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考查要点 复习举重若轻

来源 :初中生学习·初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6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方程式这部分知识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书写原则、配平方法和简单计算。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的用语、工具,更是初中化学难度系数较大的重点知识之一。
  部分地区中考试卷知识点分布情况统计
  
   一、知基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作为初中化学课程的第一定律,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该定律的探究实验是第一个进行定量分析的化学实验,揭示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1.“化学反应”是理解定律的先决条件。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参加”和“生成”是分析定律的突破口。一定要强调“反应物”必须指“实际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不能将“没有真实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纳入其中。对于“生成物”而言,应该指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其中包括在生成物中出现的气体或者沉淀。
  3.“质量总和”是应用定律的关键所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应当选择密封环境体系。
  4.“守恒(相等)”是定律的终极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质量守恒”,不涉及“体积守恒”、“分子数目守恒”等。
  例1 两同学对蜂窝煤的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当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方出现蓝色火焰
  解释:此时氧气不足,产生的CO在燃烧。
  B.煤完全燃烧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
  解释: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
  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
  解释:CO难溶于水。
  D.将煤做成蜂窝状更易燃烧
   解释:蜂窝状的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
  解析: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只能说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煤燃烧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是因为生成了CO2等气体,同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答案为B。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识点的考题有:河南省第8题(选择题),肇庆市第20题(填空题),四川南充市第17题(实验探究题)等。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仍将是2009年中考的考查重点,与之相关的题型变化较多,有选择、填空、实验等题型,其分值约为2~4分。
   二、明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拓展和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和基石,应用广泛: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合理解释生活、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揭示和反驳伪科学,如水变油,点石成金等。2.确定物质所含的元素种类及质量,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等。3.引导我们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合理进行化学工艺、工业生产等。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解释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
  1.一定不发生改变的要素,宏观方面有:物质的质量总和、元素种类、元素质量;微观方面有: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
  2.一定发生变化的要素,宏观方面是指物质的种类;微观方面是指分子的种类。
  3.有可能发生变化的要素是分子的数目(微观)。
  例2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解析:这是一道表格数据型试题,应充分理解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催化剂等。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2.56g的a物质和0.64g的b物质化合生成3.2g的c物质,d物质可能是催化剂。c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包含a、b物质中元素的种类。其中a、b物质的质量比为2.56g:0.64g=4:1。故答案为B。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此考点的试题有:沈阳市第9题(选择题),天津市第17题(填空题)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一般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尤其以选择题常见,其分值约为2~4分。
  三、看热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是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重要化学用语。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为: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可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步骤为:1.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2.配:写好化学式,配平计量数;3.注: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明;4.标:生成气体或沉淀,箭头要标明。
   常见的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时,生成物中气体应注明“↑”,当反应物中没有固体时,固体生成物后应注明“↓”。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1.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2.表示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质量比);3.表示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关系(化学计量数比)。
  例3下面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其中?誘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示意图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解析:由示意图分析、确定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2CO2;再从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即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分子发生了变化)。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考点的试题有:柳州市第13题(选择题),徐州市第22题(填空题),青岛市第25题(理解分析题),广东省第3题(实验探究题)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常以选择、填空、实验题形式出现,还可能出现分析、简答等主观题,分值约为6~8分。
  四、破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即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1.观察法。适用于简单、直观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直接判断出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2.最小公倍数法。确定出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某元素的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配上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使得该元素左右两边的原子个数相等。
  除此之外,还有奇数配偶法、代数法等。
  例4腌制食品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易诱发癌症。有人设想,先向含有亚硝酸盐(以NaNO2为例说明)的腌制食品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铵,共热后生成无毒无害的氮气、水和氯化钠;然后再持续加热,使过量的氯化铵分解为氨气、氯化氢气体,经过这样处理的腌制食品就可放心食用了。请写出设想中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书写“陌生”化学方程式要比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还要简单。首先根据题中提供的已知信息确定好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然后正确写出化学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即可。
