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生明月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敏斋先生又从梦中惊醒过来。
   院試的日子越来越近,晚上总是睡不踏实。可这次惊醒,明显跟院试没有关系。口很渴,想喝水。水壶就在头畔桌上,老伴临睡前放好的。伸手的瞬间,身旁传来鼾声,敏斋先生忍住了。老伴太累了,安然入睡实属不易。敏斋先生咽咽嗓子,轻微地翻了一下睡姿。靠炕的身子压得生疼。今年五月,具体是端午过后吧,晚上睡觉,总压得靠炕的身子疼,包括耳朵,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厉害。敏斋先生仔细感受疼痛好长日子,肯定绝不是好兆头。
   敏斋先生没有惊慌。近年的遭遇,铁人也会被弄垮,何况过了耳顺之年。敏斋先生自我安慰地想。儿子都病故了,家里就剩老伴、儿媳和孙子,如履薄冰般活着,经不住任何折腾了。自己大半身子入土的人,有啥值得惊慌的!更何况,学塾里十几个童生,待哺婴儿似的,一天也离不了先生呢。
   敏斋先生心里,只想每天多干些该干的事。
   汗水粘湿了衣被,非常难受,敏斋先生不敢将被子揭开,担心弄出响动影响老伴睡觉。夜静得什么似的,清亮的月光,从窗户缝里透射进来。这自然令敏斋先生想起了祖先的故事,进而想到家门的不幸,想到病故的儿子,想到年幼的孙子……两行老泪,从眼里缓缓流出了。
   刚才他梦中惊醒,因为见到了大儿子。
   梦中的献儿,为啥永远病怏怏的呢?且形象那般模糊,态度格外冷漠,对父亲视若无睹的样子,全没了从前的孝敬亲热。据说,梦中见了死去的亲人,太亲热并非好事——对活着的人不吉祥,可敏斋先生还是无法抑制内心的伤感,伤感献儿的冷漠,也伤感梦境的模糊。献儿的亡故无可更改,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可敏斋先生希望,能在梦中真切地看一次献儿,或者至少,梦中的献儿不要病怏怏的,像曾经的样子,健康、开朗、快乐:硬朗地出入于家门,晨昏问候孝敬父母,早晚训导呵护妻儿;庄严地行走在学塾,领弟子识字诵经,教童生策论赋诗……
   敏斋先生无声地叹息一声。终究是饱读诗书的人,伤痛中浸泡挣扎久了,明白自己不过是困厄至极的幻想罢了。献儿已逝,阴阳相隔,怎能如愿见面呢!这样一想,不得不冷静思考未来的事了。
   这绝非他第一次思考未来的日子。
   敏斋先生深感肩上担子的千钧之重。
   辗转反侧,实在没耐心躺下去,老先生轻敲火镰,点了油灯,喝一口水,再喝一口,纯粹起身,准备阅读《大学问》了。老伴马上被扰醒,看老伴拥被读书,赶紧给披了衣服,将油灯挑亮,朝老先生跟前移了移。
   《大学问》已拜读四遍了,老先生毫无厌倦。这本儒学教典,读第一遍的时候,其实很难接受。对于儒学,孔、孟两大圣人外,敏斋先生尊奉朱文公,《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研习无数遍,页码都翻烂了。平日给弟子解经,也完全依朱文公的意思。世间万物天理至上,敏斋先生烂熟于心: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大学问》的作者王阳明,明代大儒,跟朱文公不同,世间万物人心为上,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人的内心,不必在内心之外寻找天理……两位大儒的更多区别,敏斋先生正在阅读理解。感谢弟子苏耀泉,从浙江新昌捎赠了这本书。耀泉信中说,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余姚距新昌不远,两百多里路……老先生非常欣慰,耀泉在人杰地灵的浙江任地方父母官,实在太不容易!
   田老三早起喂牛的脚步,惊扰了阅读中的敏斋先生。田老三给张家当门客二十多年了,老忠臣似的;眼下打耱土地的节点上,对牛的草呀料呀,比自己的吃喝都操心。这样想着,老先生心里暖暖的,收拾书本穿衣下地了。
   跟门客同步起床,是敏斋先生多年养成的习惯。
   不久,学童住宿的西房有了动静,开始洗漱。儿媳淑贞也准时敲门,问了公婆安,端起地上的夜壶去倒了。孙儿可久很快也在北房读起了《三字经》,稚嫩的童声,给了敏斋先生莫大安慰。
   他添一件夹衣,抓紧批阅学童的史论了。
  二
   堡庄通往学塾的小路被清扫了。一缕一缕的扫帚印,烦乱而规整,粗犷又细腻,像神奇的图画,给人不忍踩踏的感觉。
   马志义今天肯定起得很早吧?敏斋先生想。
   马志义家在东河坪,家境不是很好,地里活儿又多,只在农闲季节,进学塾读半天书,俗称“短学”。他是敏斋先生这轮弟子中,唯一没住宿堡庄“长学”的童生。年龄也最大,二十二岁,娶妻生子了。他读书主要为知书达礼,写写算算什么的,给孩子的将来入泮就学打个基础,自己没成想考取功名。敏斋先生念他上进,免了所有学费。志义志义,真乃志义双全,感激之余,他无以回报,就在“短学”的日子,每天早点到学塾,将扫地呀擦桌呀生火呀的杂役包办了。
   大学窑已书声琅琅了。
   敏斋先生习惯性地整整衣冠,表情和蔼进了学窑。众学童肃然起立,向先生行弟子礼。敏斋先生从容答谢,又转身与学童们站成同列,朝学窑正中的孔先师牌位庄严肃立,虔诚鞠躬,然后示意童生们落座,继续用功。
   大学窑正中的孔先师牌位,是咸丰六年春月张家学塾创办那天,由枝阳书院山长(院长)司先生亲自主持迎立的。当时在全县影响不小,学署教谕都写了贺信,东乡张家岘一下出了名……三十多年了,先师的牌位一直守望佑护着张家学塾,也守望佑护着学塾里一轮又一轮的徒儿。同治乱世,连会宁县城都被由陕入甘的土匪攻陷了,生灵涂炭,尸横遍野,敏斋先生为了活命,四处逃躲,银钱干粮可以不带,孔先师的牌位却一直背在身边,逃哪里背哪里。他知道,有孔先师的牌位在,张家的学塾就不会倒。
   敏斋先生在大学窑里巡看了片刻。跟每天一样,只要走进学塾,他精神似乎就振作许多,身体也为之轻爽了。学童们诵读的内容各有不同。志义的《千字文》背得顺了,开始认读《弟子规》。赵述善和王翰两个武童,正在吟诵“武经”重头《孙子》。他们早晨先在学塾院子练过拳脚,淋漓在脸脖上的汗水仍没完全干透。其他十二个文童,全都按事先的叮嘱,诵读《春秋左氏传》的《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的重典。《郑伯克段于鄢》在《古文观止》读过,熟诵已经没了问题。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敏斋先生想给充裕的时间,让弟子们在投入的吟诵中,体味更多更深的意蕴。
   这篇经文,字面意义其实不难懂,写春秋时代,一代英主郑庄公跟弟弟叔段两人骨肉相残的事。母亲姜氏偏袒叔段,起了不好的作用。而老臣考叔推已及人,巧妙创设合理条件,让庄公与母亲和好如初了。手足之情,孝悌之义,君臣之道,给了后世太多的反思和警示,要透彻地解析绝非易事。加上学童们目前需要加强诗赋研习,敏斋先生特意抄录三首前人的诗作示范。
  其一
  宠弟多才占大封,况兼内应在宫中。
  谁知公论难容逆,生在京城死在共。
  其二
  子弟全凭教育功,养成稔恶陷灾凶。
  一从京邑分封日,太叔先操掌握中。
  其三
  黄泉誓母绝彝伦,大隧犹疑隔世人。
  考叔不行怀肉计,庄公安肯认天亲。
  
   敏斋先生唤两个武童和马志义出了座位,先问询赵述善和王翰对《孙子》研习的体会。毕竟是习武的孩子,少了拘束,行礼之后,大胆质疑《地形篇》中两处句读。敏斋先生暗暗点头,那本来是较难读开的句子呢。先生认真地解答了。又将目光转向马正义:“志义,今日早上啥时辰到的学塾?”
