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心理理论与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123456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采用实验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64名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功能、心理理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在各年龄组中发展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在10至12岁间发展迅速;(2)智障儿童的家庭功能、心理理论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3)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在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直接影响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通过心理理论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家庭功能;心理理论;社会适应
  一、前言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独立管理自己的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同龄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且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1]目前很多特殊学校将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智障儿童教育与训练的一项重要目标和内容。
  在诸多影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因素中,家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健全家庭发展政策、提升家庭服务能力、加强新型家庭建设,已成为国家的一项方针政策。[2]在家庭的诸多因素方面,家庭功能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解决、沟通、家庭的氛围和情感状况等都会影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家庭功能健康水平较高的儿童和青少年具有较低的疏离感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3]Carter研究普通儿童与抽动症儿童的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时发现,较高的家庭功能健康水平可以预测儿童存在较少的行为问题。[4]邓思宇和杜亚松发现,患有ADHD儿童的家庭在沟通、角色、问题解决、情绪干预和情绪反应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加重了ADHD儿童的症状。[5]ADHD是一种伴有多动的注意缺损障碍,ADHD和智力障碍关系密切,很多智力障碍儿童除了存在智力缺陷外,也存在注意缺陷、多动等适应性行为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心理理论也会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能力,并产生相应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6]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理解,这有助于人们学会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等,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Yamurlu,Sanson和Kymen在比较土耳其和澳大利亞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理论和适应能力之间都呈显著相关。[7]此外,儿童的心理理论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儿童心理理论水平越高,其亲社会行为的得分也越高。[8]Eggum等对3—6岁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3岁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他们后来的亲社会行为倾向。[9]Imuta等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元分析表明,若儿童心理理论水平得分较高,他们的“帮助、合作、安慰”等亲社会行为水平通常也较高。[10]
  家庭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越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也越高。[11]3—5岁流动儿童的家庭亲密度与其心理理论成绩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12]也有研究表明,母亲在与幼儿的亲子互动中谈及其心理状态越多,就越能促进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3]苏彦捷和覃婷立的研究认为,除了谈及心理状态外,谈论行为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这可能因为照顾者在对行为做出解释性时,儿童需要对行为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推测。[14]综上,家庭功能的健康水平能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已被诸多研究证实,但家庭功能也可能通过影响儿童推测他人意图的水平,进而改变其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十分重要。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迟滞,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已有较多的研究以智力正常儿童为对象,探讨其社会适应能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但以智障儿童为对象的相关研究则比较少。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是否也会受到家庭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影响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这就需要将家庭功能、心理理论和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纳入考察范围,探究家庭功能和心理理论对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如下假设:家庭功能直接影响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通过心理理论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即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在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致立学校、黄浦区阳光学校、金山区辅读学校和青浦区辅读学校的64名智障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6名,女生18名;7—9岁21名,10—12岁22名,13—15岁21名。根据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轻度智障的智商为69≥IQ≥55,中度智障为54≥IQ≥40,重度智障为 39≥IQ≥25,极重度智障为IQ<25。 [15]本研究所选被试都是经市级医院确诊为智力障碍,智商分数在54—44之间,为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其智商资料由所在学校提供。
  2研究工具与程序
  本研究结合了实验法和问卷法,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实验研究,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问卷调查。
  (1)心理理论实验
  ①意外地点任务
  实验材料:两个玩偶娃娃、一个乒乓球、两个盒子(一个方盒子和一个圆盒子)。
  主试先向被试介绍两个玩偶娃娃,然后向被试叙述故事,边叙述边进行相应的演示操作:“这两个玩偶娃娃一个叫小刚,一个叫小芳。小刚有一个乒乓球,他把这个球放在方盒子里,盖上盖子后离开了。当小刚不在时,小芳把乒乓球从小刚的方盒子里取出来,放到了自己的圆盒子里,又把盒盖盖好了。”
  错误信念问题:“小刚以为他的乒乓球放在哪里了?”(正确答案:方盒子)
  行为预测问题:“小刚回来后,他想找乒乓球玩,他会到哪里找他的乒乓球?”(正确答案:方盒子)   对于错误信念和行为预测问题,被试正确回答记1分,错误回答则记0分。意外地点任务的得分范围在0至2分之间。
  ②错误信念任务
  实验材料:一个牙膏盒、一支铅笔。
  主试向被试展示一个合上的牙膏盒,向被试提问:“这是一个牙膏盒,你认为盒子里面是什么?”当被试回答是牙膏后,主试将牙膏盒打开给被试看,让被试知道从牙膏盒里取出来的不是牙膏,而是一支铅笔。然后主试再把铅笔放回原盒子中,并将盖子盖上,向儿童询问:“盒子里现在装的是什么?”(正确答案:铅笔)。正确回答该题后,再进行正式的提问。
  表征变化问题:“在我将盒子打开之前,你以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正确答案:牙膏)
  错误信念问题:“如果另外一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盒子,他没看到里面的东西,他会以为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正确答案:牙膏)
  对于表征变化和错误信念问题,被试正确回答记1分,错误回答记0分。错误信念任务的得分在0至2分之间。
  ③外表—真实任务
  实验材料:一个塑料假苹果。
  主试向被试展示一个塑料假苹果。当被试确认这是一个假苹果后,主试让被试去触摸,帮助被试认识到这个苹果是塑料的,并不能吃。然后主试指着假苹果向被试提问。
  外表问题:“你现在看手里这個东西,它看上去像什么?”(正确答案:苹果)
  真实问题:“它实际上是什么?”(正确答案:塑料苹果或假苹果)
  外表问题不记分;对于真实问题,被试正确回答记1分,错误回答记0分。外表—真实任务的得分在0至1分之间。
  (2)家庭功能评定量表
  采用McMaster编制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16] 该量表包括 60 个条目,由沟通、问题解决、角色、行为控制、情感介入、情感反应和总的功能7个分量表构成,由儿童父母填写。采用Likert 4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不像我家”,4分表示“完全像我家”。分数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不健康。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
  (3)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问卷
