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村寨的现代与传统景观形态融合性分析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苗寨被誉为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当地民族资源丰厚,其独特的景观特色吸引了大量游人前往,造成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村寨各类建设也不断加快。本文通过对现状西江苗寨现代与传统景观形态分析研究,找出现代景观与传统景观形态的内在联系,发挥原生景观空间的生命力,为今后西江苗寨的建设与保护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景观形态;西江苗寨;现代;传统
  近年来,随着贵州省黔东南州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西江苗寨以其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村寨景色,被贵州省确定为民族旅游建设重点和亮点,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各种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不断上马,至2014年,西江苗寨景区面积比2001年扩大了近3倍,原始村寨被后续的旅游建设项目所包围,出现了现代人工景观空间与原始生态形态共存的独特形式。西江苗寨旅游产业依赖自身原始环境空间,由于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开发又给西江原始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势必又会反作用苗寨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以现状西江苗寨景观空间为考察对象,描述西江原始传统景观空间与新建人工景观形态建设的融合性,找出矛盾对立点,提出环境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期寻求村寨景观发展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
  1、西江苗族村寨原始传统景观空间与现代人工景观空间融合
  西江苗族村寨景观随着现代经济和生活观念的渗透,加之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房屋使用期限过长、质量较差和配套功能缺乏等不足,现代设施的建立有效的弥补旅游功能缺陷,也产生一系列具有现代功能的新景观形态。
  1.1新景观形态保持乡土风貌和民族建筑的原生性
  西江新景观在建设上都充分考虑了与村寨、山区地形、植被、水体等环境要素的历史乡土风貌。新景观保持山地环境的原有地形与植被,建筑的布局紧凑、集中,维护了民族建筑的原生性。整體新建部分遵照原有村寨的布局,根据山体坡度的陡与缓,应跨越等高线的数量来调节建筑、道路的底面,产生出高低变化、参差错落的景观,使新旧村寨空间边缘界限过度自然。新建筑表现出一定的势态景观,建筑样式沿用传统干栏式,建设考虑与周围山体的协调。新景观形态要素中的植物选种采用当地原生植物进行布置,并引进外来的景观植物进行搭配种植。
  1.2保持传统民族村寨的平面布局方式和聚落景观的完整
  西江苗族村寨传统景观形态的原始布局自由,不受地形限制,与自然环境相互穿插。新建的城市现代景观只在原来的布局上进行围绕式布局,不破坏原来的结构,内空间格局也依照小聚落格式进行扩展。建筑朝向与原有建筑保持一致,以村寨所处的山体单坡中心线为轴线,整体建筑景观布局大致左右对称。现代景观道路蜿蜒盘曲,接引原村寨道路,道路在布置方式方法上以传统道路的取向为准,辅以现代景观的环绕式形态为主要格调,做到不影响传统道路的形态,而且保证新道路的功能需要。
  1.3增加景观元素
  现代景观形态的建立不仅仅是扩大原有的景观元素,还增加了不少的现代内容,如表演广场的建立、博物馆的建立、宾馆饭店的建立、步行街的建立、以及水体景观的建立,大大扩充了传统景观内容含量,不仅丰富了内部功能結构,也为西江苗寨当地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西江苗族村寨现代与传统景观形态面临的矛盾冲突
  2.1传统村落组织结构改变
  随着西江苗寨的旅游经济发展,内部结构正加速向现代城市靠拢,首当其冲的是当地苗族村民传统的居住方式、生活习俗、传统心理等方面的新旧冲突。原来以农耕生产的劳动力日益减少,大量田地被村寨的扩建而征用,村寨周围的田园景象正逐步消失;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很多村民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现代的商铺、饭店孕育而生,经济意识的侵入极大冲击以血缘关系而聚居、传统农业为经济基础的村寨,使得不少的小家庭逐渐从大家庭分离开来,村民间原有的约束力也开始出现断裂,传统的组织结构正逐步退化。
  2.2现代景观形态的建立造成传统景观形态逐步丧失
  西江苗寨现代景观形态建设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景观元素使用期限过长、质量较差和配套功能缺乏等不足,完善当地的生产生活设施。但建设中带来的现代技术同样也带来了对苗寨传统建造技术的冲击,所带来的现代居住模式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习性,传统建造模式与村寨城市化背景已经格格不入了,当地人开始喜欢并接受现代景观空间形态,并利用对其理解来改建和修建传统村寨景观元素。自2001年以来,全寨的房屋改造和修建面积是旧寨规模的一倍多,新建和翻建的景观面积占全寨面积的67%,传统景观形态的逐步丧失使得西江苗寨开始出现“原始荒”,而当地的旅游亮点正是村寨的原始与古朴。矛盾的产生必然推动景观形态的改变,会引发原始系统内部的紊乱,一旦成为现代景观为主导的村寨形态,那么西江苗族村寨的特定景观意义也就不存在,其产生的价值也会逐步降低。
