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swhzx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肥胖与结直肠腺瘤现患风险的相关性,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现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嘉善县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收集2012年8月至2018年3月结直肠癌高危人群肠镜检查结果和体格检查指标信息。根据肠镜检查结果,纳入3 895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11 232名健康对照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BMI 24.0~27.9 kg/m2)、肥胖(BMI≥28.0 kg/m2)与结直肠腺瘤现患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调整性别和年龄因素后,与体质量正常者(BMI 18.5~23.9 kg/m2)相比,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风险增高36%(OR=1.36,95%CI 1.18~1.56)。按性别分层后,与正常体质量者相比,男性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风险升高30%(OR=1.30,95%CI 1.07~1.59),女性超重、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风险分别升高15%(OR=1.15,95%CI 1.01~1.31)和40%(OR=1.40,95%CI 1.14~1.71)。按年龄分层后,与正常体质量者相比,40~59岁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升高31%(OR=1.31,95%CI 1.07~1.61),60~74岁超重、肥胖者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分别升高13%(OR=1.13,95%CI 1.01~1.27)和39%(OR=1.39,95%CI 1.15~1.70)。按不同病理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显示,肥胖者患非进展期腺瘤和进展期腺瘤风险较正常体质量者分别升高35%(OR=1.35,95%CI 1.16~1.57)和39%(OR=1.39,95%CI 1.06~1.83)。

结论

肥胖与结直肠腺瘤现患风险相关,该效应在女性、60~74岁、进展期腺瘤人群中更显著。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现场干预措施应包括控制体质量。

其他文献
2015年8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35例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接受卡培他滨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患者接受了4(2~15)个周期的治疗,4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总体有效率为25.7%(9/35),疾病控制率为65.7%(23/3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4.6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88.6%(31/3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3~4级不良反应较少。卡培他
期刊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011年6月至2017年9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5例疑似IBD和(或)肠结核的患者进行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检测,结果发现CD和UC患者外周血CD4+CD25+叉头样转录因子(FOXP)3+ Treg细胞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97±0.48)%、(0.94±0.36)%、(1.3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35、4.955,P
期刊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发病率位列第二位的原发性胃恶性肿瘤,大部分胃MALT淋巴瘤可通过根除H.pylori获得完全缓解,但仍有一部分胃MALT淋巴瘤在根除H.pylori后持续存在残留病变。现报告1例以全胃弥漫性黏膜改变为特点的胃MALT淋巴瘤在根除H.pylori后病变局限残留,随访复查过程中再次发现病变出现活动性,进一步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病例。
期刊
目的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MT)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筛选和鉴定用于缺血性结肠炎(IC)与UC鉴别诊断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UC和IC患者各1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10名,分别纳入UC组、IC组和NC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血清样本,经去除高丰度蛋白、蛋白酶解、肽段标记和分馏等处理后,通过质谱分析仪检测,获取在3
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各年龄段病因不同。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316例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较为熟知的病因,对一些不常见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16例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以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多见,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以肠息肉、急慢性腹泻病和麦克尔憩室常见。肠息肉高发于1~<4岁组,牛奶蛋白过敏更多见于28 d~<1岁组,麦克
期刊
一例54岁男性患者因"反复肝功能异常4年"接受腹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术后第4天出现持续性中上腹痛,血尿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入院后突发呕血、血压下降、巩膜轻度黄染,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胆道出血",综合抢救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后痊愈出院。
期刊
终末期肝病(ESLD)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影响ESLD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将其作为与腹水、肝性脑病等同样重要的并发症进行诊治。迄今为止,我国尚无针对ESLD患者的临床营养指南。为了规范ESLD患者临床营养诊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共同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编写了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ESLD患者临床营养不良、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营养支持治疗和随访管理中
期刊
目的评估基于罗马Ⅳ标准分类的不同表型内镜阴性胃灼热患者食管运动和抗反流屏障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11月有胃灼热症状且内镜阴性的患者136例。联合食管高分辨率压力测定(HRM)、24 h pH值监测和PPI试验,按照罗马Ⅳ标准和新的诊断流程,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反流高敏感组、功能性胃灼热组和未分类组;同时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不同组间食管动
目的探讨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细胞衰老的发生情况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肝细胞衰老和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2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18只通过四氯化碳(CCl4)诱导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第0、6、28天各处死6只,分析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纤维化和肝细胞衰老情况;24只大鼠分入对照组、CCl4组、CCl4+空病毒载体(LV-CTR
报道1例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ESGDA),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组织起源予以探讨。内镜下可见ESGDA呈广基息肉样或带蒂息肉生长,超声内镜显示黏膜下层低回声团且边界清楚。组织学上ESGDA主要位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由双层上皮细胞衬覆的管状、乳头状囊样腺腔构成,周围由增生的淋巴组织围绕,边界清楚。囊样腺腔内层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细胞质略嗜酸性;外层基底细胞呈扁平状或立方状,也可伴有透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