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农耕文化,其中包括与农事相关的节日。以及和节日相关的具有祈福、劝导、标志性的玩偶。另外,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民间信仰,综合了各种文化和宗教色彩,也同时启发了民间艺人和农人在玩偶创作上的灵感。本文将对此做一番研究和梳理。
关键词:农耕;信仰;民间玩具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留存着许多质朴的民间玩具,它们往往使用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制作,有着神秘的造型和装饰符号。根据研究这些民间玩具的产生渊源和中国的农业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农业生产促生的民间玩具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长期的耕作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农耕文化积淀,农人在辽阔的土地上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的生产活动,逐渐的摸索总结出时令决定和影响着农事的开展,于是古人根据经验和对四季变化的观察,并且结合天文历法创造出一套有利于指导农业耕种的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的中原地区,也就是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黄河流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初步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个节气基本上完全齐备。从二十四个节气的名字来看,我们很明显能够感觉到这种时令的划分系统和农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如谷雨,是说此时开始,雨水频繁雨量充足,谷物能够得以茁壮成长。小满,是说麦子一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是说麦子一类有芒的作物成熟。二十四节气成为农人历代参考的完整的农业气候历,并且更多的指导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中国的大部分节日也基本上是由节气发展而来,或者有些节气本身就成为节日。
人们往往在农事暂时清闲的某一天或者一个时段约定成俗的定为节日,节日的目的或者为庆祝前面的收获,或者对将来的农事做一个仪式式的提前祝贺。人们在节日里辞旧迎新,让时间在这里做一个记号。在节日里充分享受劳动带来的成果,感恩上苍赐予的美好生活。因此在很多节日里都有祭拜祖先和天地的活动,比如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祭桌上除了有丰富的菜肴酒水,很多地方都会供奉花馒。所谓花馍就是用面粉加水和成面团并塑造形体,大部分造型都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然后上锅蒸熟使之定型,有的还要结合彩绘。花馍是一种特别的玩偶形式,这种玩偶形式既能观看又能吃,还是孩子们喜欢把玩的玩具。在山东聊城郎庄,有一个专门从事花馍制作的艺人群体,他们制作的花馍种类繁多,样式独特。有猪八戒背媳妇,老鹰捉鸡等等各种题材。当地人习惯把所有的形式统称为“面老虎”。每到春节期间,四邻八乡的人都会到那里采购。工序复杂,琳琅满目的花馍摆上祭桌,是对天地和祖先最虔诚的敬重,缤纷的色彩和讨喜的造型也烘托了节日的气氛。孩子们在祭拜仪式结束的瞬间抢到自己心仪的玩偶,也把节日的欢快持续的传递下去。
在端午节,民间也有给孩子们缝制布老虎的传统,老虎在民间被看做是一种威严和吉祥的动物,父母希望通过老虎的形象驱除邪祟,保护孩子健康的成长。各地的布老虎形式不一,但是都非常讲究用色和装饰。在笔者的故乡山东也有在立春当天缝制“春娃娃”的习惯,老人们用简单的布片做成娃娃的形象,内部填上棉花,用笔画上面部五官。给孩子们玩耍,有迎春,劝农,趋利避害的寓意。
这些玩偶在人们精神狂欢的节日里,伴随孩子们的嬉戏和欢笑,实在把一个物质并不富有的年代烘托的其乐融融。玩偶在农业文明时代带给人们希望和欢乐,它是弥补物质生活欠缺,平衡人类精神的一道良剂。
二、民间信仰对民间玩具的启发
基于农耕文明而产生的民间信仰是一种综合融汇的宗教,这种宗教是实用主义的,是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凡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神祗都受到人的敬拜。可以说民间生活无处不充满了神灵,但它又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生活的改变不断的交织、演变、异化。其中原始的对万物的崇拜和敬畏心理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社会,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都处在一种低端的状态,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显得神秘而强大,人们畏惧自然又在生产和生活中依赖自然界的力量,于是就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直至今天民间总是存在很多的忌讳和信仰,比如在农村,人们对于经年的大树或者某块特别的石头都奉之为神,不但不会轻易破坏而且还要对其膜拜,这就是一种原始图腾崇拜的遗存。
