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回想记

来源 :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1987310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山之铜
  《学林漫录(初集)》由中华书局1980年6月出版,印刷31000册。其时,十年灾祸刚熄,这册采用以书代刊形式出版的著作,使一批研究古典文史的老学者得以集中亮相。编者傅璇琮谈及此书的出版方式,乃是“采用书的形式,不定期出版,稿件多就多出,稿件少就少出”。后来,这册带有辑刊性质的文史著作果然就是这么做的,先后出版了13辑,但最后一集则只印了1000册。这册辑刊的一个鲜明的亮点,便是封面的书名均由名家题签,初集由钱锺书先生所题,之后还先后由启功、顾廷龙、叶圣陶、黄苗子、张伯驹、李一氓、赵朴初等名家题写。有段时间,我竟心血来潮,很想搜集钱先生题签的所有著作,从他早年的朋友的著作,诸如三联书店的《傅译传记五种》,再到社科院的同事如李文俊、刘再复、王水照等人的著述,到他为一些杂志题写的刊名,当然也包括他为亲人著述所写的题签,诸如为其岳父杨荫杭题写的书名《老圃遗文辑》,还有他为妻子杨绛所写的诸多题签。如果集齐这些著述,自然可以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钱锺书的。
  关于出版《学林漫录》,此册《初集》中有傅璇琮先生写就的《编者的话》,大约谈此书的缘起和编书办刊的宗旨。对此,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了他所想编选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的学人,除了撰写系统周密的专著之外,还往往将其治学的心得、成果以随笔或札记的形式出之。”我就非常喜欢这种中国传统的做学问方式,而傅先生举例顾炎武的例子,也令我特别会心。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思想家顾炎武十分重视他自己所著的《日知录》,在回答朋友谈及自己著书的情况时说:“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究寻,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对此,傅先生强调说:“顾炎武是把他所谓经世致用之说托之于《日知录》的,并且慎重其事地把这部笔记著作比之为采山之铜。”我很喜欢“采山之铜”这个说法,也就是说这些短小活泼的篇章,虽然表面上看似随意闲散,实则是极为不易的,其背后是功底,也是功夫,这是写作笔记、诗话、掌故、题跋、随感、琐话、考证等文史随笔所不得不强调的事情。
  也因此故,我读这册《学林漫录》,便有大家云集之感。《初集》所收文章,以启功的文章《记齐白石先生轶事》开篇,可谓先声夺人。随后还收有王永兴、吴小如、周振甫、黄裳、金兴尧、郑逸梅、黄苗子、舒芜、王利器、谢刚主、卞僧慧等诸多文史名家的文章,再加上封面上钱锺书飘逸洒脱的“学林漫录”四字,真有几分令人叹为观止了。其实这些文史大家的著述我早就爱读,他们的文章也都是我曾一读再读的功课。不过,我买到的这册《学林漫录》之《初集》则是略有不同的。记得我买到这册著作后,刚一翻阅,发觉此书有不少铅笔所作的批注和划线,让我很感到不舒服。此书定价0.93元,旧书网上标价15元,但没有讲清其中的批注和划痕,按说这在旧书网上应该是属于残书的,价格一般应在5到10元之间。但已买回来,也便在灯下翻阅一过。结果令我颇感意外的是,这位未曾留下姓名的读者应该是一位很有见识的朋友,而从笔迹和口气来看,一定是一位研究文史的学者,这给我阅读这册《学林漫录》提供了另外一种体验。
