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堂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思政课程”需要向“课程思政”转变,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而其中“第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对此,作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堂课”做了一些实践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堂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088-03
  Abstract: In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of "grand ide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should shift into "curriculum which gi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ing all kinds of courses are alig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ith the counterparts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B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still the main channel and main pos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cours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ement. The success of the first class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course teaching.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takes the first clas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as an example, and makes some practical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s on the first cla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irst class; practice; exploration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有理论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如果按照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开展教学,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重新塑造该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根据“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要抓住“第一堂课”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对课程、课堂教学、授课教师“一见钟情”。
  一、课前充分准备,做到三个保证
  思政教育是入心入脑的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三受”,即“感受、享受、接受”,让学生在“感受中享受、享受中接受”,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让学生信赖老师,必须先将自己内外兼修的美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上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三个“美的保证”。
  (一)保证知识美
  教师要对课程内容有全面、系统、扎实的把握,对第一堂课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对各环节都烂熟于心。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法律基础”的教学中,至少要熟记上课要讲的法条。另外,教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话语影响力,该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着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到字斟句酌,做到三尺讲台有纪律。
  (二)保证能力美
  驾驭课堂是教师的必备能力,除了做到保证上课不迟到、带全教学资料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事前防范。而思政课作为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的一门课程,教师能做的还有更多,要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用心和温暖。如笔者会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查看学生名单,保证不读错学生名字,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再如,事先通过班主任和辅导员,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的能力美,不完全在于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是能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愿意和教师产生心灵碰撞和思想共鸣。
  (三)保证形象美
  作为思政课的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思想,很多时候要让其先接受自己的形象。当代大学生已不仅仅关注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还会注意教师的个人魅力。对此,教师还要多注意外在形象,包括外观视觉形象、气质举止形象、口语表达形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会聊起教师的服饰、发型、妆容等,而如果教师形象不得体,学生往往会觉得教师不值得信赖,甚至不愿听该教师的课。思政课的教师要内外兼修、言传身教,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上尽情发挥,享受知识盛宴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教者“乐教”,学者“乐学”。而第一堂课的任务就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明确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展示第一堂课教学的设计和实践过程。结合“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的内容,笔者将第一堂课分成了四个篇章,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第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一)师生互动,拉近距离
  人生中的初见最是难忘,因此,要牢牢把握师生第一次接触的机会,将第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到更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一环节作为第一篇章,设置为“初见中的我们”。
  第一步,由笔者展开自我介绍,包括姓名、部门、办公室、联系方式、答疑时间等。此处也需要精心设计,如在介绍姓名时,笔者用给对联猜字谜的方式让学生猜名字;在介绍与数字相关的个人信息时,就开始尝试培养学生对与道德或法律相关数字的敏感度,如“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9·20”是公民道德宣传日,“12·4”是我国宪法日,等等。
  第二步,由学生展开自我评述。此处,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的方式,而是运用UMU互动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在线上答题的方式展开。笔者设计了一个“开场破冰问卷”,共5道题,学生可在1分钟之内完成,马上能得到统计数据,方便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情况。