   马志义以为犯了什么错,紧张地直瞪眼睛,不知如何回答。
   “你从学塾回家,还要干农活呢,以后别来太早了。”敏斋先生看到志义布衣上的补丁,于心不忍,及早给他解了围。
   志义松了一口气,木讷地笑着直点头。
   又检查志义背诵的效果,指点他习写仿格应纠正的毛病,便领三人出了大学窑,去东侧被称为“神仙台”上面的小学窑自习。学塾刚创办的时候,小学窑那儿只是个土台子,冬天大冷的日子,童生在上面晒太阳,感觉很爽,起名叫神仙台了。后来学塾日渐有名,本地及四邻州县海源、隆德、静宁的童生一年比一年多,大学窑无法容纳,正好献儿榜中生员,便索性在神仙台上挖了新窑,粉刷齐整之后,作为小学窑,在大学窑有干扰的时候,让童生有个分门别类学习的空间。
   献儿从此也正式走上讲台,成了学塾小先生。
   这联想乱了敏斋先生的心,目送三个童生的他,竟恍惚又看到了献儿——身穿礼服,怀抱书匣,像从前那样,在童生之前健步跨上“神仙台”,打开了小学窑的门……
   敏斋先生摇摇头,让自己醒过神,进大学窑课徒了。
  三
   从学塾到堡庄就几十丈距离,走得敏斋先生有点喘息。
   在堡庄二院子,敏斋先生歇住脚,稍微缓口气息。堡庄二院,三孔箍窑,四间瓦房,都是同治大乱后建的,住了老先生全家和所有童生,外院就住田老三一人,忙了里头忙外头,几乎没闲的点儿。可毕竟力量太单,仅疯长的野草都对付不了,院里四处滋生,非常茂盛。人出人入踩踏,在草丛里隐然形成了小路,看得敏斋先生感伤得不行。
   晚饭已摆在正屋了,洋芋面片,两碟小菜,可久望见敏斋先生,跳下炕娇声大喊:“饭快等凉了,爷爷咋才进家呀?”
   敏斋先生亲昵地连声呼应,说学塾有事耽误了。
   可久扶手杖迎了爷爷,让快脱鞋坐炕上吃饭。敏斋先生一个劲儿笑,转问老伴童生们吃了没。老伴说,都端在西房里了,就等你动筷子呢。
   有王妈常年帮厨,家中粗茶淡饭,清爽可口。敏斋先生家规矩,无论学童门客,与家人吃同一锅饭。除非特殊事情,正屋里没动筷,其他人都不便端碗的。今天早上,田老三临时吆喝了十几个帮工,打碾收拾了场上的秋粮,特意宰杀一只肥羊,开锅煮所有人吃。敏斋先生多喝了几匙汤,这会儿一点食欲都没有。可老伴和孙子等好长时间了,只好勉强吃了小半碗。
   等炕桌的碗碟收了,老伴拿过一只包裹:“过路脚户捎来的。”
   敏斋先生心里蹊跷:“脚户走了吗?”
   “听田老三说,在上店歇一阵就走了。”
   月亮堡庄北山坡,有条东西商道,将张家岘与外界联通起来。同治匪乱之前,大道上商队脚户,络绎不绝,仅张家岘,就开了两家歇马店——上店堡和下店堡,四季客满为患,常年宾至如归。匪乱之后,尽管冷清了许多,可海源驮土盐的、隆德运瓷器的、静宁贩木材的、靖远卖皮货的、会宁捎清油的……仍成群结队,每日都有。这些脚户,无形中也为沿途人家充当邮差呢。
   可敏斋先生有规定,凡学塾训徒的时候,无论遇何等大事,都不得打扰,因此那脚户只得将包裹给了田老三,千叮咛万嘱咐,务必送东家手中。敏斋先生也不知包裹为何人捎带,让老伴打开看看。包裹中装了两袋“福心”莲子、两包“大红袍”茶叶,均为海江一带物产。敏斋先生越发糊涂了。又发现茶叶下压了书信,只看封缄的墨笔文字便明白了:“是苏家兄弟的东西。”
   耕耘杏坛久了,凡耳提面命的生徒,无论分别多少年,也不管弟子的书法如何长进,敏斋先生都一眼认得出。这封信是敏斋先生的得意门生苏源泉的。蘇源泉信里说,受兄长耀泉托付,准备登门看望先生。途中接到甘肃学政的通知,命急赴巩昌参与视察各地学情等。政命难违,不能亲聆敏斋先生教诲,非常惋惜。特意托付跑盐脚的亲戚,奉上兄长从浙江捎的特产,聊表感念之心。等年底陇西归来,定当拜见先生。
   源泉特意转告兄长耀泉的话:“福心”莲子可与小米熬粥,养心,供师母食用;“大红袍”茶叶性温,养胃,请先生品尝。
   敏斋先生将信读了多遍,心里暖暖的。本如的行书又长进了,肉中见骨,绵里藏针。朗亭和本如兄弟,既为苏家的争了光,也给敏斋先生长了眼。两人自幼在张家学塾明经,光绪二十同中甲午科举人,“双凤齐鸣”,轰动省城,名闻陇上。不久之后,兄长朗亭再显神勇,荣登光绪二十四年癸卯科皇榜,中二甲进士。现任浙江新昌知县,公务繁忙,还尽能惦记他这乡野老朽,又捎书又带东西的,实在让敏斋先生感动了。    老两口免不了回忆苏家兄弟,当年住在堡庄上的事儿,一桩一桩恍如眼前。目下源泉奔走公门之外,忙于备战甲辰殿试,荣登皇榜指日可待……随后又想到献儿,想到献儿与苏家兄弟的手足之情,心情猛然黯淡了。
   敏斋先生赶紧收拢回忆,嘱咐老伴将包裹收好,自己下炕穿鞋子。
   “去哪儿?”老伴不无担心。
   “找田老三问收包裹的详情。”
   “让王妈喊田老三来这儿吧。”
   “我还看看学童呢。”敏斋先生说。
   转眼要院试了。院试就是童生试,荣中鹿榜,升为生员,就正式迈进科举的门槛了。敏斋先生隐隐担心,皇家的科考制度生变。戊戌年,也就是去年,耀泉高中皇榜那阵,老佛爷就曾下令废过八股。尽管后来收了成命,却让天下待考的士子惊出了一身冷汗……在京赴考的耀泉,对科举变革肯定有独特想法——浙江新昌下车伊始,他便捎赠王阳明的著作,会不会含有某种暗示?
   《大学问》读过多遍,悟不出蛛丝马迹。转而又想,科举是为朝廷为国家选拔贤才于民间,无论制度变与不变,皇上唯贤是举的需求不会变——考试之外,大约别无更好办法吧?
