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吴中看太湖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山隐居
  “花山隐居”是座不太大的休闲式宾馆,躲藏在苏州城郊吴中区的花山脚下,以禅修、养生为主题,也就是当下流行的休闲游居。从外表看,白墙黑瓦,朴素典雅,一点都不奢华。可进到院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典型的苏州园林基调,院子不大,但长亭楼台、太湖石山、曲径水榭一样不少。海棠、茶花、紫藤,一园子的花开得从容淡定,无一点闹腾的感觉,相反静得让人心里淡然。靠左边是一幢三层小楼,只有古色古香的两层建筑露出地面,与院子接壤的楼层除过总台、饭厅,其余似乎全是茶室,里面灯光柔和、宽敞明亮,且备有笔墨纸张,供一些雅士留用墨宝。工作人员清一色着灰白色棉布袍,面带微笑,落落大方,多了一分远离尘嚣的清静淡雅,让人突然间有种超凡脱俗的隔世感。楼上的客房,更有种神秘感,每间客房都以“隐居”命名:惠心居、兰心居、冰心居……房内布置古朴、精致,一些设施虽不失现代,却刻意缺了有声色的电视机,真正地想让你进入隐居的状态。从进入花山隐居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便油然生起一种对世事的淡泊与豁达。能在此过几天隐居生活,显然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花山远离市声,四周鲜有村庄人家,是真正的隐居之地。刚到那天见诸好友必聊一番,晚上饮了不少的茶,居然没有失眠,这是少有的。看来清幽的环境真是能影响人,是心静了下来。
  第二天晨光初露,窗外传来阵阵轻盈的敲击声,对于早起的人来说,闻声不如说成是习惯,习惯也成自然。爬起洗漱后,下楼走出半扇虚掩的小院门,来到花山跟前,发现早起的当地人骑着电动车驮着水壶,已经来花山取泉水了,随即跟着他们上山,想看眼山泉。谁知,腿有疾,脚力也不济,很快跟丢了,便随敲击声从另一条山道往上爬。走出不久,远远看到一座寺庙,敲击声来自那里,才恍然明白,是僧人早课敲木鱼之声,便驻步了。这种时候去寺庙朝拜,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况且,今天的行程是爬花山,我得节省点本不利索的腿脚力气。
  早饭后,相约爬花山。阳春三月,花山却很难看到有鲜花盛开。听介绍才知道,花山不是因花得名,而是从东晋的泉井到宋代的摩崖,从元代的大佛到明代的塔林,从清代的御碑到民间的诗篇,无一不透露出其诱人的历史厚重感和浓浓的文化底蕴。回头仔细看,杂草丛生处元代的接迎大佛笑意融融,使这春意更多一份清爽舒洁,更有翠岩古刹饱经风霜而今香火依旧。北宋诗人苏舜钦曾题花山寺壁云“寺里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花山主峰——莲花峰也不是那么峻峭,一问,才知花山最高处海拔只有三百多米,在丘陵地带的江南,算是高峰了。当然,只要有风景,山又何须高!沿石阶而上,碎石古道边不时见到千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笔墨丹青,不乏大家名士。由此更见,钟灵毓秀之地无尽的魅力。
  距莲花峰不远处有座秃岭,当年建毛主席纪念堂时,在这里开采过花岗岩材料。可见花山的石头是质地很好的建筑材料了。翻过莲花峰,到了山的阴面,就是天池山。一山两名,也是很有意趣的事儿,想起幼时遇过一块田地里的阴与晴,正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这句诗的描绘,几步路之遥,却从此山越过已成彼山,仿若两个世界的跨越,就那么一眨眼的工夫。
  两座山现在合并为天池花山景区,由苏州太湖旅游集团整合资源,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整体规划,拆除了山上几幢在风格、体量等方面与环境不相宜的新型建筑,还对照历史典籍,修缮了几座具有历史价值、年久失修的古建筑、古亭阁,以及湮没于荒山树丛间的乾隆御碑、御道等文物,取消了规划中原有的环山电瓶车通道,力图还原一个有着清幽古韵、有原生态特色而又自然的景区。如今两山显得雅致清新,建筑疏密有致,高低相得益彰,与自然、山体、植物紧密地融为一体,似乎隔离了世间的喧嚣,使山脚下的“花山隐居”有了真正的隐居意义。
  太湖春晓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说的是扬州,苏州距扬州不远,均属江南胜境。三月的江南已至暮春,繁花似锦,细雨如雾,将太湖边的水乡缭绕成湿漉漉的梦幻虚境一般。来过几次苏州,却不凑巧,没感受到江南烟雨,这次是赶上了,夜闻风声,以为只是东南风经过,轻佻地撩拨一下人间景物,没想到也落雨了。晨起出门,突然间看到的不似人间凡世,像天上仙境一般,心中顿喜,撑了伞在烟雨中独自走着。碰到几个晨练的当地妇人,并没有任何防雨措施,就那么着大红大绿的运动服,迎着细软软的烟雨,轻盈地边跑步边聊天,虽听不懂她们的语言,可在这样的烟雨清晨,有了“轻歌曼舞恍若梦,吴侬软语添温馨”的情调,更觉别致。
