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与学生体适能的提高探讨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6100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现阶段诸多初中生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导致他们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本文将着重分析初中学生体适能状况,进而探讨初中体育教学与学生体适能提高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讲学生健康体适能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来学习和生活。为此,应高度重视初中体育教学,良好地教授和锻炼学生,使他们逐渐养成有效规律运动的习惯,进而一直保持健康体适能。
  1 体适能的概述
  所谓体适能是指身体除了能够负荷一整天的工作外,上课享受休闲活动、与应付潜在紧急状况的身体能力。学理上讲,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与竞技体适能两部分。普通大众追求的是健康体适能,也就是自身身体健康状态良好,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的体适能则是他们的身体状况能够很好地负担学习之外还能享受课外快乐的体能。
  2 初中生体适能状况分析
  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讲,保持健康体适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自身身体状况复旦学习及日常生活。当然,要想使初中生体适能得到提升,需要依靠有效的规律运动来维持。虽然规律运动是保障初中生健康体适能的一种方式,但它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劝人健康组成因子,间接决定全人健康的层次。另外,规律运动的维持,还能够改善学生其他方面,即:缓解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压力、自卑等;改善学生的身体形象,如体型良好;有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
  立足于现实层面,对初中生身体状况予以了解,相关统计显示20%初中生体重超标,造成此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所致。这也侧面说明了初中生对有效的规律运动的重视程度不高。基于此,学校方面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教育,逐渐增强学生规律运动的意识,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运行习惯,如此才能使初中生保持健康体适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3 初中體育教学与学生体适能提高的对策
  3.1 强化学生健康意识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比较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又因为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他们的饮食需求无条件的满足,导致当下诸多初中养成了不良的饮食规律,并且缺乏运动,相应的他们体适能有所降低。为了改变此种局面,提高学生健康体适能,初中体育教学应树立新课改理念,制定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健康意识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并实施体育教学活动,通过呈现生活案例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健康意识,注重纠正错误饮食习惯,并加强身体锻炼。
  3.2 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
  在学生形成健康意识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逐渐养成有效规律运动的习惯,提高他们体适能,还要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展开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基于此,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结合学生身体状况及体育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制定体育课程,比如以提高学生体适能为导向来制定体育课程;以学生承受能力来调整每节课程内容;以持续不断的健康普及作为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等等。
  3.3 优化体育实践教学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身体差异决定了他们进行体育学习及锻炼的程度。基于此,在优化体育实践教学活动之际,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地策划与展开体育实践教学活动。也就是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身体素质、学习状态、兴趣爱好等等,制定不同强度的体能训练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身体状态来选择适合的体能训练活动。教师在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全程监督与辅导,以便学生科学地、合理地进行体能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体能训练的快乐,进而真正缓解自身的学习压力、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3.4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要想让学生一直保持健康体适能,单纯地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他们逐渐养成运行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为此,在体育教学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也就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体能训练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身体素质,进而在后续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体能训练强度,让他们挑战极限,在学生想要放弃时给予鼓励、激励,让他们逐渐战胜自我,真正体会到坚持不懈的意义,进而提升他们的体育素养。长此以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有效的规律运动的良好习惯。
  4 结束语
  当代初中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形成,处事比较随意,很多时候都是根据感受来决定事情的发展,这使得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不注重体育锻炼,致使他们体适能有所降低。为了改变此种局面,应强化体育教学,即强化学生健康意识、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优化体育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等,以便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健康体适能。
  (作者单位:全州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饶平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积极促进饶平县农村电子商务朝着高水平发展。饶平县认真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敏锐捕捉电子商务这一机遇,主动谋划,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措施,积极构筑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服务平台,进一步放大电商生态集聚效应。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政策的具体措施,是饶平县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不二法门。应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等方法对饶平县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饶平县电商的未来发展趋势。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在田径项目中任何一种技术的提高,都是随着体能训练水平的相对提高而提高的。在高校体育院系中拥有丰富的体育人才,他们是体育领域的主要贡献者,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传承体育文化,培养体育人才。只要在他们学习了先进的现代理念和掌握了运动技能以及理论知识,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能欣欣向荣,大步向前发展。  2 百米运动专项素质和体能特点  2.1力量素质特点  百米运动项目需要发展人
期刊
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开展效果不错,体育成绩被纳入到学分中,作为评优的参考指标,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在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些不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思想,坚持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培养拼搏进取精神、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规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教学情况发生了改变,教育者们为了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了一种新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化学课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化学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化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行为有效开展的重要内因,加强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其课堂活动的训练质量。然而,在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活动的组织效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在激趣环节和兴趣导图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穿新鞋,走老路”“兴趣点把握不准”等,导致学生的体育兴趣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和保持,影响其课堂活动的整体效果。对此,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情况,对提升高中生体育兴趣的方法展开研究。  高中时期是学生认知
期刊
体育校本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活动课程,开发和拓展体育校本课程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要求,才能确保活动安全、有序、高效地取得理想的效果。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体育教师在国家课程标准、地方体育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实际、特点、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需求而开展的课程。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体育校本性课程的开发和拓展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活动的安全性、教育性、趣味
期刊
在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愈来愈突出,跳远作为具备一定技术难度的体育项目,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要求,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本文基于中职体育跳远教学现状,对跳远训练技巧展开研究,以期提升中职体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中职体育跳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在其掌握基本动作要领的基础上科学、适当地增加训练量,使学生在训练的过
期刊
研究主要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从教育与现代网络发展趋势着手,以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军事体育课程课外网络化管理的模式,激发学员学习训练的自主性,为其它课目教学管理提供新思路。该研究将通过公众号进行管理,其分为 3 个板块,分别是:课程资源、学生服务、交流互动,每板块又下设 3 个板块为学生提供军事体育课程知识、打卡、与教员互动等服务。
期刊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反映中小学篮球运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对于篮球运动在校园中的开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的对抗性集体娱乐运动项目,在运动训练学角度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因其群众的参与性强、场地要求较低、技术的多样性和对抗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篮球运动为终身体育和
期刊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十分关键。而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由于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解决问题,因此,很多时候教师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等。如果教师只是一味采用单一固定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使得课堂教学过于枯燥,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变式训练法十分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变式教学能够有效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得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