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枭雄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x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7日,美国和新加坡发表联合声明称,美国将首次在新加坡部署P-8反潜侦察机。外媒评论称,鉴于南海紧张局势,P-8进驻新加坡可同时对中方的活动进行紧密监视。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更加直截了当:“部署侦察机可让美国监视南海的‘天空之眼’更加敏锐”。联系此前美国的一系列挑衅,让人不得不怀疑美国正在发起一轮针对中国的“新冷战”。
  从冷战到新冷战?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当时,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各自拉着一群小兄弟展开了数十年的争斗。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争、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空中侦察是冷战的得力工具,由此上演过一出又一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人间悲喜剧。
  上一场冷战一直持续了40多年,到1989年12月在马耳他召开的峰会上,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冷战结束。然而此后二三十年的一系列事实证明,随着苏联解体,形成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并没有完全满足美国永远称霸世界的野心。鉴于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统治集团内心越来越充满恐惧,担心自己终有一天会失去对世界事务的掌控,于是要不遗余力地对所有不顺从美国意志的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的一举一动进行严密的监视和防范。
  为了实现美国还要领导世界100年的狂想,美国搞了一系列动作,让人有理由怀疑奥巴马想要掀起一场主要针对中国的“新冷战”。为此,各式各样的侦察机,有人的、无人的,再次粉墨登场。最新的行动就是:2015年12月7日,美国和新加坡发表联合声明称,美国将首次在新加坡部署P-8反潜侦察机。有外媒评论称,鉴于南海紧张局势,P-8进驻新加坡可同时对中方的活动进行紧密监视。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也称,部署侦察机可让美国监视南海的“天空之眼”更加敏锐。
  冷战第一回合:柏林空运中的侦察与反侦察
  美苏两国尽管在二战中结成同盟,但在二战刚结束不久的1946年,两国针对对方的空中侦察与拦截游戏就已经全面开始。1947年,美军在欧洲组建起第一个电子侦察中队,担负从德国占领区到波罗的海一线的电子侦察;同年,一架B-29电子侦察机以靶机的名义进驻阿拉斯加的拉德机场,负责对苏联西伯利亚北部和东部沿海实施电子侦察。这架飞机围绕西伯利亚海岸线进行了8次100多小时的侦察飞行,查明了西伯利亚滨海地区的雷达位置,覆盖范围及其盲区。
  不久后爆发的“柏林空运”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矛盾加剧而引起的。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先拉拢西欧,进而瓦解东欧与苏联的结盟;而苏联想把西柏林这根“肉中刺”从东德土地上连根拔掉。苏联采取断绝西德到西柏林地面和水上交通的办法,试图把美、英、法驻军从陷于饥饿和严寒之中的西柏林挤出去。面对紧张局势,美国总统杜鲁门召集会议商讨对策。会上对空运能否解决西柏林供应问题没有把握。最后杜鲁门权衡利弊,认为要想继续留在柏林,而又不至于冒全面战争的危险,“空中运输比陆路武装护送的风险要小”,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空运开始了。
  当时,从德国的美、英占领区通往西柏林有了北、中、南3条空中走廊,每条走廊宽32千米,高度3000米以下。
  柏林空运历时15个月,美、英参运飞机460余架,总飞行时间 71万多小时,空运233万多吨物资,勉强维持了250万西柏林老百姓和驻军的最低生活水平。
  上述三条宽32千米的空中走廊深入德国的苏联占领区(后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为西方派遣侦察机探听苏联阵营情报最佳的合法路径。早在大规模空运之前, 1947年9月,美国就把RB-29电子侦察机转场到西德的吉伯尔施塔特机场,并开始沿空中走廊执行电子侦察任务。这些执行侦察的飞机机身表面插满了天线,很少在柏林机场降落、卸货,且每次飞行都刻意贴着空中走廊的边缘,自然会引起苏联军方的警觉。苏军的战斗机经常就在美军侦察飞机的左右两侧十几米处与其并排飞行,并在跟踪十多分钟后脱离。
  在大规模空运行动期间,苏军派出大量战斗机和地面部队对柏林及空中走廊保持持续的监视,这给了这些侦察机立功的机会。美军将侦察机编入装载补给品的运输机编队,随运输机一起飞行,为防止被同样在机场上观察飞机的苏联军官发现,美军侦察机在到达柏林上空时就进行呼叫说起落架出了故障,这样地面引导员就会将侦察机编入离开这座城市的运输飞机编队中及时离开。为了刺探苏联的防空系统的情报,美国还有更加拟真的方式:派遣一队超声速战机假装要穿越边境,引起苏联雷达注意,再派另一队侦察机搜集情报,当然这样的行动不能真的穿越边界。
  苏联第一次击落美国侦察机
  1950年4月8日,正好是苏联国土防空军节。那天下午4点多,在拉脱维亚加里宁格勒机场担任一级战备值班的多金大校接到紧急命令,4架战斗机立即起飞拦截出现在外海上空的一架入侵飞机。多金大校暗想,这肯定又是那些傲慢的美国人,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了。
  很快,4名飞行员都发现了猎物:一架涂有美军标志的4发大型飞机正以巡航速度在拉脱维亚港口城市利耶帕亚以南3660米的高空飞行。苏联后来的声明说它是美国B-29轰炸机。实际上,这是一架美国海军装备的从B-24改装来的PB4Y-2“私掠船”海上巡逻机。
  冷战时期,PB4Y-2被用作雷达和电子对抗平台。那天,这架机身编号59645的海军巡逻机正在进行所谓绝密的特种电子研究,其实就是沿苏联领空边缘地带进行雷达监视飞行。4名苏联飞行员在后来的飞行报告结尾都证实入侵飞机坠毁于拉脱维亚沿海5~10千米处,这吻合了他们所持的在本国领空拦截了美国飞机的说法。   事件发生一周之后,苏共机关报《真理报》报道,无耻的美国飞贼得到了“应得的教训”。由于在此次“教训”行动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4名飞行员被授予“红旗”勋章。当时苏联刚刚试验成功原子弹,而美国的氢弹项目才起步。华盛顿慑于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仅作了例行公事般的外交抗议。