   敏斋先生只有放下顾虑全力备考了。
   大考日漸迫近,学童们更不敢松懈。一寸光阴一寸金。西厢房是大三间,盘了两面大通炕,十二个学童分睡两边。油灯早已点亮,光影暖融融的。敏斋先生轻脚窗下,透过窗纸缝隙,看学童围在灯下用功。尤其苏绍泉——源泉弟弟,更双目有神,心无旁骛。苏家不愧书香门第,孩子个个好学,实在让人羡慕。敏斋先生凝视良久,悄恍从台阶退下。
   饭吃得有点过了,胃里很不舒服。从二院门出去,看月亮悬于西天,又明又大。仔细一想,快十月中了。索性上堡庄赏回月吧。敏斋先生想。几乎被诗意的念头吓了一跳,不禁哑然笑自己了。又犹豫权衡一下,便真的朝堡庄东走了,至堡墙台阶下,扶助手杖攀登而上。
   说不清多长日子没上堡墙赏月了,这一次,敏斋先生记住了时间: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二。明亮的上弦月悬于天际,如水的清光,倾泻在堡庄上,也倾泻在堡庄东北几十丈外的学塾里。沐浴月色站立良久,敏斋先生又想起了祖先那个梦,想到张家学塾几十年经历的坎坷了。
   敏斋先生的祖先,据说曾颇有家产,却偏偏染了败家的习惯——赌博,且专进大赌场,慢慢将家产败完了。也是天意不绝张家吧,某个晚上,山穷水尽的祖先酣睡之中,竟见一轮明月,自天而降,直落怀中。祖先大叫惊醒,屋外是沉沉黑夜,了无一丝月色。祖先思前想后,无法解梦。绝望中的祖先饮鸠止渴似的,变卖了家中最后值钱的东西,又一头扎进赌场了。万没想到这次竟然赢了。更没想到的是,随后的日子,祖先越战越勇,连赌连赢,无一例外,差不多将散光的家产挣回了。个别赌棍红了眼, 筹集钱财急挽局面。祖先却见好就收,说什么不再赌了。赌棍哪里肯依,水盆淹了两把刀,逼迫祖先就范。祖先不是好惹的,从水盆里捞把刀,两眼都不眨一下,高高举起,砍断了自己的右手的两根指头,盟天为誓,永不招惹赌祸了。
   金盆洗手的祖先,受高人指点,请了最好的风水先生,多日奔走,选中张家岘一块山咀。山咀北边与起伏的大山肢联,东、南、西三面,均为陡峭而稳固的土坡。风水先生定好罗盘,围绕山咀,由东向南向西,画了大半个圆圈,只敞朝北的一边。又拿罗盘校准,画了一条朝外微凸的弧线,将敞开的北边封了。风水先生详细给祖先做一番交待。祖先便开始组织人力,削取小山咀细润的黄土,顺那厘定的图线,夯筑一座半圆形的堡庄了。
   乾隆五十一年秋,堡庄终于筑好。当夜,风水先生带了张家祖先,爬上北面山顶。放眼回望,月明星稀,天高地远,新筑的堡庄,如将满的月亮,被脚下群山紧紧环拥,而堡庄东、南、西方向的沟壑梁峁,朝拜似的向堡庄聚拢,恰如十指屈曲的巨手,托举月亮般的堡庄了。祖先一下看呆了,扑通朝风水先生跪倒,感谢为自己选了块宝地。
   真正浪子回头金不换。祖先的行止人品,从此月亮般澄澈了。澄澈之后的祖先,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要自己的后世儿孙永不涉赌、守住堡庄、守住家业、并发扬光大,必得以圣贤之道洗其面革其心,因此立下遗嘱:张门子孙,必须想尽办法走读书之路。
   乱世之年,世代务农的家庭,读书之路并不好走。可张家后辈谨遵祖训,顽强坚持,终于在敏斋一代有了成效——敏斋十六岁那年,在全县院试中榜上有名,成了张家首个秀才;咸丰九年,敏斋继续发力,又在全县百多名生员中脱颖而出,被推举为岁贡,是那几年全县仅有的三名贡生之一。
   在艰辛的求学之路上,敏斋先生吃尽了苦头。为了给后代子孙创造条件,也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习经明理,在父兄的支持下,敏斋先生酝酿筹办自己的学塾了——其他不说,仅选址一项,就困扰了好久,最后只好将家里经营正旺的油坊搬迁,腾出窑洞开办学塾。
   扶杖站立在堡庄上的敏斋先生,忍不住朝东北望去,皎洁的月下,几十丈开外的学塾清晰可见。正中的大学窑、偏东的神仙台,以及神仙台的小学窑……看着看着,学窑前有人影晃起来,不止一个,都身穿礼服,有献儿、有曾经的学童……又有爆竹炸响了,蒙蒙烟尘中,一个身影格外高大,对,是枝阳书院的山长司先生吧,站在神仙台上,挥动手臂,给列队站立的学童,还有前来贺喜的乡亲讲着什么。敏斋先生侧起耳朵,没听见山长讲什么,倒听见隐约课徒声,像敏斋先生自己,又像献儿……敏斋先生忘情地倾起耳朵,想认真听个究竟。
   “东家啊,夜都深了,你站在墙头太久,会着凉呢。”
   敏斋先生吓个激灵,回头看时,田老三正在堡下招手呢。
  四
   献儿的忌日眼看到了,敏斋先生两口心痛如绞。学童们是不能耽误的。敏斋先生大清早起来,随便用过早膳,赶紧去学塾课徒了,一直忙碌到中午。献儿去世的时候,最留恋的正是学塾。卧床不起的前三天,还在讲台上给学童诵读经书。献儿的病越到最后,越吃不下饭,服不进药了,人瘦如柴,酸软无力,可只要坚持走进学塾,站上讲台,听学童们喊一声“小先生”,就像得了神助,常讲诵半个时辰呢。    圣人经卷,千年典籍,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妙处。
   处理妥当学童的功课,布置了课后业务,敏斋先生回到堡庄。看见二院榆树底下,栓了两头匹了鞍鞯的枣红色骡子,田老三正给喂草料。敏斋先生知道谁来了。进得正屋,义仁、義德兄弟果然在,见了敏斋先生,叫“小爸”行礼。敏斋先生双手扶了,让快上炕吃饭。俩兄弟知道轻重,不肯脱鞋;正好饭菜端了来,便赶紧布碟放菜。
   因为有客人,可久去了西房跟学童们午饭。敏斋先生陪义仁兄弟。有意绕开献儿五周年不谈,随便聊着庄稼方面的话。义仁和义德是族兄少朴的儿子。当年,敏斋先生跟随少朴兄读私塾,提携书笼,寒暑往返,风吹日晒,泥里水里,受了无尽的苦,少朴也给了敏斋太多的呵护。敏斋先生的心里,少朴名为族兄,实为至亲父老,满怀感念。真所谓人生无常,那般好的汉子,竟也躲不了自然造化,得病没多长日子,便撒手西归了。当时义仁兄弟都小,敏斋先生除了伤心,亲儿子般照顾少朴,直至入土为安。如今多年过去,义仁兄弟成家立业,忘不下敏斋先生的好。这不,在献儿忌日来临之际,为不让叔父老两口触景生情,伤心过度,要接到自己家避气氛呢。
   说着话,业儒韩国栋到了。他是专门照料献儿忌日的。悄悄在田老三那儿将献食藏掖了,才来正屋报到。向敏斋先生行礼,问候义仁兄弟,不多客套,端碗就吃。韩国栋家在南山弁,是张家学塾最早的生徒,六艺经传背得烂熟,硬是缺乏运气,没能考取功名。可他从不放松对经传的研习,也始终跟读书时一样尊敬先生,隔三差五跑堡庄看望。
   知道有更多亲友陆续前家,敏斋先生饭后放弃午休,携了老伴,随义仁兄弟躲难般出发了。义仁兄弟不敢怠慢,一人拉一头骡子。出了堡庄北门,急向送别的亲友挥手,暗示快点回去,免得敏斋先生两口伤心。敏斋先生还记挂学塾的生徒,转身叮咛韩国栋,让晚上多操心西房。韩国栋提高嗓门:“刘运隆马上就到,学塾交他盯着,不会有事的。”
   敏斋先生这才放心走了。
   出堡庄北门,顺小路山行百余丈,便是商家大道了。商道东头,通往王集、通往苏家堡,也通往静宁和隆德;商道西头,通往甘沟、会宁,也通往西巩驿、安定和兰州。张家的祖坟,在道北山下。敏斋先生备了香马冥票,远远下了骡背,进祖坟祭奠了一番。
   走出祖坟的敏斋先生,忍不住又朝南望了一眼。张家学塾隐在崖湾之下,什么也看不见,可张家堡庄,月亮形堡庄,却一览无余地呈现视野之中。有高举纸扎挽幛的亲戚,已经从北门缓缓走入了。
   敏斋先生尽量忍着,不让淹心的泪水奔面流下。
  五
   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张家岘月亮堡庄哀乐阵阵。白色的挽幛,从堡庄北门挂起,一直绵延至正屋台阶,为张家学塾英年早逝的贤师张献先生五周年忌日。因了情况太过于特殊,附近的乡亲及张门弟子,只要赶得上的,都自发地前来祭奠了。张老先生不容易啊,两个儿子都先后病故了,孙子还没成年,人力太单,乡亲们无不为敏斋先生捏着一把汗:多个萝卜多份菜,多个喘声涨人气啊。
   秋风萧瑟,枯叶飘零,唢呐呜咽,箫笛悲鸣。张家人力再单,礼数绝不亏欠。韩国栋领了披麻戴孝的小可久,在撕心的悲乐声中,起起伏伏跪迎客人。每位祭奠者看在眼里,实打实地疼在心上,私下纷纷议论,无论从为人处世、还是堡庄风水、老张家的境况,不该如此凄惨啊!
