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官员跨界任免,只要符合正当程序和相关规定,大可不必一概而论。
官员跨行调职惹争议
日前,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一份干部任免名单,秦德亮被免去该市畜牧兽医局长职务,并被任命为教育局长。针对这一“跨界”任免所引发的网友们吐槽,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办公室方面则称,对秦的任命是按照干部选拔的规定和流程进行的。
原本只是一条普通的人事任免新闻,却引发公众的围观和拍砖,甚至被“标题党”网友冠以“管畜生一样管学生”的调侃。按照我国目前对干部交流任职的惯例,秦德亮的局长角色转换是稀疏平常的。但是,之所以能在舆论的热议中掀起轩然大波,主要还是缘于畜牧局长和教育局长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岗位,它们的职务特点相去甚远,秦局长“串岗”跨度太大,令广大网友大跌眼镜。
公众首当其冲质疑的是教育的“当家人”怎么能由教育行业的门外汉来担当。其实,舆论之所以反对畜牧局长转任教育局长,正是击中了一些地方中小学教育沦为填鸭式教育的现实积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被一些人当成了追求效率的“养鸡场”,奉行养鸡、养鸭思维办教育会严重忽视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如今畜牧局长当上教育局长,正好加重了人们这方面的顾虑与担忧。
社会转型需复合型人才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透视这个事件,从公众的争议声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其背后的深意不是畜牧局长能否转任教育局长,而是在干部任用、人才流动、群众知情权保障方面释放出来的价值冲突。笔者认为,破解问题的“症结”,需要我们厘清选人用人的三个辩证视角。
外行领导内行需要辩证看待。“隔行如隔山”,公众对由专家型、学者型、创新型的教育局长来掌舵教育,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切期待乃人之常情,并不过分。反过来说,外行和内行之分都是相对而言的,门外汉经过一定的行业学习和历练也是会成为行家里手的。不可否认,现实中“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果只迷信内行,一概排斥外行领导内行,这显然有悖公平用人理念。具体到这个事件,这位官员早年曾有过三年中学教员的经历,从政后也当过地方“一把手”,行政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管理的“内行”,分管教育似乎并无不妥。但是教育局长又是一个专业属性很强的领导职务,况且三十年前的教育情况与时下的教育改革不可拿来相提并论。如此,回归教育,他又是一个“外行”。如果秦局长能够俯下身子勤学苦干,精心研究教育业务,立志投身教育改革,成为教育局长的成功样本也只是时间问题。
人才流动需要打破行业藩篱。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与竞争,人才流动会不断加大,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不可能在一个行业中度过。传统意识里,人们的固有思维就是学什么,就得干什么,学教育的只能搞教育,学医学的只能搞医学,学理科的的不能搞文科……这对人才培养极为不利。那种囿于行业内选人、从不“串门”、闭门造车的僵化思路,已越来越不符合当今社会人才流动的发展趋势。行业融合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管理需要摒弃直线思维,向着波浪式、螺旋式的方向迈进。不同行业之间往往形成不容突破的隔膜和壁垒,将人才流动和发展限制在围墙里面。“活到老,学到老”,处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靠终身学习来不断扩充职业的“木桶”,去满足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这更需要拆除行业的藩篱,突破人才流动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行业的“联姻”,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同时,也让每个人不断拓展职业的视野,成为一个“全科”人才,实现跨行业、跨类别、大范围的流动,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
干部任免应倾听民意
领导干部选用应给予群众知情权和话语权。我国地方政府在任命教育局长时,首先考虑的是官员的交流轮岗和行政级别,往往忽略其专业素养。其实,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更懂教育改革、更适合做教育局长,最有发言权的不是用人部门,而是广大教师群体和学生家长。如果地方政府在选用领导干部上多倾听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就会有效地弥合政府和群众在选用干部标准上的偏差,减少质疑的声音,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力与可信度,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领导干部的配备唯有舍弃“按级别填位子”的思路,做到“按职位用对人”,方可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对于“畜牧局长转任教育局长” ,只要符合正当程序和相关规定,公众不必疑惑,也没必要戴着有色眼镜投之异样目光,多些冷静、平和与理性,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期待,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设更加宽松的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