  采用申仁洪等编制的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问卷。[17] 该问卷包括 68 个条目,由生活自理、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6个维度构成,由儿童父母填写。采用Likert 5级评分,1分表示“从不”,5分表示“总是”。分数越高,表示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在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和AMO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三、 结果
  1智障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结果
  对各年龄组智障儿童的家庭功能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各年龄组的智障儿童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
  2智障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结果
  将各年龄组智障儿童在心理理论3个任务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智障儿童在“意外地点、内容错误、外表—真实”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以智障儿童在心理理论不同任务上的得分为组内变量,他们的年龄组为组间变量,进行3×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2,60)=3.48,p<0.05。经事后检验,7—9 岁组智障儿童心理理论的得分显著低于13—15岁组(p<0.05),其他组之间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经事后检验,在意外地点和错误信念两项任务中,各年龄段儿童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外表—真实任务中,各年龄段的得分之间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其中,7-9 岁组智障儿童的得分显著低于 13-15岁组(p<0.05)。
  3智障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结果
  将各年龄段智障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6个维度上的得分及总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除感知发展外,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其他各维度上的分数及总分,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7-9岁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总分显著低于10-12岁组(p<0.05)和13-15岁组儿童(p<0.05);10-12岁组与13-15岁组的得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经事后检验,7-9岁儿童在生活自理、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上的得分显著低于10-12岁组(p<0.05)和13-15岁组(p<0.05);10-12岁组与13-15岁组之间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
  4智障儿童的家庭功能、心理理论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对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的分数进行相关检验,结果表明,智障儿童的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31,p<0.05;心理理论与社会适应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32,p<0.05;家庭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25,p<0.05。
  家庭功能作为预测变量,心理理论作为中介变量,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结果变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家庭功能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见图1:
  构建模型后,通过路径分析验证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指数较好。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均显著,说明家庭功能不仅直接对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还可通过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间接影响,也就是说,心理理论在智障儿童的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对回归模型进行Bootstrap测试,并重复取样5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由表4可知,间接路径置信区间不包括0,也进一步验证了心理理论在家庭功能与智障儿童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在本研究中,总效应为-0.307,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9.15%,而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20.85%。   四、 讨论
  1智障儿童心理理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情况分析
  在这项研究中,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7-9 岁组智障儿童心理理论的得分显著低于13-15岁组,而其他年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以看出,智障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渐进和均衡的,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8]
  研究结果表明,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7]本研究还发现,7-9岁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总分显著低于10-12岁组和13-15岁组,10-12岁年龄组儿童与13-15岁年龄组的得分之间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由此说明,10-12岁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迅速,而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缓。Evans和Gray的研究也发现,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缓。[19]究其原因,可能是智障儿童受到本身智力发展不均衡和肢体障碍等的影响,导致其社会适应行为中的感知、动作等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2智障儿童的家庭功能、心理理论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表明,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心理理论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都呈显著相关。家庭功能不仅直接对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还可通过儿童的心理理论间接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即心理理论在智障儿童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根据Epstein的观点,家庭功能为家庭各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20]也就是说,家庭本身就有着这样一种功能:为家庭成员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21]如果家庭功能良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流畅,彼此能感受到情感上的温暖等,那么儿童在社会上与他人交往时也能更好适应。[22][23]
  而家庭功能的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智障儿童推测他人意图的能力。在和谐稳定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可能涉及内心想法、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儿童能较多地获得有关他人心理状态的知识。[12]心理理论的良好发展,又可以让智障儿童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意图并做出合适的行为,有助于他们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形成较好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家庭功能、心理理论和智障儿童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结果帮助我们认识到家庭功能、心理理论对幼儿社会技能发展的作用,启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为使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不仅要重视良好的家庭功能,从多方面使家庭功能更为健康,还要重视并适当训练智障儿童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对于国家制定长远规划、教育者拟定干预措施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智障儿童心理理论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智障儿童心理理论水平在各年龄组之间发展均衡,社会适应能力在10—12岁间迅速发展。
  (2)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三者间均存在显著相关。
  (3)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在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能直接影响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通过心理理论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小满. 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1) :37-431.