  59645号PB4Y-2飞机是被苏联击落的第一架美国间谍飞机。自从成功地将其击落而初尝血腥之后,苏联抛弃了先前作为二战盟国的自我约束而大开杀戒。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共同编写过文章,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所谓“战后和平年代”里,至少有31架美国军用飞机因进入苏联领空而被战斗机击落,其中有的是在错误的时间进入错误的地点的倒霉的运输机,但绝大部分被打下来的还是负有特殊使命的间谍飞机。在对苏侦察活动中,美国至少有24名美国飞行员丧生,138人失踪。
  俄罗斯媒体则说,二次大战以后,美国把苏联领空看作是随意通行的空中走廊。仅在1952年,苏联防空部队歼击机就对34起越入领空的事件做出过“反应”,击毁3架外国飞机。苏联防空部队曾试图对越境现象采取“适当的措施”,但是美国用于侦察的RB-29、RB-47、RB-52等飞机飞得太高太远,苏联的防空炮火打不到它们飞行的高度,歼击机也飞不了那么高……1954年5月27日,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鉴于外国飞机在苏联领空飞行未受惩罚的情况,命令军工集团紧急制造高空歼击机和防空导弹系统。
  另一份资料称,据已经掌握的材料,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对苏联的间谍飞行中仅被击落的飞机就达31架,252名飞行员在空中被击落,其中至少有24人丧命,生还者只有90人,其余138人下落不明。事实上,失踪的准确数字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因为有消息证明,1958年曾有两架联合间谍飞机在里海上空被苏联飞机击落,至今未发现官方有任何有关的记载。根据粗略估计,仅50年代,美国向苏联和其他国家派出的间谍飞行多达2万架次,而其间在国境线上空越过国际规定的3英里(4.83千米)普戒区的所谓“骚扰性飞行”多得无法统计。
  中国击落美国入侵飞贼诸多的“第一次”
  冷战期间,中国军事实力远不及苏联,但是面对美国的一次次挑衅,中国军民不畏强暴,坚决还击,取得赫赫战果。下面从为数众多的“第一次”中选出几个最有代表性的。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还在进行中。侵朝美军一面与中朝方面进行“和平谈判”;一面在战场上不断扩大攻势。与此同时,美国驻远东的空军也加紧了对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挑衅与袭扰,妄图以此向我施加压力,捞取谈判资本。从7月份开始,就不断派遣单机入侵我长江口外上空,进行侦察、骚扰,并一度窜至距上海市仅30千米的横沙附近地区。进入9月以后,此种入侵活动愈演愈烈,气焰也越发嚣张。
  1952年9月20日凌晨,我远方警戒雷达的荧光屏上出现敌情:“上海东南方向,距离133千米,大型机1架,高度1500米,航向330,向上海逼近……”何仲道、李永年两位飞行员飞快登上自己的米格-15战机,升空远去,赶上目标,最后在接近至800米处向敌猛烈开炮,连连命中。这架美国B-29,拖着满身烟火向海面坠落,机上10多名飞贼,全部葬身海底。这是我军第一次在白天击落敌机。
  此前,大部分入侵中国领空的美蒋飞机是在白天被击落的,原因是1955年以前中国空军具有夜间战斗能力的飞行员非常稀少,没有取得过夜间作战的成果。从1955年开始,中国空军开始大力加强夜航训练,雷达情报网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1956年6月23日凌晨1时06分,驻浙江衢州的空12师34团鲁珉驾驶米格-17,单机在江西广丰上空(上饶附近)一举击落入侵蒋军RB-17侦察机一架,首创我军在夜间无光空域击落敌机的作战纪录。
  1956年8月23日午夜,美国海军飞行员詹姆斯·迪恩驾驶一架P4M-1Q电子侦察机 (从B-24轰炸机改型而来的) 从台湾新竹机场起飞,沿中国大陆海岸线进出搜集情报。中国空军雷达部队很快发现了这架飞机,并指挥驻上海的空2师领航主任张文逸驾驶米格-17进行拦截,最终在衢山岛上空三次开炮射击将敌机击落,这是我空军第一次夜间击落美国侦察机。
  P4M-1Q被击落,还制造出一段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军遗孀逼防长向中国要老公”的故事。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2006年5月8日,美联社记者罗伯特·伯恩斯写了《拉姆斯菲尔德希望知晓好朋友命运细节》的长篇报道,首度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内幕:美国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当飞行员时的好朋友,于1956年入侵中国领空时被击落身亡。如今,这位朋友的遗孀逼着拉姆斯菲尔德向中国要人,因为她坚信自己的老公还活着。
  拉姆斯菲尔德的朋友叫詹姆斯·B·迪恩,他就是50年前驻日美军P4M-1Q间谍飞机的中尉飞行员。1956年8月23日午夜,迪恩和15名间谍军官一起驾机闯入东海上空,近距离侦测解放军的雷达和其他敏感系统的信号情报,结果被我军击落。事后,美国军舰在事发海域打捞出两具间谍军官的尸体,中方也打捞出两具尸体,并托英国驻沪总领事馆转交,包括迪恩中尉在内的另外12名军官下落不明。
  原来,迪恩中尉当年是拉姆斯菲尔德最亲密的战友之一,他们同时参加了美国大学海军后备役军官团,1954年6月毕业后又一起在佛罗里达州的海军航空兵基地接受飞行训练,成了好朋友。当时,迪恩还在热恋中,女友是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同学谢莉。谢莉到基地探亲,每次都住在拉姆斯菲尔德家。1956年5月,迪恩和谢莉结婚。婚后没几天,迪恩所在的间谍机中队奉命进驻日本厚木海航站。此时,中美关系异常紧张,美军的间谍侦察机频频对中国、朝鲜和苏联进行电子侦察飞行,迪恩也经常奉命执行这种侦察任务。神秘的任务让新婚的谢莉非常紧张。谢莉告诉美联社记者:“迪恩总是让我不要为他的安全担心,说只有牧师出现在家门前时,才是坏事!”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1956年8月24日晨,美国海军一位牧师出现在日本岩国美国海军基地迪恩家门口,看到牧师的刹那,谢莉的世界崩溃了。牧师通知这位结婚不到3个月的女士,她的丈夫詹姆斯·迪恩中尉在执行任务时失踪。从那天起,“大兵”迪恩就成了这位海军飞行员的遗孀和他生前好友——前海军飞行员、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跨越半个世纪的一个“拯救”之梦。
  事情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可迪恩的遗孀谢莉坚信她的老公还活着,并且一直被中国政府“扣押”。多年来,谢莉一直私下要求拉姆斯菲尔德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2005年10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再次向中方打听一桩“私事”:50年前在中国东海上空被击落的美军飞机飞行员詹姆斯·B·迪恩中尉究竟怎么了?他说:“他是一个高大壮实的家伙,总是面带微笑,乐于享受生活,办事认真,很容易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我迄今仍记得跟他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忘不了失去他的痛楚!”