官员跨行调职惹争议
日前,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一份干部任免名单,秦德亮被免去该市畜牧兽医局长职务,并被任命为教育局长。针对这一“跨界”任免所引发的网友们吐槽,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办公室方面则称,对秦的任命是按照干部选拔的规定和流程进行的。
原本只是一条普通的人事任免新闻,却引发公众的围观和拍砖,甚至被“标题党”网友冠以“管畜生一样管学生”的调侃。按照我国目前对干部交流任职的惯例,秦德亮的局长角色转换是稀疏平常的。但是,之所以能在舆论的热议中掀起轩然大波,主要还是缘于畜牧局长和教育局长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岗位,它们的职务特点相去甚远,秦局长“串岗”跨度太大,令广大网友大跌眼镜。
公众首当其冲质疑的是教育的“当家人”怎么能由教育行业的门外汉来担当。其实,舆论之所以反对畜牧局长转任教育局长,正是击中了一些地方中小学教育沦为填鸭式教育的现实积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被一些人当成了追求效率的“养鸡场”,奉行养鸡、养鸭思维办教育会严重忽视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如今畜牧局长当上教育局长,正好加重了人们这方面的顾虑与担忧。
社会转型需复合型人才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透视这个事件,从公众的争议声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其背后的深意不是畜牧局长能否转任教育局长,而是在干部任用、人才流动、群众知情权保障方面释放出来的价值冲突。笔者认为,破解问题的“症结”,需要我们厘清选人用人的三个辩证视角。
外行领导内行需要辩证看待。“隔行如隔山”,公众对由专家型、学者型、创新型的教育局长来掌舵教育,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切期待乃人之常情,并不过分。反过来说,外行和内行之分都是相对而言的,门外汉经过一定的行业学习和历练也是会成为行家里手的。不可否认,现实中“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果只迷信内行,一概排斥外行领导内行,这显然有悖公平用人理念。具体到这个事件,这位官员早年曾有过三年中学教员的经历,从政后也当过地方“一把手”,行政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管理的“内行”,分管教育似乎并无不妥。但是教育局长又是一个专业属性很强的领导职务,况且三十年前的教育情况与时下的教育改革不可拿来相提并论。如此,回归教育,他又是一个“外行”。如果秦局长能够俯下身子勤学苦干,精心研究教育业务,立志投身教育改革,成为教育局长的成功样本也只是时间问题。
人才流动需要打破行业藩篱。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与竞争,人才流动会不断加大,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不可能在一个行业中度过。传统意识里,人们的固有思维就是学什么,就得干什么,学教育的只能搞教育,学医学的只能搞医学,学理科的的不能搞文科……这对人才培养极为不利。那种囿于行业内选人、从不“串门”、闭门造车的僵化思路,已越来越不符合当今社会人才流动的发展趋势。行业融合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管理需要摒弃直线思维,向着波浪式、螺旋式的方向迈进。不同行业之间往往形成不容突破的隔膜和壁垒,将人才流动和发展限制在围墙里面。“活到老,学到老”,处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靠终身学习来不断扩充职业的“木桶”,去满足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这更需要拆除行业的藩篱,突破人才流动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行业的“联姻”,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同时,也让每个人不断拓展职业的视野,成为一个“全科”人才,实现跨行业、跨类别、大范围的流动,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
干部任免应倾听民意
领导干部选用应给予群众知情权和话语权。我国地方政府在任命教育局长时,首先考虑的是官员的交流轮岗和行政级别,往往忽略其专业素养。其实,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更懂教育改革、更适合做教育局长,最有发言权的不是用人部门,而是广大教师群体和学生家长。如果地方政府在选用领导干部上多倾听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就会有效地弥合政府和群众在选用干部标准上的偏差,减少质疑的声音,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力与可信度,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领导干部的配备唯有舍弃“按级别填位子”的思路,做到“按职位用对人”,方可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对于“畜牧局长转任教育局长” ,只要符合正当程序和相关规定,公众不必疑惑,也没必要戴着有色眼镜投之异样目光,多些冷静、平和与理性,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期待,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设更加宽松的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