  [2]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徐夫真, 張文新.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3) :274-281.
  [4] Carter A. S., O’Donnell D. A., Schultz R. T., et al. Social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in Children Affected with Gillesdela Tourette’s Syndrome:Associations with ADHD and Family Functioning[J].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0,(2) :215-223.
  [5] 邓思宇, 杜亚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 (9) :931-933.
  [6] Happé F. G., Winner E.. The Getting of Wisdom: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2) :358-362.
  [7] Yamurlu B, Sanson A, Kymen S B..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Child Tempera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ory of Mind[J]. Turk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 (5) :21-24.
  [8] 丁芳, 郭勇.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心理科学, 2010, (3) :660-662.
  [9] Eggum N. D., Eisenberg N., Kao K., et al. Emotion Understanding, Theory of Mind, and Prosocial Orientation:Relations Over Time in Early Childhood[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1,6(1):4-16.   [10] Imuta K., Henry J. D., Slaughter V., et al. Theory of Mind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hood:A Meta-Analytic Review[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6, 52(8):1192-1205.
  [11] 刘惠军, 王晶. 同伴接纳、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27-32.
  [12] 胡芳芳, 桑青松. 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2011, (7) :42-48.
  [13] Ensor R., Hughes C.. Content or Connectedness? Mother-child Talk and Early Social Understanding[J]. Child Development, 2008,79 (1):201-216.
  [14] 苏彦捷, 覃婷立 .亲子谈话和儿童心理理论获得与发展的关系[M]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6.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6]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49-150.
  [17] 申仁洪, 郑杜甫.智力落后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问卷的编制及主要指标考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99-110.
  [18] 罗帅, 江琴娣.中度智障学生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9, 33 (5) :1116-1119.
  [19] Evans D. W., Gray F. L.. Compulsive-like Behavior in Individuals with Down Syndrome:its Relation to Mental Age Level,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 2000,71(2) :288-300.
  [20] Epstein N. B., Baldwin L. M., Bishop D. S.. The Mcmaster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983,9(2) :171-180.
  [21] Jongerden L., Bgels S. M.. Parenting,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nxiety-disordered Children:Comparisons to Controls, Changes after Family Versus Child CBT[J].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2015,24(7) :1-14.
  [22] Hammes P. S., Crepaldi,  M. A., Bigras, M..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ocioaffective Competencies of Children in the Beginning of Schooling[J].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15(1):124-131.
  [23] 辛自強,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03,(2):216-221.
其他文献
要满足医药化工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必须从本行业的特点出发,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从而使学校人才培
从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手段、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并分析了目前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情绪觉察作为情绪智力的基础,指的是“识别与描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考察具有教师职业特色的教师情绪觉察概念的结构,从而为教师情绪觉察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在对新手、熟手和专家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92名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后发现:(1)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情绪觉察的主范畴高度一致,
摘 要:“理实一体化”在高校各专业课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被广泛运用。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矛盾处境进行积极探索,将“理实一体化”加以吸收、借鉴,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期增强教学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教学实效 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69-02  “理实一体化”目
分析了特殊群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改善服务手段、发挥自身职能为特殊群体服务的几点策略。
以一家图书馆业务外包商为例,对其服务内容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剖析,并由此论述了国内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现状、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
对《(中图法)(第四版)使用手册》与《中图法》的矛盾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
针对200对应字段著录的复杂情况,讨论了当前图书馆利用CNMARC格式著录200对应字段的选取问题,按照我国著录规则和标准,着重介绍了200对应字段的几种特殊情况的著录方法。
在现今教学中,黑板与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当今教学的需求,而新课程改革对新的高效教学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电子白板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工具应运
就目前电子资源MARC著录的特殊性以及著录字段的取舍和主要信息源的斟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