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综合征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例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59岁。因腹痛伴血小板减少2个月,左下肢肿胀1个月于2007年5月20日入我院。患者2007年3月2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呈撕裂样疼痛,与饮食无关,无其他伴随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3月26日):白细胞11.6×109/L,红细胞4.68×101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4%,血小板89×109/L,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疼痛略缓解,多次行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于4月10日转至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查白细胞21.9×109/L,中性粒细胞12.7×109/L,嗜酸性粒细胞6.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9%,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2.1%,血小板56×109/L,红细胞4.35×1012/L,Hb131g/L;纤维蛋白原5.73g/L,TT14s,D-二聚体6.97mg/L,血清铁蛋白640ng/ml;未予治疗。4月14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肿胀,伴有疼痛,双下肢血管超声见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腹部CT可见脾多发梗死。骨髓细胞学示:骨髓增生活跃,未见产板巨核细胞,外周血分类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给予活血药物治疗,左下肢肿胀略缓解。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检:体温36.5℃;全身无散在出血点及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左中腹轻度压痛;四肢关节无肿痛;双手食指、中指指甲末端可见米粒大小的陈旧性出血,压之不褪色;双侧足背动脉未触及;左下肢肿胀。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12.9×109/L,中性粒细胞6.1×109/L,嗜酸性粒细胞3.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7.3%,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6.1%,血小板64×109/L,红细胞3.59×1012/L,Hb107g/L。ESR53mm/1h,C反应蛋白17.3mg/L。IgA4.2g/L,IgG18.3g/L。纤维蛋白原4.6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40.0μg/ml,D-二聚体8.6mg/L,APTT50.3s。同型半胱氨酸34.34μmol/L(正常值<15μmol/L),复查仍升高。免疫学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β2糖蛋白1、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均阴性。双下肢静脉B超:左侧股总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血栓(部分机化),右侧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左髂外静脉中下段血栓。胃镜检查见:胃溃疡。肠镜检查见:结肠溃疡、糜烂。结肠镜下取病理(横结肠脾曲):炎性渗出物、炎性肉芽组织及肠黏膜组织慢性炎症,间质内见中等量嗜酸性粒细胞。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综合征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入院后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U,每12小时1次)、华法林(6mg/d)、泼尼松(1mg·kg-1·d-1)、叶酸、复合维生素B族治疗。出院前复查白细胞10.65×109/L,中性粒细胞5.32×109/L,嗜酸性粒细胞0.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9.3%,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8%,血小板66×109/L,红细胞3.5×1012/L,Hb115g/L;C反应蛋白7.7mg/L,同型半胱氨酸14.34μmol/L。

其他文献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二军医大学胰腺疾病研究所、《中华胰腺病杂志》、亚太消化内镜培训中心主办、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承办的第三届上海国际胰腺疾病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内镜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25-28日在上海举行,近800余名国内外专家和代表参会。
期刊
IgA肾病是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近年的研究发现肾小管间质损伤、炎症细胞浸润在IgA肾病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过氧化脂质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是一类配体激活的核内受体转录因子,其亚型PPARγ与肾脏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影响血流动力学等方面而保护肾脏。罗格列酮是PPARγ的合成型激动剂,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的表达而发挥生物学作用。本研究拟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述罗格列酮对Ig
期刊
本期《中华内科杂志》的出版日,恰逢共和国60周岁生日。经历60载风雨和磨难,我们的国家战胜了重重困难,正一天天走向强大。作为一本与共和国同龄的医学学术期刊,《中华内科杂志》与祖国共历坎坷,见证了我国内科学的发展历程。
期刊
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通过对我院508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拟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及结肠镜检查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期刊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东亚和一些欧洲国家仍是主要的致死性疾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已确认的胃癌Ⅰ类致癌原。然而Hp感染者中只有少数最终发展成胃癌,这与Hp菌株不同、宿主基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胃癌是主要的表观遗传疾病,异常DNA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认为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Hp感染可能与异常DNA甲基化密切相关,根除Hp可能逆转D
期刊
患者男,65岁。因“发热伴胸痛10余天呕吐1周余”,于2008年3月24日入院。
期刊
患者女,51岁。因“腹泻2d,伴高热1d”于2007年12月13日来我院就诊。
期刊
目的 探讨早期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肝脏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肝脏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蛋白表达,胞质NF-κB抑制因子(IκBα)及核NF-κB蛋白表达,TNFα、IL-6、IL-1β基因表达,ELISA测定NF-κBp65DNA结合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肝脏PEPCK蛋白表达增加40%,早期胰岛素和格列奇
巨噬细胞对天然免疫防御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启动、活化、调节及效应各阶段均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病是以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亢进而造成组织损伤和(或)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对免疫抑制剂敏感但难治愈等特征。参与免疫反应全过程的巨噬细胞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该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
患者女,52岁。因乏力、低热1个月余,于2007年4月9日入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