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庙与南海的海神信仰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mm2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中国沿海,最普遍的海神信仰是妈祖崇拜,这种海神信仰已有千年之久,但在此之前,沿海先民并没有统一的海神崇拜。起初,海边的人们认为主管海上事物的是祝融,司水火、司夏、司南岳、司南海,被南海渔民奉为神明,即后来的南海神。
  宋代,官方与民间海上贸易空前繁荣,海神崇拜更加活跃。南宋之后,妈祖信仰由福建兴起,并迅速在沿海地区传播开来,南宋末年已南传至广州。元代时,妈祖信仰北传至天津。海上贸易最为活跃的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妈祖信仰,在官船与民船海神祭祀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快得到宋王朝敕封,民间的妈祖转而成为国家偶像——“天妃”,由此成为一统中国的海神信仰。
  中华文化常有借助神灵信仰完成民族文化的统一与团结,“天妃”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
  中国海洋文化的重心在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海洋文化的重心在东南沿海地区,海神信仰也以此为正宗。由民间进而影响朝堂,甚至帝王亦礼敬之。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诏“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这是南海神庙之始。大唐代隋后,南海庙地位不断提高。天宝十年(751),以“屡效休征之应”,南海神被册封为“广利王”。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被贬潮州时途经广州,适逢南海神庙修葺,遂请韩愈著文纪念,韩愈欣然写下了1000多字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碑文载:“海于天地间,为物最钜。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唐代对外开放,外贸兴旺,来往广州的海舶皆经过或停泊于神庙所在地,故封其神号为“广利”,以隆其地位。
  宋仁宗康定年间,也曾加封“洪圣广利王”,皇祐年间再加封为“洪圣广利昭顺王”。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更加封为“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宋廷和广东官员把南海神的“威灵”尽情扩大,称其“庇护南服,民无震惊;风雨时叙,百谷用成;夷舶往来,百货丰盈;顺流而济,波伏不兴”。南宋时已确定二月十三日为南海神诞。
  传说,“洪圣”本名洪熙,是唐代的广利刺史,以廉贞闻,倡读天文、地理、数学各科,建观象台,以察天候,渔民商旅赖之。后以辛劳早逝,士人惜之,上表皇帝述其功业,洪熙于是被追封为“广利洪圣大王”,民间也称作“把港大王”,于是南海边广建洪圣庙祀之。
  虽然历经千年风雨,朝代更迭,但在今天现代化的深圳,仍可找到幸存的南海神庙,成为不可多得的海神信仰的文化样本。
  深圳福田沙嘴村的洪圣宫,坐落在沙嘴村东门口。依傍深圳湾的沙嘴村建立于明代,曾是一个以海洋渔业为主的村落,但今天村里5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出海捕鱼的经历了。古代先民渔业生产所形成的传统习俗正在随时间的流逝而远去……唯有这个洪圣庙还寄托着渔村古老的崇拜与信仰。
  据沙嘴村的老人回忆,在很久以前,有一天,渔民们纷纷出海捕鱼,到渔场的时候还是万里晴空,但归航时,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分不清东南西北,渔民们完全迷失了方向。正在大家惊恐万状的时候,海上突然出现了一缕红光,人们不顾一切,奋力把船向着红光划过去。当船队终于靠岸时,众人顺着红光找过去,才发现发出红光的原来是一块红色的石头。大家认为就是这块红色的石头救了他们。于是,沙嘴村的渔民们就在那块发现红色石头的地方,建起了第一座洪圣宮。
  沙嘴村的洪圣宫祭典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全体村民都要参加,祭典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1992年,沙嘴村进入城市化进程,成立了深圳市沙嘴实业股份公司。因政府征用土地,洪圣宫再次被拆除。现存的洪圣宫是第三次建成的,由沙嘴村的欧姓族人共同捐资重建。