  在这册《学林漫录》的目录上,王永兴的《怀念陈寅恪先生》、周振甫的《嵇康为什么被杀》、黄裳的《关于柳如是》、金兴尧的《严嵩父子》、舒芜的《天问楼堪诗记》五篇文章前,用铅笔各划了一个三角符号,显然是表示读过或欣赏的意思,而在黄裳的《关于柳如是》这篇文章后面又有一个批注,乃是“极好!”,看来这几篇文章便是这位读者很欣赏的意思了。再翻开此书的内文,大多读过的文章皆有各类批注,而以黄裳的这篇文章批注最为多,同时也记下了这位朋友读此书的时间,此文标题旁的批注是:“老一辈学问丰富,虽一文,才何逮也。2001.8.27”。其中“虽”字用繁体,字迹也有刚劲之态。在黄裳此文中提及的牛僧儒的《周秦行纪》下面,则批注有:“牛僧儒此书甚好。”在黄裳写及柳如是与钱牧斋出游,钱看到一处清泉,想脱袜洗脚,柳如是则在一旁冷笑:“你当这是秦淮河吗!”黄裳对这个小故事评价说:“只一句话,就完全吐露了她对钱牧斋的鄙视、厌恶。”这位读者朋友则在此处划线,并批注为:“女中杰,有性格。”
  我起初将此位朋友标注的文章读过一遍,可谓均是佳篇入目;又将这位朋友有标注的文章读过,也是颇有收获;随后我又将一些似乎没有被他读过的篇章,也读过了。整体来看,这位朋友是有见识也颇有腹藏的,他读书也很细,此书中的一个别字也被他挑了出来。而我就此读过,也很认同他的读书识见。那些似乎没有被他翻过篇章,大多是一些考证文章,且从辞章上来讲,还是比较呆板的。相比他所欣赏的黄裳、舒芜、金兴尧、周振甫等人的文章,除了文史功底不差之外,乃是这些大家还是非常讲究文章的做法的,特别是他极为称道的黄裳的随笔《关于柳如是》,颇具深厚凌厉又不乏款款之柔情,这也是黄裳这位随笔大家文字生涯中的优秀代表篇章。也由此,似乎还可以看出,此位读者朋友和我一样,乃是非常关注文章的做法的。还有一个例证,便是此书中收有一篇辛雨的文章《读袁宏道诗文集随笔》,虽然此文没有被他列为欣赏之列,但文章中也多有批注,想来应该是袁宏道的文集随笔这个题目为他的兴趣所在吧。
  关于这册《学林漫录(初集)》,我读后最大的感触,便是仿佛与一位同道一起阅读,且受他指教,与他切磋,又从中颇得益处。这种旧书的读法,令我想到几年前读香港梁文道的访谈录,其中写及了他的朋友陈智德的趣事。陈是梁的好友,也是一名诗人,研究过一段时间的文献学,后来专攻香港新诗史。在梁文道做访问时,这位陈博士已经失业约有一年半之久,但他最大的爱好依然是去旧书店里不紧不慢地淘书,他说自己喜欢逛旧书店,因为“逛旧书店是很随意的,仿佛像喝了一杯咖啡或饭后的散步”;而在旧版书与新版书的取决上,他更喜欢前者,这是因为原版书与再版书在一些细节上是会有很大的不同的,“而且你读原版书时,你会觉得那就是当时的作者或读者所看见的模样,仿佛重返作者新书发布时的面貌。”特别是他下面的这段话,几乎是我读这册《学林漫录》旧书的感想,那便是“有时候你会在其他旧书中发现相片、剪报、书签、邮票甚至钞票,一个活过的人留下的痕迹”。“你会发现一位跟你一样喜欢同一本书的前辈,有一种传承的感觉,我仿佛在继承他的阅读,他们会在书里面写上评语,笔记……”   如面谈
  谷林的《书简三叠》2005年9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印出第一版,全册25万字,起印6000册。此册书信集子由止庵编选,内容为谷林写给扬之水、止庵和沈胜衣三人的书信多篇。此书编选颇为得法,其一是编选体例上,编者并不来者皆收,集中只收谷林致以上三人的信翰,但此三人也不全收,而是各有删汰,虽未读到被剔除的信件,但就保留而言,皆系如文章一样佳构;其二是版式也好,全书用150×228毫米版式,字体细密,间距也较为紧凑,由此信中文字皆可在较少篇幅内布局展示,可更好感受谷林作文的章法与妙处;其三,乃是此书的装帧设计也较为妥帖,每页纸张印有淡淡的花草、假山之类点缀,加之纸张淡黄,颇似旧时的信笺一样。关于此书的缘起,读后可知最早系湖北的一家名为《书友》的内部报纸请谷林提供读书文章,后来恐系难以为继,也便遴选了一些给朋友的书信供报纸使用,大约是颇受欢迎,故而有了后来的专栏“谷林信翰”。也由此,报纸的主事者黄成勇起念编选一册《谷林书信集》,后由止庵接手编订。我的这册集子购于国家图书馆内的一家书店,仅为半价,书后有书店的印章,但今已漫漶无法辨识。
