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羽,毕业于江南大学,现为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摄影、旅行以及江南文化和江苏城市历史。文章见诸《江苏地方志》、《华东旅游报》、《金陵晚报》、《江南时报》等刊物,书画和摄影作品多次在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市博览中心展出。著有文化散文集《南京城事》、《一水倾城是无锡》,小说集《对影·惊鸿》等,另有《南京人的“烟水气”》、《南京诗意地名》、《漫谈江苏饮食》等文章发表。
在霜雪微寒的夜晚,是谁的眉眼,温暖了王侯凉薄的锦衾?在明月初升的秋日,是谁的素手,沉醉了士子的酒盏?在摇曳迷离的烛光中,是谁的墨痕,柔软了将军的刀剑?在鹅黄柳绿的明媚里,是谁的折扇,化作了凄艳的桃花?
都说越城诞生于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春秋乱世,刀光剑影,在它并不巍峨的背影里,有男人的粗野之气,有锋利的箭镞呼啸而过后绵绵不绝的余音。天幕呈现出暗红的色泽,像鲜血一样铺陈开来,落日的余晖斜照在那个名叫范蠡的将军的身上。江流与大河在不远处交汇,全副武装的兵士在城内整装待发,战船已沿着河道一字排开,他们的目标,是西边的强国——楚。
对于范蠡来说,他已厌倦了无休止的征伐,开疆拓土不过是国破家亡的前兆。在他心里,早已构筑了一方桃源,在万顷太湖的深处,在江南春雨的船头。范蠡的转身离去,留下了古越城孤单的身影,而江南也从此步入了另一个文化的国度。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如今,映入范蠡眼中的那条无名的大河已经有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秦淮”,越城也隐于红尘,被月下的亭台楼阁所取代。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伴随着曼妙的歌舞悄然传唱,金戈铁马散尽后,轻吟出的是秦淮河畔八个艳丽的人儿。
明朝遗老余澹信在《板桥杂记》中记载了这八个女子的名字:柳如是、顾眉生、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明末清初之时,她们以色貌才情和凛然大义名冠秦淮,她们的艳丽让凡夫俗子心动,亦让叱咤风云的豪杰流连,在那段历史里,她们不是主角,但她们独有的美丽让后世的书页间久久萦绕着动人的芬芳。
秦淮水畔,哪怕是一缕轻风,也在悄然诉说着关于她们的故事。
她婀娜的身姿已隐匿在滚滚红尘中,但她吟诵出的绮丽的诗篇却在泛黄的书简上流传。她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亦自名河东君、蘼芜君,精致的姓名流露着几分不让须眉的奇伟之气。
读柳如是的诗,总让人想到李清照,细腻而纯净。古代的文人认为她的诗“艳过六朝,情深班蔡”,若非出自青楼,岂不是又一个易安居士么?