  重建的洪圣宫分上、下两层建筑,和大涌的大王庙一样,这个洪圣宫除了供奉大王之外,也供奉妈祖和土地爷,甚至在二楼还供有财神爷。现在的城市寸土寸金,无法建更多的庙,所以,各路神仙挤在一个小庙里,也是众神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虽然这个新建筑不是明代的老庙,已算不上文物了,但祭祀洪圣公的活动还是被列入了全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山大涌的大王庙,坐落于深南大道与铜鼓路交会的北路口。前些年,因大型建设施工,大王庙做了整体移位。这座古庙始建于明代,坐北向南,为五开间、两进深的建筑结构,包括山门,祀亭,左、右厢房,左、右廊,左、右侧殿和大殿,主祀南海之神祝融,即唐朝封的“广利洪圣大王”,侧殿还供有海神天后和土地神。两个海神、一个土地神共处一庙,很有特点。现在看来,这古庙不太像明代建筑,据说20世纪90年代曾经重修过一次。如今是南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虽然不高,却使之免于被房地产开发商拆毁。
  宝安沙井洪圣古庙,在目前的文献中找不到它的始建年月,只能根据“洪圣古庙”门匾来推测。清咸丰年间重修此庙时,清朝进士陈桂籍题写此匾。所以,这个清代就被称为“古庙”的庙,应是明末清初的建筑。
  洪圣古庙位于宝安沙井大街,古时候渔民和蚝民出海前都要在此上香敬神,祈祷出海平安,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庙宇。此庙坐东向西,依山而筑,前有开阔的大露台,面向大海,两进分前厅和后殿,后殿正中央供奉着洪圣大王爷,中央左侧前为“风”、后为“调”,右侧前为“雨”、后为“顺”;“风”“调”“雨”“顺”四位菩萨相伴洪圣大王爷左右。
  内堂有两幅大型绘画石刻,一幅为《洪圣大王镇海伏魔图》,描绘了洪圣大王庇护万民、平祸消灾、镇海伏魔的恢宏场面;一幅为《广利威显王出巡图》,描绘了洪圣大王率众神巡视四海、祥光普照、德泽世人的壮观情景。两幅图内共有97个神灵、人物、魔鬼,神色各异,栩栩如生。庙内有几副对联,“浩荡洪恩环凤岭,宏深圣德阴龙津”“地灵人杰龙津香火祀千秋,天佑神明南海威仪尊百世”“南溟显圣灵济世庇民昭日月,归德赐恩泽伏波镇海载乾坤”,值得观者仔细揣摩。
  20世纪70年代的那场文化浩劫中,古庙曾被拆除,建筑材料被用来兴建其他建筑物。古庙虽被夷为废墟,但陈桂籍题字的石匾犹存,殊为不易。2000年,此庙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仅存基址、门匾、围墙、花岗岩门框和部分柱以及柱础。2010年,重修的洪圣古庙落成开光。   据说,广东省现存各种南海神庙、洪圣公庙宇500余座。现在,深圳博物馆还藏有葵涌洪圣宫的铁钟,上面铸有“嘉庆二十一年”的字样。但深圳真正的洪圣古庙,已没有几个了。此类古庙保存完好的在香港,目前香港尚有元朗大王古庙、长洲洪圣庙、鸭脷洲洪圣庙、大角咀洪圣殿、新界河上乡洪圣庙等30多个洪圣古庙。
  赤湾天后庙与郑和下西洋
  深圳的海神庙中,唯有一庙被列为当地一景,即赤湾天后庙。清代,它就已是“新安八景”之一,现在仍为“赤湾四景”之一。此庙最好找,坐地铁蛇口线,出赤湾站,前行约300米即是天后庙。门口立着1988年公布的“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赤湾天后庙”石碑,但它早已不是一个“原装”文物了。
  隋唐以来,广东官方和民间一直是祭祀南海神,唐朝封南海神为广利王。但至两宋,广东已是洪圣公庙、南海神庙与天妃庙并行。据成书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的祝穆《方舆胜·广州》南海庙词条载:“西庙去城十五里,盖敕封灵惠助显卫妃行祠也。”这里的“灵惠助显卫妃行祠”指的就是天妃庙。由此可见,至少在南宋时,广州已有了天妃庙。所以,也有人说赤湾天后庙始建于南宋末年,理论上也说得通,但目前查不到任何文献有此记载,只是这个院子里有一组浮雕被认为是宋末旧物。在工作人员指点下,笔者在正大门台基下,看到了一组左右对称的浮雕,曾有专家勘察,认为是宋代的石雕风格。
  最可信的史证即是明朝天顺八年(1464)翰林院学士判广州府事黄谏撰《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最早的文献记载只能上溯到此。现有复制碑立在大门口,它是讲述此庙故事最多,也是最可信的一块碑记。碑记云:
  天妃行祠,海滨地皆有,而东莞则有二。一在县西百余里赤湾南山下,凡使外国者,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故谓辞沙。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实之,祭毕沉于海。永乐初,中贵张公源使暹罗国,先祀天妃,得吉兆,然后辞沙。天妃旧有庙,公复建殿宇于旧庙东南。岁久岿然尚存。去年冬,兵科给事中王公汝霖,行人刘公泰,有占城之行,泊州庙下,于神是祷,往返无虞,出钱二万缗,托东莞吴知县于后建正殿四楹,易前殿为享堂……
