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好 越叛逆,越古典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gz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的日常状态,很难让人把杨好和“学者”这一身份联系起来。每天一睁眼,就是商业事务,一天约见四五拨人是常态,渠道、作者、商家,还有各种可能开展业务合作的企业和机构成员,看起来像个不折不扣的创业者、工作狂。作为新晋出版机构“一好阅读”的创始人,公司的每一本书,从选题到编辑、设计、印刷,再到后期的推广和铺货,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她;而学者与藏家的身份则让她频繁地奔波在各种机构和平台的活动之中。所以,她常有一种一个人当三个人使的感觉,经常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2017年夏天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一好阅读”负责展览画册的出版工作,由于要经常和“莱顿收藏”沟通,杨好不得不全天候待命,随时准备进入忙碌的后半夜。
从电影到艺术史到艺术商业,杨好在学术梦想和世俗事务之问行走,迅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杨好还推出了一本三百多页的《细读文艺复兴》,尽管这本书在她自己看来“过于确切”,但还是颇受欢迎。这是她的第一本著作,而她心目中的处女作却是另一种样貌,用她的话说,“不是我替大家去读文艺复兴,呈现那么多知识。”这本书是以她在中央美院的讲稿为基础写出来的,而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呈现为“某种语法”。她觉得自己在学术性格上更倾向于提供方法和观念,让读者有“自己读”的能力。她说:“我依然希望这并不是关于艺术史常识的普及……文艺复兴一旦在当下被常识化,就丢失了自己的现代性,那将是一件悲哀的事。”思想上的启发性,作为一种学术野心,让她念念不忘。
  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跟成长环境有关,杨好自幼就对知识灌输的学习方式有抵触。她的父亲是著名诗人潞潞,家里藏书很多,加上父亲的书房完全“不设防”,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啃了一堆世界名著。而正因如此,喜愛文学的杨好开始讨厌语文课,讨厌写作文,因为她的见解总是显得很异端。阅读经典作品让她心智上的一些方面获得超出年龄的发展,也带来了额外的痛苦。用她的话说,内心“承受不了那样的成熟”,因为这种成熟不是在经历中获得的。世界开始异样起来,和同学们看到的都不一样,她的世界逐渐变成不可交流的东西。
  杨好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自以为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和“自行其是”却更像一种“不得已”。然而,久而久之,“自以为是”就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在升入大学以后,杨好还过着一种颇为“自以为是”的内在生活。终于,阅读带来的“早熟”成了抵挡社会化成熟的盾牌。杨好用“无所适从”形容自己的少女时代,总是和身边的人对不上频道:“当你想要多说一些话的时候,别人会觉得,你为什么要这样;当你想要少说一些话的时候,别人也会觉得,你为什么要这样。”
  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几年中,杨好沉迷于黑色电影以及对这些电影的哲学解读。黑色电影中的硬汉形象常给她一种吊诡的代入感,之所以迷恋硬汉形象,不是出于少女的异性想象,而是一种上瘾的自我补偿和自我驳斥。她甚至可以反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梦想变成钱德勒塑造的马洛。在杨好看来,硬汉人格恰恰是自己的反面,这种人身上超常的行动力和不屈不挠,正好和她敏感而过度内在化的反思生活构成对照。杨好希望自己变成硬汉,因为“他们没人管,而且,世界原谅他们这样”。但是,她知道,自己成不了硬汉,无论在天性上,还是在教养上,她都是一个非常古典的女孩,无论怎么反叛,都跳不出教养的规训。
杨好专著《细读文艺复兴》

  这种反叛,她在初中时期就尝试过了。当时,母亲让她学芭蕾、学钢琴,但她偏要跟那些跳街舞的同学混在一起。这自然引起家人的担忧和反对,事实上,杨好自己也承认,古典的威力很强大,芭蕾舞和古典音乐对她来说仍然是一种“没办法”的东西,总让她失去抵抗力。在这方面,她的感受力锻炼得太敏锐了,甚至在自己孤独感最强又找不到出口的时候,她的排遣方式还是听莫扎特的安魂曲,听到内心崩盘、痛哭流涕。
  然而,抵抗和反叛并没有结束。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杨好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起比较文学研究生,但只读了一年就放弃了。在北京电影学院读本科时,她就萌生过退学的念头,想去海德堡读古典哲学,而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要更孤独”,而“想要更孤独”的原因则是“我不能原谅我这样”。哪样呢?那个被过度反思折磨着的女孩。杨好与世界之间,一直这么拧着。她说:“我不知道怎么去爱这个世界,但我知道自己非常爱这个世界,”“不是世界不原谅我,是我原谅不了自己。”
  这一次,她如愿辍学,决定转学艺术史,而且笃定地选择了文艺复兴方向。有趣的是,这一决定是在后现代哲学的刺激下做出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出发点,杨好的目标是“打破文艺复兴”。打破哪一部分呢?在杨好的叙述中,她似乎更希望打破文艺复兴对自己的影响。她崇敬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巨人,多多少少有点英雄情结。选择这个方向的另一个原因是,她认为自己对文艺复兴是喜欢的,但并不狂热,只有这样,才有能力思考它。她进了英国的圣安德鲁斯大学,师从文艺复兴、尤其是威尼斯画派研究泰斗彼得·汉弗瑞。
