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是否是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lb0628w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与习近平主席在故宫有这么一段对话:
  特: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或者更早,所以你们有五千年的历史。
  习:有文字的(历史)是三千年。
  特:我想最古老的文化是埃及文化,有八千年历史。
  习:对,埃及更古老一些。但是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特:所以这就是你们原来的文化。
  习:对,所以我们这些人也是原来的人,黑头发,黄皮肤,传承下来,我们叫“龙的传人”。
  这段对话,引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但有的人也心存疑虑:我们果真是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吗?
  不少人翻出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的旧文《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吗?》(载《光明日报》2014年8月13日,第14版),张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认为“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这一论断是积非成是的结果,并举出希腊和印度文明为反证。近来徐良高先生也发表了《近代民族国家史建构中的“中国文明唯一延续论”》(载《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一文,对该观念的演进加以梳理。
  张绪山先生的质疑极有见地,遗憾的是,由于没有真正触及该命题的具体语境,也便难以真正推翻这一论断。
  我们首先来看“习特会”对话的内容和语境。他们口中的“文化(culture)”,在学术界一般称为“文明(civilization)”,因为广义的人类“文化”至迟要追溯到万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序幕。习主席强调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是三千年,指的是甲骨文所揭示的殷商文明。需要注意的是,对话的语境是谁是最早的文明、中国文明有多早,指涉的实际上是学术界一般所说的“原生文明”(相关概念参见江林昌先生著《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习主席的介绍相对审慎,而且客观看待中外差异,并无夸大之词。传世文献所记载的中国历史,远在殷商之前。考古发现表明,在甲骨文之前,可能已有成熟文字的存在。近年来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确认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文明已经诞生(以良渚、凌家滩等遗址为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并且强调“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
  所谓“世界六大文明”,指的是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六大文明,它们都是自源性的原生文明。这里的古印度与张先生所说的印度文明不是一回事,也不包括张先生所研究的希腊文明。古希腊、古罗马虽然也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它们是两河流域及古埃及影响下产生的次生文明。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区分出26个文明,这些文明有的已经死亡,有的业已停滞,有的仍在发展。
  无论是习主席还是中国先秦史及考古学领域的学者,在陈述中国文明硕果仅存的时候,一个重要前提便是讨论的对象为原生文明。如果次生文明也包括在内,这个命题本身便没有意义,因为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乃至西方文明等等都是延续至今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张先生认为印度文明并未因英国殖民统治而中断,希腊文明虽被征服但仍发挥其重要影响,这里实际上存在误解。
  先秦史以及考古学的学者之所以认为古印度文明已经中断,指的是作为原生文明的哈拉帕文明的中断,而非张先生所理解的近代英国入侵。哈拉帕文明神秘消亡,其文字、历史乃至种族已然无法确知,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开始了长达数个世纪的空白页。现在的印度文明是其后进入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创立的,它的确没有中断,然而先前的原生文明,早已湮灭于历史的烟云。
  至于希腊文明,我们所说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古希腊,主要是古典时代的希腊,它本身是一种次生文明。在此之前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则显然中断了,而它们同样不是原生文明。在古风时代之前,正是所谓的“黑暗时代”。
  可见,张先生举出的两个反例,并不足以否定史学界的“常识”。
  除了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两河流域、埃及如今已然是伊斯兰世界,文化乃至种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洲的两大原生文明,同样如此。
