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自然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G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是班集体的核心。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学生背景多元化,很多班主任开始苦于现在的班级管理没有良方。其实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和自然,又高于生活和自然。作为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为什么不就地取材迁移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的教育理论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当中呢?在这里我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观点吧。
  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教育启示
  1.木桶法则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使木桶多盛水——提高水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长度,而是下工夫依次补齐木桶上较短的那些木板。
  一个班级,总是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优秀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班主任,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学的方法,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首先要对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周密调查,认真研究。认识了学生的“长”与“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要善于“短中见长”。在班级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后进生,班主任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不能仅看到“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再次,要善于弥补“短”处。班主任在认清学生的“长短”之后,要寻求补“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开展个别谈话,进行耐心说服和引导;对文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多做个别辅导;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暂时落后,尚有进取欲望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指导。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对有“短”处的学生,要多增加感情投资,给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即爱的效应),他们就会由“短板”逐渐变成“长板”,从而增大班级“木桶”的存水量。 最后,要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
  2.鱼缸法则
  鱼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里面的情况都一清二楚。“鱼缸”法则运用到管理中,就是要求增加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各项工作有了透明度,行为就会置于监督之下,就会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从而强化自我约束机制。
  “鱼缸”法则的运用应当在班级管理中无处不在。这就要有有效的约束机制,可以保证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达到要求,更能避免发生集体滥用权力的现象。比如学生期中期末的评三好生、优秀干部等工作中,既有严格的测评制度公示给每个同学,又由教师、班干部和全体同学组成测评小组,严格按照测评要求,共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在全班范围内公示,对于同学反映的问题认真解决,并予以反馈,对出现问题的测评结果及时予以更正。将每一个测评环节都置于“鱼缸”法则之下,保证测评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测评出来的结果让所有学生信服,这样的测评活动才会成为学生奋进的动力。
  3.热炉法则
  “热炉”法则形象地阐述了惩处原则:(1)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领导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2)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必然性。也就是说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3)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4)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每个学校和班级都有其严格的校规和班规。在班级管理中,作为校方,首先应当做的是提前引导,如果一切工作都做到了,还是有学生置一切规章制度和他人利益于不顾,甘越雷池,以身试法,那么,就应当对这样的学生予以及时的处罚,让他为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必要的责任。否则,会有接二连三的学生触犯规章制度,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就难以保证。当然,学校毕竟是育人的处所,及时必然的处罚,不等于对学生弃置不顾,而是在让学生承担必要责任的同时,还要给予他改正的机会并引导他积极改正。“罪与罚能相符,法与治可相期”,这就是道理之所在。如果作为教师,能够明确地让学生知道你的正确的管理理念与规则,并且在管理过程中以身作则,我相信,这样的班级必定会是个健康有序的班级,其中的每位学生也都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与价值观,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个班级和班级里的学生都可以良性发展。毕竟,我们管理一个班级,目的不是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个班级有多好,更重要的是在我们不在场的情况下,这个班级是否依然井然有序。
  二、来源于自然界的教育启示:
  1.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也称为“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尊重和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多点儿人情味,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给予的温暖,从而拉近师生距离,乐于沟通。以往教师给予学生的感觉是严肃的、高高在上的,跟教师对话要毕恭毕敬、小心翼翼,现在看来,这倒大可不必。如果师生之间能够做到朋友式的相处,反而更能妥善解决问题,甚至提前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比如学生的对立情绪、反抗意识、阳奉阴违等等。尤其是当学生发生问题或者是犯了错误时,在不处分不足以体现教师权威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北风似的态度追问原因,带着反感的表情与学生谈话,只能增加学生的掩饰、撒谎、敌对的不合作心理,绝对于事无补,反而会激化矛盾,引发更多的麻烦与问题。如果能多用用下面的词语,比如“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让我来帮你、我们试试看能否、你觉得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等,让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学生就会觉得你是他的战友,是可以依靠的人,就会更愿意告诉你他的想法,就更利于解决问题。
  2.森林效应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野很难长得有气势,多半是枯矮畸形,甚至死亡;而生长在森林之中的树木,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至参天耸立郁郁葱葱。有人将此现象称为“森林效应”。
