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正常化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hu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有很大发展、很多成就和改善;与此同时,也染上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毛病。其中之一,有人称为“多动症”,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实在太热闹、太喧嚣、太紧张了,各种新潮的教育理念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评比、赛课、检查、参观、培训、会议、表格使人不堪重负,以至于有教师说现在只能“抽空”上课。“还学校一片清净”成为许多人内心的渴望。
  李镇西的新作《教育为谁》适时地发出了清醒的呐喊。他提醒“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他一直对花样翻新的新潮理论心存警惕,认为那种“一抓就灵”的偏方是把复杂的教育过于简单化了。他质疑有的校长嘴上说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脑子想的都是“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实际上一心追求的是办“局长满意的教育”和“媒体关注的教育”。他自己的学校自从成为某个“培训基地”后,校园里每天都很热闹。李镇西后来公开发表声明: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谢绝任何人前来“学习”,也不接待任何参观。因为,学校不是商场,不是超市。“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的诉求,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学校的一切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究竟是为谁?
  这一问就抵达了教育的原点和初心,这正是我们都应深刻反省叩问的基本问题。关于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可能见仁见智;关于学校不是什么,恐怕更容易形成共识:教育不是表演,不是作秀,学校不是供人观瞻的舞台,不是马戏团。当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的时候,就言明了教育是一种呵护人心、顺应时节和天性的自然而然的生长,是一种春风化雨、陶冶侵润的过程,是缓慢和安静的。学校教育既不是功利主义的竞技场,也不是博取眼球的杂技表演。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理应是简朴和诚实的。学校仅为儿童而存在。
  这就是归真返璞,遵守常识,回归常识。所谓常识,就是人所共知的常理常情。老教师们都清楚地知道,过去的学校不是这样的,学校就是学校,老师的形象是清晰而干净的。上个世纪90年 代“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使学校热闹起来,兴奋点是改制、收费、校办企业、经营创收,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当时对学校的批评,是学校应当像学校而不是像宾馆,校长应当像校长而不是像老板。当下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此花哨、紧绷、累人的教育究竟从何而来,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它既有来自教育自身改革提升的需求,更多的却是来自教育之外行政化管理的驱使。例如,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创设品牌、经营学校之类的时尚。李镇西对此非常质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其性质、任务、功能、教育目标是国家规定的,并不需要各自发明创新,本质上就是一种“没有特色的教育”,确是真知灼见。就打造文化特色而言, 起初或许有合理的初衷,就是在改善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由此快速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然而,一所学校真正的文化品质和特色,只能是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各种“特色”也有高下之分,如诗歌、武术、器乐等是“器物”层面的;感恩教育、赏识教育等似乎进入了文化层面, 但属于“一招鲜”的“流行文化”。少数学校建立了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等价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但是,这不就是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理想吗?
  在新潮迭起、口号翻飞的现实中,回归自然的教育、朴素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需要巨大勇气的艰难抗争。李镇西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我们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守良知。我知道我的这些声音,很不合现在教育的‘主旋律’,我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看法和做法。没关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世界,我只是努力不让世界改变我。仅此而已。”
  我把李镇西的这种努力,称为“教育正常化”,它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其他文献
生活,有时,不过是声音的汇集。每天,我们进入,或是逃离。  单位身处闹市,车水马龙,颇为嘈杂。边上是一个公园,清晨,我去公园散步,须先快速跑过公园的广场——广场舞的歌声和鼓点,和制造它们的大妈们,如色块斑斓的冲击波,已经把周边的房价,打压得抬不起头来了——因此,跑的时候,我必须尽可能地,低着头。有时我跑到公园东首的寺庙边,听梵音缭绕,有时跑到公园西面的小学旁,听书声琅琅。某天,见小学生齐集操场,双
【正】中国电子商务协会2007年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状况调查总结报告》中称: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很差,大部分企业无论是对电子
机械设备一般包括:金属加工机床、焊接设备、通用机械、动力机械、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化工设备、净化工艺设备、特种设备、专用机械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
90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小学教育没有好成绩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没有修养功夫。先生所说的好成绩,指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90年后的今天,重新掂量此话,依然深刻透彻有振聋发聩之效。反观各级各类学校,我们就会发现,不止小学的一部分教师没有明确的人生观,没有修养功夫,中学乃至大学的一部分教师其实也没有。90年前教师之弊病,依然是当前教师之弊病;90年前学校教育之
论述了社区科普工作的意义,指出科普工作最有效的切入点在社区,提出社区科普工作应以街道委员会为基础,分析了社区科普工作的三种有效模式:基地共建模式、科普大学模式、以科
亲爱的孩子:  厦门的春天特别短暂,似乎还在春寒料峭,细雨凄凄,忽然太阳出来几天,春天在日历上就过去了一半。几回冷暖,夏天就在眼前了,让人陡生时序逼人,光阴荏苒的感慨。想想,带你去忠仑公园看第一枝桃花开放的情景还清晰如镜,现在已有到海里游泳的欲望了。很快就有蝉鸣了,这样一想,耳边似乎听见鸣蝉的声音。  我小的时候,老房子前有一棵苦楝树。这种树特招蝉,越到夏盛之时,蝉声就越暴烈,一只蝉叫起来,整棵树
我之所以选择读师范大学,再成为一名教师,与父亲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父亲是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学老师,再平凡不过了。尽管父亲有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涯,可要说有什么教育思想,还真说不上来。  我学习一般,但从小喜欢书,大字还没识几个呢,就在父亲的书柜里面乱翻,什么书呀,本子呀,总想占为己有,存在自己的小木箱里。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父亲的教案本。他的教案本,每一页都写的很工整,父亲的字很漂亮。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
从1999年起,本市每年从农村有关单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成果持有单位合作申报的项目中筛选论证确定一批项目进行立项开发,截至2004年
深夜当校园钟塔的钟声敲响了十下之后我不知道是第几次捧起了捧起了07信管班同学的纪念册
从当期内容定稿后的通读、请作者清样确认、胶片和样刊的审读环节探讨科技期刊出版后期的质量控制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可供其他编辑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