在柳如是的诗作中,有许多咏杨柳的诗篇,几多浪漫,几多伤感,也许,初春时节的杨柳正映衬了她飘渺多情但无可归依的一生。“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年来几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一首《杨柳》,人们读出了柳如是对人生迷离的万般无奈。
幼年被卖到吴江为婢,豆蔻年华沦落青楼,易名柳隐,尽管乱世风尘中纵情声色,却总有一份真情在固守。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陈子龙情投意合,但不久陈子龙就在抗清斗争中战死。也许是看惯了风月郎君的薄情寡义,面对众多名士的求婚,柳如是始终婉言谢绝,直到崇祯十四年,她才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大学士钱谦益,在今天的常熟虞山,还留有绛云楼和红豆馆两处景观,即是钱谦益为柳如是所建的别院。
正直聪慧的柳如是不甘心在吴依软语、山水丝竹间迷醉一生,虽然外表柔弱如柳,内心却依然如柳枝一般坚韧,她的风骨在家国存亡的飓风中越发显得坚强。清军逼近南京的南明小朝廷时,柳如是奋身沉池不降敌国,被钱谦益救起后又想尽办法支持抗清义军。她并非没有看清人人自保的仓惶,也并非没有看明忠君爱国思想的沦丧,她只是以一个风尘女子的柔弱身躯捍卫着秀丽的江南,呵护着故土明媚的春色。
在柳如是的身上,处处体现着面对家与国的矛盾时的彷徨与惆怅。钱谦益降清,赴北京出任礼部尚书,柳如是毅然留在南京抗清,钱谦益受到感化,半年后称病辞官;后来钱谦益因案件株连入狱,亦是柳如是拖着病体营救丈夫出狱。1664年,饱受争议的钱谦益去世,为了保护钱氏家族的产业,柳如是用丝帛悬梁自尽,吓退了欲夺取钱家房产的乡人。一代才女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她不是钱氏的正房,却甘愿用青春的生命编织人间的鹊桥,她不居庙堂之高,却甘愿用单薄的翼翅抵御天坼地裂的风暴。她重情、重义,心存高洁之气,即使餐风饮露,亦觉得甘之如饴。
春日淮水分外明媚,柳絮轻飏处,依稀见得朵朵桃红。张爱玲曾感叹过命运的凄凉,她说:“普通人的一生,再好点也不过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桃花扇的凄艳已无迹可寻,只有一座媚香楼让游人忽而记起了那个叫做李香君的刚烈女子。
在明末那个沉沦堕落的年代,朝廷大臣们自我麻醉在一片声色犬马中,随着满清铁蹄的入关,明王朝瞬间灭亡,福王朱由崧仓惶逃往南京,匆匆成立了萎靡不堪的南明政权。那一年,在媚香楼上,十六岁的李香君遇到了复社才子侯方域。“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婉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看惯秋月春风的少女那一刻芳心暗许。
对的人,却在错的时间相遇,这是对命运最无情的嘲弄。乌烟瘴气的南明小朝廷中,官员贵族相互排挤、明争暗斗。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钺企图用金钱收买侯方域,李香君看穿了阮大钺的阴谋,果断鼓励侯方域拒绝金钱的诱惑,为了躲避阮大钺的报复,侯方域挥泪离开了南京,一段短暂的爱情就这样仓促地画上了伤感的句号。
清顺治三年,南京失陷,南明小朝廷终成泡影。曾经的报国之士侯方域并没有坚守住自己的气节,绵软地匍匐在了清廷的官宦之路上。而香君,横眉冷对威逼利诱,用鲜血捍卫了爱情的忠贞与不屈的风骨。
暮春时节,落红遍地,李香君带着那把桃花扇来到栖霞山下,出家为道。
一个风尘女子,比那些满口忠义的士大夫们强了百倍。国破家亡,官员贵族如丧家之犬从燕赵大地逃到金陵,故作伟岸的身躯掩饰不了内心的孱弱,他们不明白,这些江南的女子何以如此侠肝义胆,这座绵软的金粉之都何以这般铁骨铮铮。 何处吟唱——“疏疏密密,浓浓淡淡,鲜血乱蘸,不是杜鹃抛;是脸上桃花做红雨儿飞落,一点点溅上冰绡……”
软软的香风涤荡出了刚烈与高洁的性情,到底什么才是生命炼化而成的舍利?并非商女隔江唱后庭,倒是士大夫们不知亡国恨,面对生死大义、国家存亡,饱读圣贤书的七尺之躯最先撕下了礼义廉耻的长袍,“被风儒雅,行若狗彘”,李卓吾说得直白而尖刻。一具具冠冕堂皇的衣冠,罩着肮脏的腐臭的躯体,圣人的书页被垫在了软绵绵的膝盖下,谄笑的嘴角流淌出的涎液腐蚀了书中的字字珠玑。孔圣人塑像的投影在夕阳中无奈地岑寂了,黯淡了所有的峥嵘。文人的书香、墨香融化在了水中;风骨,媚骨,秦淮的风月冷眼见证了肉体的蜕变与灵魂的不朽。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孔尚任满腹心酸,用蘸满悲愤泪水的毛笔写下了秦淮河畔的一缕香魂。
