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税犯罪检察办案的实践探索与优化举措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_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检察机关在服务保障民营经济方面肩负重要职责,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检察机关保护民营经济的司法实践中,凸显出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其中,在涉税犯罪领域,存在涉税犯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标准不统一、刑行衔接上下位法律衔接不畅、国家税款追缴漏洞等多方面实务问题,需要结合司法实践的需要,合理确定涉税犯罪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具体适用标准,建立完善涉税犯罪刑行衔接上下位法律法规.
其他文献
通过普法让普通公民了解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切实增强法律意识,从而信任司法、信仰法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创举.通过反思行政诉讼案件的现象及特点,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普法工作必须转变理念、升级方法、强化责任实现转型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基础性作用.
领事通知制度对于坚持程序正义,保障在华外国人以及我国海外公民权利,避免外交摩擦等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第一审外国人犯罪案件,除刑事诉讼法第20条至第22条规定的以外,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基层检察机关在履行领事通知义务中面临新的问题,特别是义务履行中的程序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和规范.面对领事通知权利救济困难的现实窘境,其权利保护应该在国内法和双边条约层面共同发力,形成权利保护的国内法、国际法体系.
学位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价值越来越突现.非法获取、不法利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情形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公民权利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现有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因法律概念不明、罪名设置不健全、保护相对滞后于其他法规等原因,较难对侵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有效规制.需要通过完善现有刑法罪名、健全行刑衔接、构建以刑法为后盾的综合法律保护体系等,来实现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有效刑事保护.
以S省T区法院2019年、2020年审结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审判中的“同案不同判”和“同类错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案件线索来源不囿于当事人申请,有的放矢的运用监督手段,穿透式监督要更具针对性等三个方面探索知识产权民事检察类案监督路径,以期提升检察机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检察听证制度是检察机关履职尽责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检察听证制度在民事检察领域快速发展,在查清案件事实、提升办案质量、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实效凸显.但检察听证制度在人员保障、听证员选任、案件适用范围以及规范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听证主体、完善听证程序、提高听证结果的效力.
在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全链条全方位全流程工作模式,将依法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建立多元纠纷化解长效机制,从而明确了检察机关在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厘清了各环节权责界限.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基层行政检察力量、合理制定质效评价指标等,推动检察机关进一步开展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工作.
近年来,流程监控工作在司法办案内部监管中的基础地位日益提升.随着检察改革向纵深推进,对检察权运行监督制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流程监控工作实务中还存在监控体系性不足、监管刚性不足、工作开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推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监控格局,促进流程监控与其它业务监管职能融合发展,强化流程监控刚性约束,提升流程监控专业化能力水平.
案件分配是案件进入检察机关的第一道工序,案件分配工作的公平公正是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起点,基层检察机关必须重视案件分配工作.梳理案件分配规则确立的依据,发现案件分配工作存在随机分案执行不严、指定分案范围不清、案件变更程序不明、案件分配智能化不足问题.对此,应通过落实随机分案、细化指定分案、规范变更程序、提高智能化分案水平等举措,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作为检察公益诉讼办案领域,在线索、证据、实体等环节面临不少实践困境,有待逐一突破.线索方面,可构建线上线下多元化线索发现机制;证据方面,应对举证责任进行合理分配;实体法方面,应以民法典为指引破解监督界限不清、办案领域交叉时监督精准性不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