  在学生完成问卷后,笔者会对设置题目的意义和答题情况与学生互动解说。第1题是关于性别的,本题一是为了看班级的男女组成,二是可以引入一个关于“男女大脑结构不同”的科学研究结论,先让学生说说男女做事的差别,再将研究中的数据与学生分享。第2题是关于恋爱状态的,此题统计结果一出,教室里总会沸腾。此题是为教材中“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教学做铺垫。第3题是关于文理科的,对于参加新高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成绩偏向选取,此题通过笔者上大学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不要在意过去,大学就是新的开始,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地方。第4、5题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于心情指数和压力指数的题目,数据显示,学生平均心情较好,但压力也偏大。此处笔者加入了一个“微笑”游戏来缓解学生压力,先让学生都尝试微笑,然后说一个心理学的理论“平静状态下强作欢笑会让人变得快乐”,引导学生要微笑面对压力和挑战。
  通过以上5道题的互动,师生的距离拉近了,课堂活跃了起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只要出现在学生的视线里,就要精神饱满、面帶微笑,在课前或课间要多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的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最温暖的思政教育。
  (二)树立目标,明确意义
  第一堂课一般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习不光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学完之后有什么用。所以,笔者设置第二篇章为“遇见新的自己”,让学生明白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为了体现“新”字,笔者尝试在课堂上用表演“火柴魔术”的形式来阐述。先给学生展示笔者用的教具,准备不同类型的火材盒,让学生感受小小的火柴盒上也能有所创新。再拿出两根火柴进行魔术表演,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紧握火柴一端,将火柴中部靠在右手中指的指甲盖上,左手食指托住另一根火柴,通过右手火柴在指甲盖上缓慢但有力的摩擦移动带来的冲击,让左手上的火柴跳动起来。通过该魔术,让学生明白要从新角度、细微处去观察问题,这也正是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另外,要树立学生对大学新生活的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在大学里有所改变和成长,帮助学生勾画对未来自己的蓝图,开拓新的境界。此处,笔者拿出了自己刚进入大学时青涩的照片,让学生指出哪个是老师,再播放不同时段笔者的变化。学生们感叹,大学的确是一所“整容院”,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是制约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1]在完成基本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想学、老师想讲”的课堂氛围是思政课改革的突破点。对此,笔者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提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总结为第三、四篇章,即“成为德能配位的人”和“成为信仰法律的人”。
  笔者先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导入,给学生介绍美国百岁老人“摩西奶奶”的故事,通过展示她的绘画作品、分享百岁的人生感悟,启发学生“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要“爱你现在的时光,现在就是永远”。[2]以此引导学生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并进入第三篇章“成为德能配位的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学,厚德才能载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可让学生举例加以说明,再由老师进一步阐述德中最重要的是诚信,因为诚信是人之本。此处,笔者运用了“科研育人”的理念,将笔者做的有关“诚信文化建设”的课题调研数据和学生分享,发现学生对这种原创的、第一手资料最感兴趣。
  在第四篇章“成为信仰法律的人”中,笔者以大学生犯罪案件作为例子来展开,说明知法犯法是因为没有法律信仰。正如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说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而要达到信仰法律的程度,就需要学生们踏实学习法律,发现身边的法律,去相信法律、信奉法律。笔者接着从最基础的什么是法讲起,解释古体的“ ”,特别是右上角的“ ”,是指独角兽,并将自己在司法机关门口拍下的“ ”的形象展现给学生。再引入世界各国的奇葩法律,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开始评论各国法条,笔者在学生讨论后做一些解释和总结,如关于因考试作弊而坐牢的法条,其实我国《刑法修正案(九)》也有类似规定,用这种方式讲授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师生互动阶段,笔者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通过线上互动,了解学生法律知识储备和法律意识情况,二是通过观看电影中与法律相关的片段,记台词、分析台词的小比赛形式,让学生感受学习法律的趣味。
  在第一环节,笔者还是运用了UMU互动学习平台,设置了“法律常识小问卷”来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法律。以其中一个班的互动数据为例(见图1)。
  通过以上4道题的答题情况,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第1题关于是否订立过合同,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对于选“没有”的学生,笔者会解释,花钱买东西至少就是订立买卖合同,而学生们固有思维里会觉得只有写过书面合同才算。借此,笔者会结合学生实际举例,如自动售货机投币买东西,这种行为就推定愿意成立合同,再如到食堂打完饭菜刷饭卡的行为就是在订立买卖合同。第2题会有多数学生认为我国没有游行、示威自由,而我国根本大法——《宪法》就明确规定了这一权利,借此引导学生多去关注《宪法》,让学生意识到法律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第3题可以先听听学生中选择“不一定”要还钱的理由,会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老师想象的要强,再由老师综合道德和法律来解释,从道德层面来讲,“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而从法律层面讲,“法律不保护在权益上睡觉的人”,将“诉讼时效”的法律知识教给学生。大多数学生表示对于法律的这个规定还是第一次听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第4题的标准答案是D,超市无权加重消费者的责任,但对自己承诺的责任需要做到,即“偷一罚十”无效,“假一罚十”有效。笔者鼓励学生多去观察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如果自己买到假货,商家有类似“假一罚十”甚至“假一罚万”承诺的,可以尝试维权。   在第二环节,笔者设置了一个小比赛,先播放电影《烈日灼心》里一位警察对法律看法的片段,让学生分组记住台词,并表述出来,再分析出台词中的法律知识点。如台词里有这样一句:“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象可以,但做出来不行。”这句话表明“法律不惩罚思想犯”,只是脑子里想,没有付诸行动,对社会是没有危害的,所以法律不处罚。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示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学到知识,像上综艺节目的感觉,能在“享受中接受”新知识。
  通过以上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学习和互动,学生对本课程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把握,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也体会到了学习思政课也可以成为一种享受。作为升华,笔者会以《孟子·离娄上》中“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来总结,治国理政需要法治和德治一起抓,學生成长成才也少不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升。最后,笔者会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空白的纸,作为第一堂课的作业,让学生在白纸上尽情发挥,正如刚踏进校园,每个人都还是空白的,而大学生活的每一天都将在这空白的纸上增添一笔。