  薄雾似的雨丝看不到任何重量,竟然能把粉色的海棠花打落了一地,不是败落的花,还是鲜润的模样,在雨地上依然粉嫩得让人心动,不免伤感起来,便离开花树多的地方,站在一条人工河边发呆。看到几株正在爆出新芽的柳树,突然想到李白所说的“烟花”是不是这个季节飘荡的柳絮?只是眼前的柳树全身湿漉漉的,就是柳絮开了,也被雨打湿飞不起来了。倒是北京多杨树,杨絮一起,任你有风无风,只管漫天飞舞,像是一场蓄谋的大雪,满世界纷纷扬扬。不管杨絮柳絮,进了文字入了镜头,就多了一份浪漫。可果真在现实里,还是有着挥之不去的厌烦。因为女儿对柳絮过敏。
  上午乘船去启园时,雨早已停歇,烟雨云层还在,天是半阴半晴的状态。“游完启园上太湖,满目青翠满眼波,心旷神怡好去处,乾隆也曾六停步!”在启园码头,站在当年乾隆下江南游太湖时登岸的码头,望着碧波连天的太湖,心有感慨,也只是“浮生半日轻松过,碧水云天一身轻。清波盘古多情泪,万种嫣柔品道吴”的闪念之间。便想起早晨对于“烟花”的疑惑,问当地人张文献,他是文史专家,说烟花有多种解释,各种文本都有,他认定的是一种花——琼花,绣球一般,绿色的。差点忽略过去,赶紧折回身去找,幸亏启园有不少琼花,刚才看到时,大家还议论怎么有这样绿的花。红花绿叶衬才显出红的超脱非凡,绿叶衬绿花,到底是看叶还是看花?不管怎么说,绿花总是少见,琼花还不似绿牡丹那般盛大张扬,它花朵细小,很有规则地围挤成一团,低调地团成了一个绒绒的圆球。或许是因了刚才的疏忽,使这时的琼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大家纷纷争相留影,生怕琼花因此揣了心思,就效仿昙花瞬间凋谢了似的。   春天游太湖,必品碧螺春。这个时节,明前茶刚下来,真是赶上了,每到一处休息时,喝的都是碧螺春。前天从天池山下来,坐在刚发嫩芽的银杏树下,还喝上了清洌的泉水泡的碧螺春,那可真是味觉的一次享受。对我这种渴了只知牛饮的粗陋之人,品上好的碧螺春茶有点暴殄天物,但反言之,我这种对茶不知所以的人,品过上茶,再饮民间的粗茶淡水,还能如之前的痛饮?或者端着粗瓷大缸,做精巧细腻之人,一口一口作品茶之态?这样想象一番,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江南的精细,除了茶,还有各种饮食,江南饮食的时令、精致、色香、味美,的确令人赞叹不已。在太湖,甚至在整个江南,有种说法,叫“不时不食”。苏州人对吃非常讲究,跟着时令吃不仅仅是追求味蕾的感觉,还体现出苏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也是一种水乡的饮食文化。春天,正是太湖食材最丰富的时候,我们吃到了最新鲜的竹笋、白虾、白鱼、螺蛳……至于每样食材的来源与烹饪炮制,单是听一听,都会增长不少知识。这样说吧,在苏州的四天里,除过早餐,基本上没有重过样。更值得一提的,是“花山隐居”的那顿素斋晚餐,真是样样精细、可口、美味,对于一贯素食的我来说,也吃过各地不少的素斋,但此地素斋的精美细腻让我难忘。
  话说吴中
  吴中古称吴县,现为吴中区,位于苏州南部,太湖之滨,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吴中区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吴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当时很先进的“良渚文化”。据史书记载:三千多年前的周太王育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更是早慧,智力过人,深受太王的宠爱。于是,周太王一直在想,如果能把王位传给季历这一系,是国之大幸,黎民之福。周王朝吸取了商代“九世内乱”的教训,确定父王死后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可周太王一心想传位于季历,之后由季历传给姬昌,只是这样做不符合周朝礼罅。为此,太王一直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外出打猎的机会,一起逃到当时远离京师的荒蛮之地——江南,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他们隐进乡间,入乡随俗,很快与当地的土著融为一体,由于他们的特殊出身,见多识广,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与他人,赢得了梅里人的信任和敬仰。他们自创基业,先从治水安民开始。泰伯带领大家挖出的第一锹土,开掘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起点。那时候人们肯定没想到会成为震动世人的运河,但就是这个创举,改写了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同时,也将荒蛮的江南泽国改造成后来的鱼米之乡。当然,后来的开水挖运河除了农业的用途,更成为战事的需要,可事实证明,人类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自己安排河山。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泰伯的后代终于在太湖之滨建立了勾吴古国,也就是后来变为强国而且显赫一时,称霸江南敢与邻居越国叫板,甚至与周王朝争雄的吴国。