  实际上,早在1975年12月,福特总统与邓小平在北京会面期间,邓小平就曾非常明确地告诉福特总统:中方确实不知道迪恩的下落。而美国方面对迪恩等人的下落,也早就有明确的结论了。20世纪90年代,负责调查迪恩机组下落的美国高级情报官员理查德·哈弗表示,美国海军的调查结果是,迪恩的间谍飞机以“绝对无人生还的方式扎进海里”,迪恩“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在迪恩间谍飞机被击落的1年后,美国海军正式宣布了迪恩和15名间谍军官的死讯。
  1964年11月15日中午,美国一架BQM-147G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侵入雷州半岛上空,高度17600米,时速780千米。我空军1师中队长徐开通奉命驾驶歼-6起飞拦截。在地面指挥所引导下,徐开通接近敌机,多次开炮,一直打到距敌机140米,敌机中弹坠海。这是我军首次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
  地对空导弹是德国人首先在二次大战后期研制成功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苏联、英国等也先后研制出地空导弹,并组建了地空导弹部队。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却是中国空军的地空导弹部队。1959年10月7日,驻守北京通县张家湾机场的地空导弹部队二营发射的SA-2导弹击中一架美制RB-57D侦察机,坠毁在通县东南18千米的庄稼地里。这是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
  中国空中力量击落过多少敌机?曾任空军副司令的林虎将军说:“美蒋这种空中间谍活动,在持续时间、出动批次、使用机种、侦察活动方式和范围等方面,都大大超出了世界历史上空中间谍活动的纪录,它实际上是美国对中国大陆发动的一场持久的空中侵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至1969年底,美、蒋出动飞机共计3370批次、6078架次,被我英勇的人民空军共击落95架,击伤200架。”
  U-2在苏联不光彩的下场
  洛克希德公司负责研制U-2 飞机的“臭鼬工厂”头头凯利·约翰逊承认:“不论 U-2 飞机过去干过些什么,以及将干些什么,在公众的心目中它是一种‘间谍飞机’,这种印象几乎不可洗刷。”
  U-2高空侦察机是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其研制可以追溯到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时期。当时,由于传统的情报收集手段不能满足要求,苏联人的远程轰炸机、弹道导弹、潜艇和核武器等重点研制计划在西方世界的视野中变得模糊不清,美国迫切需要获得苏联重点国防建设方面的情报。
  约翰逊在他的书里介绍过设计U-2的经过。他说,“1953年,我们已经了解到美国急需侦察苏联的导弹及其他方面的军事装备,需要有一种飞机能安全飞越苏联领空并带回有用的侦察资料。这种飞机即刻就要。我最初的想法是探讨已经成熟的F-104的设计是否能用于这种任务。我指派初步设计部进行研究,他们很快弄清楚了,从F-104的设计中能够保留下来的可能只有脚蹬板。于是我们开始了一项全新的设计。”
  当时的要求是:飞机应能飞到21280米以上,使得不会有尾迹来暴露飞机。航程应大于6400千米,具有特别优良的飞行特性,为在高空进行准确的空中摄影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它应能装载最新最好的摄影机,应能自动导航,具有通信和救生需要的各种电子设备。
  “我在‘臭鼬工厂’内组织了25名工程师,包括我本人在内,后来逐步增加到81人。”
  美国政府派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的特别助理理查德·比斯尔来领导这个项目。比斯尔谈到他如何介入这个项目时说:“有一天下午我被叫到杜勒斯的办公室,在我事先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杜勒斯告诉我说,艾森豪威尔总统昨天批准了一项工程,即研制一种飞得极高的飞机,用来在欧洲、苏联及其他禁区上空监视和收集情报。”
  “政府决定这个项目由中央情报局来掌握并提供经费,而由美国空军提供发动机。我们曾为了这个目的和普惠公司一起开发J-57 发动机,因为没有时间再来研制新的发动机,只能使用已有的设备。”
  1954年4月,“臭鼬工厂”向美国国防部递交了研制新型高空侦察机的报告,极力推荐其总工程师约翰逊提出的CL-282方案,它就是U-2侦察机的前身。约翰逊以喷气滑翔机为设计原型,用XF-104原型机的机身和尾翼为基础,加上翼展长达21.54米、展弦比为10的机翼,作为新型高空侦察机的主要机体结构。其飞行高度可达22250米,足以避开当时苏联各种高射炮、导弹和战斗机的截击;任务半径为3200千米,有效载荷为270千克。约翰逊的个性和声望使他占尽先机,他为军方提供了一份无法拒绝的合同:6架飞机加上其飞行测试及后续维护服务共计2200万美元,第一架样机将在8个月后准备就绪,而能够执行任务的飞行可以在15个月内交付使用。   经过多方论证,艾森豪威尔总统于1954年11月24日批准了该项目,并正式将新飞机命名为U-2侦察机。为了掩人耳目,用代表多用途的U做代号,而不用代表侦察的R。
  U-2于1955年8月首次试飞,显示出一种和其他飞机完全不同的、非常规的设计途径。它的最拿手的“绝活”是高空、高速、高清晰度、大范围侦察。所谓高空,是最大实用升限可达22800米,超过当时任何一种战斗机的飞行极限高度;所谓高速,是时速可达920~1000千米;所谓高清晰度、大范围侦察,就是机上8台巨型航空摄影机,在20000米的高空,可把宽150~200千米,长350千米地域的所有目标尽收眼底,如果在9000米以下拍摄地面上的人看报纸的情景,那么报纸上的标题经放大后清晰可见。它最大航程7000千米;续航时间长达8.5~9小时。所以,在防空导弹出世之前,U-2来去别国领空如人无人之境。据有关资料:1959年,U-2飞机侦察到的情报占美国中央情报局全部情报的90%。