  这个记载非常重要,先说写碑记的黄谏,他是个有学问的人。黄谏,字廷臣,号卓庵,因是兰县(今甘肃省兰州市)人,别号兰坡。少时在华林寺(在今兰州华林坪)读书,明正统六年(1441)中举人,次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出使过安南(今越南)而升侍讲学士。后受石亨案牵连,被贬为广州府判。他在广州办了几件实事,兴学讲文,写了《广州水记》。广州城内井水的水质参差不齐,黄谏四方考察,在白云山南面飞鹅岭边,发现了一口不为人们所关注的井——鸡爬井。后被广州人誉为“岭南第一泉”。后来,黄谏遭人诬陷,卒于押往北京的途中,归葬兰州龙尾山。据这个碑记记载,作为广州府判的黄谏非常关心远在赤湾的天后庙,此外,他还协同修缮了明永乐年间郑和所修的天后庙。
  碑记还提到了另一个重要人物——张公源,即张源。张源是宦官,为郑和下西洋时的副帅。历史文献中,他多次出现在祭祀活动中。如明永乐十三年(1415),“内官张源到庙御祭一坛”。据清乾隆年间林清标出版的《敕封天后志》载,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出了珠江口,在赤湾前的海域“適遇狂飚,精神求庇,遂得全安,归奏上,奉旨差官致祭”。当时郑和许下大愿,若能平安回朝将在此修建天下最大的天后庙。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平安归来是永乐七年(1409),第二年,即永乐八年(1410),郑和的副帅宦官张源出使暹罗(今泰国),经珠江口的赤湾时,祭祀天妃庙,得吉兆。平安归来后,张源亲自率人重修天后庙。这一记载留下了赤湾与明代下西洋的关系之重要实证。
  清代《嘉庆新安县志》对此也有记载:
  天后庙,一在南山赤湾,永乐八年,中使张源重修;天顺七年,兵科给事中王汝霖、行人刘泰、刑科给事中陈嘉猷、行人彭盛夫重修;万历八年,海防同知周希尹、知县邓凌云、王维翰、梁大皞、邱体乾重修;顺治十三年,都督张、守备张应科重修。乾隆初年,埠商倪重修;嘉庆二十二年,总督蒋、提督林、知县孙海观重修。一在西门外厂前岭南重镇坊左,一在城外南山乡。每岁迎春,县长官必至其处,因呼为春牛堂。
  由于出航得天妃护佑,这里的天妃庙也不断得到谢恩修缮和扩建,经过多次奉旨整修,赤湾天后庙拥有了当时全国同类庙宇中最大的规模,仅各类宫门就有99道,蔚为壮观。只是清初时,有了几年的荒废。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了断绝沿海人民对收复台湾、“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支援接济,达到将郑成功“饿毙”的目的,颁布了“迁海令”,强令界内居民迁往内地,禁止片帆出海。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之后才宣布终止此令。这20多年,沿海空虚,庙宇荒废。直到“复界”后,赤湾才重新拓垦复庙,再现生机。
  晚清以来,赤湾天后庙已不仅仅是赤湾的天后庙,还是大陆和香港两地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海洋文化景观,也是香港船家重要的祭祀之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香港九龙的水陆居民都会到赤湾天后庙贺诞。每到此时,九龙油麻地、香港干诺道中的海旁,都有数以万计挂满彩旗的船只驶向赤湾。当时,人们称赤湾天后庙为“大庙”,可见其地位。
  解放后,天后庙禁止香港人过来祭拜,使得香港一些规模较小的天后庙热闹起来。目前,香港有70多座天后庙。所以,我们现在到香港,除了可以看到殖民统治给香港留下的洋地名,如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等,还能看到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地名,其中保留最广的仍为天后宫一类,如天后庙道、天后庙公园、天后地铁站等。深圳、香港虽因历史原因分隔为两座城市,但在天后信仰这一海洋文化传统上仍然一脉相承。
  据天后展览馆里的资料介绍,这个庙的第一轮人为破坏,始于1950年的“除旧布新”,当时它被视作“旧”破除,也禁止对岸香港人再来拜祭。1960年,兴建深圳水库时,这里更是遭到“拆庙”之灾,庙堂材料被彻底拆去作为建水库的建筑材料,巨大的庙院里,只剩几块石基。   现在这个号称“九十九门”的天后庙是深圳建立经济特区10多年后,于1995年复建的天后庙,它基本重现了当年广东省境内最大天后庙的恢宏景观。大门两侧还立着明清重修天后宫的石碑,但一眼就可以看出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复制品。大殿上方悬着雍正、乾隆、光绪皇帝的御书金匾,还算有模有样,只是正殿正中后塑的几米高的天后像,过于灵利俊俏,光鲜艳丽,很像日式的卡通美人,让人一时无法进入古庙的“仙境”。
  “辞沙”与“太牢”