  我喜读谷林的著作,但以为他的几册文集,最耐读的恐怕还要算是收入辽宁教育出版社“书趣文丛”中的一册《书边杂写》了,其次我以为则要首推这册《书简三叠》了。《书边杂写》系谷林的读书随笔文章的结集,乃是公开发表文章的作法和路数,也有拘谨和照顾周全的意味;而《书简三叠》因系写给朋友的书信,则要显得活泼多姿一些,其中也更能见作者的性情和可爱之处。诸如关于文章的写法,谷林就很是不赞同为文“抒情”的过度。在给止庵的信中,他就曾议论起当时热销的著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便有此番议论:“总觉得作者过于年青,笔锋太富感情,每一段落几乎皆以咏叹调作结,读者遂只剩得同声一哭,不克回环咀嚼矣。”而对于自己欣赏和喜爱的著作,他也从不掩饰其喜好。在收到止庵编选的《杨绛散文选集》后,他忆起自己读杨绛的感受,“我第一次见到那本薄薄的‘孟婆茶’,读完全书,一丝也没有悲凉苍茫之感,对书名所含情味,也毫无警觉。可是后来有一天重翻此书,对着封面,忽然发呆了,捧着书卷,入静似地默坐了好一阵。”他甚至还在信中如此写道:“我向来以为杨先生的文笔比钱先生蕴藉雅洁。”
  近代以来的文苑之中,谷林最喜欢周作人,其次他还提到鲁迅、沈从文、俞平伯、杨绛、黄裳、汪曾祺、孙犁等多位,均也是他欣赏和喜爱的。关于周作人,他在书信中谈得最多,其中既是谦虚的,也是颇有经验和见识的。在给止庵的信中便谈道:“以苦雨老人的冲淡说来,纵其五十自寿诗,鲁迅也同意曹聚仁的看法,以为其中有忧世之意,只是太隐微了而已。早年朱孟尝云: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业,窃以为文心当如此也。”在给沈胜衣的信中,又有此论:“近得一位朋友来信,告知堂《风雨谈·读戒律》一文,已引述过杨枝齿木一事,这是我早已读过的(或不止读过一遍),却于读梁实秋时骤惊乍见,盖梁文粗浅易读,而知堂深厚,每读不觉顾此失彼。此翁暮年沉沦,我对此也仍存哀矜,左翼作家一向责备他闲适,我每感其有一片悯世的婆心而并非独乐其乐者。我大概是在十六岁前后开始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的,读了十年,才更喜欢《看云》、《瓜豆》,抵京以后始见其陷敌时所出书,颇致疑于其被斥为汉奸文学,自恨沉溺之深,迄为提高觉悟。”
  《书简三叠》之中有很多都是谈关于书的事情,诸如与扬之水谈编辑校订之事,与止庵谈知堂自编集的编选问题,皆是有见识的,也很见其个人趣味的。而我最欣喜的是他对于好书的真诚喜爱,又有对于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淡淡无奈,均跃然纸上,令人读来颇有情景交融的亲切之感。诸如在给止庵的信中,他谈到买到钟叔河编选的《知堂书话》的一番心情:“十日前从东四二条‘修齐治平’小书店买到,灯下摩挲,欢喜无量,与前得的日记和诗全编堆在一起,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入手’,何时始能卒业?而又心猿意马,见异思迁,这坏习惯再也改不掉,现在只能破罐子破摔了。”对于止庵赠送其校订的《周作人自编集》,谷林在给止庵的信中特别称赞了此套自编集的装帧和止庵为各集所撰写的前言文字:“河北教育这次很下了一番工夫,想能得到应得的荣誉,装帧是个创作,清雅之极,招人喜爱,定无异议。三十几篇‘关于’,加上十来篇的译丛跋,亦可编为专集,足可抵一篇博士论文,大概并世无第二人矣。”后来止庵果然出版过一册《苦雨斋识小》,所收也便是谷林赞赏的这些序跋文字。