  1956年4月,第一批4架U-2飞机被送到英国拉肯希斯空军基地,而后移驻德国威斯巴登。1956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U-2执行了第一次飞越苏联领空的侦察。它从威斯巴登起飞,然后飞到波兰城市波兹南,再飞向白俄罗斯,之后向北转直到列宁格勒,最后飞越苏联的波罗的海加益共和国后返航。这次成功的飞行总共历时8小时45分钟,覆盖了苏联高度机密的明斯克和列宁格勒,那里有苏联的远程轰炸机基地、海军造船厂和军事训练场等敏感目标。第二天,U-2又对莫斯科等地进行了一次成功的8小时侦察。这是U-2侦察机唯一一次对莫斯科的侦察任务。虽然当时云层较厚,U-2侦察机上安装的A-2型照相机还是拍摄到一批苏联首都的高空照片。通过照片,中央情报局发现了位于莫斯科附近制造米亚-4重型喷气轰炸机的飞机制造厂、位于卡哈姆科的火箭发动机厂和位于加里宁格勒的导弹工厂等重要军事目标。
  虽然两次行动都获得了成功,但均被苏联的防空雷达准确的地捕捉到,而且米格飞机都出现在U-2的下方,只是由于它们的飞行高度太低对U-2侦察机没有构成任何威胁。约翰逊坦承“早期飞越苏联时拍下的照片表明,曾有35架苏联战斗机试图爬上来截击 U-2,在拍下的地形照片上空,这么多飞机形成一片铝云。”
  美国人肆无忌惮地用U-2在苏联上空进行侦察飞行达4年之久,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使美国人获益匪浅。根据U-2发回的情报,美国人纠正了不少错误判断,如苏联并没有100架米亚-4重型喷气轰炸机,那个数字被严重夸大了,从而大大缓解了美国对于苏联“战争机器”的恐惧情绪。为对付U-2的高空侦察,苏联人不遗余力地改进他们的SA-2导弹及雷达系统。
  直到1960年5月1日,苏联防空部队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第一次击落U-2,飞行员鲍尔斯被活捉,使美国大搞间谍飞行活动的罪恶勾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事后,5月16日在巴黎开幕的苏、美、英、法四大国政府首脑会议预备会上,赫鲁晓夫谴责美国间谍飞机对苏联的挑衅,并要求艾森豪威尔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艾森豪威尔拒绝苏联的要求,致使峰会流产。8月17日,飞行员鲍尔斯对苏联军事法庭指控他在苏联上空进行间谍活动表示服罪,被判处10年监禁。
  实际上,鲍尔斯在苏联监狱里只关了18个月。经过苏美双方的谈判,炮制出一个用鲍尔斯交换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上校的计划,在1962年2月被释放返回美国。随后,在凯利·约翰逊的支持下,他在洛克希德公司当了7年的试飞员。最后他转行作了一名直升飞机飞行员,负责报道洛杉矶的交通情况。1977年8月1日,他的直升飞机因燃料耗尽而坠毁,他本人也在此次空难中去世,时年47岁。
  U-2在中国下场更加悲惨
  美国中央情报局派U-2到苏联侦察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中国。早在1958年初,时值中国空军入闽、金门炮战前后,美国担心会因为台湾而卷入一场大战,美国飞行员驾驶的U-2就进行过对我国福建和沿海岛屿的空中侦察。仅1958年一年,U-2飞机就对我国进行侦察6个架次。截至1958年年底,我外交部已向美国政府提出了第45次严重警告。这种高空间谍飞机在中国大陆上空的飞行侦察,如入无人之境,也就是说,新中国高空的天窗是敞开着的,这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鉴于中国政府屡屡提出严重抗议,美国当局觉得再由美国飞行员明目张胆侦察中国大陆,在世界舆论面前会造成被动。何况这种侦察非常危险,极有可能会付出牺牲美国飞行员的代价。权衡利弊,美国想到利用台湾的蒋介石。
  1958年冬,美国中情局驻台北办事处主任克莱恩与台湾当局协商由美国提供飞机、保养和个人救生设备,台湾派飞行员并提供基地和相关勤务支援,对大陆进行空中侦察的“合作”计划。尽管有人反对,但台湾“国防会议秘书长”蒋经国认为,获得大陆更多的情报有助于“反攻复国”,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从1959年到1971年,国民党空军精选出30名飞行员,前后分8批赴美受训驾驶U-2,其中27人完训,3人遭淘汰。
  台湾空军于1960年11月正式成立了负责使用U-2的第35中队,队徽是红色打底加一个黑猫头,亦称“黑猫中队”,以空军气象侦察研究为掩护,执行大陆侦察任务。“在很长时间里,这个中队是台湾最高军事机密,知道其真正使命的除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外,不过寥寥数人。”
  1961年元月初,美国空军C-141战略运输机把第一架U-2运进台湾,驻扎在桃园机场。1961年4月中旬,U-2机开始执行任务,策划航路、选定目标、确定起飞时间等重大事项,都由美战略空军司令部拍板。侦察目标包括东北的佳木斯、小丰满电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内蒙、北京、包头、成都、武汉、中越边界、新疆、罗布泊原子弹试爆场等,最后确定以全程监控中国核弹和远程导弹武器发展为主要目标。台湾U-2飞行员每人一月大约出一次任务。   面对美国高空侦察的威胁,中国必须找出应对的办法。早在1957年9月,我国防工业代表团访问苏联,经过谈判,苏联同意向中国销售5套(36发)萨姆-2型地空导弹。1958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由空军组建地空导弹部队。起初只有3个营,后来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到二十几个营,不管U-2飞机飞到哪里,都有导弹的拦截和追杀。从1959年10月7日我军用导弹打下第一架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起,地空导弹部队胃口大开。在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亲自指挥下,我地空导弹部队与美、蒋斗智斗勇,精心研究战情,将手中有限的几个导弹营机动设伏,实施“导弹游击战”战术。1962年9月9日上午,一架滑得像泥鳅一样的U-2在南昌一头撞进了我导弹二营编织的死亡之网,被一举击落。这是中国击落的第一架U-2飞机。周恩来总理第一个给刘亚楼打来电话祝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美国U-2飞机前几天侵入苏联境内,他们只提了抗议,我们却把这种飞机打掉了!”