  前几年,我在潮州考察海洋祭祀文化,时值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潮州人信奉的青龙老爷的生日,我参加了当地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活动上祭祀用“少牢”。2017年 4 月,参加深圳赤湾天后庙的“辞沙”祭祀大典,又见识了“太牢”。
  “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也就是圈,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与“少牢”之分。我在潮州看到的祭祀青龙老爷的“少牢”,一只光羊騎在一只光猪上(羊的祭祀等级高于猪),置于老爷供案中央。此祭,典出“少牢”,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载:“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古人之祭,牛的级别最高,羊次之。少牢,可以只有羊,清代孔广森 《大戴礼记补注》曰: “少牢,举羊以赅豕。”
  赤湾天后庙“辞沙”祭祀大典,是牛、羊、豕三牲全备的“太牢”。古说,帝王祭祀社稷时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也有一说,认为是根据祭祀对象的地位来决定用“太牢”还是“少牢”。赤湾“辞沙”祭祀大典,是祭祀天后的典礼,级别相当高,故用“太牢”。
  今天我们说的社稷,也是江山、国家之意。其实,上古之时,社就是个村,社火之热闹,才有了社稷之大礼。看个社火,逛个庙会,觉得和远祖有了一点点亲近。
  《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称“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故谓辞沙。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实之,祭毕沉于海”。2017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廿十三日),深圳赤湾天后古庙迎来一年一度的妈祖文化盛会——妈祖诞。这一天,来自深圳及粤、港、澳地区的香客齐聚古庙,共贺妈祖诞辰,同时举办各种精彩的传统庆祝活动,并传承着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辞沙”。活动主要分为斋戒、陈设、省牲、正祭四个步骤,正祭当日包括迎神、进俎、三献礼、颂祝文、送神、望瘗、祭海等程序,最后祭毕将太牢沉于大海。据介绍,这里的“辞沙”祭祀大典,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用“太牢”来祭祀海洋的最高规格的官方祭祀仪典。
  据《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云:“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故谓辞沙。”这次赤湾“辞沙”祭祀大典,也在天后古庙大殿前特意铺上了一层海沙。似乎“辞沙”是沙滩之祭。但据天后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讲,“辞沙”其实是祭祀沙礁之意。
  如果沙是指“沙礁”,那么这个“辞”又是何意?这个字作为动词,有告别之意,也有躲避之意。私以为这里可能取躲避之意。因为古代航海者出入海头江尾的港口时,常在这一海区遇到似有似无的沙礁,发生海难。船家认为此乃海底鬼神作祟,需祭禳乃灭,祈求海神的保佑。所以,才有了沙礁之祭。
  岳镇海渎是中华文化传统
  东方与西方都有各自的海神,西方的海神是战斗式的,如手持钢叉的波塞冬;东方的海神是祈福式的,如观音、妈祖。但不论海神的类型有何不同,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凝结一方文化,融合一个区域的民族信仰。用中国的话语来讲,就是道统的意义重大。
  前文说过,宋代之前,中国沿海各地的海神信仰各有不同。宋代是中华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也是海洋文化最辉煌的时代,所以,才会有一个民间女子封神,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独特造神。这位海神圣母的原形是北宋初年的福建湄洲女子林默,因在海上冒险救人而死,后升天为海上女神,此后,先由福建沿海信众祭拜,以求妈祖在海上保佑,后来传至全国,得到宋王朝的破格敕封。宋代,林默先是被封了五次“夫人”,而后开始封“妃”,各种封号的妃共封了七次。于是,这位民间女神成为国家海神。元代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看重海洋开发的王朝之一,所以,蒙元政权也借助这位汉族神灵保海上平安。元代,林默被封为“天妃”,一共封了五次,封号长达20字。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皇家工程,所以,在洪武年间加封林默“天妃”后,永乐年间又加封一次“天妃”。清代,林默再次升格,前后加封六次,从康熙起始封“天后”,封号最长时多达30字——只活了28岁的渔家女子林默,身后却成了中国几千年来唯一步入神坛的平民女性,成为华人世界最重要的海神。