  这种森林效应其实就是一种集体效应,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建设好班集体,在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中教育教学,就是利用了这种效应。也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之中。经验证明,班集体一经形成,它就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指出努力方向,并通过集体的纪律、舆论和各种活动来培养其成员的品德。这时候的“班”不再只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它紧密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成为班主任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因此,作为班主任要非常重视这个工作。然而现在有些老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班主任认识不到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的重要性,或者不重视班集体的建设,不重视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尤其不善于在集体中教育个体从而完善班集体,进而优化个体。往往是谁出现问题找谁,哪里有问题补救哪里,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忙于应付,濒于奔波,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而不是组织学生,引导学生,更不能高瞻远瞩,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把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很多问题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却暴露了一个群体的动向,反映了班集体中隐含的种种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搞好班风,把班集体建设好,为教育教学等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控制好整个局面,再抓细小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和集体情感,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对学生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作用。
  总之,教育来源于生活和自然,并高于自然和生活。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扎根于现实生活,对自然的意义进行探寻,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对学生的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驰.九步通向成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
  [2]郑小兰.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1.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其他文献
杨斌,四川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中国教育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教师》:杨校长,您好!我们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对于校本教研,您认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杨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推进校本教研以后,其研究理念和形态到底应该怎样变化,才能突破原有的
编者按: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职后培训等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怎样才能将培训送给最需要的人,让培训内容贴近受训人员的最主要需求,最大限度地助力受训人员,促进农村教师培训高效益开展,一直是各级师资培训部门致力于实现的目标。本期《特别关注》专题报道“2012年提升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的思考与实践,探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培训模式,以飨读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社会的
秉承“为了生存而学习,为了发展而教育,为了幸福而奋斗”的办学理念,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以下简称“国际学校”)近些年不断尝试有价值的学校变革,将“价值教育”的理念融入其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提出并践行一种“更有价值的教育”。为了对国际学校的“价值教育”的实践和理论进行全面解读,本刊记者采访了国际学校校长杨骞。  一、“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  《中国教师》:杨校长,您如何理解“价值教育”?  
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
为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育的普及工作,2010年10月,首批浙江省援助阿克苏地区35岁以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2年制脱产培训班(以下简称“浙江双语班”)开班。为了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2011年9月至12月,以培训学员、中小学在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象为2010级和2011级浙江双语班学员。浙江双语班共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多元化变革的时代,一个多元共存、和谐兼容的世界趋近形成。作为社会系统诸多要素之一的知识领域也正在经历着多元化的变革,一直以来占据主流的普适知识因其弊端的呈现,地位正在下降,而那些被冠之以“愚昧”“迷信”等称号的本土知识因其日渐凸显的价值而备受关注。从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当前知识转型的时代背景为师范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契机,美国本土教师职前培训计划(Indigenous Teacher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主张:“语文课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即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应紧扣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科普性说明文知识性很强,这类课文常会被讲成科学常识课而变得枯燥无趣。那么,如何在科普说明文的讲授中做到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特点呢?笔者结合本校卢瑛瑛老师执教的《蝙蝠与雷达》一课,谈谈
数学广泛影响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成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回顾以往,许多历史人物、诸多著名事件对数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些资料中,蕴含大量具有德育意义的因素。假如以小学数学作业的形式对这些资料整理、分析和运用,定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小学数学作业成为一条值得探索的德育新径。  一、以“人”育人  在数学发展史上,众多具有开创意义、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他们崇高的理想、执着的精神、高
一、阅读区创设意义  近年来早期阅读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研究表明,幼儿在0—6岁阶段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会影响其未来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我园以“情景阅读”为载体,试图从教师、幼儿、家长三个层面对早期阅读进行多元的探究。当全区小切口环境创设提上议程,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小切口环境应该创设在哪?当我们的视线从种类繁多的区角中移至到阅读区时,我们惊喜地发现阅读区正好符合我们研究的主题。  二、阅读区创
意外地发现,许多学生回到家,父母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今天你过得好吗”。我自己做了父母后,虽然孩子才上幼儿园,但每天也很自然地询问:“今天你过得好吗?”许多人都会觉得,这句温暖的询问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为这句发问是以爱的名义;有了爱,没什么不可以。可是在读了美国教育改革旗帜型人物德博拉梅耶尔给家长写的信后,我幡然醒悟:未必凡事皆能以爱的名义。  “过得好”所涵盖的是什么?没有被批评,没有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