   为人处世不多说了,十里八乡有口皆碑。
   仅月亮堡庄的风水,民间传得神乎其神,最通俗的说法是,堡庄除了三面圆形外,北面微凸的弧线,罗盘上是倾斜东向的,从而使堡庄无论外观形状,还是地理星象,像极了农历上旬将满的明月——堡庄半圆仿佛月面,微凸弧线正好是月弦。谁都知道,月满则亏的道理,可将满的上弦月,永远处于盈余膨大的状态……占据天时地利的月亮堡,通过月弦正中的北门,不断吸纳四时祥瑞吸纳入内,让深居其中的主人,家膺五福,堂享三寿。
   这些,从堡庄筑好起,已被几代张家人验证了。可所有的好运,让旷日持久的同治乱世给毁了。
   同治匪乱刚起的时候,张家人压根儿没想着逃躲,以为紧闭大门守些日子,土匪便会离境,乱象自然消散。何况月亮堡庄三面孤悬,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筑了炮台,备了滚石,更备了火器,西北角还建了高房,可以日夜住人瞭望。堡庄上躲难的不仅有张家的人,也有张家岘及附近庄子的老少乡亲。大家把壮年男子组织好,排班值勤,轮留守夜,惊恐而有度,紧张而有序。断断续续在堡庄上躲了两年,好在真没遇上大股土匪。谁成想同治九年,情况突变,成队的土匪横行于东乡各庄子,而且那般凶悍。月亮堡未能幸免,被近百名土匪围了,火炮轰隆隆震天乱响,不幸有落在墙头上的,尘土四溅,南墙被炸开了豁口。堡庄的乡亲仍在死守。可是,当年修筑堡庄的时候,可能财力有限吧,堡墙筑得并不高,火枪散弹从那豁口、从墙头乱箭般飞入,有打准屋檐的、有打准窗户的——窗户纸被轻易洞穿,沙沙直响……人们眼看守不住,经紧急商议,才草草收拾东西,趁着夜色仓惶逃离了。
   当时敏斋先生才二十六岁。父母都古稀之年了,虽身体硬朗,可爬山过坎,躲灾逃难,实在力不从心。加上妻子三寸金莲,行动不便,两个儿子还小,扶老携幼,窘迫狼狈没法说。可年轻的贡生在逃难路上,无论经受多大风险,始终背着学塾的先师牌位。
   逃难途中,敏斋先生听说会宁县城被土匪攻陷,姓杨的千总战死,尸体血淋淋横在巷道里,知县沈大人在衙役帮助下侥幸逃脱……真正“烽火连三月”,他的心都灰了,认定有家难回了。可不久,又听说朝廷派了大军,左文襄公亲自西征,一路浩荡,平了匪寇……敏斋先生带了老小,迫不及待回归家门:整个堡庄早已被烧成了焦土,堡庄东北的学塾也未能幸免,桌椅板凳化为灰烬。父母怕敏斋担不住巨大的打击,赶紧安慰儿子,说好在粮食藏在地窖里,银钱埋在土缸中,都原封未动,张家真算运气了。
   土匪之所以猛烈攻打月亮堡庄,大约肯定其中能抢到财物吧,可攻陷堡庄后大肆搜寻,除了无法背动的屋舍和堡墙,竟没找到太多的浮财。气极败坏之下,纵火焚烧了堡庄,同时也将魔掌伸向了学窑。    青砖瓦屋被烧成了废墟,土坯窑洞却原样挺立,尽管也熏得面目全非。敏斋先生带领家人收拾了窑洞,安排全家在里面住下。堡庄的焦土必得择了吉日方可处理。敏斋先生征得父母同意,在乡亲的帮助下,先清理了学窑,请木匠重新打做桌凳——匪乱平息不到两月,张家学塾传出了琅琅书声,是会宁东乡恢复最早的学塾。其中苏耀泉、苏源泉和刘运隆等俊彦,都是匪乱后慕名就读的童生。
   学塾的书声,给月亮堡庄增添无限生机。
   在三孔黑糊巴脑的箍窑里,张家老小住了半年,直到次年春暖花开,才谨慎选择了良辰,组织力量重建堡庄了。仅烧焦的灰土,就清理四十多天。考虑到堡墙太低枪弹飞入洞穿窗户的教训,决定从堡庄院里起一层土,筑在原来的堡墙上,等于加倍增加堡墙的高度了。院和墙整个儿收拾妥当,重点修建了二院子,仍遵行南门东主的旧例,建了正屋,建了北房和西房。随后拆除匪火烧损的土坯窑洞,又在原址新箍了三大孔。年底,在骤响的爆竹声中,敏斋抄贴了古雅的春联,以表达内心的祝愿,其中北大门是:慎秉箕裘传祖泽;谨遵训示振家声。
  
   谨遵祖训,振兴家声。年轻气盛的敏斋信心满怀。
   可谁也没有想到,新整修的堡庄里住了没几年,三位亲人相继离世了。先是敏斋先生的父亲,接着又是母亲,随后竟是小儿子。敏斋先生被彻底击跨了。父母亲离世,总还有个说头,毕竟都七十多岁的人了,新陈代谢,天地法则。可小儿子还没成年,简直称得上夭亡了!
   亲友们震惊之余,怀疑堡庄重建的日子有问题——有人甚至追根寻底,说给堡庄定日子的阴阳先生,正是多年前跟张家祖先在赌场动过性子闹过龌龊的赌棍的后代,专门给张家看了凶煞日子,替先人报仇雪恨呢。
   敏斋先生最初不能接受,可亲人们连遭的横祸,钢刀般捅扎着他的心。冥冥中的事,有谁弄得清楚?连大成至圣先师孔仲尼,对乱力鬼神态度,也是敬而远之呢。真正病笃乱求医,在亲友的协助下,只得请高人攘邪驱煞了,而且不止一次。
   好在堡庄之外有学塾。亲友们看敏斋先生茶饭不思的样子,纷纷建议同是学塾先生的献儿,尽早把放假的童生召回——大约只有上讲台课徒,才能稀释淡化敏斋先生的彻骨巨痛吧。同样沉浸在悲痛中的小先生,没日没夜里外奔波,早成张家的顶梁柱了,不惜掏心挖肺替父亲分忧,赶紧采纳亲友建议,张罗让临时关张的学塾开了门。
   正是凭借学塾、凭借讲台,凭借圣賢的书籍和思想,帮敏斋先生度过了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然而天意从来难问,命运无法预知,谁能想到,顶天立地的献儿,竟也身患不治之症,早早丢弃生身父母和发妻儿子离开了人世!真正天塌地陷,满门生悲啊。
   光绪生员、学塾贤师张献先生的五周年祭奠,在飒飒秋风中隆重举行。枯叶飞扬,纸灰乱舞。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未亡人淑贞,手牵刚满六岁的儿子可久,在坟前哭得死去活来。亲友将她拉起,她又一次哭倒在地,拉起,哭倒在地,惹得尚且懵懂的可久嚎啕不断,连嗓子都哑了。
   在场的亲友,无不眼含泪水,内心凄惨。
  六
   住在义仁贤侄的家中,敏斋先生本来格外踏实。尽管义仁的房子是新建的,可仍建在少朴兄的庄根儿上。少朴兄活着的时候,敏斋先生还年轻,在这个院子无数次出入,跟月亮堡庄一样熟悉……心存对少朴兄的感念,敏斋先生两个晚上大都沉浸在回忆中。
   二十四日清晨,敏斋先生鸡叫头遍就醒了。义仁兄弟知道老叔父的心思,早早安排吃过膳食,又亲自牵着骡子,送老两口回家。想到那个蓄谋已久的心愿要在今日了结,敏斋先生一路不多说话。直到走近月亮堡庄,听到学塾传来的书声,才猛然睁开眼,让义仁扶他下驮骡,叮嘱老伴好好招待两位贤侄,自己倒扶手杖,踉踉跄跄直奔学塾而去了。
   大学窑里,刘运隆先生正在代师课徒。