  1967年6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红旗二号”投入现役。是年9月8日上午,刚从美国完训归来的“黑猫中队”空军上尉黄荣北驾驶一架U-2,初次执行江苏省上海杭州任务,于嘉兴上空与在那里设伏、刚装备国产地空导弹的第14营狭路相逢。U-2 再次被击落,飞行员毙命于舱内。
  从1962年到1967年5年间,中国空军打下5架U-2飞机,数量创世界之最。 1969年1月,尼克松在美国大选时以“结束战争,赢得和平”的口号取胜,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时,终于正式承诺停止一切在中国大陆上空的侦察飞行。1975年,美国把U-2飞机撤出台湾。
  自1961年至1975年,U-2在中国上空骚扰持续时间长达15年。其间,据台湾方面统计,U-2在作战中损失6架、飞行员4人毙命、2人被俘;另在训练中有8架U-2坠毁,6名飞行员丧生。换句话说,“黑猫中队”深入大陆上空执行任务近40架次,损失飞机14架,折损人员近半——12名(包括被生俘的两人),弄得飞行员的妻子接二连三地当了寡妇。原来戴着“黑猫小姐”、“神秘女郎”等雅号的U-2,在民间改称为“飞行棺材”“黑寡妇”。
  美国中情局一份解密文件说:“穿越(中国)领空的侦察之所以停止的一个原因,是那里不断增长的跟踪和捕捉U-2的能力。5架U-2被成功击落便是证明……U-2一旦升空,即被跟踪。现在,U-2的风险似乎太大了。”
  黑幕笼罩下的“黑鸟”系列
  研制成功U-2,能从高空大摇大摆进入世界各国的领空无所顾忌地进行空中侦察,并没有满足美国贪婪的胃口。中情局负责U-2项目的比斯尔说:“大约在U-2于1956年首飞后一年,我就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应该为 U-2的后继机工作。因为我们很清楚,U-2迟早会容易受到截击的。”
  1959年,美国空军下令要洛克希德公司研制一种超声速军用飞机,希望以它为基础派生出几种飞机。在美国人设置的层层“黑幕”的笼罩下,长期以来人们无法了解“黑鸟”家族的真相。几十年后,“黑鸟”系列才完全曝光,一共有4种型号:分别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单座侦察机A-12“牛车”、美国空军的YF-12A高空截击战斗机、战略侦察机SR-71和D-21无人驾驶遥控飞行器。其中YF-12A因考虑到苏联无力推出3倍声速的轰炸机而下马,其余3种都有一段用于侦察的不光彩的历史。
  A-12
  A-12也称“牛车”,是洛克希德公司凯利·约翰逊领导下的“臭鼬工厂”为中情局研制的高空高速侦察机,本打算接替U-2用于飞越苏联领空。该机机身呈黑色,机头细长,呈针状,两翼弯曲,时速高达3200千米/时,可飞到27400米高空,1962年4月26日首次试飞。这时,在苏联上空已经击落过U-2,再用A-12去侦察被认为太危险,而且已经有了侦察卫星,可以代替飞机的空中侦察。于是,中情局决定把新研制成功的A-12调到亚洲,支援越南战争。1967年5月从冲绳嘉手纳美国空军基地出发,开始在北越上空执行侦察那里的地空导弹阵地的“暗盾计划”,1968年还参与过侦察北朝鲜的“普韦布洛号危机”事件。A-12寿命很短暂,截至 1968年5月8日,总共飞了29次任务就退休了。A-12总共生产了15架,除试飞中损失6架外,其余9架在1968年6月21日前都飞到加州帕姆代尔,在那里封存停放的20年之后,主要被分配给各个有关博物馆陈列。2007年9月19日,A-12这种在冷战时期的超级机密,在中情局总部展出,成为任人参观的展品。
  SR-71
  SR-71“黑鸟”是在A-12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也是美国继U-2之后研制的另一种专用侦察机。几十年来,它的魔影几乎无所不至,世界各国的导弹发射井、雷达阵地、核潜艇基地、核爆炸试验现场都是它的活动范围。
  SR-71是一种双人驾驶的侦察机,机上只能坐2人,但却如一架波音-727客机一样大,翼展16.95米,机长32.74米,机高5.64米,空重33.5吨,最大起飞重量77吨。该机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和机身边条的独特气动力布局。这种设计可使机身升力增大,激波阻力减小,改善飞机操纵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增大内部油箱的空间。它没有平尾,俯仰运动靠机翼后缘的升降副翼来操纵。
  SR-71全身涂成黑色,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为了“电子隐身”。这是一种特殊涂料,具有抗电子辐射能力。因此有人把SR-71称为具有部分隐身能力的飞机。其最大时速为3.2倍声速,飞行高度26600米,作战半径1930千米。   为了实现高速性,设计上采取两项措施,一是配备功率强大的发动机,二是采用特殊结构材料。飞机在超高速飞行中,机体表面与空气摩擦和阻滞产生的高温会使传统的铝结构机体变得像橡皮糖一样软。因此,SR-71采用了大量的钛合金,其耐高温的能力是铝合金的10倍。SR-71全机重量的92%都是钛合金。
  根据它的任务,SR-71装有多种光学和电子侦察设备,包括战场侦察系统、多探测装置系统、战略侦察系统、高分辨率照相和探测设备、AN/APQ-73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根据侦察目标种类和性质,侦察设备有5种组配方式,分装在5个机头中,可根据任务调换。SR-71在24000米高空拍摄的宽度为48千米,能在1小时内侦察 15.5万千米2的地区。侦察照相精度很高,据称在24000米能清晰地拍摄汽车牌照。
  高速度和高高度是“黑鸟”最显著的特点,世界各国的飞机在这两个方面都难以望其项背。从美国纽约飞越大西洋到英国伦敦,距离5646千米,1974年9月1日,一架“黑鸟”只用了1小时54分56.4秒钟就飞到了,令世人大吃一惊。这次飞行中,“黑鸟”的平均速度(包括为进行空中加油而减速)达马赫数2.86,最大速度则达到马赫数3.2。与之相比,飞同样的航线,“协和”号超声速客机需要2小时52分,高亚声速的波音747则需要6小时15分。
  1968年3月8日,第一架SR-71A部署到位于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以取代A-12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两周后,SR-71A开始执行对越南和中国的侦察任务。1990年1月21日,驻嘉手纳基地的最后一架SR-71离开基地返回美国。就在这一年,美国政府以“有足够的卫星代替侦察机执行战略侦察任务”和“维护保障费用过高”为理由,宣布SR-71退役。
  退役的SR-71,除了少数被封存外,大多数都是直飞到其永久的归宿地——各大型航空博物馆或公园,作为一代名机的代表作供游人观赏。然而,在1994年,美国国会批准SR-71重新服役。1995年6月28日,两架经重新修整后的SR-71A重新服役。两架飞机修整的内容主要是,对机体结构进行了加强,其次是装备了先进的机载设备,如第一代新型合成孔径雷达ASARS-l、技术研究目标照相机(TEOC)、高清晰度光学纤维照相机、电子信息系统和数据传输装置等。直到1998年,SR-71才第二次、也是永久退役。
  D-21
  “黑鸟”系列的4种型号中,D-21是保密最严格的,据约翰逊说,“像通常一样,是因为新闻照片和文字先暴露了,才不得不允许公开的。” 约翰逊说,“D-21是‘黑鸟’系列中性能最高的一种,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遥控飞行器。一旦我们的设备更好用、功能更强大、更复杂以后,我怀疑是不是总需要有人在飞机上操纵。答案可能是把人留在地上,用遥控的方式控制飞行器飞行。”
