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产业支撑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e_b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嘉峪关市作为西部地区典型的资非型工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调整传统工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走节约型、内涵型发展道路。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支撑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00-05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城市的兴衰,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的兴衰。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产业支撑为基础。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不断集聚,城市化才能实实在在地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是经济发展的集中反映,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活力所在。离开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支撑,城市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营城市也就无从谈起。本文以嘉峪关市为例来论述中小城市城市化中的产业支撑问题,以期对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嘉峪关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嘉峪关市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下辖五一、新华、前进、胜利、建设、镜铁山矿区6个街道办事处,峪泉、文殊、新城三个镇。全市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20.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5万人。按居住地分城市人口18.95万人,农村人口2.0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5‰,较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城市化率90.33%。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现价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9亿元,比上年增长8.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8.28亿元,比上年增长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GDP达到69415元(折合10163美元),增长17.27%。嘉峪关市经济质量较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嘉峪关是以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雄关”一嘉峪关命名的工业旅游城市,也是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所在地,故又被称为“戈壁钢城”,并因此而享誉中外。
  
  二、嘉峪关市三大产业的经济结构分析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工业为主导、商贸旅游业为支柱、城郊型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2.65:72.52:24.83调整为2008年的1.18:82.09:16.7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9.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8.1%。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88.04%上升为2008年的90.33%,上升2.29个百分点。2008年,嘉峪关市第一、二、三产业提供的各项税收之比为0.8521:14.79。
  
  (一)嘉峪关市第一产业的结构分析
  1.嘉峪关市第一产业基本情况
  嘉峪关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大、农村小,属城郊型农业,是城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全市农村有3镇、17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5500户2.02万人。乡村劳动力1.42万人,从业人员1.35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01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0.34万人。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9亿元,比上年增长8.54%。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18%。
  近年来,嘉峪关市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94万亩,比上年增加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48万亩,比上年增加0.36万亩。小麦播种面积为0.66万亩,比上年增加O,17万亩,增长34,69%;玉米播种面积0.6万亩,比上年减少0.03万亩,下降4.76%;油料面积0.43万亩,比上年增加0.11万亩,增长34.37%;瓜果面积0.24万亩,比上年增加0.103万亩,增长14.28%。蔬菜园艺播种面积为2.68万亩,下降4.63%;蔬菜及其他制种面积为0.55万亩,下降12.72%。全年粮食总产量7051.31吨,比上年增长12.19%。全年蔬菜产量达到164995.76吨。
  畜牧业发展平稳。2008年,全市大牲畜存栏0.4万头,增长8.1%;出栏0.05万头,增长25%。其中,牛存栏0.34万头;生猪存栏2.09万头,而能繁殖的母畜达到5400头,增长54.3%;生猪出栏2.18万头,增长1I.79%;羊存栏4.27万只,出栏1.96万只,增长9.5%;家禽存栏7.25万只,增长15.1%。奶类产量达到2896吨,禽蛋产量达到580吨,增长15.1%。
  农民纯收人大幅增加,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由于嘉峪关市洋葱及制种产业的拉动,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52元,比上年增长10.56%。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经历了总量由小到大,增幅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在总量上,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52元,比2002年年净增了2938元,增长83.6%,年均增长13.93%。
  2.嘉峪关市第一产业存在的问题   嘉峪关市农村经济结构中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反映出农村经济市场基础脆弱。目前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0%,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18%,从中不难看出嘉峪关市第一产业在总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过低。
  农业产业化及标准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是:第一,主要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质量标准化建设滞后、组织化程度低、加工工业不发达,其附加值率较低。
  涉农企业对农业生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低。农产品加工滞后,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二)嘉峪关市第二产业结构分析
  1.嘉峪关市第二产业现状
  嘉峪关市一个作为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08年嘉峪关市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09%。2008年嘉峪关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95.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1%。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5.28亿元。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嘉峪关市是中国西北最大的钢铁工业生产基地,目前已初步构成以冶金工业为主导,化工、电力、建材、机械、轻纺、食品工 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冶金工业以酒钢公司为龙头,已建成集采矿、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化学工业主要有焦炭90万吨,焦化副产品有煤焦油、煤沥青、工业萘、焦化苯等30余种;建材工业水泥40万吨,机制砖8000万块,耐火粘土两万吨等。另外,还有菱镁矿、芒硝矿、磷矿以及可供开采的铬、锰、萤石、冰沙石等矿藏,其储量可观,正待开发利用。工业是嘉峪关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8年,嘉峪关市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5.28亿元,是2003年的3.65倍,5年年均增速达到13%,成为嘉峪关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工业经济总量连年跨上新台阶,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在2003年突破30亿元的基础上,2004年嘉峪关市工业经济总量扩张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突破40亿元,增速达到29%,创历史最高;2005年和2006年相继突破60亿元和70亿元;2007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更是达到115.28亿元,再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71.25%提高到2008年的80%。
  建筑业在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建筑业的发展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近几年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嘉峪关市的建筑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优质住宅,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作用尤为显著。2007年全市各建筑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5%;房屋施工面积114.6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60.8%。
  2.嘉峪关市第二产业存在的问题
  工业结构单一,重工业重,轻工业轻。2002--2007年的6年中嘉峪关市年均增速达到17%,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强劲起飞。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在工业中重工业重,轻工业轻,重工业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99.3%,轻工业仅占0.7%。主要是以黑色金属和压延加工业为主,而资源开发转化能力弱,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低、高附加值产品少。这种单一的工业经济结构存在非常大的风险。
  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低。目前体现嘉峪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有酒钢机制公司、酒钢宏联自控公司、甘肃中核嘉华核设备制造公司等企业,以及龙泰、大友等生产部分装备制造零部件的企业,整体看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
  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竞争力不足。2008年嘉峪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42家,而大部分企业存在规模小,产品雷同,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如嘉峪关市铁合金企业、建材企业等是“遍地开花”,但大部分不能产生规模效应,整体竞争力不强,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做大做强的发展能力不足。嘉峪关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虽达到110家,但规模以上工业仅有17家,园区聚集效应不强,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生产要素市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是R&D经费投入过低,投资结构失调。近年来,虽然全市科技经费支出额逐年增加,但总量仍然不足。R&D经费占GDP比重也比较低。2007年嘉峪关市R&D经费占GDP比重为1.86%,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3%以上。二是企业自主创新人力资源匮乏。近两年人口虽然增加2万余人,但专业技术人员增长缓慢。2008年全市有专业技术人员1.37万人,与2005年持平。三是产学研合作亟待加强。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在全市高科技产品制造中,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真正自己能够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不多,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结构不合理。
  