  彼得·汉弗瑞秉承的是贡布里希、潘诺夫斯基等“老派”艺术史学者的学术方法,照杨好的话说,“像故宫的老专家”,精于考索作品出处、流传方面的细节。这样严格的训练让杨好觉得不适应,“为什么要揪着一张画写一篇文章呢?”“我并不是热爱艺术史,我想创造艺术史,”杨好说,“从性格上来说,我非常鄙视知识。”“我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洗去了文艺复兴人的状态,”这是杨好的另一个收获,“我是以文艺复兴人的状态进入文艺复兴(研究)的。”
其他文献
早在2013年就有密室设计公司成立,为密室逃脱店设计主题并装修。但是并非所有的密室老板都领情。他们更愿意亲力亲为,并把这看作经营密室的乐趣之一  1997年,文森佐·纳塔利编剧并执导的电影《异次元杀阵》(《Cube》)上映。影片中6个陌生人被困于结构精密而又机关重重的密室,为逃出密室各显身手不择手段。密室逃脱文化便由此开启。  2004年,一位本名高木敏光的日本人以TAKAGISM之名开发出了一系
7月7日,希腊举行议会选举,反对党新民主党赢得过半议席,党首基里亚科斯·米佐塔基斯已于8日宣誓就职希腊总理。而2015年因为反对紧缩政策而上台的民粹主义政党激进左翼联盟落败,在债务危机后冒起的极右翼“金色黎明党”由于未能跨过3%的得票率门槛,甚至一票未得。  这表明希腊政坛在经历了过去4年的漂移之后,再次回归了传统政治模式。  1974年4月,希腊军政府垮台,在亨廷顿的名著《第三波》中,这是人类第
直到故事写完,我还是没找到那位叫平措的乘客。起初,可能就是因为在一条豆腐块消息中扫了一眼这个名字,我才动念接下这个题。事故过去了15个小时,成都媒体已经采访到川航机长,我的好奇多少有些古怪和一厢情愿:藏族朋友的生死观会不会不一样?  当然,还有形状不一的爱情。试想白流苏(张爱玲《倾城之恋》女主人公)要是在这架飞机上,她势必会说:川航的事故成全了她。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也
“对历史缺乏反思性认知,因而对自身的社会身份认同缺乏反思性认识与感触,如同人脚下生了老茧,踩到尖锐的砾石不知痛”  现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史语所特聘研究员的王明珂,四十多年前曾是眷村中的叛逆少年,后来,叛逆延伸到其学术生涯中,他自称是“各种典范学术与典范历史的叛逆者”。  第二代外省人的眷村生活经验,以及其母为“本省人”(闽南人),对他后来长期研究边缘、边界与边缘族群有很大影响。“外省人,这名称本身
马塞洛身高一米六。每次锁门的时候,他都要跳起来才能抓到。  他有一条坚挺的鼻梁,这意味着有朝一日它将会被打碎。  他经营着一间宠物店,负责为狗狗们洗浴、梳毛、疗治伤口。  他的笑容温柔,可以融化女儿的心,甚至融化一条烈犬。  但这一切对他来说一无是处。他仍然是整个街区最卑微的人。他需要取悦所有人,尤其是那个身材高大、凶猛暴力、动辄朝他索要白粉的流氓西蒙。后者是整个街区的祸害,人们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工作室开放的理念及作品    宋:把工作室以开放的形态呈现,我的理解是您把整个工作室作为了一个作品,因而,它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件敞开的艺术品。那么,请谈谈您的意图和艺术态度。  李:我觉得,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开放形态,一个人可以被遮蔽在某一个狭小的空间之中,但是他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工作室开放展有两个概念。第一:“工作室开放”是艺术家作为私人的独立思考,学术实践,创作的个体化空间作为与社会直接交流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510420)    [摘 要]司法自由裁量权给法官的审判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如果这种裁量权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会直接导致司法腐败,损害司法权威法官作为法律的适用者,其品质决定了裁判的品质要实现“司法公正,一心为民”的目标,必须加强法官队伍的良心建设,是法官真正成为社会正义的守护神  [关键词]自由裁量权;司法公正;司法良知  [中图分类号]DF8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
自吴哥踏风和尘土而来,我去往湖与河的交汇处:金边。它曾是中南半岛上“最可爱的殖民地之都”,20年代被称为法属印度支那的“亚洲珍珠”。  跳下旅行大巴,想象中的“亚洲珍珠”变成眼前90年代的南方小城。tutu车一辆辆从身边经过,听说我去riverfront都向我摆摆手。一位能说一点英语的司机比划着告诉我,riverfront去不了,戒严了,但他可以带我到附近。  这个“附近”是王宫500米开外由军人
10月9日,102岁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逝世。获悉这位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功臣离去,社会掀起对他的追思热潮。10月11日,他的家人在其木樨地家中摆设灵堂,供各界人士吊唁。  杜润生的一生,用他灵位前的一副挽联可以概括:“心系苍生一号文件留青史;手扶才俊改革大业有传人。”  “他一生中的主要时间、精力用在农民和土地问题的思考、解决上。”杜的门生、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翁永曦称其
从西方对中国的报道来看,西方媒体始终未能解决一个价值偏见的问题。以英国广播公司为例,凡提及中国的政治新闻,主持人总不忘提醒受众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或者“威权国家”。坦率地说,这还是中国几十年前报道西方的水平。那时候新闻一提到西方,总要加上“腐朽的”之类的形容词。  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多关注我们的消极面。讲句公道话,西方媒体报道自己国内新闻时,也经常以消极报道为主。问题是,西方媒体报道本国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