   刘运隆也是敏斋先生的弟子,进士苏耀泉的同窗好友、生员,眼下在王集老家开办自己的学塾。昨天刘运隆专程来,为小先生的五周年忌日,更为顶敏斋先生课徒两天:学塾无人顶替,荒了学童,敏斋先生会急出病的。
   可敏斋先生的讲台不好站啊。刘运隆心慌得不行,手里更攥了两把汗,因了作生徒时对这讲台的神圣敬畏,更因了对敏斋先生打心眼里的尊崇——强将手下,绝无弱兵,敏斋先生眼下的这群学童中,肯定也藏龙卧虎,有苏朗亭那样的俊才呢。没办法,为人谦逊的刘运隆只好从简单处着手,伴领学童朗诵《书经·盘庚》:“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故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因为太投入,连敏斋先生静立在学窑外都没觉察。
   学窑外静听片刻,敏斋先生露出满意的笑,才悄然离开学塾,进堡庄为必须了结的心愿准备了。堡庄里,忌日的痕迹虽表面消除,凝重的气氛却无法排遣。
   为了惹敏斋先生开心,刘运隆在午饭桌上,专意汇报这两天学塾的情况,夸赞学童们人才济济。敏斋先生果然来了劲,如数家珍般点起了弟子的名字:任致远、蒙养正、周尚、邹树阳、苏绍泉、栗成周……点一个,问这两天在课堂的表现,好像离开好久似的。
   说到后来,敏斋先生突然转了话头,了解刘运隆家的学塾情况。在敏斋先生面前,刘运隆不敢丝毫夸饰,可奖掖后进、习经读圣,天大的事,他一直竭心尽力。估计过了今冬,刘家学塾的童生也会有十人,且多为八九岁点蒙入泮的。话说到这份上,除了替刘运隆高兴外,敏斋先生才说:“可久眼下也六岁了。”
   大家齐声夸赞可久聪明可爱。
   “也该开蒙了。”敏斋先生说。
   “蒙学可久已熟读不少了。”
   “总得拜师点蒙呢。”敏斋先生的双眼盯住刘运隆。“我考虑很久了,可久就拜您为师吧。”
   敏斋先生话中带了“您”字,刘运隆不知如何应答了。
   敏斋先生满脸严肃,陈述他想法背后的原因。刘运隆又喜又忧。喜的是,敏斋先生竟选中自己为唯一的嫡孙点蒙;忧的是,可久年纪虽小,却聪明伶俐,肯定非等闲之辈,点蒙之后压力山大呢。    敏斋先生如此抬举,刘运隆焉敢不从?
   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小先生五周年祭奠的次日下午,在张家学塾,全体学童见证了小可久的点蒙仪式。老先生、刘运隆、所有文童和武童,都簇拥了身穿簇新学服的可久,面朝大学窑孔先师的牌位站好。先引导小可久整理了衣冠,双膝跪地,朝先师牌位磕了九个头。接着起身,拜桌上笔砚。最后轮到拜先生了。尽管事先已经说好,可面对恩师在场,谦恭的刘运隆没勇气坐那把椅子。敏斋先生在旁边鼓励:“我眼下是可久家长,不是你的先生!”
   看敏斋先生的神情,刘运隆知道不该耽误,只好深作一揖,正襟危坐到先生的位置,庄严接受可久跪拜。拜毕,敏斋先生奉上红包贽敬。刘运隆微笑收了,放到一旁桌子上。可久的书笼放在眼前,刘运隆打开,取出朱笔诗书开始点蒙。点的句子自然是“子曰,‘学而时时习之’”了,刘运隆大声朗读,小可久庄严站立,跟着先生也大声朗读。
   刘运隆笑看可久,将他的书笼翻转个筋斗,挪地儿小心放下。书笼翻转筋斗,寄寓“一朝翻身”,是对可久及敏斋先生全家的美好祝愿了。
   条件所限,点蒙仪式一切从简,达意罢了。但敏斋先生跟刘运隆讲好,为磨炼可久,等他再长几岁,便送至刘家学塾从师习经了。
   敏斋先生教育孙子的苦心,令刘运隆敬佩。他当然愿意尽其所能,为先生排忧解难呢。家塾不少事情急等着他,刘运隆不得不告辞了。敏斋先生拿出两个备好的包裹:“麻烦交给黄川的王建中兄弟吧。”
   “好的。”刘运隆接了,装入骡子驮袋中。
   给黄川王建中兄弟捎东西,敏斋先生已不是第一次了。同治年逃难,为人仗义的建中兄弟,给了张家不少方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建中的父亲,是著名的学塾贤师王敬修先生,敏斋先生敬重的前辈呢。
   刘运隆行了弟子礼,跨上骡背,轻挥鞭子,绝尘而去。
   他万成没有想到,此次与敏斋先生分手,竟然成了永诀。
  七
   立冬这天下了雪,不大,可给学窑前立了个雪人。马志义照例扫了学塾院子,连同通往堡庄的小路,并给学窑生了火盆。
   几年前,学塾前面的大杏树垂垂老矣,只好挖掉,新栽杏苗茁壮成长,盛夏时节已亭亭如盖了,可田老三拿老树枝烧的木炭,还在供学塾冬天取暖。其实张家学塾坐北朝南,冬暖夏凉。三九寒天,其他地方滴水成冰,学窑仍能研墨写字。生盆炭火,穿身棉衣,几乎感觉不到寒意了。
   敏斋先生记得,当初筹办学塾的时候,祖父愣是看中这块“阳婆湾”,把好端端的油坊给搬了。现在回想,老人家经多见广,确实好眼力呢。
   马志义独自一人,在小学窑研墨练字。他尽管“短学”,可进步很大,写字已顺利过了仿格关,开始临贴习练了。
   明春的院试,掐头去尾,差不多就一百天了。赵述善和王翰两个武童,完成武经研修,暂时告别学塾,回武场专练盘马射箭了。十二个文童起早贪黑,潜心修炼内功呢。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不易,融会贯通更难。可科考场上,要的不仅是融会贯通,还有在此基础上撰写时文,代圣人立言。
   代圣人立言,愁煞了天下多少士子!
   除了吃饭睡觉,敏斋先生成天泡在学塾。《礼记》说“教学相长”,又说“学学半”,意思基本差不多,强调了教和学的互相促进。读童生那会儿,敏斋先生的理解也停留在文字表面。直到上讲台课徒,才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其言简意赅的伟大了。生徒们的思想确实幼稚,却敏锐、快捷、新颖,常常给人意外的启发。每一轮生徒有每一轮的不同,无法尽述。而科场文字、制式尽管不变,观念笔法,却千人千面,优劣高下,一目了然。几十年课徒经验,让敏斋先生格外重视制艺方面的练习,文论隔日写一篇,诗赋每天写一首,仿照实考燃香计时,完成之后交验批阅。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学窑里早已掌灯了。当敏斋先生掀起厚重的草帘,走出学窑的时候,发现门口竟然立了个活着的雪人,躬身朝老先生行礼。
   “你是——?”敏斋先生诧异地问。
   “我是张景春。”雪人虔诚地朝敏斋先生行礼。
   “你……为啥站在雪地里啊,大冷的天?”
