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常常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形象,抓住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等的重要方法。尤其在语文创新教学中,更要让学生认真地、专心地、大声地去朗读。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但是,在中学语义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地挤占、挪用学生的读书时间,学生诵读吟味的机会大大减少。教师不肯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与感受艺术擦肩而过。学生读书时只能走马观花,无暇思考,教师分析时得不到响应,就得生拉硬扯。在学习中,语言大师的经典著作只不过是些负载信息的冷面符号,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教师囿于考试而急功近利,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语文教师对语文的本质和朗读能力的训练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语言是语文的基础和核心。语言教学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而朗读是与这个基础和核心密不可分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读”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的内容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他们对一定数量的朗读材料的处理来实现的。选择好适合学生朗读的材料,是语文教师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第一步。根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材料内容。朗读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来自教材,二是来自课外。
来自教材的朗读材料:入选教材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都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材料。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篇文章朗读的个体要求和侧重点。来自课外的朗读材料:一定要注意适合学生的特点,应从内容上、形式上入手,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凡是适合学生朗读的散文、诗歌、小品文、杂文等都可以搬进课堂,走进学生们的朗读领域。
二、朗读教学的类型
根据我们使用的现行中学语义教材中课文的不同类型,可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朗读类型:
第一,教师范读,学生寻声低声朗读。这种类型适合于初学朗读的学生或有一定难度的朗读材料。
第二,分角色朗读,这类朗读适用于那些有较强表演色彩、角色分明的课文。由于朗读带有表演性,学生参与的兴趣极浓,教学效果显著。
第三,欣赏性朗读。就是播放朗读材料的录音或收听广播电台中的朗读节目,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中学语文教材每册都配备了著名播音员朗读的部分课文的录音资料)
第四,背诵朗读。这种类型是最常见、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方法,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除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集体朗读、分组朗读、自由朗读等。
三、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朗读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作活动,虽然是按照作品逐字逐句地读出来,但又绝不是“照字读音”。首先,朗读涉及许多语音方面的问题,必须服从语音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技巧。朗读者的身份是朗读者自己,而不完全是作者的代表或化身。因此,朗读时首先要准确连贯,要读准字音。用普通话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并根据普通话的音变规律读好音变,做到吐字清晰,响亮度适中,要忠于原作品,不能掉字、添字与改字,不能读错字音,要读得自然连贯,不能结巴、颠倒、重复与中断。其次要适度得体。朗读使用的是口语,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口语,应该比自然口语更明亮、更生动、更有美感,但又不能装腔作势、虚情假意,要“小火、恰到好处”。再次,要运用技巧传情达意。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或内容意义,选择合适的外部语言表达技巧,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体态语助情,造成听者感情的起伏跌宕,产生共鸣。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语文教师本身要喜爱朗读,要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积极地开展朗读数学,营造朗读的氛围,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四、朗读教学的步骤
第一,要分析、理解朗读的内容。通过阅读,理解作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品的完成时代背景、作家的写作风格;明确文体的特点,强化整体感受,激发朗读愿望,明确朗读目的:通过段、句、行的分析,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试以舒婷的《致橡树》(片断)为例: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符号说明:“/”表示停顿一拍:“//”表示停顿半拍:“——”表示重读;“……”表示声音的延长)
这首诗是诗人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一种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感到妇女不应该成为男子的附庸,应该像木棉一般站立,妇女不应成为男子欣赏的对象……是女性对爱情的一种宣言,从整体基调上来讲应高亢、激昂和坚定。
第二,要准确把握作品的重音、停连和节奏。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由句至段而至全篇逐一考虑内容与语气、语调、停连、重音、节奏的有机配合,按照预先的设计逐段朗读体味,并分析合理与否,然后适当调整,直至满意为止。仍以上面《致橡树》(片断)为例用符号表示。
第1行是一个假设句,应读得缓慢深沉;第2、3行是对第一个假设的一个肯定回答,应加快语速,声调提高,语气坚决;第4行是假设的第二个层次,读时与第1行一样要读出层次;第5、6行是第二个肯定回答,基本与第2、3行相同,但声调稍降低、放松。
第三,要辅以适当的体态语以达到声情并茂、锦上添花的效果。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主要是眼神)、手势、身体姿势等方面。在朗读文章时,读到悲愤处,满面悲戚、眼含泪花;读到激昂处,神采飞扬、挥动臂膀等。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在朗读“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这句话时,要面带愤怒,两眼放出仇恨的目光,同时加重语气,准确表达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满腔仇恨。这样,听众的情感就能受到感染,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又如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凝结着作者威武凛然之气,桀骜不羁之志,读时要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使听众深入而准确地感受到诗人清高昂然的风骨。再如读“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时,右手手掌自然张开,掌心向下,手平移并轻轻点动以显示“月落乌啼”之状,然后画一弧形,以形象展示“霜满天”的景致。这两个姿势虽然简单,但当听者耳闻朗读者动听的声音,目睹轻柔的体态动作时,对月已下山,夜色朦胧,霜落满地的意境便有了真切的感受和领会。
