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拥有学习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能力,还能获得融入社会与生活的基础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发展起步阶段,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中,笔者对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发表了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教学只有是有效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才能真正展现自身价值,才能真正通过学习活动各有所得。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性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有益于发展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习惯,才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积极地资源。那么,在小学阶段我们该怎样实现有效化的数学教学呢?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呢?
一、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习惯养成过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展现出高效化、实效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哪些习惯呢?①教会学生预习与复习。如,利用课余时间预习当天要学的学习内容,下课时同桌讨论书中例题,把不会的做上。②培养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期坚持,“勤思、勤动”的习惯才会逐步形成。③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④充分鼓励,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⑤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二、用问题引导课堂教学
相比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以情为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则是以问为导。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课堂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高效的关键。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自己学习的观点。因此,要让课堂提问具有艺术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问题要有趣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比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小比较”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爸爸又一包糖,大哥分到了这包糖的1/3,二姐分到了这包糖的1/6,三弟分到了这包糖1/2。大哥和三弟觉得自己很吃亏,与二姐吵了起来。爸爸却在旁边哈哈地笑了起来。然后提问:你知道,爸爸为什么会笑吗?这种形式的提问,就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
(2)提问要注意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告诉我们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的高与原来三角形相比谁长?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提问由浅入深又有启发性,不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的状态。
三、着眼于未来发展
学生身处小学阶段,学习的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但是,他们不会永远停留于小学阶段,他们现在的学是为了将来的发展,衔接未来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再有处于小学高段这个地位的数学教育有着别样低段和中段的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它处于小学与初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地位。此时的教师不仅仅要进行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进行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避免出现学生在小学數学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下,在走入初中由于不适应而导致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小学与初中在学习内容上、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上方面的差异,从教学方式上逐步向更深一个层次靠拢,充分发挥小学高段教学的作用。从一些手把手的教法中逐步退化出来,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会有利于学生走入初中以后更快地、更高效地适应初中生活。因此,小学数学高段教学的教师任重而道远,教育方式的使用上至关重要。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衔接中小学之间知识的过渡。
四、把握高效化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构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所承载的责任就更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必须实现高效化、层次化。“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认识水平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布置习题时不能搞“一刀切”,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充足的成功体验。另外,还要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素质的发展、能力发展,展现出自身的导。教学中,教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探究适合于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途径,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教学只有是有效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才能真正展现自身价值,才能真正通过学习活动各有所得。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性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有益于发展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习惯,才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积极地资源。那么,在小学阶段我们该怎样实现有效化的数学教学呢?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呢?
一、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习惯养成过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展现出高效化、实效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哪些习惯呢?①教会学生预习与复习。如,利用课余时间预习当天要学的学习内容,下课时同桌讨论书中例题,把不会的做上。②培养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期坚持,“勤思、勤动”的习惯才会逐步形成。③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④充分鼓励,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⑤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二、用问题引导课堂教学
相比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以情为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则是以问为导。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课堂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高效的关键。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自己学习的观点。因此,要让课堂提问具有艺术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问题要有趣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比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小比较”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爸爸又一包糖,大哥分到了这包糖的1/3,二姐分到了这包糖的1/6,三弟分到了这包糖1/2。大哥和三弟觉得自己很吃亏,与二姐吵了起来。爸爸却在旁边哈哈地笑了起来。然后提问:你知道,爸爸为什么会笑吗?这种形式的提问,就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
(2)提问要注意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告诉我们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的高与原来三角形相比谁长?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提问由浅入深又有启发性,不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的状态。
三、着眼于未来发展
学生身处小学阶段,学习的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但是,他们不会永远停留于小学阶段,他们现在的学是为了将来的发展,衔接未来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再有处于小学高段这个地位的数学教育有着别样低段和中段的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它处于小学与初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地位。此时的教师不仅仅要进行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进行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避免出现学生在小学數学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下,在走入初中由于不适应而导致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小学与初中在学习内容上、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上方面的差异,从教学方式上逐步向更深一个层次靠拢,充分发挥小学高段教学的作用。从一些手把手的教法中逐步退化出来,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会有利于学生走入初中以后更快地、更高效地适应初中生活。因此,小学数学高段教学的教师任重而道远,教育方式的使用上至关重要。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衔接中小学之间知识的过渡。
四、把握高效化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构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所承载的责任就更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必须实现高效化、层次化。“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认识水平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布置习题时不能搞“一刀切”,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充足的成功体验。另外,还要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素质的发展、能力发展,展现出自身的导。教学中,教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探究适合于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途径,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