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音乐特征研究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iver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非花》作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诗词作品经由著名音乐艺术家黄自再创作成为了音乐艺术创作领域的扛鼎之作.因此,我们在对《花非花》音乐特征加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当中,应当基于诗歌本身所包含的故事内容以及传达的情感来系统评价,将歌曲音乐创作形式及基本特征与诗歌本身思想内涵相融合,更能探析黄自在对花非花进行音乐艺术创作时的精妙之处.本篇文章主要从节奏节拍与旋律力度,调式调性,和声音乐属性及伴奏以及曲式结构几个主要方面对其音乐特征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体裁非常丰富,有交响曲、歌剧、合唱曲、康塔塔等.《诗意音画》是作曲家于1889年创作完成的标题性钢琴组曲.作曲家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自然风光、童趣故事以及民俗风情等元素.本文立足音乐本体,品味钢琴组曲《诗意音画》中渗透的诗画美景,感受作曲家独特的心境,以期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下,民族地区高师器乐课程面临的问题更显突出.本文以器乐课程为重点,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分析其面临的困境以及亟待改革的紧迫性,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非连音弹奏法是钢琴演奏技术中最基础的、最自然也是重要的一种演奏方法.成人钢琴学习者骨骼、肌肉都已发育发善,趋于定型,非连音奏法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体会用手臂重量弹奏的方法,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解决肩膀放松和锻炼手指支撑,只要训练方法得当,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从非连音弹奏法的动作要领、非连音弹奏法的声音质量以及成人钢琴教学中非连音弹奏法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力图从成人钢琴启蒙教学的角度讨论非连音弹奏法的教学步骤.
《F大调大管协奏曲》德国杰出作曲家卡尔、马里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为大管创作的第一部作品,该作品是大管学习过程中必奏的经典曲目,也是全球各大音乐赛事的指定曲目之一.在本文中,笔者对该作品的作曲手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对相关的大管演奏技巧,及如何更好地去展现作品不同的音乐性格做出了阐释.
筝乐艺术与古典诗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所追求的情、韵、意,有着互鉴互融、浑然一体的紧密联系.古典诗词可为筝曲创作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推动筝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襄阳诗词文化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主要借助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地域风情.针对该特点,项目组拟运用古筝演奏技法及作曲技术,创编与其相符的筝乐作品,为筝曲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亦可进一步体现襄阳地域文化特色,传承本土文化精神.
接受视角对于音乐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关于MGG“爵士乐的接受”条目的部分节译,文章一方面从爵士乐接受的定义及特征角度,阐述美国黑人音乐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与传播,另一方面从艺术音乐、通俗音乐和舞蹈的角度,探讨爵士乐对其产生的改变和影响.
音乐理解活动是人的诸多理解认识活动之一,在认知能力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前提下,同一个理解主体对同一个理解客体产生不同的理解,主要是由理解主体的生理条件、个性、经验等“音乐理解中主体因素的客观方面”和兴趣、需要、心境等“音乐理解中主体因素的主观方面”的不同决定的.音乐理解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音乐理解客体,要在提高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心态、调适心理,以使音乐理解中主体因素的主客观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更有效度的听赏和理解音乐.
《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是钢琴大师李斯特的代表性作品,也是钢琴艺术史上的精品.文章基于此,首先介绍了李斯特的生平以及《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的创作背景,并分析了《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曲式结构,继而从旋律、节奏、和声三个角度剖析了《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的艺术特征,围绕歌唱性音色的演奏、装饰音的演奏、指法的艺术、踏板的运用探讨了《匈牙利狂想曲第八首》的演奏处理.
北魏平城寺院题刻散布于原北魏平城统辖区域的寺院之内,有造像题记、造塔砖铭、石函盖铭等多种形制,其大宗主要分布于云冈石窟的11、12、13窟,仅云冈石窟一地就留存寺院造像题记49则.这些为数并不宏富的北魏平城寺院题刻书法作品,以其较为突出的多元价值建构了异彩纷呈的北魏文化史,其中天安年间的《曹天度造九层石塔记》、景明年间的《比丘尼昙媚题记》两件题刻作品尤其值得关注.
唐代诗人、音乐评论家白居易作乐无数,以诗说乐,评乐众多,对音乐哲理和意义美多有阐发,《琵琶行》便是他众多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对无声音乐的阐释可谓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具光彩的一部分.本文拟从无声之美入手,分析了什么是无声之美以及无声之美的形成过程,再次详细分析了《琵琶行》中所蕴含的无声之美以及美在何处,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