  周王朝起源于我的故乡——陕西岐山,在我涉世未深的时候,离开故乡去了西域,当时年少混沌,对故乡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后来随着阅历的加深,阅读的拓展,了解到春秋时的吴国,竟然是周王朝的后裔一手建立,或许是出于溯源同根的心理,我对此地总有着一定的亲近感,尽管隔着几千年的时光,又在不同的经纬上。只是一直无缘探访,这份惦念,便像是远方的一个影像,时不时地在心里晃荡几下,却始终不曾清晰过。而此次之行,像做梦一般,真切地将古时的吴国呈现在我面前,我来苏州是为一个梦中的求证,求证我的先祖们曾经在这里生存过,轰轰烈烈过。可是,岁月如烟,历史浩博,三千年前的痕迹怎么可能轻易留存下来?一个遥远的古国,能在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笔,已经很重很重了。果然,吴国只能说曾在太湖之滨存在过,而我们的眼前,只有被烟雨笼罩着的浩大太湖,一片朦胧,像历史一样望不到尽头。
  有些人与某些地方是有宿命的,比如泰伯、仲雍与吴中,他们命中注定会有牵连,要经历艰难险阻的跋涉,最终成为一体,创造出轰轰烈烈的另一个世界。历史会给泰伯、仲雍,还有他们的子孙,像周章、寿梦、阖闾,乃至亡国的夫差一个公正的评价,不用我费过多的口舌。至于评价如何,一点都不重要。再伟大的人物都难逃最终的灰飞烟灭。
  还是收回遥望历史的目光,看看吴中的变迁吧。曾经的吴国中心就在今天的吴中,后来也叫吴州。隋唐时代,吴地平息战乱后区辖有所变化,在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苏州。随着朝代的更替,期间不停地整合、拆分,直到清雍正二年,政府又划长洲县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长洲县合城而治。后又划吴县东山、西山建太湖、靖湖两厅。直到1912年,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销市建置,辖区复归吴县。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只过了四五年,又撤销吴县市,原吴县市辖区分设为吴中区与相城区。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改制、命名,吴中依然是吴中,是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名胜之地。
  当然,吴中现在是具有休闲情调的旅游胜地。
  温亚军:1967年10月出生于陕西岐山县,1985年入伍,在新疆服役16年,2001年调入北京,现为中国武警杂志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先后在《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小说家》《小说界》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其中短篇小说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转载,2000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短篇小说集《白雪季》(新疆人民出版社);中短篇小说集《苦水塔尔拉》(作家出版社);长篇历史小说《仗剑西天》(群众出版社)。短篇小说《麦香》获第三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中篇小说《苦水塔尔拉》获第五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驮水的日子》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曾获第三届、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二等奖。
  责任编辑 杨 希
其他文献
齐大勇决心去找她。  他对这种操蛋的日子真是受够了。老婆素娥还不到四十,就人老珠黄了,一脸的褶子,身材早跑了形,肚子上的肥肉叠了层,不穿内衣的胸脯子在衣服下面咿咿呀呀,像摊泛着波澜的臭水。人也邋遢,经常顶个大油头进进出出,一呲牙,韭菜花的末末子粘在牙花子上,口气里融了地沟油。齐大勇早已对她失掉了所有兴趣,原本与她结婚就不是出于本心。尤其是素娥的刻薄与唠叨,说句话非要给对方心里戳个窝儿,动辄就大呼小
期刊