   “我听先生讲课呢。”张景春憨憨地笑了。他没有撒谎,静立门外好久,他真的是在重温敏斋先生课徒的声音呢。何况作为张门弟子,他也知道,先生课徒的时候,是不该贸然打扰的。
   “从懒家湾来,还是?”敏斋先生又问。
   张景春将身上的雪抖落,回了敏斋先生的话。在先生面前,张景春竭力保持弟子应有的节制,却仍无法掩饰举止的豪放。他家世居会宁东鄉懒家湾,祖父擅长做生意,道光末年在隆德县城扎了根,同时也兼顾老庄园,送张景春进张家学塾习经。张景春为人聪明,后来参加隆德院试,高中鹿榜,光耀了门楣。可同治匪乱,毁了懒家湾的老宅,张景春不忍丢弃祖宗骨殖,先人坟墓,复归故里重振家业,又稽考张家世系,修订了家谱,特意请敏斋先生写了序。从此张景春无心读书了,花银子捐了国子监功名,在陕甘两地跑生意,结交天下贤士,成了远近闻名的乡绅。每隔一年半载,总要拜见敏斋先生。这不,他专门托人从京城购了一张松鹿图,要贴在曾经习经的学窑,为师门纳祥,替学弟祝福。
   张景春不愧有心人,绢质的松鹿图,挂上学窑最后的墙壁,像量过尺寸一般合适。肥硕的梅花鹿、苍劲的青松,给凝重的学窑增添了亮色。
   另外,还给敏斋先生带了羊皮马夹。隆德的羊羔皮,熟得白净软和,针工非常精细,寒冷的冬日,穿在身上,温在心头。可对敏斋先生来说,最幸福的不是这些礼物,而是张门弟子的消息——张景春走南闯北,邂逅过不少张门弟子,会宁的、静宁的、隆德的、海源的,三天三夜都聊不完呢。
   在院试迫在眉睫的节点上,老先生必须好好休息。张景春清楚这一点,晚饭之后便主动告辞,说明天早晨,要经甘沟去会宁。原来张景春今天到张家岘后,独自拜访敏斋先生,已打发随从牵了马,去上店堡子定了客房。敏斋先生知道留不住,只好送客。临别之前,张景春面露难色,想借敏斋先生的宝物看看。    敏斋先生笑了:“要啥快说吧,我有啥宝物?”
   张景春高兴极了,说想读敏斋先生近年的文件,尤其知县江万鹏大人延请敏斋先生为“乡饮大宾”的聘书。怕敏斋先生误解,张景春赶紧解释,说本该在正屋读的,可那会耽误很多时间,影响敏斋先生休息,拿到客店慢慢观赏长眼——明晨出发前,所有文件完璧归赵。
  八
   在弟子面前,敏斋先生襟怀坦白,了无秘密。无论哪个弟子来堡庄作客,只要主动请求,他都会拿私家文件给看。敏斋先生的文件原本不多,除寥寥几封与公门有关,都是生徒们致敬问候的信札。这样的文字,给同门弟子传阅,至少能通联不少消息,增进彼此的了解,何乐而不为呢!
   张景春要看的“乡饮大宾”的聘书,确实有那么一封。聘书是两个多月前,由会宁县衙的公人骑马送达的。刚接到聘书,敏斋先生也着实激动了一阵,后来慢慢细想,逐渐冷静下来。据敏斋先生所知,各府州县的正官,每年都要举办两次乡饮酒礼,延请社会贤达及各界名流聚会,主要目的是序长幼、论贤良、恭兄弟、睦亲戚、和乡里、别奸顽、异罪人……相当古雅,相当隆重,相当严肃,绝非聚在一起吃肉喝酒,海吹胡捧。乡饮酒礼上所谓的“大宾”,从礼数上讲,级别应仅次于正官,由现任实职的大员出任。换句话说,乡饮大宾,绝不是随便能当的。敏斋先生反复衡量,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上不了“大宾”的坎儿:论德才,会宁比自己优秀的人多着去了——仅枝阳书院,任何一位山长,随便一位助教,都足以当自己的先生呢;论职务,自己一介布衣,典型的孩子王,从没入公门做过事,勉强硬往这方面靠,也只在光绪二十年、即苏家兄弟“双凤齐鸣”中同科举人的时候,由县衙任命为“候铨训导”——其中“训导”,是“儒学训导”的意思,从八品的教职,能在枝阳书院当教官;“候铨”就是“候选”,意思是眼下无相应的职位,要等职位出现了才就任:说白了,纯粹荣誉性的鼓励,无任何实际意义。
   敏斋先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被知县大人聘为“乡饮大宾”,完全是苏家兄弟的面子。所谓“父以子贵”,师因生贵——弟子“双凤齐鸣”中了举人,又登皇榜名列进士,先生自然沾光……如此深入思考,敏斋先生知道该怎么办了。
   多年以后,由甘肃会宁籍进士刘庆笃、举人张济川编纂的《会宁县志续编》有如下记载:“张嗣功,字敏斋,东乡张家岘人。岁贡生。设帐里门,毅然以奖进士类为己任。会、静、隆、海四县士子,多出其门。苏耀泉、苏源泉,皆亲炙弟子也……邑令贤之,以乡饮大宾选,却弗受。不慕荣利,有古雅之风。”文字虽简,却是极为珍贵文字了。
   拿了恩师文件的张景春,按捺不住内心喜悦。恩师推辞不受“乡饮大宾”的举动,在社会上广为传颂。张景春知道,县太爷发这个聘书,肯定是深思熟虑的。陕甘大地,陇山以西,会宁、静宁、海源和隆德一带,设帐课徒者不少,可像老先生一样,吸引四境学子趋之若鹜拜师的不多。张家学塾处偏远乡下,两孔学窑,非常简陋,两位先生,力量单薄,可凭借勤劳和智慧、凭借对儒家的虔诚,敏斋先生将学塾经营得书香四溢,其门徒在历年院试中荣登鹿榜者,居方圆所有学塾之首。至于在同科乡试“双凤齐鸣”,直至御试金榜题名,更属凤毛麟角了。从这一点讲,倡导礼仪、尊崇教育的会宁县太爷,在偌大辖区选敏斋先生,颁发“乡饮大宾”聘书,实属独具慧眼,知人善任。而敏斋先生荣获这个身份,更算实至名归了。至于敏斋先生“辞弗受”,除了“古雅之风”的人品,其实另有重要原因,张景春比谁都清楚:即舍不得耽误弟子的学业——每年两次乡饮酒礼的时间,依次在十月初和正月底,都是课徒正忙的时候,作為学塾唯一的先生,哪里有闲心参加呢!
   这深层次的原因,社会舆论无从知晓,而作为受业弟子,张景春除了为自己的先生惋惜,申请亲眼看看聘书,也算心理安慰吧。
   告别先生,出了堡庄,习惯性朝学塾小路走。小雪已停,天仍阴沉,学塾那边,一片漆黑。张景春吸口冰冷的空气,不无地留恋地原地站立,曾经的童生时代的生活,一幕幕闪现眼前。
   突然,耳畔传飘来奇妙的声响。张景春愣了,收拢思绪仔细谛听,没错,在学塾那边,熟悉不过的课徒之声,有先生的领读,有童生的吟诵……
  九
   看到眼前的不速之客,敏斋先生大喜:“哪阵风把您吹来了啊!”