  2.3现代形态与传统形态在村寨中的冲突
  现代景观建造技术的发展,为许多人工景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改变了大众人的审美观念,如人工塑石、仿木漆料、人工石材、音乐喷泉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城市和乡镇环境,但是这些人工性很强的元素带入进具有自然、人文历史的村落里就显得不一致,两个新旧事物的掺杂,使得原有的聚落形式被打乱,给人以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西江的景观建设给人的感觉源于人工痕迹的过多使用,具体表现如下:
  (1)建筑形态新旧变化差异大。新修的建筑群仍然采用“干栏式”建筑体系,色彩十分亮丽,与传统建筑群形成较大的反差。西江传统建筑呈独立线性排布,即使联立而置,也能从其体量、朝向、屋面形式来区别每个建筑的完整性,新建的建筑采用了“四合院”体系,相互联系、互成整体,与原有建筑群的格式完全不一致。传统建筑的台基采用毛石叠砌,而新建筑的台基却是混凝土浇筑、青石板贴面,有些新建建筑墙体用砖混结构外饰木材,内部空间采用现代居室的方式来划分空间,外观仿传统建筑模式,内部和建筑营建技术完全是现代人工技术,造成现代“仿古”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景观形态明显差异性。   (2)地方材料运用差异。传统西江苗寨建造只采用本土材料,不经过多的人工加工,直接运用在苗寨的建设中,造就古朴自然的质感成就西江苗寨独特景观形态特点。建筑原材多使用松、杉、樟木,配以当地的桐油饰面,只在局部略施较为鲜艳颜色,如退堂处,满足当地人的使用要求和经济要求,同时产生建筑质感、色彩与周围环境共融的生态景观。用于建筑基石石材来源于本地的毛石或者青石,人工稍加方整后即使用,与之为统一地界面的质感和色彩,一般在前院和穿过建筑的路面都采用同等材质,保持一致来强调民居在表相和肌理上与周围环境统一。在道路的用材方面多采用当地的毛石,呈不规则块状,拼贴不过多的讲究精准,而是根据块石的大小相互结合而成,造成粗犷豪放的形态,在路面周围的崖壁、堡坎、筑台同样采用此建构方式,与建筑结为一体,成为整个苗寨地景的一个部分,形成与环境的协调具有自然的、无矫揉造作的特性,充分体现出西江苗族人民保护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风气。
  西江苗寨新建的建筑、道路等地景设施多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所建造的木结构建筑只是在模仿原建筑结构的特点,许多构件都完全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存在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缩减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差异,但还是很明显,比如承重的柱体变成了装饰,取而代之的是砖混墙、钢筋混凝土柱,连许多建筑的楼板采用了预制板和现浇板,内空间的色彩与质感更加接近现代建筑的形式,产生于传统建筑在材质、色彩、形态组成的明显差异。路面、墙体、堡坎等采用砖墙外饰花岗岩、清水墙等现代材料,与传统地景结合界限的廊道有比较直接和生硬的特征。
  (3)绿化植物的配置差异。传统西江苗寨多用于本地的松、桃、梨、石榴等本土植物进行配置,不经人工修建自然生长,新建的西江苗寨引进小叶女贞、红花继木、八月桂、合欢、红枫等外来植物,并加以现代园林模式修建,几何形的配置和整齐的序列,使传统与现代植物景观形态一目了然,破坏了传统植物空间景观的整体性,对苗寨的植被自然特性有很大冲击。
  3、西江苗寨新旧景观空间融合对策
  旅游产业为西江苗寨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的同时,同样也加快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旧有的村寨模式与现代村寨建设形态已经格格不入了,传统景观空间演进过程中的更替已经无法阻挡,这是一个社会进程的表现、矛盾无法避免。只能在进程中不断地去谦让、改进、调整现代景观空间的格局来满足传统民族园林内在需要的功能和机制,使传统与现代的空间结合更加协调,适應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1保护和延续传统乡土风貌和民族建筑
  西江苗族村寨的传统景观形态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历史上建设都考虑了与地形、植被、水体要素及居民生产生活等功能的需要,整体建设发挥了因地制宜、因循就势的原则,不破坏地形地貌。原生于村寨内的植被不砍伐,与村寨外环境结界处多以植物舒缓延伸,完全是递进式变化,使自然环境与村寨环境过渡的不突然。新建的村寨形态应该延续这一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这种延续也不能是一味的仿造,应根据现在村民的功能需要和村寨的传统性保护进行,特别是与原有村寨接壤的地方,更应该尊重传统形态空间的安排,非建筑形态延续而布局样式破坏,或者保持布局延续导致建筑样式更换。
  3.2景观肌理元素统一中求变化
  肌理统一代表的是一种整体视觉形态的完善,是反映聚落景观空间特征的必要条件。在西江苗寨这种民族特征较强的景观形态中,景观元素肌理的相互协调统一就显的很重要。
  西江苗寨的传统建筑外观多为木质,与周围环境的林木在肌理上是协调和谐的,具有统一感,屋顶的黑色瓦片的肌理点缀其间,不占据主要的建筑肌理位置,成为建筑与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元素,这样不仅不影響整体的肌理感,而且还自然的区分村寨与自然的关系界限。建筑形态的形成也应该保持这种关系,尽量采用古朴木质的肌理形态,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关系模糊化,从一些小的建筑构件变化来区别化,而不是整体色调和结构的新旧差异,要继承传统老建筑的民韵,保持聚落环境的背景,这样才能使扩展建设的新建筑更好的融合到传统建筑群中。
