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每讲到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的这句话,我便会情不自禁地从心里涌起一阵感动。今天,我们一如既往景仰于这位至圣先师的思想和智慧,并且与他一样对走进中原的朋友们怀着如此美好的心情。
记得前些年港澳媒体的几位朋友第一次来河南,曾经不约而同地问我河南有哪些地方值得一看。我说河南值得一看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地上地下都是宝贝,诸如“中华第一笛”、“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剑”、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中国最著名的青铜器,还有中国最早的聚落、都城和宫殿遗址,中国最古老的彩陶画等,这些都是在河南发现的,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河南又是“河图洛书”、四大发明和唐三彩、宋汝钧瓷、南阳玉、朱仙镇年画、信阳毛尖的故乡,这里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在中国八大古都中占了半壁江山的洛阳、开封、安阳、郑州,还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殷墟;自先秦至清末钩沉历代中原文献已收集到了九千多种,可谓绳贯珠联、无少缺逸,中原文化的厚重自不待言。
几乎每次与天南地北的朋友在一起,只要把话题锁定河南,就很自然地会说到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中原文化——不可否认,在中国远古时期的多种文明中,中原文化绵延不息、从未中断,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说到富饶而又多姿的中原沃土,那一半是山地、一半是平原的地貌,充分展示了山势的大美和平原的一望无际——朋友们很羡慕。八百里伏牛山见证过恐龙的繁盛,并且保留下了恐龙家族很多秘密,在这里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丰富,全世界无出其右;清幽秀丽的桐柏——大别山承接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常年云遮雾绕、雨水不断,茂密的植被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太行山也把它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壁立千仞而雄秀兼具的南太行让我们记住了愚公移山和“人工天河”红旗渠传奇般的壮举;逶迤的黄河更是把它最精华的内容给了河洛大地,在它摆动的轨迹上形成了中国北部孕育华夏文明的温床和摇篮。而要说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便又让我们想起“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的古训——中原河南称得上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大粮仓,由此诠释和证明了“中原熟而天下稳”这个常讲常新而又显得并不轻松的话题。当然,还会说到淳朴的中原民风,说到河南人的厚道与实诚。勤劳朴实而又热情好客的河南人民对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有着说不尽的浓浓情愫,他们更愿意让众多到访的朋友也能分享到这份殊荣。
对于中原的历史文化和它的山山水水,认识它、了解它的方式方法很多,而最直接的就是走近它、感受它,用文字的或是图片的、黑白的或是彩色的阅读与记录,留住那些存在的画面或是已经消失的记忆。或许,再多的文字、再多的图片也无法完整地叙述一个久远的故事,无法逼真地复制一个古老的意境;但是,无论或多或少,总是会有所收获的,它让我们多少年后还可以看到曾去过的地方、记住曾见过的模样、想起曾有过的经历——那可能是一次真实而又深入的经历,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踩过的路上有轻松悠闲,也有紧张忙碌,更有解开文脉史络中点点滴滴的疑惑的兴奋,以及“问道”“品读”的喜悦……
行走中原,寻根溯源,心释然,行翩然。我想,辛年同志书中的记述或许会给读者以类似于我的感受。河南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一扇窗口、一个缩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脉之所维、根之所系”,也是今天我们提出的实现中原崛起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
(本文系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为辛年同志所著《行走中原》一书所作的序)
责编:路 童
记得前些年港澳媒体的几位朋友第一次来河南,曾经不约而同地问我河南有哪些地方值得一看。我说河南值得一看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地上地下都是宝贝,诸如“中华第一笛”、“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剑”、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中国最著名的青铜器,还有中国最早的聚落、都城和宫殿遗址,中国最古老的彩陶画等,这些都是在河南发现的,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河南又是“河图洛书”、四大发明和唐三彩、宋汝钧瓷、南阳玉、朱仙镇年画、信阳毛尖的故乡,这里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在中国八大古都中占了半壁江山的洛阳、开封、安阳、郑州,还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殷墟;自先秦至清末钩沉历代中原文献已收集到了九千多种,可谓绳贯珠联、无少缺逸,中原文化的厚重自不待言。
几乎每次与天南地北的朋友在一起,只要把话题锁定河南,就很自然地会说到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中原文化——不可否认,在中国远古时期的多种文明中,中原文化绵延不息、从未中断,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说到富饶而又多姿的中原沃土,那一半是山地、一半是平原的地貌,充分展示了山势的大美和平原的一望无际——朋友们很羡慕。八百里伏牛山见证过恐龙的繁盛,并且保留下了恐龙家族很多秘密,在这里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种类之丰富,全世界无出其右;清幽秀丽的桐柏——大别山承接了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常年云遮雾绕、雨水不断,茂密的植被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太行山也把它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壁立千仞而雄秀兼具的南太行让我们记住了愚公移山和“人工天河”红旗渠传奇般的壮举;逶迤的黄河更是把它最精华的内容给了河洛大地,在它摆动的轨迹上形成了中国北部孕育华夏文明的温床和摇篮。而要说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便又让我们想起“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的古训——中原河南称得上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大粮仓,由此诠释和证明了“中原熟而天下稳”这个常讲常新而又显得并不轻松的话题。当然,还会说到淳朴的中原民风,说到河南人的厚道与实诚。勤劳朴实而又热情好客的河南人民对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有着说不尽的浓浓情愫,他们更愿意让众多到访的朋友也能分享到这份殊荣。
对于中原的历史文化和它的山山水水,认识它、了解它的方式方法很多,而最直接的就是走近它、感受它,用文字的或是图片的、黑白的或是彩色的阅读与记录,留住那些存在的画面或是已经消失的记忆。或许,再多的文字、再多的图片也无法完整地叙述一个久远的故事,无法逼真地复制一个古老的意境;但是,无论或多或少,总是会有所收获的,它让我们多少年后还可以看到曾去过的地方、记住曾见过的模样、想起曾有过的经历——那可能是一次真实而又深入的经历,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踩过的路上有轻松悠闲,也有紧张忙碌,更有解开文脉史络中点点滴滴的疑惑的兴奋,以及“问道”“品读”的喜悦……
行走中原,寻根溯源,心释然,行翩然。我想,辛年同志书中的记述或许会给读者以类似于我的感受。河南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一扇窗口、一个缩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脉之所维、根之所系”,也是今天我们提出的实现中原崛起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
(本文系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为辛年同志所著《行走中原》一书所作的序)
责编: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