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现代主义崇尚多元价值性,反对理性主义,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引起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失衡、社会责任感弱化以及行为方式随意化等问题,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坚持弘扬高校文化主旋律,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加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285-02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源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中,它在产生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现代主义是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者说它是一种观念形态,它否定理性和诸多现代性东西,深刻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崇尚多元价值性
后现代主义崇尚多元价值性,采用“去中心”的思维策略看待事物。反映在教育领域,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去中心”,反对以一种知识统领另一种知识,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相应的,还包括教育控制的“去中心”思想。后現代主义主张进行开放性的对话,反对权威。它所指的对话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景对话,并非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或者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人与本质联系和心灵的融合沟通,打破和消除与他人的界限,相互开放,帮助、指导学生个体,而不是制约其成为预定的模式。
(二)反对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后现代主义认为过分强调理性必然导致个性的缺失与人性的异化,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以及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等;它亦认为若将其理解为事物本质,必然限制人类的思维且影响人类创造力的发挥。尼采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理性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对错及善恶的标准,理性靠逻辑来保证真理是站不住脚的[1]2。
(三)具有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它反对同一性,强调差异性,提出方法论和思考方式上多元化。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存在着差异性,主张用“创造性的主体”去代替普遍性的主体,并强调世界是多样而丰富的,肯定人在认识万事万物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来不同,因此它号召人们从传统的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开放的思维态势面对并处理新问题。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的高度开放环境下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传播途径。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虚无主义,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政治意识开始淡化,政治观念逐渐模糊,甚至主张政治观上的多元性,反对主流文化。部分学生对中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或是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上还存有模糊意识,更有部分学生认为中国应实行多党制,政治观念严重淡化,以上错误的政治观念,对处于人生理想信念树立关键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是十分不利的,深刻影响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引起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失衡,弱化其社会责任感
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盲目追求,价值观中出现实用功利性,逐渐将自我价值置于首位,忽视集体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放弃了道德原则;另外,表现在物质生活上不断互相攀比,逐渐将享乐主义作为自身群体中一种流行文化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的传播使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失衡,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逐渐弱化,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部分大学生行为习惯趋于非理性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之一为提倡非理性,反对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观点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表现在行为习惯上的随意化加强,叛逆思想严重,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未能按照学校的规定严格践行。他们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行为习惯趋于非理性化,这一种非理性化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取创新的意识,增强自身的能力,而是为了满足自己一种消遣娱乐的心理,脱离束缚,追求安逸舒适的感觉。所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都冲击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加以指导
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与政治观念。高校应始终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弘扬的主旋律,就是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2]。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引领着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后现代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用先进积极的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抵制和消除各种由于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与政治意识。
(二)正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单纯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一般教育者都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应该构建一种平等互动新型关系。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反对“中心主义”,认为没有绝对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理解为教育学生没有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在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且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与沟通;再者,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包含不确定性的特点,即使反对普遍性,强调个性的发挥,即理解为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来教育每一位学生,针对部分学生受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产生的行为习惯非理性化,应切实有效地针对个人情况加以正确引导,应当做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三)创新丰富的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活动之中,使人民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3]在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将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达给学生,不知不觉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推崇情景性的特点,这样显然说明单纯的理论灌输已不能适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创新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加强对校园新媒体的运用,特别是对网络媒体的运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联系。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应正确运用这些新的媒介活动载体,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实践活动。如通过QQ、BBS、博客等新媒介创设网络情景教育,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不仅使得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介方便获取受教育者真实的思想动态,而且方便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通过网络媒介加以引导,利于教育者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她们。这样通过网络媒介平等互动交流,可以逐渐改善当代大学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消极影响产生的价值观失衡现象,强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德]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杜晓红.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3.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2.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285-02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源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中,它在产生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现代主义是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者说它是一种观念形态,它否定理性和诸多现代性东西,深刻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崇尚多元价值性
后现代主义崇尚多元价值性,采用“去中心”的思维策略看待事物。反映在教育领域,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去中心”,反对以一种知识统领另一种知识,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相应的,还包括教育控制的“去中心”思想。后現代主义主张进行开放性的对话,反对权威。它所指的对话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景对话,并非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或者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人与本质联系和心灵的融合沟通,打破和消除与他人的界限,相互开放,帮助、指导学生个体,而不是制约其成为预定的模式。
(二)反对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后现代主义认为过分强调理性必然导致个性的缺失与人性的异化,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以及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等;它亦认为若将其理解为事物本质,必然限制人类的思维且影响人类创造力的发挥。尼采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极其复杂的,理性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对错及善恶的标准,理性靠逻辑来保证真理是站不住脚的[1]2。
(三)具有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它反对同一性,强调差异性,提出方法论和思考方式上多元化。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存在着差异性,主张用“创造性的主体”去代替普遍性的主体,并强调世界是多样而丰富的,肯定人在认识万事万物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来不同,因此它号召人们从传统的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开放的思维态势面对并处理新问题。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的高度开放环境下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传播途径。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虚无主义,导致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政治意识开始淡化,政治观念逐渐模糊,甚至主张政治观上的多元性,反对主流文化。部分学生对中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或是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上还存有模糊意识,更有部分学生认为中国应实行多党制,政治观念严重淡化,以上错误的政治观念,对处于人生理想信念树立关键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是十分不利的,深刻影响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引起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失衡,弱化其社会责任感
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盲目追求,价值观中出现实用功利性,逐渐将自我价值置于首位,忽视集体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放弃了道德原则;另外,表现在物质生活上不断互相攀比,逐渐将享乐主义作为自身群体中一种流行文化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的传播使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失衡,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逐渐弱化,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部分大学生行为习惯趋于非理性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之一为提倡非理性,反对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观点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表现在行为习惯上的随意化加强,叛逆思想严重,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未能按照学校的规定严格践行。他们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行为习惯趋于非理性化,这一种非理性化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取创新的意识,增强自身的能力,而是为了满足自己一种消遣娱乐的心理,脱离束缚,追求安逸舒适的感觉。所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都冲击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加以指导
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与政治观念。高校应始终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弘扬的主旋律,就是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2]。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引领着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后现代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用先进积极的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抵制和消除各种由于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与政治意识。
(二)正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单纯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一般教育者都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应该构建一种平等互动新型关系。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反对“中心主义”,认为没有绝对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理解为教育学生没有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在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且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与沟通;再者,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包含不确定性的特点,即使反对普遍性,强调个性的发挥,即理解为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来教育每一位学生,针对部分学生受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产生的行为习惯非理性化,应切实有效地针对个人情况加以正确引导,应当做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三)创新丰富的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活动之中,使人民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3]在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将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达给学生,不知不觉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推崇情景性的特点,这样显然说明单纯的理论灌输已不能适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创新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加强对校园新媒体的运用,特别是对网络媒体的运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联系。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应正确运用这些新的媒介活动载体,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实践活动。如通过QQ、BBS、博客等新媒介创设网络情景教育,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不仅使得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介方便获取受教育者真实的思想动态,而且方便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通过网络媒介加以引导,利于教育者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她们。这样通过网络媒介平等互动交流,可以逐渐改善当代大学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消极影响产生的价值观失衡现象,强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德]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杜晓红.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3.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