  D-21最先采用了当时世界领先的冲压发动机,速度高达3560千米/时,相当于3倍声速水平,升限高达29000米。发展工作始于1962年10月,在洛克希德公司内部叫Q-12,是用于到敌方纵深空域进行侦察的。最初设计得从一架M-21载机(A-12飞机的一种改型)上发射。D-21能带一部高分辨率的相机,沿着预先订好的路线侦察拍摄,然后把相机舱投向空中供回收,无人机自行销毁。有一次D-21从M-21上投放发生坠机事故,由于使用M-21成本过高,后来改由 B-52 投放。试验过几次之后,开始以“高级碗”为代号在中国上空执行侦察任务,从1969年11月9日到1971年3月20日使用过4次。执行任务的单位是美国空军驻加州比尔空军基地的第4200支援中队,通常是从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目标是中国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但4次任务都不成功,其中前3次成功拍摄到情报照片,但回收全部失败,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而第四次则在进入中国领空后失踪。D-21无人机一共生产38架,投放用掉21架。任务多次失败使得D-21项目于1971年宣告终止。余下的17架D-21一度秘密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几年后因基地对公众开放,机密飞机被曝光,一些D-21被安排到美国各地的博物馆。在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中,编号为“517”和“527”的两架D-21B的状态为“失踪”。
  若干年后,两架失踪的飞机都有了下落。
  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负责无人机项目的前负责人,同时也是凯利·约翰逊在“臭鼬工厂”的继任者本·里奇访问了莫斯科,在那里他意外地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的正是 1969 年 11 月 9 日失踪的那架 D-21B 的残骸零件。这架编号为517 号的 D-21B 型机在完成对中国西北核试验基地空中照相侦察后,继续向北飞行,燃料耗尽,最后迫降在苏联拜科努尔附近的基尤腊塔姆地区。当时苏联并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认为它是美国最新式的隐身飞机。不过后来苏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据说图波列夫设计局还通过对它的反向测绘,提出了被命名为“渡鸦”的苏联版 D-21 无人侦察机计划,但该计划并未付诸实施。
  2010年8月,北京小汤山中国航空博物馆正式展出了一架神秘的飞机残骸,它正是39年前失踪的那架编号为527的D-21。原来是那架无人机1971年3月20日在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出了故障,可能是转弯时突然失速从空中掉了下来,坠落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境内,在热带雨林里来了一个“软着陆”,飞机残骸竟被相当完好地保存下来。随后残骸被当地民兵和边防部队收集并运到北京,最后就进了博物馆的仓库。直到2009年被发现疑似是美国高空无人侦察机,并加以证实。2010年8月,也就是在它失踪39年后,重新出现在北京小汤山空军博物馆。至此,美国最机密的无人侦察机一再侵犯中国领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近年来,美国媒体《大众科学》报道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研制SR-71后继机——SR-72高超声速察打一体无人机的信息。据称,SR-72将是一型以6436千米/时)速度执行侦察任务并兼具打击能力的无人机,能依靠高达马赫数6的飞行速度来避免被攻击和实施侦察并打击目标。马赫数6的速度将是SR-71速度的两倍,能够从约24.4千米高度打击目标。
  要完成SR-72的研制,关键在于需要一个组合的推进系统:传统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可以使飞机从起飞加速至马赫数3,而亚燃/超燃冲压发动机(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将完成剩余的加速。为了解决涡喷发动机工作的极限飞行速度与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起动工作的下限速度之间的鸿沟,工程技术人员开发了一种组合发动机,可以在三种模态下工作:在由涡喷动力加速至马赫数3之后,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以亚燃模态将飞机继续加速至马赫数5,之后再转换至超燃模态。洛马公司表示该机将在2030年部署,可实现1小时内到达全球任何区域。
  无人机“全球鹰”取代U-2?
  据美国《星条旗报》报道,U-2在首次升空60周年之际,再度被美国国防部列入裁减清单,它的对手则是时来运转的“全球鹰”无人驾驶侦察机。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侦察高手,U-2在美国新的反恐战场上继续扮演着无人能够取代的角色。仅以2001年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战争为例,88%的战场图像都是U-2提供的。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侦察行动中,虽然只有19 %的空中侦察任务是由U-2完成的,但是U-2还完成了超过60%的信号侦察和88%的战场地形侦察任务。2008年7月中旬,U-2在2万米高空执行秘密任务,巡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崇山峻岭。机上的高灵敏度相机一刻不停地拍下藏在山岭间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恐怖营地。与此同时,北约联军正在当地和塔利班武装激烈交火,地面上的人无法听到或看到这架飞在高空的U-2侦察机。该机出现的目的是传送战斗画面,给目标定位,并寻找塔利班和“基地”分子的逃跑路线,然后实时传送给联军指挥官。这架U-2在阿富汗上空转悠9小时后,才悄然返回它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基地。
  《星条旗报》2013年坦承,自从1976年以来,韩国乌山基地的U-2侦察机几乎每天都在执行针对朝鲜的秘密侦察监视任务,监视其军用通信、部队活动、核试验和导弹试射准备情况。
  多年来美军一直有让U-2退役的计划,但始终很难对这个只要善待它就非常可靠好用的飞机说再见。相对于“全球鹰”无人机来说,U-2更具性价比。过去的经验表明,无人机只能在获得绝对空中优势的前提下使用,比如在阿富汗和也门。而相对于侦察卫星,U-2也有自己的优势。卫星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对某一目标不能长期连续监控,必须要等它下一次过顶。相反,U-2是一种灵活的平台,这种有人驾驶的侦察机“能够在你需要的任何时候派往任何地点。”
  U-2永葆青春最重要的秘诀就是不断升级。U-2的基本结构、操纵和着陆特性自1955年以来没有任何变化,但它的发动机、航电系统和通信装备通过多次升级,都已非常现代化。现在,U-2携带的传感器是顶级的,并且还在持续升级。
  升级后的U-2的新版本——U-2S,其最大的改进在于安装玻璃座舱、先进的多功能显示器和性能增强的航空电子设备。比起早期的U-2来,新一代的U-2S飞机发动机的功率更强劲,飞行高度和航程因而大大增加。此外,由于飞机表面涂有吸波材料,可以更有效地躲避雷达的跟踪。2011年3月古德里奇公司又获得美国空军一项合同,为U-2侦察机提供两套升级的光电侦察传感器(SYERS)。该传感器被称为SYERS-2A,将通过添加额外的多光谱成像能力增强U-2侦察机功能,提供更加高水准的清晰图像。多光谱传感器可以捕捉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谱图像。通过探测显示肉眼很难识别的变化,这些图像可用于分析地面和建筑物的威胁状况。