  道路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原始形态的表现。在道路的新建中,路面的材质选择应多采用与原村寨路相似的材质,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的使用多设于村寨与外界交通联系上,特别是在滨河道路建设上,不应过多使用现代化路面,多采用本土不规则的毛石与青石板进行铺贴,尊重原有村寨路面肌理的统一,但也可以在相同路面材质上进行不同的人工处理,比如机动车道可用毛石路面,毛石贴面时加以斧剁面修饰、鹅卵石嵌缝,使肌理得以局部变化,这样不仅延续传统路面的统一性,也大大增强了路面的美感。
  植物的配置不应过多引用城市绿化植物种,尽量使用本土树种和相应的经济植物,如本地的梨花、桃花、洋槐、葫芦、葡萄等经济植物作为村寨植物选种的主要品种,充分展现一个生态自然的村寨植物环境,也迎合了原有村寨的植物的种群发展,保持一个古朴的植物色彩肌理,局部空间可采用一些较为独特现代景观植物进行点缀,如宝巾花、五针松、比利时杜鹃等,使之肌理发生变化,色彩有所跳跃,但不影响整体植物肌理背景。
  3.3景观形态要素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西江苗族村寨是一个集风景名胜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于一身的聚落村寨,对其景观建设应该先考虑保护与恢复,再考虑扩容性建设,要充分吸取国内外农村建设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和成功经验,不能盲目上马各种景观空间建设,不能过度追求大而全的景观功能,要注意生态容量的承受性。村寨规模应考虑界限,保持建设中村寨的生态性与民族性,不能将西江苗寨城镇化,这样会抹杀掉西江苗寨的原生性,如现在已建设完成的步行街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各类宾馆、饭店等设施,都有可能把西江苗寨的景观资源和民族资源特色淡化,甚至完全把整体村寨形象带入到现代城镇建设的行列中来,所以在保护和建设西江苗寨的景观应考虑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景观形态是随着地区经济和本体发展需要来建设,城镇中的高密度、多元化景观形态发展思路在苗寨中尚无可行性,一是因为自然地理限制和文化保护的需要:二是因为苗寨内部的经济体系主要靠农业和旅游业支撑,过多的经济模式进入会导致西江苗寨本色丧失,所以需要有计划、按步骤的将该地区的一些功能设施向其他偏邻地带转移,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景观形态存在于苗寨中,造成苗寨低质化的景观出现,如现代大型商业店铺和旅游接待的设施。苗寨的景观形态特点应朝着低密度的方向发展,以原有的村寨为景观中心,现代城市景观元素均衡的布局于周围,使新老景观形态要素均质化,从而达到一个村寨完整的景观布局,而其他功能设施呈树枝网状结构布局于中心周围,但要控制其体量和形式,不能遮挡苗寨的传统景观视线。苗寨周围的农田、绿地、水源要严格控制保护,禁止一切不符合保护苗寨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否则会破坏西江苗寨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甚至造成整体景观重心偏移。以原生村寨为景观中心,坚持低密度景观空间布局,其他配套设施分散其周边区域的空间结构,是实现西江苗寨发展旅游经济、保护自身环境、延续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想答案。
  结语:
  通过对西江苗寨现状景观形态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江苗寨的现代景观形态是在当地旅游经济的刺激下迅速产生的,是在满足其实际功能需要为目的下建设的,但是任何形式的建设都要首先对原有传统景观形态进行保护,所有新元素的产生必须迁就、服从传统元素特征,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新事物的建立上。西江苗寨传统景观形态的价值体现是本区域旅游价值的体现,现代景观形态只能是弥补和增加传统景观空间的功能不足和价值,而不是反客为主,如果新景观空间的建设成为整个苗寨的主体,那西江苗寨所留存的传统景观价值也将逐渐消失。所以对西江苗寨的景观形态需要保护建设,合理的规划布局结构,以达到西江苗寨的民族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之一,而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施工技术,为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进行强有力的管理。鉴于此,本文就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关键问题;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包括施工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而技术管理工
期刊
【摘要】按常规工序,幕墙龙骨套完装饰型材,再进行骨架施工。本文阐述在工期较紧时,如何实现型材在龙骨施工完成以后,再进行安装,以达到节省工期的目的。  【关键词】后施工;幕墙龙骨;装饰型材  1、前言  磁浮快线(机场站)至T2航站楼新连廊工程作为空铁一体化的配套设施,位于黄花机场国际候机厅西侧,旨在加宽原连廊12m,满足磁浮轨道交通的人流量需求。  本工程幕墙龙骨为钢方管,外装饰为铝合金型材。因钢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位于山边沿海滩涂吹填区域的温州市平阳县纬九路一号桥梁桩基工程为例,对深孔桩基施工方案的选型以及倾斜岩面处桩基偏位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解析,并采取在倾斜岩层位置分时间段回填高强度石块和灌注混凝土等措施进行处理,并将回填石块和灌注混凝土施工进行对比,灌注混凝土处理措施成功解决了桩基倾斜岩层桩基施工技术问题,为以后该地质倾斜岩层桩基施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滩涂区;吹填