   “怪不得一早上喜鹊在树上喳喳叫呢。”老伴也高兴得不得了。
   “来看看您老两口子了,顺便接儿子回家。”不速之客爽朗大笑。
   不速之客姓苏,名兆凤,字瑞周,东乡苏家堡人,耀泉兄弟的父亲,敏斋先生的知心朋友。瑞周说,四儿子源泉曾经答应年底拜访敏斋先生,却被公门羁绊,无法兑现诺言,他只有替儿子看望先生了,同时也看自己的老友。这样说着,瑞周又爽朗大笑了。
   敏斋先生的兴奋无以言表,破例拿出陈年老酒,尽管明知瑞周不善饮,可酌两杯放在桌上,闻闻酒香,造造气氛,也算别样的助兴吧。明天是腊月二十三,晚上要送灶爷,老百姓开始过年。海源和静宁的四个童生,已经被家人接去,将在春节之后参加二月的院试了。会宁境内的八个童生,明天也要全部回家,敏斋先生可以休息些日子了。
   瑞周先生年龄比敏斋先生小,一直以兄长称呼。平日很少见面,难得秉烛夜谈,因此完全无话不说了。时而欣慰,时而伤感,时而拈须而笑,时而拊掌叹息……实在聊得困了,索性躺进被窝,那样子,非聊通宵达旦不可了。跟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样,聊着聊着,话题无法遏止地滑向从前。
   敏斋先生真心欣赏瑞周先生,欣赏他的性格,欣赏他的人品。人生能像瑞周先生一样,真正没任何缺憾了。
   瑞周先生的父亲,讳生泰,是最为乐善好施的长者了。同治匪乱,许多大户人家自保不暇……可老苏家的堡子,竟收容了六百多个乡亲避难;在土匪断续一年多的骚扰围堵中,老苏家给乡亲们管吃管喝又管住,没让一个人饿着——几辈人节省的粮食,一百多石呢,全为躲难的乡亲散光了。    老太爷也因忧劳成疾,离开了人世。
   老太爷的意外离世,让瑞周先生痛不欲生。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心如死灰般葬埋了老太爷,明白从此而后,只有把拳拳孝心,转向老太夫人……这些,属于无关本文的后话了。
   六百多个乡亲能在苏家堡子保全性命,靠了苏老太爷慷慨解囊,更靠了苏氏兄弟的拼死佑护。瑞周先生的兄长,大名鼎鼎的兆元先生,跟瑞周一样知书达礼,可兆元先生同时又喜好拳脚,一身功夫。匪乱期间,兆元先生常率领众人主动出击,屡屡得胜。当时,周围很多的堡子被攻陷了,不计其数的乡亲惨遭杀戮,听得人心惶惶。苏家堡子的乡亲,因受老太爷的恩惠太重,宁死也不愿相互离散。瑞周先生跟兄长分析形势,决定与乡亲们固守。可是,土匪围堡的时间太久了,值更的人困得不行,不小心打盹的工夫,被土匪登了堡墙,已悄悄占据了东南北三面。仓促之间,牛角号四起,堡墙上砖石乱飞,形势非常危急。乡亲们眼看守不住,准备夺堡门逃命。兆元先生梦中惊起,跟瑞周先生一起,各自拿起长茅,奋勇当先登上堡墙,与土匪展开肉搏。兆仁先生在北面,瑞周先生在南面,一路冲杀而上,乡亲们纷纷跟进增援。土匪终于招架不住,从堡墙跳下逃跑了。这时兆仁先生感到疼痛,才发现身上好几处受伤,骨头都看得见。兆仁先生咬着牙,疼得冷汗直流,却不叫一声,被抬回屋子包扎了。
   经过这场激烈的撕杀,土匪再没攻打过苏家堡子。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苏家称得仁义智勇了。
   真正好人有好报。瑞周先生膝下,竟生了七个儿子,多福旺的人丁啊!儿子个个聪明伶俐……走读书之路的老二耀泉、老四源泉,已在科举场上旗开得胜,誉满天下,老七绍泉尚幼,也鹤立鸡群般卓越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瑞周先生睡不住了,掀被坐起,朝敏斋先生拱手,说耀泉、源泉能出人头地,敏斋先生功不可没——两个孩子在学塾习经,费了敏斋先生多少辛苦,瑞周先生心里有数呢。
   旷日持久同治匪乱,耗光了苏氏家底,就剩空壳般的大堡子和荒芜的几百垧地了。要同时供耀泉和源泉读书,实在力不从心。敏斋先生极力劝勉瑞周先生,说在自己所教的童生中,很少见耀泉和源泉这样聪慧优异的——艰难是暂时的,只要咬牙坚持,俩孩子定能出人头地、光耀门庭……瑞周先生听了,才暗下决心,毅然种地供儿子了,多苦多累也不放弃……从这一点讲,瑞周先生心里,满含了对敏斋先生的感激,不仅仅因为他是儿子的先生。
   敏斋先生哪里当得起,“那两个孩子,天生的千里马呢。”他躺得时间长了,半个身子压得受不了,正好也坐起缓解一下。
   “世之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瑞周先生笑着,巧借前人句子反驳。“就算他哥俩是千里马,假如没有您老兄,也极可能辱没于平常了。”
   ……
   惺惺相惜的朋友,海阔天空,了无半点虚伪,直聊到雄鸡高唱,才迷糊入睡一小会儿。第二天凌晨用过早膳,考虑敏斋先生还得打发其他放假的童生,瑞周先生顺便领了小儿子绍泉,由随从牵着马告别,挥手高声许诺说:“我会常来看望老兄的。”
   敏斋先生含泪拱手,伫立目送,看老朋友消失在了商道的拐弯处。
  十
   除夕之夜,经不住东家的反复遣送,田老三回自己家过年了。可只陪老婆孩子小半个时辰,终究放心不下东家,重新折返堡庄了。敏斋先生正陪孙子可久,拿了大卷的爆竹要放。田老三赶紧接手,领活泼的可久,到堡庄二院门口,用引燃的香头,小心伸向爆竹的药捻子,噼噼啪啦的密响中,迎来了光绪二十七年的新春。
   浓烈的硝烟味,伴随可久的笑声,驱除了学童走后的冷清与沉闷。偌大一个堡庄,两围的院子,算上田老三就五个人,在本该喜庆热闹的年节,沉闷和冷清如烟云似的无法排遣。敏斋先生倒好,手不释卷地阅览那本《大学问》。只苦了可久,正是贪玩的年纪,诵书练字之外,百无聊赖的样子。
   好在过了元宵,童生们开学,一切恢复正常了。
   院试仅剩二十多天了。有关报名事宜,已在年前处理妥当——张景春拜访敏斋先生去县城的那次,专门代交给了县学署。八个童生的姓名、年龄、籍贯、三代履历、身貌等表格;同考五人的互结,敏斋先生的出结作保,证明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等材料,都具体而详实。学暑在审核确认后,也给了敏斋先生回执文书。
   敏斋先生课徒的形式也悄然变化,文论诗赋练习,加了实进考场的模拟。由马志义在大学窑临时担当门审,督促童生各自提了书笼,里面除院试的必需,杜绝任何赘余的东西。通过象征性查验,再到敏斋先生面前抽题,马上对号入座,在规定的时辰完答考卷。
   紧张忙碌中,到童生赴县城院试的日子了。
   一大清早,各家的书僮或门客陆续赶来。等全部候齐了,照例在堡庄吃饭。从张家岘经甘沟到县城,一路车马大道,童生结伴而行,沿途安全应该没问题。可敏斋先生仍召集弟子们进学窑叮咛一番,才好像放心了。又一轮弟子告别师门展翅高飞,敏斋先生祝福之外,心里肯定感慨良多,说话好几次有些结巴、有些语无伦次的啰嗦。
   八个童生站成一排,向孔先师行礼,向老先生拜别。
   敏斋先生想起江文通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视线不由得模糊了,可他控制情绪,送弟子出了学窑,走上学塾与堡庄间那无数次走过的小路。在堡庄北门口,童生们拜请先生留步。敏斋先生不舍,一心要往商道上送。童生们坚决不依,好说歹说劝敏斋先生。敏斋先生口里答应,却被无形的力量牵引,弟子走,他也走,还是相跟到了北山商道旁,才不得不真正跟弟子们挥手了。
   敏斋先生记不清楚,是第几次这样送别外出赴考的弟子了。敏斋先生身旁,除了可久,还有“短学”弟子马志义。春耕马上开始,马志义只能暂时中断学业了。今天日子特殊,他专意来帮忙的。目送童生们消失在北山壑岘,扶拐而立的敏斋先生叹了口气,由可久和马志義陪伴往家里走。天不亮就开始忙碌,敏斋先生实在累了,本想回屋休息,可行至堡庄门口,又下意识地停住脚步,转过身子,朝学塾方向望了一眼,又望了一眼,然后困倦至极似的打个趔趄,来不及让马志义扶一把,轰然倒在小路旁了。    “老先生、老先生!”马志义惊呼。
   “爷爷、爷爷——”小可久痛哭。
   “东家、东家——”闻声赶到的田老三呐喊。
   敏斋先生双眼圆睁,嘴巴大张,什么话也说不出口了。
  十一
   敏斋先生最后的日子,几乎在昏迷之中度过。
   刚病倒的两天沉沉昏睡,好像没任何指望了。乡亲们纷纷叹息,张家人力这样单,老伴儿悲伤加慌恐,差不多也睡在炕上了。孙子可久没有成人,剩下整日以泪洗面的儿媳。假如敏斋先生真有三长两短,由谁主办后事呢?
