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必须是实时有效的,可以从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教学反馈几个方面着手,促进学院计算机教学健康良好的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145-01
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个学校对计算机的教学给予极大的重视。但是由于新兴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加速更新换代,而且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面对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一定要不断革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针对我国国情来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計算机人才的需求在我国显得愈发紧迫,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探究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院计算机教学健康良好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均与社会对其计算机素质的需求有着明显的差距,暴露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诸多弊端。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一)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
过程和经验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授课模式,而过程的教学和教师日积月累的经验以管理方面的整齐划一为主,主要注重相同个性的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大不相同,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缺乏有效更新
针对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效性这一重要前提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计算机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毕业就到学院来工作,由于缺乏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往往照搬枯燥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无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创新文化相融合,使得计算机的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不能实现所教计算机技术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缺乏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
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由于计算机的基础性知识相对枯燥、比较复杂难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够。计算机的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有很高的要求,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力,在遇到复杂难理解问题的时候一味地躲避和退缩,对高职计算机的教学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浅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必须是实时有效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将以往过程和经验管理模式改变成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算机技术和理论知识不断发展,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一面以教材为基础,一面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材内容,根据新技术和新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的知识层面能够保持时效性。与此对应的是,教师应当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计算机发展的最新信息以扩充自己的专业信息量来保证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的提升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学院可优先招聘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同时要重视上岗教师专业能力的再培训工作,鼓励和激励教师进行职业素养的自我完善,定期开展教学公开课,对公开课质量进行评估,使教师间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除此之外,学院的硬件条件也应该及时更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以教学方式的丰富多彩和创新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计算机专业课程因为抽象化、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难免会感到枯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将理论教学、上机操作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教学的反馈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尚很薄弱,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他们对于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教师通过拓宽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途径来了解学生究竟学得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所在。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不让学习问题积累和发展,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所必需的重要技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相关知识,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2]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145-01
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个学校对计算机的教学给予极大的重视。但是由于新兴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加速更新换代,而且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面对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一定要不断革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针对我国国情来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計算机人才的需求在我国显得愈发紧迫,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探究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院计算机教学健康良好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均与社会对其计算机素质的需求有着明显的差距,暴露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诸多弊端。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一)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
过程和经验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授课模式,而过程的教学和教师日积月累的经验以管理方面的整齐划一为主,主要注重相同个性的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大不相同,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缺乏有效更新
针对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效性这一重要前提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计算机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毕业就到学院来工作,由于缺乏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往往照搬枯燥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无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创新文化相融合,使得计算机的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不能实现所教计算机技术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缺乏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
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由于计算机的基础性知识相对枯燥、比较复杂难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够。计算机的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有很高的要求,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力,在遇到复杂难理解问题的时候一味地躲避和退缩,对高职计算机的教学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浅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必须是实时有效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将以往过程和经验管理模式改变成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算机技术和理论知识不断发展,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一面以教材为基础,一面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材内容,根据新技术和新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的知识层面能够保持时效性。与此对应的是,教师应当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计算机发展的最新信息以扩充自己的专业信息量来保证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的提升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学院可优先招聘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同时要重视上岗教师专业能力的再培训工作,鼓励和激励教师进行职业素养的自我完善,定期开展教学公开课,对公开课质量进行评估,使教师间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除此之外,学院的硬件条件也应该及时更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以教学方式的丰富多彩和创新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计算机专业课程因为抽象化、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难免会感到枯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将理论教学、上机操作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教学的反馈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尚很薄弱,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他们对于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教师通过拓宽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途径来了解学生究竟学得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所在。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不让学习问题积累和发展,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所必需的重要技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相关知识,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2]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