期刊
【摘要】桥梁是我国交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混凝土桥梁出现损害,就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损失,而且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是保障桥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在桥梁建成后,只有通过检测和加固技术,才能确保桥梁保持原有的承受能力,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本文探讨了混凝土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混凝土;桥梁检测;加固技术;应用  现有的混凝土桥梁检测主要针对的是桥梁
期刊
【摘要】在低碳、绿色建筑发展背景之下,建筑节能成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加快的过程中,建设节能设计的比重将继续提升,鉴于我国能源供应和低碳环境的现状面前,我们要快速推进建筑的节能设计工作,关注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因素,筛选影响较大的建筑节能指标,并加以分析和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设计
期刊
【摘要】预应力技术在道路桥梁建设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简单介绍预应力技术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从路面、加固、受弯结构以及接连梁等方面系统分析预应力技术的实际应用,并提出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纹管阻塞、预应力筋断丝、预应力计结构裂缝以及张拉应力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及相应处理对策,最终通过分析得出,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可明显提高桥梁施工质量,延长桥梁应用寿命的定论。  【关键词】预应力施工技术;道
期刊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还有许多问题存在,电气火灾是其中较为严重,而且造成的损失较大的一个问题。由于目前大规模电气设备在工厂中的使用,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不断加强的同时,电气火灾隐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由于部件老化、电路设计不合理、操作不当等问题,导致了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给工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本文分析了工
期刊
【摘要】云南是地震多发省份,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结构的整体安全.防止非结构部件的破坏,避免建筑物内部装修、室内设备的损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并且隔震橡胶支座技术应用方便、隔震效果明显,隔震橡胶垫已经广泛运用地震烈度设防高的学校、医院等建筑中。因此,如何搞好建筑隔震工程,提高施工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框架结构;隔震橡胶;施工方案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是由多层橡胶板与多层钢
期刊
【摘要】对于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而言,市政工程存在的意义重大。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此同时,还需借助其它监管部门對施工技术的控制及管理。尽管我国市政工程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施工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以提高并完善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为目的.在全文中对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通病进行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应解决策略,希望能
期刊
【摘要】测温热电阻接线方式常见的有:二线制、三线制、四线制,以上几种热电阻的测温特点也会各有不同。二线制和三线制热电阻测温的方式是电桥测量法,最终测定温度数值和电阻值之间的关系。四线制热电阻则通常应用恒流源测定电阻值对应的温即可。但是,接触电阻、线路电阻会对热电阻测温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较大影响,三线制和四线制热电阻可以消除外部影响,更好的保证热电阻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接线方式;热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