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虫的世界里

来源 :江南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7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早上,你跟随一只熊蜂
  在马鞭草的花蕊上起降。
  你暗中嘲笑那汽油桶一样的身子
  和那样单薄纤弱的透翅
  但你从厚实的绒毛、几乎占据了整个头颅
  的复眼和长吻中
  感到了逼近过来,放大的恐惧。
  你在五狗卧花中间又遭遇了
  有如长筷一般的竹节虫。
  它长久不动
  让你无法猜透用意。
  你转身,螳螂已经撕碎蝴蝶的头颈
  正在大快朵颐
  黄色的仙人掌花朵有如早上的餐盘。
  天色转阴,乌云贴近大海
  但你似乎听不到海浪
  只有莽撞、焦躁的兜虫,在黑松林里飞舞
  “砰砰地”撞击树干。
  而当你穿过颠茄丛
  丝网破裂,蜘蛛
  只好从那阴谋诡计中央逃窜。
  你大腿不慎碰到的叶片上,几只臭蝽
  也就从叶缘边上疾速地爬过。
  在昆虫的世界里
  充满了埋伏、冷酷的欲望
  以及悄无声息,血腥的暗杀。
  事实上,你幻想变得更小
  以相当于它们的體量
  去进入危险的世界,遍历艰辛。
  那比人的世界
  也许更加的简单、直接和疯狂。
  对这一点,万能的造物主深以为是
  它把如此众多的骇然生物
  制作得尽量短小、精巧
  如同人类世界里的玩具。
  (选自本刊2021年第一期“专题”栏目)
  一行品读:
  从感知到理解
  休斯在《诗的锻造》里说,写诗就像捕捉动物——抓动物时的那种劲头与灵活性,跟写诗的状态非常接近。津渡这首关于昆虫世界的诗,就能让读者感觉到诗里有一股热情和生动性。
  诗以“在昆虫的世界里”为题,又以正文中出现的这句诗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以感知细节的捕捉为主,可视为一系列特写镜头的连续变换。诗人的目光,在不同昆虫之间不断跳跃、转换,同时,这也是摄影镜头的移动。在第二个部分,诗进入到人类对昆虫世界的反思和理解之中。诗人试图理解昆虫世界的法则,揣摩“大自然”或“造物主”的意图。这当然是基于“人类视角”的理解。昆虫是一种让人觉得恐惧的存在物,但因为它“短小、精巧”,其恐怖性又被限制了,不然的话,人们可以想象它有多恐怖。正因为昆虫精巧短小,它的暴力,包括暴力所携带的血腥感都以某种方式被削弱了。诗人把昆虫比作“人类世界的玩具”,这是一个非常精准的、兼具感知力和反思力的比喻。
  这首诗从感知向反思、理解的转换,可以作为诗的一种写法模式:从感知开始,以理解结束。当然也可以倒过来:从理解开始,以非常具体的感知结束。不管怎么写,对陌生之物的热情和好奇心,构成一首诗的真正动力。好奇心能够使我们进入到一个跟人类尺度不一样的世界之中,从这里开始“诗的观看”。
其他文献
老 牛  一双青铜似的眼睛折射出  威慑和怒吼  墙角里棄置的茅草,浮萍似  凋落的苦根  让人不得不再次拾起爱意和怜惜  这是村子里老汪家的牛棚  用软松木砌成的栅栏  房梁上多脚动物吐着蛛网  像老牛的胃,既鲜艳又粘稠  除了上田的劳作,它很难出去  下膝因茅檐低小而弯曲  潮湿、闷热,像苦难的进行曲  而它的棚前就是一条小溪  去年,它第一次看见自己的犄角  弯曲着,如同溪水清澈的革命  (
期刊
我喊你时,阳光很烈  我的眼睛里,盛不下的蓝  天空落下的颜色,像泪水一样咸  那些沙子是温柔的,我的倒影在云里  我种下的仲夏,你囚禁的秋景  狭窄的晴朗,只够一个灵魂穿梭  有一朵风从海面吹来,我的发丝渐老  只是你呵!永远不懂  我的芬芳有多细致  我喊你时,阳光很烈  裙摆上明晃晃的青春  悲悯,残骸,虚拟  写下的诗,也截不住一丝暖  我被倒扣在,那横过来的深渊  等你把夏天的炽烈,摘下
期刊
