纳风雨,道是画有八格。我一直不赞成这种整体思维。倘若竹知人意,松晓人情,径有人迹,也可谓之佳构。先生之画,于生活中捕捉灵感,于意念中唤醒慈悲,时而暖人心,时而寒戾气,一如当头棒喝,让人智慧缠生。
  远山是画,更是想象空间,近水为诗,何尝不是人生感悟。山水相连,诗画一体,背后又是怎样故事?
  酒局如棋,谁迷其中?记得和先生品酒之时,先生浅尝慢饮,却也干净利落。我则如入云端而不能下,如误入花丛而不能顾。迷于酒境,更不舍画意,结果大醉一场,先生之画却也印刻我心。逃离世俗的喧嚣,远隔物质的诱惑,高贵自己的灵魂,追求无上的纯真,人生的磨难和困苦,只是孤舟一叶,过眼烟云。
  艺术是一种眼光,更是历史,留给人类的是永恒的念想。先生千山秀丽,却无流水溪声,山高万仞,不碍白云飘飞,更多的是心绪的表达,直追人性的深处。这是一种真正的探险精神,也在真性情的探险家,只为难以割舍的无穷乐趣,只为驻步不前的永恒魅力。
  正如先生所说,艺术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对话。艺术不是技法的高明,不是财富的富有;艺术是对生命本质的解悟、对生活深度的诠释、对世界生生不息之万事的复印与创造。艺术的真谛和价值在于人的思维感动与心灵呐喊;在于是否将艺术语言和生活节奏紧密相连;在于是否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艺术的感悟来揭示和展演当代生活的本质及对精神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我期待先生以画作表现人生,认识历史,更多的是给我们美的享受,也期待先生松风禅意,山高水长,唤回历史深处的记忆。
其他文献
读《孤吟百律》寄林凡先生  周俊杰  罗浮半世寻幽梦,大漠孤烟暮雨凄。  谁蹈屠龙秦火恨,君描浴凤楚书奇。  林深径曲偏驰马,草长风轻任射麋。  最是生离情别处,梅花点点入寒蹊。  作为著作等身、书风豪荡的著名书法评论家、书法艺术家的周俊杰先生,早已名满天下,而作为诗人的周先生却少为人知。最近周先生的《挥云斋吟草》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之出版,应为当代书坛、诗坛的重大收获。当代书坛的艺术创作,
期刊
汉字是全世界仅存的沿续了近四千年的文字,可以说,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构成了一部中华文化史。熊秉明先生赞誉云: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历代优秀的典籍都是藉由书法的记录传承下来,几千年中国书法的审美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认为书法艺术拓展了中国文化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书法教育古已有之。殷商时期的甲骨中载有记录学习书刻的骨片;西周官学所谓六艺“礼、乐、御、书、数”,书即指对文字之认知与书
期刊
晴雨楼藏清代龙尾石圭形砚,砚体呈长方形,砚面雕有精致的席地纹,砚堂与砚池整体作圭形。砚岗上刻璧形纹饰,璧直径仅半寸余,但璧面所琢乳钉纹、中心所开圆孔,皆历历可见。砚背开圭形覆手,形制与砚面相对。整砚雕琢风格细致入微,这样的雕琢手法在龙尾古砚中并不常用,这主要是由于龙尾石的结构决定的。  龙尾砚石属变质岩,这是地下岩石受高温作用而改变原石结构形成的一种新岩。龙尾石的岩层属性为片页状板岩,石理分层明显
期刊
余本海,别号凹居,1965年元月生于湖南岳阳。现居北京宋庄,书画为业。2009年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霍春阳传统绘画研究室专修绘画。自幼爱好书画,曾师从钟增亚、黄定初、甘霖、霍春阳等名家。作品入展全国名家中国画邀请展等展览并被多家博物馆、机构和私人收藏,出版多种个人专集。2012年2月在河北衡水举行余本海画展;2015年3月在四川乐山当代艺术研究会举办余本海书画作品展;2015年4月在北京琉璃厂博艺雅
期刊
近几年来,笔者偶尔尝试了一些指画创作,结果这批习作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意见,可谓有褒有贬。其中,有几位关系相当要好的朋友在私下都劝我不要再画指画了,他们说指画是跑江湖的人耍的伎俩,不入流。首先,我要感谢这几位朋友对我的关爱,但是有一点我不太认同,我认为指画绝对不是江湖杂耍。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把指画的前世今生弄个明白。  不可否认,目前网络上流行很多用嘴作画的,用胸部作画的,甚至用生殖器作
期刊
时间:2015年10月28日  地点:杭州古运河畔俞建华庸福斋  采访人:倪旭前(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美术学副教授)  俞建华,字驾沧,1944年出生于浙江海盐。1972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毕业后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任美术编辑、编审、研究室主任等。曾得陆维钊先生指点,书法创作以隶、行见长。曾任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期刊
阮元(1764—1849),字梁伯、一作良伯,改字伯元,号云台,一作芸台,又号瀛舟仙客、雷塘庵主、云翁、苍山画仙,晚号节性斋主人、揅经老人、研堂老人、怡(颐)性老人、选楼老人等,谥号“文达”。江苏扬州人,占籍仪征,故文人笔下又有“阮仪征”之谓。斋馆名称甚多,有学寿斋、小琅嬛仙馆、积古斋、小沧浪亭、白圭诗馆、八砖吟馆、谱研斋、文选楼、揅经室、雷塘庵、节性斋等。  阮伯元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阁老,
期刊
“古韵留馨——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名家梅花展”于2016年3月25日起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出。  梅花原产于我国南方,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繁多,已成为世界性的著名观赏花木。梅花是传统绘画中常被表现的题材之一,梅、兰、竹、菊四君子中,梅花居首,梅花又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寓意与“四君子”相同。历代传世的梅花图数不胜数,文人墨客喜好通过咏梅、画梅,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自
期刊
敖普安,又名甫安,号老傲,别署潭州一傲、菊叟、清湘逸士等,祖籍江西清江,194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省美协会员、天心印社名誉社长、岳麓印社艺术顾问、湘潭市书协名誉主席。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入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等书;并多有展出、获
期刊
我1962年出生于南投县最南端边陲小镇“竹山”,一个“浊水溪”与“清水溪”交汇处的农家庄。由于辽阔、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养成了我质朴的性灵及创作题材。退伍之后,在台北繁华的都会生活了6年,这是另一种压迫、紧张又冷漠的不同环境氛围,而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也在作品里互相交错融合出对立又共存的风貌。我的创作历程先接触平面绘画,36岁之后才转换立体的创作。很庆幸:十年的绘画经验,给予我立体雕塑及陶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