  岳镇海渎是中华文化传统,为历代王朝所重视。《旧唐书·礼仪志》云:“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岳镇海渎文化本身就是古代中国“天下”的缩影。当下,随着中华文化发展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需要,各地都开始重视岳镇海渎祭祀庙宇及相关文化。统观全国的岳镇海渎,岳庙体系保存完整,而海渎庙体系则只有河南济源市西北2公里济水东源处的庙街村济渎北海庙存在,这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一带一路”的宏大的国家愿景的大背景下,研究岳镇海渎文化意义重大,我们首先要下大力气保护这些文化遗存,同时,也要很好地整理出南海的海神信仰与祭典。要将海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海洋文化联系起来,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联系起来,同时,注重将这一研究与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一文化体系的宏大意义和当代价值。
其他文献
期刊
从小听大人说关中水质硬,所以这里民风彪悍,百姓性格生硬,缺乏变通。元好问在《送秦中诸人引》里赞我的家乡: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于山
目的;观察大鼠正常及损伤脊髓组织中肾上腺髓质素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组织化学杂交技术,对正常及损伤脊髓组织中AM rRNA的表达进行组织定位,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构建针对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第2外显子的目标载体,为获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缺陷型胚胎干细胞准备条件。方法通过限制性酶切对DNA片段进行了结构分析,克隆相应DNA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利用pTK-Neo质
目的: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克隆并表达自身抗原Ro-60融合蛋白。方法:用PCR法克隆Ro-60多肽分子的cDNA,经测序证实后定向插入表达载体pGEX-2T,并经酶切电泳鉴定。进而导入大肠杆菌JM109中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结果:经蛋
郭志禹(1950- ),男,广东中山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1985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务委
目的 研究von Hippel-Lindau(VHL)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方法 提取外周血白细胞核酸,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和自动化测序仪检测DNA序列,判别VHL基因外显子的突变。结果:对13例VHL患者或有家族
我和爷爷是好朋友,小时候睡觉,爷孙总是合盖一床被,聊不多一会儿,快吹灯睡觉了,爷爷就让我喊嫂子要吃的,然后,“朋友俩”趴到炕沿上吃凉面、谝闲传。私塾不办了,师生的情谊没有断,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提上吃货孝敬先生,泡儿油糕、蜂蜜凉粽子,还有烧鸡、腊汁肉,这些吃货都成了爷爷和我炕边上丰美的宵夜。  我跟爷爷吃尽了家常便饭和风味小吃,爷爷和大嫂培养了我的口味,这口味具有巨大的排他性,到老不变,即便是南北大
在险峻的中天山峡谷,有一泓清泉日夜喷涌。它来源于白雪皑皑、直插云天的大山融冰和雨雪,流向山外的塔里木平原,沿途汇集了若干山谷的地表径流,渐渐形成一条小河,像一位清纯
肠梗阻时不但有大量的体液丧失,而且还有毒素的吸收和细菌的易位[1,2],有报道奥曲肽可用于肠梗阻的治疗[3]。本研究就奥曲肽能否在缓解肠梗阻的同时,减少毒素的吸收,降低血液内毒素水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