  至于中国,文明自主发生,在不同族群的交融、中外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绵延不绝,发展滋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明形态。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也一再证实,所谓“文化没有断过流”“我们这些人也是原来的人”并非虚言。
  在学术界,诸如“文化”“文明”之类的术语存在较大争议。而如若明乎“中国文明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的语境,分歧也便自然冰释。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7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一朵花  昨夜,将你放在枕边  芳香卻还在原来的地方  蜜蜂的声音里  放送着怀念  百草摇曳致意的身躯  群芳追随你飘逸的裙摆  山野熏风,檐下徘徊  你却落下一串咸味的水滴  希拉穆仁草原  一棵草上的水滴  宣示着大海的形象  有波无涛地起伏着  鹰飞过  兔子哭着钻入海底  两只红色的聚光  照射它的翅膀  欢送远去的客人
在乡下,都喜欢蹲墙根儿谋事。除了人,鸡子也爱在墙根儿刨食儿,尤其是携着鸡崽儿的老母鸡,东墙根儿,西墙根儿,都被它们扒拉出过鲜湿的红土。  别小看了蹲墙根儿,蹲不好,根本说不成事儿。如果在说事的时候,你老是左一脚右一脚替换,跟你说事儿的人,会说你心思不在事儿上。蹲墙根儿的要领,说来也很简单,蹲下来后,首先背靠墙壁,向后用力,说是背靠在了墙壁上,实际上是墙壁支撑住了你的背部,背与墙扎扎实实重合在一起。
有人说,游西安古都,每走一步都是一部书。这是因为,古城长安是历代皇朝的建都之所,千百年来,王侯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平民留下了不少古老的传奇故事。宫廷城堡、古刹陵园、亭台楼阁,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处处印有历史的痕迹,见证历史的沧桑。  较之西安,永州地处偏远,自古为官宦流放之地。这里舜帝皇陵雄踞于九嶷山下,道教圣地掩映于阳明山中,五岭逶迤由此而南,湘水潇水于此合流,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多少文人骚客,
我与老白天天网上见,彼此嬉笑怒骂不拘一格,随意喷或被喷。我最近要去北京学习两天,老白在北京经营一个电子秤专卖店,是一个小老板。我真没想过在北京与老白见面。北京那么大,大家都很忙。  老白不老,初一时和我同班,那时我们都十二三岁,迄今我们有33年没见过面。前两年手机微信大火,热心的某同学又建起当年的同学群,于是,我也就和失联多年的老白有了交集。微信里看他的样貌,除了黑脸上刻下几道深皱纹,还是记忆里没
爸爸妈妈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却严格要求我读《三字经》、学《论语》、看《大学》。可以说我也是在书香中长大的。当然,爸爸妈妈也用言行教育我。  妈妈告诉我,善良的心可以让人更美丽。  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北京旅游。晚上,出了火车站,只见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式各样的灯把城市装扮得就像白天一樣。在地下通道,一个小乞丐突然冒了出来。他脏兮兮的手上捧着一个塑料杯子。那杯子不大,但很干
时时处处,让阅读如影随形   阅读,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阳光、空气一样自然而然且不可或缺。不要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并为此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如工作太忙、日子太累;应酬太多、事务太繁;外边的诱惑太多太大、生活的节奏太快太紧,如此等等。其实,阅读的时间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关键是要学会去利用。   古人云:“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一语道破了坚持读书的重要。北宋钱惟演自称:
皮肤微感透凉,我知道,入秋了,又到了秋风浩浩迎中秋的时节。  突忆起,多年前的一次中秋往事。  那日,先是晚饭,吃的什么?不记得了。说的什么话?大致是舅娘问起,住校是否习惯、是否想家等生活琐事。功课的事,每每见了长辈,都会被提及,可舅娘没有问,到底是信任我会努力,还是舅娘深懂,在我这样的年纪,正是“叛逆期”,于节日问功课,一则,氛围不大相宜;二则,问得不当,白白扰了节日兴致。究竟何故,因不了解舅娘
终于等到了夜幕垂落的时刻。  大卫欣喜地听到那又大又沉的幕布,“啪”一声撞击在地上。这种声音只有他听得到,因为他听惯了。爹和娘吵架,不知是谁将茶缸、水瓢、火钳、椅子摔到地上,他们家总是充斥着这种声音。从他开始有记忆起,脑海中就回荡着这种声音。起先,他觉得那是一种巨大的声音,大得无以复加,就像山崩地裂般,要把他的小脑袋裂成无数瓣。渐渐地,那种声音在缩小,他的脑袋在长大。当他的脑袋停止长大的时候,那种
和玉容结婚那年,我22岁,她20岁,现在看来,不过是孩子。   上世纪70年代末,知青大批返城,农场师资匮乏,我和玉容中学一毕业,便走上教学岗位。学校就在黑龙江畔的老场部延兴,因战备场部早已迁入山里,延兴房子倒不紧缺,婚后很快分到一处,也就三十平许。星期天,我俩到挺远的西山砍回柞树段围起个院子。院儿不大,除一鸡窝、一储煤池,所剩也仅够栽一棵果树了。院门是用钉灰棚的一种很窄很薄的板条做成,平时仅随
这食饼筒,圆溜胖墩,小臂那么粗细,二十来厘米长短,是台州响当当的品牌。人们往往找着借口,不论什么节日或是遇到什么喜事儿,与它沾边或是不沾边的,都能开一桌吃个肚儿圆。   自然,食饼筒成了我们家欢聚的吉祥物。   在台州,最负盛名的端午节食物,不是粽子,而是食饼筒,这大概在全中国是唯一的。端午节那几天,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煎食饼皮的麦油香。我们台州人的传统习俗,大多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扯不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