史书言,香君后不知所踪。
“池馆清流,花石幽阶,曲廊便房,幽迷不可出。”这是古人对马湘兰住宅的描述,这个酷爱兰花的女子亦精通音律和绘画,曾让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三次在《马湘兰画兰长卷》上题诗,这幅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至今萦绕着雅致的兰香,后人评价她“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以惠我,以居兰室”。马湘兰为苏州才子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墙角的一朵幽兰,暗自饮泣,在无期的爱恋中离开了人世。在秦淮河白鹭洲的碧峰寺附近,有一座马湘兰墓,隐居在幽僻的水畔,渐渐抚平了昔日的温存。
在正统道德体系内,青楼女子是为人所不齿的,她们以色相示人,在肉体的沉沦中挥霍短暂的青春。然而,十里秦淮,却让人们在莺歌燕舞中感受到了另一番况味。她们一心要挣脱命运的羁绊,她们在风花雪月中坚定着内心的操守,她们在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顾眉生、寇白门最终从良,董小宛、陈圆圆让叱咤风云的豪杰黯然神伤,卞玉京、马湘兰在痴情的期待中自首迟暮……这份坚守,不似流水落花,倒似磐石青砖。
从古越城到秦淮河,轮廓刚硬的城化作了柔美温和的水,而水的骨子里总流露出一股坚强的风骨,隐隐讲述着岁月深处的故事。这河,毕竟来自那段战火与争霸的春秋,这情,毕竟来自那个豪迈又婉约的将军。
秦淮河的流水中,永远荡漾着绝望的爱与眷恋,不辞而别的,是莺歌燕舞的时节里那一滴冰冷的泪。水,总能让人忽略肉体的存在,久久凝望水的起伏,仿佛灵魂正悄然升起,恍惚间,看清了内心的又一方洞天。俯瞰廊檐下婉转的流水,仿佛泛黄的岁月的书角,一页一页翻过,憔悴了姣好的面容,黯淡了倾城的笑靥,也浸染了一水的温柔。
在霜雪微寒的夜晚,是谁的眉眼,温暖了王侯凉薄的锦衾?在明月初升的秋日,是谁的素手,沉醉了士子的酒盏?在摇曳迷离的烛光中,是谁的墨痕,柔软了将军的刀剑?在鹅黄柳绿的明媚里,是谁的折扇,化作了凄艳的桃花?
都说越城诞生于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春秋乱世,刀光剑影,在它并不巍峨的背影里,有男人的粗野之气,有锋利的箭镞呼啸而过后绵绵不绝的余音。天幕呈现出暗红的色泽,像鲜血一样铺陈开来,落日的余晖斜照在那个名叫范蠡的将军的身上。江流与大河在不远处交汇,全副武装的兵士在城内整装待发,战船已沿着河道一字排开,他们的目标,是西边的强国——楚。
对于范蠡来说,他已厌倦了无休止的征伐,开疆拓土不过是国破家亡的前兆。在他心里,早已构筑了一方桃源,在万顷太湖的深处,在江南春雨的船头。范蠡的转身离去,留下了古越城孤单的身影,而江南也从此步入了另一个文化的国度。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如今,映入范蠡眼中的那条无名的大河已经有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秦淮”,越城也隐于红尘,被月下的亭台楼阁所取代。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伴随着曼妙的歌舞悄然传唱,金戈铁马散尽后,轻吟出的是秦淮河畔八个艳丽的人儿。
明朝遗老余澹信在《板桥杂记》中记载了这八个女子的名字:柳如是、顾眉生、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明末清初之时,她们以色貌才情和凛然大义名冠秦淮,她们的艳丽让凡夫俗子心动,亦让叱咤风云的豪杰流连,在那段历史里,她们不是主角,但她们独有的美丽让后世的书页间久久萦绕着动人的芬芳。
秦淮水畔,哪怕是一缕轻风,也在悄然诉说着关于她们的故事。
她婀娜的身姿已隐匿在滚滚红尘中,但她吟诵出的绮丽的诗篇却在泛黄的书简上流传。她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亦自名河东君、蘼芜君,精致的姓名流露着几分不让须眉的奇伟之气。
读柳如是的诗,总让人想到李清照,细腻而纯净。古代的文人认为她的诗“艳过六朝,情深班蔡”,若非出自青楼,岂不是又一个易安居士么?