可能性想象  首先降临到暗处,光的背面。  看不见的,一粒尘埃感知着你。  开始让思想变得很柔软,很轻盈。  如一滴水现身的肉体,漂浮在半空。  融进蜡里灼烧,热太阳凝聚于火苗塔。  飞翔源自某种毁灭的苦难:直立的鸟羽。  海上,你成为一片快速闪动的云无限生长。  时空彻底敞开,所有雪花的灵魂都清晰可辨。  置身于中秋与寒露之间  再深刻一些。寒气为西风所雕镂,  漫天白昼,弥散的南方之秋。  鸟
期刊
远方有多个一  一条河流拿着自己的形体  自己的意识,低着头赶路  水孤独而又遥远,任意一场奔赴  注定有一个便签:金色的或者银色的  余生有一个重量,有一些琐碎  石子咽下尘埃需要一个时间的伤口  一阵花香被敲碎,一个声音被举起  一些暗流横亘着,并无止息  万物是盘伞状的沙  山峰的言外之意难产  靠风雨打磨自己  深埋夕阳的头颅、睫毛  以另一种姿态端坐着  仿佛从根部袭来的大理石像  交谈
期刊
主持人语:   近年来,随着一批中青年诗人写作上的日臻成熟,奉化诗群呈现了较好的面貌,经常性的交流也促进了彼此间的协同并进。这里遴选较有代表性的八位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放眼远眺,有的立足乡土,有的偏于抒情,有的侧重日常记述,但总体上是关注当代生活的,写得扎实沉稳,又不失细节上的丰富可感。因此配附评论,以作推荐。(江离)  早春信札(七首)  ………………………………高鹏程  春风十
期刊
每天早晨,我都会死去。  每天午夜,我都会复活。  这时的霁虹桥,也和早晨不同。  这时的小教堂,也和早晨迥异。  我指的不仅是它的形式,  也有它丰富而深邃的内容。  我活过来,眼珠狡黠地一转。  我活过来,脚尖轻弹,在空中相互敲击。  霁虹桥,一会儿一无所有,一会儿充满亡魂。  而小教堂,一會儿生出小树,一会儿生出玫瑰。  我在街上独舞。  第一遍鸡叫,或者Morning Call,我就死去。
期刊
“金沙,请听二十秒钟雨声”  不写诗的际根 把我们的头  按进诗里  此刻在金沙 大雨  无尽灌入一只漆黑的器皿  二十秒 一个国家坍塌进  另一个国家 梅花鹿穿过水的树林  回头 瞪圆青铜的大眼睛  流逝的内涵从未溢出耳鼓的探方  二十秒 二十种历史的外语  都响起哗哗声 我们所有的诗  从檐边飞泻 漏入一首黑暗之诗  雨声不容辩驳 它指认  看不见的湖 我们不认识杜甫  杜甫不认识一架玉琮梯子
期刊
我曾送出一缕又一缕的月光向远方  清晨,大胆的乌鸦停在雨中,  用嘴咬合着一只在地上扭曲,  像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影子,  从地上升起,又寻找着地壳的缝隙,  在一切幸福来临之前,它始终保存着两个心脏……  它相信任何一个活着的物都能救它,  一片渐渐垂老的树叶就能惊动这对峙的格局。  它那细滑的身体由于雨水的浸润,  丧失了原本穿梭的机能,面向两兵交际,介马而驰,  它那细滑的身体正遭受着非难,
期刊
它们在远处的山间  耀眼的金顶和寺院棕红色的院墙  土黄色的村舍和灰黑色的屋顶  那些高高低低的房宇  毗连成一片 似乎默守着  某种久远的约定  近处是低缓的山坡  更近处是茵绿的草原和在草原上  吃草的牦牛群  看着它们你会觉得在这尘世  神灵和我们和世间万物  各司其职 正在共同做一桩事  (选自本刊2021年第一期“诗高原”栏目)  一行品读:  空间与神圣  这是一首关于空间的诗。它有两
期刊
和我交谈的鹰,带着雪的光芒  俯冲向下,阿布说  我们是有福的,看见雪山上日出  是有福的  有一刻我确信喜马拉雅山上  住着神灵  就在我看见,与未见之间  而和我交谈的鹰  继续  俯冲直下,向着比雪山更苍茫的人世——  一位尼泊尔男孩,他和我不同  他和我,我身上的  尘土不同啊——  清澈的眼神:住满了雪山、湖泊、太阳  以及我  ……前所未有的宁静。  (选自本刊2021年第一期“首推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