  我读谷林先生,最大的遗憾是无缘与先生有一面之雅。记得我曾在报纸上刊发过一篇关于先生的文章,某次见到止庵、谢其章诸位,谢先生告诉我在落座之前,止庵已赞许那篇关于谷林的文字写得允妥。我其时本想趁机请止庵代为介绍,以便拜访和结识,但念及一切随缘,也便错失了良机。后来先生去世,我愈读其文章,愈觉得懊悔。而这册《书简三叠》的佳处,便是如见其人,如与其面谈一般,除去先生在作文和读书上的诸多心得之外,其谦逊、朴素、通达,皆如家人长辈一般。此册书信集中,颇有一些段落,读后令人倍增低回之情。诸如谷林与扬之水的交谊之情,在致沈胜衣的书信中,其中便有如此一段感慨:“自与她相识,承其殷厚,如《杂写》小册,即系她一手促成,其时我住在北京医院等待胃肿瘤切除手术,此书出版,丽雅持之来院,实‘书趣文丛’问世之第一种也。我躺在病床上,默无一言,想起徐调孚病逝前不久,中华书局同人火急赶印其旧作《人间词话》注释,也是赶出来送到他的病床上的,古籍整理专刊上我读过中华同人所写的纪念文章:许调孚接过去,反复看,笑着说:真高兴,真高兴!丽雅又虑及我医药恐有急需,又为预支稿酬,另外并支给校对费。凡此我均未一言道谢,盖辞不能达意。”
  书信不同于文章,故而所谈内容不必遮掩,因此文字往往更加性情,也更见其修养和识见。诸如此类所谈,书信中尚有多处,其中有一处可为佳话。在给沈胜衣的信中,谈及他读某期《读书》杂志,有文章《江河万里》谈水利学家黄万里。他说读了此文,便在最后一行文字处用红笔加了一个叠圈。原来一九九五年他在北京医院住院时,同屋有一位病人,枕侧放了一本《宋词三百首笺注》,而他入院时恰巧也带了此册著作,也置于枕底。面对此景,谷林说他不禁一笑,立即从枕底举出示之,由此才知道此人便是黄炎培的公子、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住院期间,谷林还获赠一册黄万里旧藏的《黄炎培诗集》,得录了黄先生在《治水吟草》中的旧诗数首,并在书末加题了赠诗一首:“未识荆州偶遇知,相怜同病好论诗,先生早邃诸家学,与世忘时抚众儿。”黄万里曾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后被戴上反苏反社会主义的帽子受苦达二十余年,后来三门峡工程完成不久,就出现问题,最终全部报废;他说与黄先生结交之时,正系其极力反对即将上马的三峡工程,但黄先生认为“三峡工程必然下马”,且信心极高。对此,谷林信中有一段话,使我颇有感怀:“此事究竟如何,我们全属外行,插不上半句嘴,但愿这次黄老错了,而不致发生后患。”   好书美如斯
  《绝色》2008年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小开本,深蓝色的封面,厚厚的一册,像辞典。董桥晚岁的图书首版几乎全部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皆由出版人林道群操办,享受的是少有的尊贵待遇。我曾问过一位专门从事现代图书装帧研究的作者,能不能找到一位在图书装帧、内容、出版、印刷、编辑、设计皆佳的代表,他略有沉吟,告诉我,牛津大学出版的董桥著作可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董桥此册《绝色》的装帧,初看似也平常,其实却是别具一格的,全书用皮面作封面,四角皆印有金黄色的花纹装饰,内文则是一文配一插图,且插图均用彩印,尺幅虽不大,但效果极佳。初次见到此书,或有一种西方古籍的感觉,典雅沉厚,或许这正是董桥对于此书的一种追求。我后来还买到由广西师范大学策划的一套“董桥散文系列”,其中也有这册《绝色》,由知名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也是十分雅致的,但却全无这种触手如旧的感觉。