在柳如是的诗作中,有许多咏杨柳的诗篇,几多浪漫,几多伤感,也许,初春时节的杨柳正映衬了她飘渺多情但无可归依的一生。“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年来几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一首《杨柳》,人们读出了柳如是对人生迷离的万般无奈。
幼年被卖到吴江为婢,豆蔻年华沦落青楼,易名柳隐,尽管乱世风尘中纵情声色,却总有一份真情在固守。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陈子龙情投意合,但不久陈子龙就在抗清斗争中战死。也许是看惯了风月郎君的薄情寡义,面对众多名士的求婚,柳如是始终婉言谢绝,直到崇祯十四年,她才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大学士钱谦益,在今天的常熟虞山,还留有绛云楼和红豆馆两处景观,即是钱谦益为柳如是所建的别院。
正直聪慧的柳如是不甘心在吴依软语、山水丝竹间迷醉一生,虽然外表柔弱如柳,内心却依然如柳枝一般坚韧,她的风骨在家国存亡的飓风中越发显得坚强。清军逼近南京的南明小朝廷时,柳如是奋身沉池不降敌国,被钱谦益救起后又想尽办法支持抗清义军。她并非没有看清人人自保的仓惶,也并非没有看明忠君爱国思想的沦丧,她只是以一个风尘女子的柔弱身躯捍卫着秀丽的江南,呵护着故土明媚的春色。
在柳如是的身上,处处体现着面对家与国的矛盾时的彷徨与惆怅。钱谦益降清,赴北京出任礼部尚书,柳如是毅然留在南京抗清,钱谦益受到感化,半年后称病辞官;后来钱谦益因案件株连入狱,亦是柳如是拖着病体营救丈夫出狱。1664年,饱受争议的钱谦益去世,为了保护钱氏家族的产业,柳如是用丝帛悬梁自尽,吓退了欲夺取钱家房产的乡人。一代才女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她不是钱氏的正房,却甘愿用青春的生命编织人间的鹊桥,她不居庙堂之高,却甘愿用单薄的翼翅抵御天坼地裂的风暴。她重情、重义,心存高洁之气,即使餐风饮露,亦觉得甘之如饴。
春日淮水分外明媚,柳絮轻飏处,依稀见得朵朵桃红。张爱玲曾感叹过命运的凄凉,她说:“普通人的一生,再好点也不过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桃花扇的凄艳已无迹可寻,只有一座媚香楼让游人忽而记起了那个叫做李香君的刚烈女子。
在明末那个沉沦堕落的年代,朝廷大臣们自我麻醉在一片声色犬马中,随着满清铁蹄的入关,明王朝瞬间灭亡,福王朱由崧仓惶逃往南京,匆匆成立了萎靡不堪的南明政权。那一年,在媚香楼上,十六岁的李香君遇到了复社才子侯方域。“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婉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看惯秋月春风的少女那一刻芳心暗许。
对的人,却在错的时间相遇,这是对命运最无情的嘲弄。乌烟瘴气的南明小朝廷中,官员贵族相互排挤、明争暗斗。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钺企图用金钱收买侯方域,李香君看穿了阮大钺的阴谋,果断鼓励侯方域拒绝金钱的诱惑,为了躲避阮大钺的报复,侯方域挥泪离开了南京,一段短暂的爱情就这样仓促地画上了伤感的句号。
