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纲要》中明确规定,我们的教师培养的将是具有优良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终身学习型的新型人才。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个性的展现和创新的实现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个性 创新 教师 专业化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现今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一般采用的是习惯性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与人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位回归。《纲要》中明确规定,我们的教师培养的将是具有优良品德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终身学习型的新型人才。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个性的展现和创新的实现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就是一方小的世界,他们的思维不尽相同,个人好恶各有特点,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千差万别。新课标要求教师一定要尊重甚至是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激发学生积极性,引领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脑,以期生发出创新意识。由此,一个理想的课堂应是学生个性大放异彩的课堂,应是充满思辨与机智的课堂,应是生动活泼、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在这里,有的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正如一位老语文教师所说:“把语文课堂变成一座大熔炉吧,让师生的生命通过美妙的词句,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个性,即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只要是健康的富有活力的人必然是有个性的。从心理学角度说,个性差异有委婉与直率、豁达与细微、浪漫与现实、沉稳与活泼的种种差异。这些差异犹如花圃中的花儿,五彩斑斓、绚丽夺目。个性的差异与教养有直接关系,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个性教养的过程。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面对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个性修养的过程,每个学生又会用逐渐形成的个性眼光去读出书中的个性,从而体现出难得的创造性精神。
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的体现是与教师分不开的。作为个体的教师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源于教师群体所具备的共性的基体之上。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有着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热爱读书学习,并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等,而教师的个性正是基于此形成与发展的。教师的个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都变成创新课堂的实验平台。英国学者斯滕豪斯认为,教师要在教学上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指导的方法,积极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这种新的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教师要积极反思,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尽显专家型教师的风采。从“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中,可以见出具有反思能力对新时期教师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钻研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经验时要及时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因素的积累,以及失误因素的反刍,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强化教学机制,进而“芝麻开花节节高”,教学时才会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再次,新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尽显创新精神,不但使学生体验了创新的快乐,也使自己提升了境界。这种创新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保护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关注个体个性差异,而且关照了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巧用情感评价,使他们充满自信。这就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教师之间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激情四溢;有的精于含蓄蕴藉;有的惯于春风化雨;有的善于柳暗花明。不论哪种风格,如果不体现创新精神,再好的课堂教学也不是完美的。
在教学中体现创新精神,有必要明确如下几种关系:
1.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创新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结果就是发展。创新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创新意味着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2.创新与传统的继承关系
教学创新已不是脱离实际的弄一些新的花样,它也注重知识的传授,只不过是在教法上、教师的认知上以及素质的要求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还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不能单纯地把它和传统教学割裂开。著名教育家顾黄初认为,继承的目的不是为了袭旧,而是为了创新,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又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和前提。创新者的头可以高昂在云天之外,而他的双脚却必定牢牢地站在大地之上。创新教学应该是吸取传统教学的一些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3.创新与个性的关系
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个性的有机构成,亦是个性发展的标志。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开发人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其创造性,促进个性充分和谐发展。
(1)挖掘个性潜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发展潜能,但如果仅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就会扼杀学生其它方面的才能,尤其是扼杀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在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只要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就能为个性潜能的挖掘提供有利条件,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重要保证。
(2)关注个性品质是创新的基础
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盯着几名优等生,也不能只看重中差生能发明创造什么,重要的是通过个性化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新教学要求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统一的
教学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所有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的需要。
总之,个性的彰显与创新的体现必须是在教师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交流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教师要本着“终身学习”观念,以做永远的学生为出发点,在专业发展的征程中朝着个性与创新的目标前进。
[关键词]个性 创新 教师 专业化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现今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一般采用的是习惯性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与人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位回归。《纲要》中明确规定,我们的教师培养的将是具有优良品德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终身学习型的新型人才。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个性的展现和创新的实现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就是一方小的世界,他们的思维不尽相同,个人好恶各有特点,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千差万别。新课标要求教师一定要尊重甚至是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激发学生积极性,引领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脑,以期生发出创新意识。由此,一个理想的课堂应是学生个性大放异彩的课堂,应是充满思辨与机智的课堂,应是生动活泼、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在这里,有的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正如一位老语文教师所说:“把语文课堂变成一座大熔炉吧,让师生的生命通过美妙的词句,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个性,即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只要是健康的富有活力的人必然是有个性的。从心理学角度说,个性差异有委婉与直率、豁达与细微、浪漫与现实、沉稳与活泼的种种差异。这些差异犹如花圃中的花儿,五彩斑斓、绚丽夺目。个性的差异与教养有直接关系,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个性教养的过程。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面对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个性修养的过程,每个学生又会用逐渐形成的个性眼光去读出书中的个性,从而体现出难得的创造性精神。
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的体现是与教师分不开的。作为个体的教师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源于教师群体所具备的共性的基体之上。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有着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热爱读书学习,并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等,而教师的个性正是基于此形成与发展的。教师的个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都变成创新课堂的实验平台。英国学者斯滕豪斯认为,教师要在教学上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指导的方法,积极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这种新的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教师要积极反思,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尽显专家型教师的风采。从“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中,可以见出具有反思能力对新时期教师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钻研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经验时要及时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因素的积累,以及失误因素的反刍,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强化教学机制,进而“芝麻开花节节高”,教学时才会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再次,新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尽显创新精神,不但使学生体验了创新的快乐,也使自己提升了境界。这种创新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保护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关注个体个性差异,而且关照了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巧用情感评价,使他们充满自信。这就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教师之间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激情四溢;有的精于含蓄蕴藉;有的惯于春风化雨;有的善于柳暗花明。不论哪种风格,如果不体现创新精神,再好的课堂教学也不是完美的。
在教学中体现创新精神,有必要明确如下几种关系:
1.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创新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结果就是发展。创新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创新意味着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2.创新与传统的继承关系
教学创新已不是脱离实际的弄一些新的花样,它也注重知识的传授,只不过是在教法上、教师的认知上以及素质的要求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还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不能单纯地把它和传统教学割裂开。著名教育家顾黄初认为,继承的目的不是为了袭旧,而是为了创新,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又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和前提。创新者的头可以高昂在云天之外,而他的双脚却必定牢牢地站在大地之上。创新教学应该是吸取传统教学的一些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3.创新与个性的关系
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个性的有机构成,亦是个性发展的标志。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开发人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其创造性,促进个性充分和谐发展。
(1)挖掘个性潜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发展潜能,但如果仅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就会扼杀学生其它方面的才能,尤其是扼杀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在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只要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就能为个性潜能的挖掘提供有利条件,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重要保证。
(2)关注个性品质是创新的基础
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盯着几名优等生,也不能只看重中差生能发明创造什么,重要的是通过个性化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新教学要求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统一的
教学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所有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的需要。
总之,个性的彰显与创新的体现必须是在教师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交流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教师要本着“终身学习”观念,以做永远的学生为出发点,在专业发展的征程中朝着个性与创新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