  与U-2有人驾驶侦察机相比,无人驾驶的“全球鹰”有其优势,如:单次飞行能够涵盖广大区域,借助高空优势其传感器能够对数英里远的区域进行侦察;一般能够完成单次370千米的飞行,还能继续在其关注的空域徘徊19小时,航程可达到 U-2的3倍,而U-2不进行多次加油无法完成;“全球鹰”操作人员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进行轮换,确保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使用U-2则不可能做到。美国意识到使用“全球鹰”对潜在敌人进行长航时持续侦察的重要价值,但发现它也有不足:无人机更依赖卫星来维持其飞行,这种状况在和平时期并不是问题,但若在战争年代遭遇敌方采用电子干扰或网络攻击和反卫星战等手段破坏这种连接,那将会危及无人机的有效操作。因此,“全球鹰”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进行升级,赋予其与U-2类似的功能:如改善其对雷达系统的依赖,携带的传感器能够侦察到更远,加强远距离操作人员对作战环境的警觉等。然而,这将需要一笔巨大的投入。
  从EP-3到P-8
  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海军EP-3E型侦察机在南中国海执行侦察任务,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歼8 II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在中国海南岛东南110千米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美机发生碰撞,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王伟跳伞下落不明,后被中国确认死亡,而美国的军机则迫降海南岛陵水机场。
  直到2008年5月27日,美国《环球战略网》在一篇报道中承认,当年美国海军EP-3是在对海南一处正在建设的海军基地进行侦察。
  每时每刻,美国不带武器的军用飞机总是不停地在世界各处侦听着信号情报,包括通信情报和电子情报。前者是监听通信,后者是监听雷达。美国的情报搜集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同时进行的方式,从潜艇到陆地,再到太空,全部是美国的监听体系。美国国家安全局拥有美国最大的超级计算机,它每秒可处理多达640亿个指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不动用侦测卫星,仅靠美国在全球基地的监听站,以及飞机、军舰和潜艇上的监听系统就几乎可以侦听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信息。   美国的监听网络系统通过不断地派出侦察机、120多颗卫星和遍布全球的监听站,对全世界的无线电波、海底电缆、光纤和互联网等各种信息进行全方位地监听和监测,每天几乎要拦截20亿个电信,几乎全球所有的电话、电子邮件和传真都有被这个系统拦截的可能,而“空中信号情报飞行”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环。
  当年撞毁我军飞机的美国海军EP-3E“白羊座”飞机是美国用于空中信号情报飞行计划的两种主要飞机之一,主要用于海上;另一种是美国空军的RC-135V/W“铆钉接头”,主要用于陆上。由于海上不像陆上,无法设置地面雷达站,因而监听飞机就成了美国常备不懈的“活动雷达站”。对于执行这种任务的飞机,首先要求经济性好,续航时间长,航程远,耗油量低,能在中高度上作长时间的监听飞行,因而这类飞机的原型机都不选用涡喷发动机和活塞发动机的飞机,而是选用螺旋桨飞机。螺旋桨飞机速度虽然不高,但很适合进行长时间的情报侦听活动。为了确保安全性,特别还选用了4台发动机的飞机,以保证在一台发动机出故障时也能紧急降落。加上,由民用飞机改装的飞机内部空间大,可装足够的装备和人员,因而具有喷气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所没有的运载能力和使用灵活性。
  除空、海军的信号情报飞机外,美国陆军还有约比奇公司的RC-12飞机和德·哈维兰公司的RC-7空中侦察机。此外,还有诸如U-2R、EA-6B、UH-60直升机和一些无人驾驶飞机也都兼有进行信号侦察的任务。
  随着冷战的结束,信号情报飞行的重要性一度有所下降。但美国军方很快发现卫星和无人驾驶飞机不能取代信号情报飞机的作用,于是它们又重新受到重视,成为美国军队中极少的几个经费增长的项目之一。
  但是,像EP-3E这样的飞机,毕竟太老了。EP-3E来自20世纪50年代洛克希德公司在L-188“伊列克特拉”客机基础上改型而来的P-3“奥利安”,迄今快有60年历史了,有些任务已经不堪重负了。为此,早在2000年6月,美国海军就以“大范围海上监视”为目标,向各家制造商招标下一代多用途海上飞机。P-3的制造商洛克希德公司试图故伎重演,仍以当年从L-188改装出P-3的方式,向美军推销相对廉价的“全面升级版P-3”。而波音公司另辟蹊径,以技术成熟、内部容积大、速度快的新一代波音737-800客机作为基础,发展出大型P-8A多任务反潜巡逻机,2004年6月在竞争中获胜。
  P-8A飞机长约39米,空机重量为62730千克,配备两台CFM56-7B涡扇发动机,时速达907千米,巡逻半径在2200千米以上,实用升限1.24万米。该机采用雷锡恩公司提供的升级型APS-137D(V)5海上监视系统,同时兼容了多模态合成孔径雷达和逆合成孔径雷达,不仅能监视陆地目标并形成清晰图像资料,还能进行远程搜索水面舰艇和目标跟踪、精确定位、舰艇成像和区分,600千米内的陆地与海洋目标都将在它的监视范围之内。
  诺·格公司则为飞机提供了磁场异常探测器,它能确定地球磁场中反常的磁力变化现象,而这个现象大多是由水下潜艇造成的,飞机将根据这一异常对水下目标进行搜索探测定位。同时,飞机还储存美国海军技术中心提供的全球已知潜艇的工作声音资料,通过投放高灵敏度的声呐浮标获取声响信息,经过计算机数据比对,能很快清楚目标的型号,据说这套系统能探知水下800米深处航行的潜艇,而目前很少有哪艘潜艇能在这个深度航行。
  P-8A的整体战斗力号称相当于P-3C的五倍。除鱼雷、反潜炸弹、水雷,它还可以挂载反舰导弹,并具备大范围情报搜集能力。美国海军希望将P-8A同海军版RQ-4N“人鱼海神”大型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相结合,大幅拓展巡逻与侦察空间,对可疑海域实施持续监视;RQ-4N负责通过数据链把探测到的潜在目标及时回传给P-8A,协助其跟踪和攻击目标。
  近段时间,浩瀚的南海颇有些“树欲静而风不止”,作为域外国家,美国不断对中国南沙岛礁展开抵近侦察。2013年12月,6架P-8A先后进驻日本冲绳嘉手纳基地;2014年8月19日,美国海军两架反潜巡逻机飞抵中国海南岛以东空域进行抵近侦察,中国海军一架歼11飞机对美机实施了例行性识别查证;2015年5月 20日一架隶属美国海军的P-8A飞越中国南海岛礁上空,遭到中国海军8次警告,该机在飞越过程中的最低飞行高度约4500多米,而且机上搭载有CNN的拍摄人员,明显带有“挑事造势”的味道。
  2014年有报道称,美军舰机对华抵近侦察范围大、频度高,范围涵盖了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美军飞机对中国的抵近侦察一年可达500架次左右,且每次侦察留空时间相当长,超过10小时。
  可以预料,随着南海局势紧张的进一步发展,特别2016年是美国大选年,出于民主、共和两党争斗的需要,P-8A的活动还将更加频繁,极有可能更多地从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甚至从越南基地起飞,近距离对中国展开空中监视侦察,为它的一群帮凶、喽啰挑战中国而鼓噪。
  针对美国对中国变本加厉的情报侦察活动,我们要和以往一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于胆敢来犯的敌人,像当年击落5架U-2一样,让它们有来无回!