除此之外,古代宗法制度强调了血缘关系中的尊卑秩序,因此中国有极其浓厚的敬祖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转世等说法应经逐渐淡化,但是作为后人主观上希望先人的灵魂长存的观念并没有改变,人们希望自己得到祖先的庇护,并且在行为上受到神灵观念的约束。
另外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道教,外来佛教都对民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這些宗教学说在民间的流传不同于上层社会,由于缺乏完整的传播途径和土壤,它们在民间被融合于其他信仰当中,很多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变的俗世化。宋代流行的泥玩偶“摩和乐”其前身就是佛教神人,他们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在百姓生活中平民化,成为孩子们在节日里的耍物。北京流行的玩偶兔爷,是中秋节祭月神的神像,同时也有娱乐儿童的功能,兔爷的坐骑有的来源于文殊菩萨的白象,有的则来自于道教祖师张天师的黑虎。这也折射出各种宗教元素在民间的交融。
此外,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先民们借助巫术来卜问吉凶,祛病,举行仪式。民间有大量的玩偶形式都来源于巫术,利用交相感应的巫术原理,人们以泥偶、布娃娃等来达到乞子,祛病,或者诅咒他人的愿望。这是一种世界性的巫术文化现象,印第安人,印度人,朝鲜,日本,以及欧洲,美洲,非洲等国家都有以偶人进行巫术活动的传统。偶像一般用来诅咒自己憎恶的人,但也有的帮助人们完成美好的心愿,尤其是利用偶像来乞子,在国内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习俗。天津天后宫的祭祀妈祖庙会上,求子的妇女再祭拜许愿之后,要要从庙里请回一个叫做“大阿哥”的娃娃彩塑,寓意带回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并希望“大阿哥”能够给家庭带来瓜瓞绵绵的子嗣。
三、结语
玩偶的产生渊源也许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也可能是几种原因合力催生了玩偶的产生。我们在端详它们时感受到的神秘力量,感受到的文化沉淀的流淌,都会激发我们继续去探求。今日社会对文化的认识和推崇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呼唤精神和文化上的回归。在现代化的玩偶设计上,不能仅停留在对造型和装饰的求新求变上,我们必须对其产生和历史朔本求源。只有将玩偶的文化渊源糅合在设计中,才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关键词:农耕;信仰;民间玩具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留存着许多质朴的民间玩具,它们往往使用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制作,有着神秘的造型和装饰符号。根据研究这些民间玩具的产生渊源和中国的农业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农业生产促生的民间玩具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长期的耕作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农耕文化积淀,农人在辽阔的土地上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的生产活动,逐渐的摸索总结出时令决定和影响着农事的开展,于是古人根据经验和对四季变化的观察,并且结合天文历法创造出一套有利于指导农业耕种的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的中原地区,也就是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黄河流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初步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个节气基本上完全齐备。从二十四个节气的名字来看,我们很明显能够感觉到这种时令的划分系统和农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如谷雨,是说此时开始,雨水频繁雨量充足,谷物能够得以茁壮成长。小满,是说麦子一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是说麦子一类有芒的作物成熟。二十四节气成为农人历代参考的完整的农业气候历,并且更多的指导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中国的大部分节日也基本上是由节气发展而来,或者有些节气本身就成为节日。