   是啊,谁为敏斋先生备办后事呢!这确实是个让所有人头疼的问题。
   答案悄然间水落石出了。随后的几天,从张家岘东西南北的山岔间,陆续走来不少人影。有张家亲戚,更有张门弟子——敏斋先生病危的噩耗,犹如乌鸦的尖叫,已由近及远在十里八乡传开了。
   神奇的是,每当弟子走进堡庄,站到正屋炕头,昏睡中的敏斋先生就会隐约清醒,尽管不能说一句话,可双眼眨巴、嘴唇翕张、嗓音啊啊,分明在努力表达什么。早已哭干了泪水的老伴,从儿媳手中接米粥,喂一星半点在那翕张的口中,都被慢慢吮咽了。那样子,仿佛弟子的到来,给了敏斋先生力量,挣得短暂的清醒,吞咽点滴谷物,以维持最后的命悬一线。
   监生弟子赵万武来了、生员弟子李毓兰来了、岁贡弟子赵廷赞来了、业儒弟子韩国栋来了、廪生弟子李来东来了、岁贡弟子刘运隆到了。
   ……
   风尘仆仆的探望者中,最特殊的当属瑞周先生了——儿子耀泉在浙江任上,源泉在兰州府临时公干,为国尽忠无法为师尽孝,瑞周先生义不容辞。
   眼看敏斋先生的病势无挽回可能,张门弟子,或张门弟子的家人,自发沟通,私下联络,由业儒韩国栋成头,公推德高望重的老苏家为首,悄然为敏斋先生备办起了后事。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五日,敏斋先生前所未有的清醒了,轻声叫着,眼睛尽往窗子外面瞪。一直守候在旁的业儒韩国栋读懂了敏斋先生的意思,经過与老夫人及儿媳淑贞商议,赶紧找东西绑了担架。稳妥地将敏斋先生抬上,慢慢到屋外转悠。走出二院,走出堡庄。抬担架的人将脚步尽量放轻放缓,以便敏斋先生用眼观察,不,是用心感知,感知他操劳一世的空间。最后,担架在通往学塾的小路边停了。学塾尽管没有了童生,可学塾大门被打开,两孔学窑的门也被打开,在三月煦暖的阳光下,散发着令人心醉的温馨。学塾前沟湾里,春风浸润的杏树,已经绽满了火艳的花蕾……敏斋先生尽管一句话说不出,可贪婪瞪视的双眼里,闪烁着无奈,更闪烁着留恋,眼眶左右,老泪哗啦啦奔流了。
   固执等候中的消息,也终于姗姗来迟。赴会宁院试的八名文童,无一例外全荣登鹿榜,跻身生员行列了,其中有两名,是享受政府助学津贴的廪生……孙子可久拉着爷爷青筋暴露的手,大声宣布这个喜讯后,敏斋先生面带笑意,缓慢而安详地合上了双眼。
   有老苏家出面,葬礼办得简短而隆重。尽管地处偏僻,消息闭塞,许多张门弟子未获讣闻。可堡庄之内,依然重重叠叠挂满了黑白挽幛:“三月东风三月恨,四山春草四山愁。”堡庄布恩泽,培兰种桂千秋德,学窑施雨露,剪韵裁章百世师。“课徒有方,属纩作古,座前弟子皆泣血;诲人不倦,驾鹤归西,门下桃李俱衔悲。”“风起云飞高堂之上犹传诫予语,月明星黯堡庄院内无复弄孙声。”
   ……
   苏源泉不愧为得意门生,竟在出殡之际赶到了堡庄。看到敏斋先生披麻戴孝的儿媳,领了同样披麻戴孝的孙子,哭天喊地扶棂而起,苏源泉再也无法忍受一路悲伤,匍匐棂前,声泪俱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张门弟子,凡闻变亲赴现场的,都跟苏源泉一样,身着孝衣,为恩师护棂送行了。韩国栋身着孝衣,马志义也身着孝衣,怀捧了素白的孝布,躬身站在堡庄门内。远近的乡亲,用不着任何人召唤,自发地取了孝布,佩戴于各自脑顶。张家的人丁不旺,可张家的人脉旺,十里乡野有口皆碑,四境之外门徒广布。为德高望重老先生的溘然长逝,陇中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又一次出现了“海孝”场景,从堡庄大门,到北山脚下,几百丈的山路上,行进着白色的送别队伍。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八日,春和景明,一代名师张敏斋先生,葬于会宁东乡张家岘阳湾堡子山下的祖茔里面了。
  补记
  1
   光绪二十七年夏,即敏斋先生去世后三个月,慈禧太后别无选择地诏告天下,正式废除了八股文取士制度。
   但是,这个国家级的伟大决定,丝毫没有动摇敏斋先生在会宁教育界的地位,更没影响他在弟子们心中的形象。在敏斋先生周年忌日这天,会宁知县姚五经、儒学训导李善继,都在百忙之中,分别送了亲笔书写的挽幛。不少社会贤达,也奔赴月亮堡庄祭奠。敏斋先生的弟子,更为先生定制了一座高大的青石丰碑,竖立在敏斋先生坟茔正南商道边的平地上,竖立在群山环绕中,竖立在蓝天白云下,供过往行人及后世居民缅怀凭吊。
   功德碑正面中央,镌刻了“吏部候铨训导岁进士张老夫子先生”一行大字,大字两边,整齐分列了近百位“受业门人”的姓名,如有序坐在学堂当中,拱卫守护敬爱的先生。
   功德碑背面,是敏斋先生的得意门生、光绪戊戌科进士浙江新昌知县苏耀泉先生亲笔撰写的碑文。洋洋洒洒数百字,其中铭文有“讲席传经,体用毕致”、“经师之望,纯儒之行”、“立德立言,俱堪不朽”等,算是公允不过的评价了。
  2
   敏斋先生周年忌日那天,堡庄外来了位云游老僧,不化缘、不用斋、更不进堡庄,双手合十静立门侧。韩国栋、刘运隆听说,急忙出外相迎,示意移步学塾说话。老僧并不推辞,相跟来到学塾院子,先四下观察片刻,后入大学窑,又仔细看了一周,两眼微闭,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老施主生前自行化他,激人上进,济贫救灾,道风远播,称得上菩萨心肠了,善哉善哉!”又念念有词不绝,无法听清,什么“……堡庄六代衰而盛,学窑百年没复出……”韩国栋和刘运隆一头雾水,拜请高僧明示。僧人面露难色:“老衲在此不饶舌,后事且须问后人。”合十作别,飘然而去。
  3
   敏斋先生刚去世的日子,每当夜深人静时分,站在堡庄东北的墙头,就能听到学塾方向传来琅琅的诵经声,先生领诵,童生跟读。周年忌日之后,自从弟子竖了那座功德碑,自从云游老僧说了那番话,诵经之声寂然消失。可遇上风清月白的良辰,只要你认真倾听,在遥远的纵深处,仍有温馨的课徒之声,梵音一般久久不绝。
   那是时代的录音,还是历史的回声,乡亲们无法说清。
  责任编辑 阎强国
其他文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依靠逐级层层上报的统计数据是不可能获得准确的冬小麦播种面积数据的,所以人们曾寄希望于借助遥感手段去解决问题。然而一个基本困难是:冬小麦的主要生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
综合实践活动课例,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玉兰纸花,明确制作过程,尝试“搓纸绳”、制作玉兰花、彩花展览、送花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通用技术教师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反思以及合作研究等途径,才能在新课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稻田养鱼(或称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这项技术迅猛发展。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达5.0×10~6ha。长期的生产实践已证明,“稻田养
《他们是工厂的主人》这篇短新闻是一九八二年八月五日“江苏快讯”的播出稿,在一九八二年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广播电视部分)。该文无论从新闻题材的选择,还是到表现手法
教育改革正回归其育人的本质功能,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以至情感、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全面的关注.教育多元人才目标、通用技术课程多元知识结构呼唤“师者多元”,以“
目的:  在课题组高良姜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民间验方,研究高良姜、陈皮组方对大鼠胃寒证的作用,为高良姜、陈皮组方相关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奠定科学基础与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为做好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本着“基于问题,寻找策略,行动跟进”的思想,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从通用技术课程开设问题、通用技术师资问题、通用技术实践室建
延缓水稻叶片衰老,有增产的显著效果。因之,阐明衰老机理,对调节叶片早衰,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降解是叶片衰老的基本特征。水稻叶片存在着三种以上蛋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