其他文献
20世纪50年代末,冷战的紧张局势在世界范围内加剧,美国增加了对苏联军事活动情报的需求。由此产生的紧迫感使CIA要求采用更为常规和实用的方法来实施U-2后继机的设计。情报局倾向于发展涡喷发动机而不是欠成熟和不完善的冲压发动机,还倾向于常规起降方式而不是高风险和低可靠性的寄生发射方式。  CIA把最终要求发布给康维尔和洛克希德,他们是该高度机密合同仅有的两个竞争承包商。CIA列出了三个设计规定:飞机
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推出“青少年航空研学科普丛书”是青少年全面了解和学习航空科普知识的首选读物。 丛书从有趣的古今中外的航空故事、形形色色飞行器的辨识,到飞行原理探究、飞机的稳定性与操纵,从飞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空中力量的战略地位、航空先驱的探索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到民用航空造福人类、未来航空科技发展等,内容全面、丰富。图书文字配以色彩绚丽的图片,使读者阅读更轻松!《感知航空—用双手触摸航空
近日,四川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在自贡市举办了“2019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四川站)暨四川省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技体育冬令营”。来自全省8个市、州的200名8-16岁青少年参与,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走到户外,感受航空航天模型科技运动的魅力。  此次活动是为了为进一步推动全省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在为期5天的冬令营活动中,营员们在教练团队的指导下
1921年的某一天,富于冒险精神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美国人威利·梅伊把一个装有5加仑航空汽油的罐子绑在背上,从一架“林肯”型飞机的机翼上,爬到了另一架飞行的JN-24型“珍妮”飞机的机翼上,并移动到其发动机旁,将油罐中的航空汽油倒进发动机燃料箱,从而成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空中加油。1923年,美国陆军的一架单发动机DH-4B型飞机,在飞行中由另一架同型飞机,通过人工操作,以软管自流的方式进行了两
当然,对于无人机空战来说,目前仅仅是个开端,无人机空战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到来,其主要原因就是无人机所执行的任务种类,还远远没有达到“主战”的层次,特别是执行复杂的空中作战任务。当前所谓的一些“无人战斗机”,其主要任务目标是利用隐身能力渗透到敌领空后投放炸弹,摧毁地面目标,并不是真正与敌方有人驾驶战斗机进行空战,因此不能称为“无人战斗机”。  总之,无人机只有具备了进行空中格斗、夺取制空权的能力,方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军备力量的增长呈现出不可抵挡的势头,以搜寻情报、监视敌军为主要任务的新型侦察武器逐渐成为战场上的先遣“侦察兵”。美、欧等大国在侦察武器的研制方面花费了相当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美军新型陆战侦察机    “渡鸦”是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使用最多的小型无人机,在战区上空扮演着侦察兵和间谍的角色,是士兵班组、战术分队和地面指挥部机关的“耳目”。“渡鸦
在第50届范堡罗航展上,BAE系统公司全方位地展示了多种现役装备、机载设备和尖端技术,凸显出核心业务仍然集中于防务和安全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室内展区不仅首次展出了“雷神”技术验证机和未来空战系统(FCAS)的缩比模型,而且还首次对外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激光空速传感器技术。  在今年的范堡罗航展上,BAE系统公司表示,FCAS计划即将进入全尺寸原型机阶段,预计研制一种基本构型,可能根据两国空军的
德国柏林航展是与英国范堡罗航展及巴黎布尔歇航展比肩的欧洲三大航展之一。图为参加航空表演的德国空军的“虎”式直升机与C-160D运输机  与英国范堡罗航展及巴黎布尔歇航展比肩的欧洲第三大航展——德国柏林航展(ILA Berlin Air Show 2018)于2018年4月25日开幕,本届航展为期5天。  德国人将柏林航展用英文表述为“ILA Berlin Air Show”,其中“ILA”的英文缩
1.直升机为什么不能称为“直升飞机”?  直升机是飞行器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门类。它最大的特点是由绕固定轴旋转的旋翼同时提供向上的升力和水平方向的推力。事实上,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虽然与固定翼飞机同属于重于空气的飞行器,但直升机却不属于“飞机”。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提到“飞机”时,都是指通过发动机产生推力,通过固定机翼与空气相对运动产生升力实现飞行的飞行器。因此,一些人将直升机称为“直升飞机”是不对
21世纪,随着激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指挥控制以及警戒监视、通信和导航系统等,都需要依赖电子技术和无线电波才能进行工作。因此,未来战争中,电子战战场必将在地面、海上、空中和外层空间激烈地展开,并极大地刺激电子技术和战术的发展,使电子战武器装备进一步向系统化、系列化、侦察干扰一体化及标准化、模块化方向发展。美军发动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主要是靠先进的电子战装备夺取制电磁权,进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