  三、课后关注反馈,进行教学反思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堂课后,一定要及时关注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并进行教学反思。要认真关注学生第一次作业的完成情况,结合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笔者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在白纸上写自我介绍、对课程的期望;有的贴上了自己的照片,或画上了各式各样的头像;有的甚至还在白纸外面加了信封、贴了自己制作的树叶标本。但也有个别学生交作业的时候连老师发的白纸都找不到了,只能在别的纸上写上几句话或者只写一个名字,对这部分学生,笔者会在今后教学中特别关注,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
  在教学反思阶段,一定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包括时间、内容、效果等,并对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总结。明确第一堂课只是起点,除课堂教学外,还要在课外下功夫,如组织学生课外进行实践,组建班级微信学习群,运用网上第二课堂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笔者正在尝试将教学分成课堂讲授、线上讲授和自主探究三部分,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分块学习和探讨。
  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全心育人、全程育人,多给课堂一点温度,在第一堂课上就要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师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参考文献: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2](美)摩西奶奶.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第1版)[M].新星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梦”蕴涵共同理想、中国精神、信仰追求、价值共识等精神因素,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以“中国梦”为动力,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要以政治信仰教育、价值信仰教育、发展信仰教育、文化信仰教育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要以文化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中國梦”;精神内涵;动力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提出并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得不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求。文章就在简要分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对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实践进行了适当研究,希望能够为当前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期刊
摘 要: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对于美术类高校建设意义深远。文章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通过其“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对美术类高校的质量工程建设路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美术类高校;质量工程;建设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038-0
期刊
摘 要:《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是核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核工程系列专业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该课程涵盖内容多,理论性较强,物理概念抽象,对数学功底要求高,且由于“核”特殊性无法开展现场实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倍感枯燥,难以掌握,从而兴趣度大大降低,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文章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专业发展现状,重点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环节,探索通过仿真实验教学配合课程的理论教学,提高学生
期刊
摘 要:分析深圳地区的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困境,因一线城市的地缘和经济优势,大型企业人才对联合培养研究生需求较低,且存在主体目标不一致、政府角色缺失、单学科评价体系等问题,认为通过激发“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协同意愿,构建跨学科的评价体系,营造协同文化校园氛围,从而实现依托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跨学科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为例,介绍了学院在教师课堂教学改革、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工程、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人才质量的制度保障工程五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108-03  Abstra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研究”是笔者主讲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针对当代大学课堂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笔者进行了教学改革。把传统的教师“一人独唱”改变为以学生表演为主、教师课堂讲授为辅以及课堂讨论的“大型交响乐”。本教改既让学生深入到了作品内部,又通过开列书目、建立网络日志等手段,自然地把学生引进学术研究殿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则以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为例,具体阐述这一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  关键词:莎士
期刊
摘 要:德国民间科学基金会是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践行者,在国家对外文化政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先行者地位。文章主要论述德国著名企业型民间基金会-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及其重点语言教育实践“高校德语语言教师与协作德语语言教师项目”的历史演变、组织形式和内容架构,通过特点和成因梳理,分析德国非政府组织语言教育的先进性政策理念、战略性历史发展、多元化内容结构、多维度实施空间等语言教育特点。  关键词:基金会;语言
期刊
摘 要:科学院(学会)与大学共同主导了西方的科学体制化进程,时至今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与大学系统之间已经发展出了一条互为补充、互相协作的和谐共存之道。由于特殊的发展背景,我国科学院系统与大学系统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科学院大学由此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组织模式,科学院大学的成立是国家、科学院、高等教育三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三者也分别赋予了科
期刊
摘 要:利用InCites数据库,对新疆大学2007-2016年的科研论文产出从发文量、被引频次、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H指数、全球前1%被引频次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新疆大学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化学学科的发文量、被引频次高于本校其他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是工程学。3.新疆大学化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有望在短时间内进入全球前1%。最后针对新疆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