清顺治三年,南京失陷,南明小朝廷终成泡影。曾经的报国之士侯方域并没有坚守住自己的气节,绵软地匍匐在了清廷的官宦之路上。而香君,横眉冷对威逼利诱,用鲜血捍卫了爱情的忠贞与不屈的风骨。
暮春时节,落红遍地,李香君带着那把桃花扇来到栖霞山下,出家为道。
一个风尘女子,比那些满口忠义的士大夫们强了百倍。国破家亡,官员贵族如丧家之犬从燕赵大地逃到金陵,故作伟岸的身躯掩饰不了内心的孱弱,他们不明白,这些江南的女子何以如此侠肝义胆,这座绵软的金粉之都何以这般铁骨铮铮。 何处吟唱——“疏疏密密,浓浓淡淡,鲜血乱蘸,不是杜鹃抛;是脸上桃花做红雨儿飞落,一点点溅上冰绡……”
软软的香风涤荡出了刚烈与高洁的性情,到底什么才是生命炼化而成的舍利?并非商女隔江唱后庭,倒是士大夫们不知亡国恨,面对生死大义、国家存亡,饱读圣贤书的七尺之躯最先撕下了礼义廉耻的长袍,“被风儒雅,行若狗彘”,李卓吾说得直白而尖刻。一具具冠冕堂皇的衣冠,罩着肮脏的腐臭的躯体,圣人的书页被垫在了软绵绵的膝盖下,谄笑的嘴角流淌出的涎液腐蚀了书中的字字珠玑。孔圣人塑像的投影在夕阳中无奈地岑寂了,黯淡了所有的峥嵘。文人的书香、墨香融化在了水中;风骨,媚骨,秦淮的风月冷眼见证了肉体的蜕变与灵魂的不朽。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孔尚任满腹心酸,用蘸满悲愤泪水的毛笔写下了秦淮河畔的一缕香魂。
史书言,香君后不知所踪。
“池馆清流,花石幽阶,曲廊便房,幽迷不可出。”这是古人对马湘兰住宅的描述,这个酷爱兰花的女子亦精通音律和绘画,曾让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三次在《马湘兰画兰长卷》上题诗,这幅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至今萦绕着雅致的兰香,后人评价她“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以惠我,以居兰室”。马湘兰为苏州才子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墙角的一朵幽兰,暗自饮泣,在无期的爱恋中离开了人世。在秦淮河白鹭洲的碧峰寺附近,有一座马湘兰墓,隐居在幽僻的水畔,渐渐抚平了昔日的温存。
在正统道德体系内,青楼女子是为人所不齿的,她们以色相示人,在肉体的沉沦中挥霍短暂的青春。然而,十里秦淮,却让人们在莺歌燕舞中感受到了另一番况味。她们一心要挣脱命运的羁绊,她们在风花雪月中坚定着内心的操守,她们在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顾眉生、寇白门最终从良,董小宛、陈圆圆让叱咤风云的豪杰黯然神伤,卞玉京、马湘兰在痴情的期待中自首迟暮……这份坚守,不似流水落花,倒似磐石青砖。
从古越城到秦淮河,轮廓刚硬的城化作了柔美温和的水,而水的骨子里总流露出一股坚强的风骨,隐隐讲述着岁月深处的故事。这河,毕竟来自那段战火与争霸的春秋,这情,毕竟来自那个豪迈又婉约的将军。
秦淮河的流水中,永远荡漾着绝望的爱与眷恋,不辞而别的,是莺歌燕舞的时节里那一滴冰冷的泪。水,总能让人忽略肉体的存在,久久凝望水的起伏,仿佛灵魂正悄然升起,恍惚间,看清了内心的又一方洞天。俯瞰廊檐下婉转的流水,仿佛泛黄的岁月的书角,一页一页翻过,憔悴了姣好的面容,黯淡了倾城的笑靥,也浸染了一水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