1  我回到家。推开门,屋子里没有一个人,弟弟去哪里了呢,怎么连门都不关,是刚出去吗?我疑惑地看着周围,坐在门口的旧椅子上,从烟盒里抽出一根烟点上。  我是从K城回来的。下午,列车正点到达,哪想到外面刮风。外面的风很急,火车站附近一些平房的房顶发出嘭嘭的响声。  火车站显得很破旧,很久都没有修过了,好像随时都会倒下来似的。前面却码着一堆砖头,上面也落满了浮灰。站前有几个小商贩,卖茶鸡蛋和香烟之类的
期刊
一语成谶  尹二林在秋天说的那句话,一语成谶。  那时候,我、铁疙瘩、麻雀正在“躲猫咪”。这是尹家凹人长期保留的娱乐节目。现在想来,这个节目也没有什么娱乐性,就是一个人先藏起来,其他人去找,找到了,这一场“躲猫咪”就算结束了,又换成其他人藏,另外的人找。  晒坝是玩这种游戏的理想之地,因为晒坝宽,能藏的地方多,找到的难度相对较大。我和麻雀连仓库后面的柴堆都找过了,那里是我们公认的最隐秘的地方,但还
期刊
湖之书  我始终认定,这座湖本身就是一部神秘的书。  “天下为公”。黄山尖上,游客不时尖叫。因为在他们眼前,零落的岛屿,竟然组成了这几个苍莽的汉字。  我以为这不过是偶然泄露的天机。抑或说,就像一为写作者已将某个词汇使用得太频繁,以至于在整版页面中特别容易暴露。  都说这座湖是活的,千岛只是个概数,随着水位高低的不同,露出湖面的岛屿数量与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如果以湖面为纸,以岛屿为笔画,加之晨昏晴
期刊
1  我认识老六比较晚,先认识他妹妹小茱。小茱是四年级转学来的,基本属于门门功课都要补考的差生。我是戴“两道杠”的学习委员,班主任将帮助差生的任务交给我,当然是帮助小茱。  小茱圆脸小眼睛,嘴巴偏大,这副长相确实不讨老师喜欢。我认为她成为差生应当跟长相无关。小茱父母相貌都挺好的。  读到小学五年级,学校停课搞运动,风起云涌。不光小学停课,初中高中大学全都停了。不光天津停课,全国都停了。停课没了管束
期刊
编者按:2015年12月7日上午,由广州市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和《香港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穗港文学交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此次座谈是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粤港两地文学频密交流,暌违30年之后的再次隆重聚首,来自广州、香港、北京等地的十多位作家、评论家就广州本土文学现状、香港城市文学氛围与经验、文学期刊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摘录专家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李鹏程(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
期刊
一  天近黄昏时,一辆银灰色的运动版路虎在街边停了下来。永盛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黄可胜下车后匆匆走向一座古庙。万浩荡落在后面,看到黄老板的身影融进一片夕光,不由得摇摇头,跟了上去。  在万浩荡看来,黄可胜完全没有理由来这个地方。  目前公司急于摆脱“屋漏偏逢连夜雨”般的困境,上上下下忙得连轴转,大会小会一个接一个,中餐和晚餐基本上都是在公司叫盒饭解决。作为一家之主的黄可胜就更不用说了,他几乎从未在晚上
期刊
灯光是他们的  请相信,灯光是他们的  我们在黑暗中朗读  “把位置与游戏让给后来者  我们去到天空中飞翔”  那是骑田岭的一场寒流  穿过时间的柔软之壳  让一个人的身体冷却、变硬  海水让出半岛,长出碑石  那晚不需要发生什么  “属于入定者的时刻”  黎明与书稿成为新的遗物  零碎的星辰在打发黑暗  像苦难的出生,没有锦衣相伴  旧的浪花要把旧的埋葬  而一棵树还会不断长出叶子  没有人在此
期刊
不如我们来谈谈天气。  岭南的秋冬,一场风雨一场秋,最后,一雨入冬。  这才真冷了,湿漉漉地冷,穿多少都没有用,正洗着热水澡忽然变成冷水那种状况,短则一两周长则一个月,通常是冬至或者春节前后,冷到彻骨,没处躲没处藏。没有暖气这回事。湿度高又气温低,街外处处水花四溅,屋内冷雨敲窗滴答淅沥不停,所有的菜出锅就迅速冰凉。  这该是打边炉的时候了。  按说正确写法是“打甂 炉”,但还是俗写吧,你让一百个老
期刊
风声紧,许多官员都在抛售房产,价格通常比市面要低。没有内部消息是买不到的。蔡晓东在老毕的穿针引线下从周延华手中购得一套位于香河小区的三居室,130平方米,精装修,提包就能住。老毕无意中透露,这个周延华便是常务副市长周延华。房产证上写着的便是她的名字。或许周延华将来甚至近期准备搬进去居住,否则不会装修得这么豪华。老毕是个神秘人物,红白黑三道道道畅通,能认识老毕,是你的福分,你就有发达的可能。蔡晓东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