  答案:NH4Cl + NaNO2N2↑ + 2H2O + NaCl;
  NH4Cl NH3 ↑ + HCl↑。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考点的试题有:常州市第9题(选择题),潍坊市第22题(填空题)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往往以填空题和化学实验题为主,分值约为6~8分。
   五、析错点——与化学方程式相关的简单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数学计算方法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解题步骤为:设未知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量→简明地写出答案。
  1.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抓住4个“准确”。准确书写化学式,准确配平化学方程式,准确注明反应条件,准确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错化学式、方程式未配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有误等是常见的错误。
  2.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遇到不纯物时,要先将不纯的已知量换算为纯净物的质量:纯净物质量(g)=不纯物质量(g)×纯度。若是已知气体的体积,则应将其换算为质量才可进行计算:气体质量(g)=气体体积(L)×密度。
  例5石灰厂为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g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2)计算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数据分析处理的计算题。应认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迅速找到完全参加反应的纯物质的质量作为计算的已知条件。
  由第三次和第四次剩余固体的质量数可以得出,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1g,第一问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很容易求出;第一、二、三次所加的5g盐酸溶液都参加了反应,且每次与之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都为1g,利用1g碳酸钙的质量就可求出纯净的盐酸的质量,进而可以将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求出。因溶液具有均一性,这5g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就是该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1)W( ) = ×100%=75%;
  (2)设纯净的盐酸的质量为x
   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
   73100
  x 1g
  73 : 100 = x : 1g,
  x=0.73g。
  W(HCl)= ×100%=14.6%。
  答: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4.6%。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考点的考题有:海南省第35题(选择题),汕头市第25题(化学计算),咸宁市第21题(自编计算题)等。与化学方程式相关的计算题一般以压轴题形式出现,分值约为5~10分。
  精心盘点2008年各地、市中考化学命题的发展动态发现,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分值约占各地卷面总分的24%~30%。命题密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包括依据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书写化学方程式,应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化工生产的实际问题等,题型多种多样;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与溶液的质量分数等知识常常融合于一道综合题当中;图像、表格、数据等信息常有效结合,体现数学知识的工具性与化学原理的基础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实验之一,是中考化学的一个重要考查点。近年来以该实验为载体的考题屡屡出现,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现举例并解析如下:  1.紧扣课本考基础  例1如图1,关于电解水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试管a中的气体是H2  B.试管b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产生的H2和O2的质量比为2 : 1  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 O2↑ 
期刊
英语和汉语的否定表达在形式上有许多差异,如果我们仅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来套用英语,在汉译英时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现将部分错误分析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only与其他词或结构搭配来表达不同意思的情况,现将这些用法示例如下:  一、由only引导的词组或句子放在句首做状语时,通常要用倒装结构。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综观2008年中考题,最大的共性就是贴近生活,更加注重对综合能力考查,同时渗透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时代气息,大部分地区的考题都涉及了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汶川地震与奥运,不仅在数学科目,几乎在各科中都有所体现,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以下列举部分地区的考题供同学们参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何时获得最大值既是二次函数极值问题的具体应用,更是中考的热点。在解题过程中,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目标函数,通过二次函数的极值可使问题得以解决,现精选几例08年中考题,解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例1(08年莆田市考题)枇杷是莆田名果之一,某果园有100棵枇杷树,每棵平均产量为40千克。现准备多种一些枇杷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数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
期刊
在近几年的中考化学中,以生产、生活申的重大社会热点事件为命题情境的试题越来越常见。这种命题模式注重考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强调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一方面体现了“以人本”的思想,让同学们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另一方面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促使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现将2008年中考化学试题中的社会热点考题归纳如下,仅供参考。    一、“嫦娥一号”与中考化学    例1(2
期刊
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强的3种。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若长期、反复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有损于身体健康。因此,要克服紧张的心理,就要设法把自己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对下列题目作出最适合你的选择。  1 你时常怀疑别人对你的言
期刊
我不想做小草,小草太矮了,一辈子离不开土地的搀扶。我想站得高一点,看到更远的风景。我不想做温室里的花,永远走不出那个阳台,只能踮着脚打量外面的世界。  我想做一棵树,一棵开花的树。不要开得最美,不要开得高贵,更不要开得妖艳,只要开得自然。就开一些小小的花吧,但一定要飘香,香是花的魂啊!就要那种淡淡的,可以沁人心脾的香。  我开花,但我却是一棵树。我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我的干直直地伸向天空,我的枝密
期刊
日期:2008年9月26日  发件人:chenlinlin124@sohu.com  主题:我很嫉妒她  收件人:xyfqs2004@yahoo.com.cn
期刊
各怀鬼胎    4名犯罪嫌疑人——杰克、西德、阿尔夫和吉姆在凶杀现场接受审讯。每个人都被问了一个问题,他们的回答如下:  杰克:“西德是凶手。”  西德:“吉姆才是凶手。”  阿尔夫:“我没有杀人。”  吉姆:“西德在说谎。”  他们4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请问凶手是谁呢?    加薪的诱惑    某公司为激励该公司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向员工代表提供了两个加薪方案,需求他们从中选择一个。  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