  我收藏的董桥的所有著作之中,这本牛津版《绝色》颇为我所喜爱。此书2012年购于北京的三联书店,港币标价多少不记得了,只记得标价的人民币是99元。我喜欢董桥的此书,除了装帧特别之外,还有董桥所谈内容的兴致。此册所谈均为珍稀少见的外籍旧书,董桥在后记中这样写到了他的这册集子的缘起:“2007年晚春编完《今朝风日好》,我忽然很想写一本搜猎英文旧书的书。我在书房里慢慢整理几堆书堆,乱得真像乱叠的青山,花掉几个深宵似乎还梳理不出头绪。”我读此书,也是可以看得出董桥的文学趣味和爱好的。诸如在《英国首相的礼物》中,他这样写到自己读外文书的因缘:“少年时代在南洋拜识的王念青先生是留学荷兰的建筑师,在英国也住过好些日子,常说诗歌读济慈,小说读毛姆,散文读蓝姆,我的第一本《伊利亚随笔》是他送给我的小开本。”
  这册《绝色》可谓有三绝,其一是这些旧书的作者都是经典大家所留世的绝佳之作,其二是所谈旧籍版本少见且装帧极佳,堪称绝色,其三则是各书的诞生、流转以及最终被收藏,均有非凡的经历和遭遇,也堪称是绝品。董桥自称是老派人,喜欢传统,热爱经典,读此书正是一个很好的体会。诸如对于作为经典的《鲁拜集》,他就收藏了1898年的小开本,再收1905年的袖珍开本,又收了1898年英国著名书籍装帧家Bayntun重装的红色书皮本,1905年由老字号Riviere
其他文献
“五队”:民兵生产突击队,抢险救灾队,治安执勤队,为民服务队,国防宣传队。“一号”:民兵号机台、柜台、车组、生产线。济南“五队一号”活动,是前年一场瓢泼大雨把机床二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当前,在国内外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的新形势下,民兵政治工作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紧紧围绕保证党对民兵的绝对领导,保证民
加拿大是北约的成员国,其防务政策一向是根据北约的战略需要制订的。随着近年来国际局势的变化,加拿大开始对其90年代的防务政策进行调整。加拿大国防部长马塞尔·马斯表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十年前,一个小伙子在太白路的人行道上看书,借着路灯的微光,他沉浸其中。还有一次,我看见他趴在一家商店橱窗外的露台上,独享他的书。他看的是一本武侠小说,西大门口天桥下就
父亲有两个爱好,一个是修路,一个是栽树。我们兄妹很小的时候,还没有包产到户,母亲白天在队里做活挣工分,早晚还要做家务和几分自留地,忙里忙外,很辛苦,也很累。父亲是村里的
预备役部队在开展刊授教育中,密切联系预备役部队特点和本单位实际,努力拓宽教育渠道,建立了“三个中心”:一是建立授课中心。各团政治处在本县(区)广播站开办了预备役部队
玉润洞庭,淡烟笼翠,烟波浩渺的太湖,总能悄然地将我的心灵归于宁静。因为怀旧,我时而漫步在砾石旁边,时而行走在青苔之上。总想寻找一些童年时代的蛛丝马迹,寻找一点心灵的慰
L坐龙峡坐龙峡已经被评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但凡去过坐龙峡的人都说,那里面凉爽得很,简直是个天然的大冰箱。在此之前,我也去过华容的青龙峡,虽然已经很多年过去了,但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