总之,加大朗读教学力度,既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促进汉语普通话的学习,对提高语文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但是,在中学语义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地挤占、挪用学生的读书时间,学生诵读吟味的机会大大减少。教师不肯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与感受艺术擦肩而过。学生读书时只能走马观花,无暇思考,教师分析时得不到响应,就得生拉硬扯。在学习中,语言大师的经典著作只不过是些负载信息的冷面符号,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教师囿于考试而急功近利,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语文教师对语文的本质和朗读能力的训练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语言是语文的基础和核心。语言教学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而朗读是与这个基础和核心密不可分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读”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的内容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他们对一定数量的朗读材料的处理来实现的。选择好适合学生朗读的材料,是语文教师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第一步。根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材料内容。朗读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来自教材,二是来自课外。
来自教材的朗读材料:入选教材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都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材料。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篇文章朗读的个体要求和侧重点。来自课外的朗读材料:一定要注意适合学生的特点,应从内容上、形式上入手,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凡是适合学生朗读的散文、诗歌、小品文、杂文等都可以搬进课堂,走进学生们的朗读领域。
二、朗读教学的类型
根据我们使用的现行中学语义教材中课文的不同类型,可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朗读类型:
第一,教师范读,学生寻声低声朗读。这种类型适合于初学朗读的学生或有一定难度的朗读材料。
第二,分角色朗读,这类朗读适用于那些有较强表演色彩、角色分明的课文。由于朗读带有表演性,学生参与的兴趣极浓,教学效果显著。
第三,欣赏性朗读。就是播放朗读材料的录音或收听广播电台中的朗读节目,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中学语文教材每册都配备了著名播音员朗读的部分课文的录音资料)
第四,背诵朗读。这种类型是最常见、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方法,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除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集体朗读、分组朗读、自由朗读等。
三、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朗读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作活动,虽然是按照作品逐字逐句地读出来,但又绝不是“照字读音”。首先,朗读涉及许多语音方面的问题,必须服从语音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技巧。朗读者的身份是朗读者自己,而不完全是作者的代表或化身。因此,朗读时首先要准确连贯,要读准字音。用普通话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并根据普通话的音变规律读好音变,做到吐字清晰,响亮度适中,要忠于原作品,不能掉字、添字与改字,不能读错字音,要读得自然连贯,不能结巴、颠倒、重复与中断。其次要适度得体。朗读使用的是口语,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口语,应该比自然口语更明亮、更生动、更有美感,但又不能装腔作势、虚情假意,要“小火、恰到好处”。再次,要运用技巧传情达意。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或内容意义,选择合适的外部语言表达技巧,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体态语助情,造成听者感情的起伏跌宕,产生共鸣。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语文教师本身要喜爱朗读,要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积极地开展朗读数学,营造朗读的氛围,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四、朗读教学的步骤
第一,要分析、理解朗读的内容。通过阅读,理解作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品的完成时代背景、作家的写作风格;明确文体的特点,强化整体感受,激发朗读愿望,明确朗读目的:通过段、句、行的分析,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试以舒婷的《致橡树》(片断)为例: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符号说明:“/”表示停顿一拍:“//”表示停顿半拍:“——”表示重读;“……”表示声音的延长)
这首诗是诗人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一种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感到妇女不应该成为男子的附庸,应该像木棉一般站立,妇女不应成为男子欣赏的对象……是女性对爱情的一种宣言,从整体基调上来讲应高亢、激昂和坚定。
第二,要准确把握作品的重音、停连和节奏。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由句至段而至全篇逐一考虑内容与语气、语调、停连、重音、节奏的有机配合,按照预先的设计逐段朗读体味,并分析合理与否,然后适当调整,直至满意为止。仍以上面《致橡树》(片断)为例用符号表示。
第1行是一个假设句,应读得缓慢深沉;第2、3行是对第一个假设的一个肯定回答,应加快语速,声调提高,语气坚决;第4行是假设的第二个层次,读时与第1行一样要读出层次;第5、6行是第二个肯定回答,基本与第2、3行相同,但声调稍降低、放松。
第三,要辅以适当的体态语以达到声情并茂、锦上添花的效果。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主要是眼神)、手势、身体姿势等方面。在朗读文章时,读到悲愤处,满面悲戚、眼含泪花;读到激昂处,神采飞扬、挥动臂膀等。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在朗读“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这句话时,要面带愤怒,两眼放出仇恨的目光,同时加重语气,准确表达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满腔仇恨。这样,听众的情感就能受到感染,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又如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凝结着作者威武凛然之气,桀骜不羁之志,读时要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使听众深入而准确地感受到诗人清高昂然的风骨。再如读“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时,右手手掌自然张开,掌心向下,手平移并轻轻点动以显示“月落乌啼”之状,然后画一弧形,以形象展示“霜满天”的景致。这两个姿势虽然简单,但当听者耳闻朗读者动听的声音,目睹轻柔的体态动作时,对月已下山,夜色朦胧,霜落满地的意境便有了真切的感受和领会。
总之,加大朗读教学力度,既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促进汉语普通话的学习,对提高语文能力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