人们往往在农事暂时清闲的某一天或者一个时段约定成俗的定为节日,节日的目的或者为庆祝前面的收获,或者对将来的农事做一个仪式式的提前祝贺。人们在节日里辞旧迎新,让时间在这里做一个记号。在节日里充分享受劳动带来的成果,感恩上苍赐予的美好生活。因此在很多节日里都有祭拜祖先和天地的活动,比如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祭桌上除了有丰富的菜肴酒水,很多地方都会供奉花馒。所谓花馍就是用面粉加水和成面团并塑造形体,大部分造型都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然后上锅蒸熟使之定型,有的还要结合彩绘。花馍是一种特别的玩偶形式,这种玩偶形式既能观看又能吃,还是孩子们喜欢把玩的玩具。在山东聊城郎庄,有一个专门从事花馍制作的艺人群体,他们制作的花馍种类繁多,样式独特。有猪八戒背媳妇,老鹰捉鸡等等各种题材。当地人习惯把所有的形式统称为“面老虎”。每到春节期间,四邻八乡的人都会到那里采购。工序复杂,琳琅满目的花馍摆上祭桌,是对天地和祖先最虔诚的敬重,缤纷的色彩和讨喜的造型也烘托了节日的气氛。孩子们在祭拜仪式结束的瞬间抢到自己心仪的玩偶,也把节日的欢快持续的传递下去。
在端午节,民间也有给孩子们缝制布老虎的传统,老虎在民间被看做是一种威严和吉祥的动物,父母希望通过老虎的形象驱除邪祟,保护孩子健康的成长。各地的布老虎形式不一,但是都非常讲究用色和装饰。在笔者的故乡山东也有在立春当天缝制“春娃娃”的习惯,老人们用简单的布片做成娃娃的形象,内部填上棉花,用笔画上面部五官。给孩子们玩耍,有迎春,劝农,趋利避害的寓意。
这些玩偶在人们精神狂欢的节日里,伴随孩子们的嬉戏和欢笑,实在把一个物质并不富有的年代烘托的其乐融融。玩偶在农业文明时代带给人们希望和欢乐,它是弥补物质生活欠缺,平衡人类精神的一道良剂。
二、民间信仰对民间玩具的启发
基于农耕文明而产生的民间信仰是一种综合融汇的宗教,这种宗教是实用主义的,是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凡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神祗都受到人的敬拜。可以说民间生活无处不充满了神灵,但它又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生活的改变不断的交织、演变、异化。其中原始的对万物的崇拜和敬畏心理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社会,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都处在一种低端的状态,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显得神秘而强大,人们畏惧自然又在生产和生活中依赖自然界的力量,于是就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直至今天民间总是存在很多的忌讳和信仰,比如在农村,人们对于经年的大树或者某块特别的石头都奉之为神,不但不会轻易破坏而且还要对其膜拜,这就是一种原始图腾崇拜的遗存。
除此之外,古代宗法制度强调了血缘关系中的尊卑秩序,因此中国有极其浓厚的敬祖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转世等说法应经逐渐淡化,但是作为后人主观上希望先人的灵魂长存的观念并没有改变,人们希望自己得到祖先的庇护,并且在行为上受到神灵观念的约束。
另外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道教,外来佛教都对民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這些宗教学说在民间的流传不同于上层社会,由于缺乏完整的传播途径和土壤,它们在民间被融合于其他信仰当中,很多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变的俗世化。宋代流行的泥玩偶“摩和乐”其前身就是佛教神人,他们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在百姓生活中平民化,成为孩子们在节日里的耍物。北京流行的玩偶兔爷,是中秋节祭月神的神像,同时也有娱乐儿童的功能,兔爷的坐骑有的来源于文殊菩萨的白象,有的则来自于道教祖师张天师的黑虎。这也折射出各种宗教元素在民间的交融。
此外,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先民们借助巫术来卜问吉凶,祛病,举行仪式。民间有大量的玩偶形式都来源于巫术,利用交相感应的巫术原理,人们以泥偶、布娃娃等来达到乞子,祛病,或者诅咒他人的愿望。这是一种世界性的巫术文化现象,印第安人,印度人,朝鲜,日本,以及欧洲,美洲,非洲等国家都有以偶人进行巫术活动的传统。偶像一般用来诅咒自己憎恶的人,但也有的帮助人们完成美好的心愿,尤其是利用偶像来乞子,在国内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习俗。天津天后宫的祭祀妈祖庙会上,求子的妇女再祭拜许愿之后,要要从庙里请回一个叫做“大阿哥”的娃娃彩塑,寓意带回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并希望“大阿哥”能够给家庭带来瓜瓞绵绵的子嗣。
三、结语
玩偶的产生渊源也许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也可能是几种原因合力催生了玩偶的产生。我们在端详它们时感受到的神秘力量,感受到的文化沉淀的流淌,都会激发我们继续去探求。今日社会对文化的认识和推崇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呼唤精神和文化上的回归。在现代化的玩偶设计上,不能仅停留在对造型和装饰的求新求变上,我们必须对其产生和历史朔本求源。只有将玩偶的文化渊源糅合在设计中,才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