  (三)嘉峪关市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1.嘉峪关市第三产业现状
  近年来,嘉峪关市大力推动现代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催生等多种举措,促进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向更高层次提升,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8.0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4.1亿元,年均增长33%(现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72%。从各大门类看,2008年嘉峪关市第三产业中总量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6.1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52%;其次是旅游业3.4亿元,占14.1%;第三是批发和零售业3.31亿元,占13.74%;第四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27亿元,占13.57%;第五是住宿餐饮业2.55亿元,占10.58%;第六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91亿元,占7.93%,其他3.51亿元,占14.56%。
  2.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除2003年外均低于GDP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已经从2002年24.8%缩小至2008年的16.72%,平均每年缩小1.35个百分点。目前嘉峪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能适应该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相比仍显很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都超过65%以上,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市的服务业比重也已超过60%,有的达到80%以上,而嘉峪关市却不足20%,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嘉峪关市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导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比重小。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全市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明显偏高。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6%,明显偏低。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发展差距更大,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这些行业的相对滞后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化程度均形成不同程度的障碍。社区服务、旅游、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虽有较快发展,但还未达到其在第三产业中的应有比重。
  服务领域小,服务水平低。嘉峪关市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内部的经营机制、运营方式落后,传统的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生活服务及交通运输业设施滞后,规模不大,链条不长,运营机制不灵活,运营方式陈旧,经营领域狭窄。信息服务,房地产中介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广告业、智力策划等新兴的第三产业,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产业化程度不高,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大,
  
  三、嘉峪关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嘉峪关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型产业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抑制其他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果这种倾向未得以及时调整,地方优势产业不能适 时跟进,若地区资源枯竭和市场需求变化,极易产生城市经济的结构性衰退。近年来随着酒钢的快速发展壮大,带动了全市工业生产的强劲增长,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65:72.52:24,83调整到2008年的1.18:82.09:16.73。一、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降低,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工业的支柱地位更加突出。2008年,嘉峪关市第一、二、三产业提供的各项税收之比为0:85.21:14.79。由此可见嘉峪关市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根据以上对嘉峪关市三大产业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相对薄弱,是嘉峪关这个“因企设市”的工业城市所具有的产业结构特点。这种产业结构在给嘉峪关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及隐患。第三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创税能力最强的产业,由于嘉峪关市是典型的工矿城市,先有企业后有城市,导致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嘉峪关市三产比重为16,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因此,要使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并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改进目前的产业结构,具体对策如下:
  1.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2008年,嘉峪关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9亿元,现价增长速度达到18.2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8%,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低。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通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效益水平有一个较大提高。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向非农产业要收入。突出产业园区带动,使园区建设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坚持以产业聚集项目、以项目推动园区建设、以园区扩大经济规模的发展之路,使产业园区成为拓展城市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凝聚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一批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重点围绕做强做大宏丰公司等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努力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全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重视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对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从嘉峪关市三大产业经济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比重为82.09%,而第二产业中98%是工业,因此,工业是影响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分析目前嘉峪关市工业结构,可以看出该市工业产业存在以下问题: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工业行业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能源使用效率低,产品能耗高等。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嘉峪关市在继续坚持“工业强市”的同时,依托酒钢公司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促进重点行业的优化升级,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长产品生产链条,下决心深挖具有市场潜力、技术实力的企业产品深度,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例如嘉峪关市紫轩葡萄酒有限公司的建成生产已成为该市工业结构调整的很好范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注意经济效益的提高,将经济效益和结构调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推动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实现经济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今后,必须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产业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力度,切实落实节能降耗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
  嘉峪关市经济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赖性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能源消耗将在较长时期保持较高水平。2008年,嘉峪关市万元GDP能耗、万元电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深层次分析,一是重工业过“重”。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8.91%,而重工业“单位产出能耗”往往是轻工业的4倍。二是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6.73%。按嘉峪关市出台的节能减排综合方案,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6.71吨标准煤下降到5,37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万元生产总值电耗由2005年的4300千瓦时下降到3440千瓦时以下,降低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8.8吨标准煤下降到7.04吨标准煤,降低20%。但仍远远高于国家1.206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其单位GDP电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今后嘉峪关市应在土地、资本、环境、能源等方面,走节约型、内涵型发展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改善生产工艺,减少“三废”排放,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抓好现有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同时,特别对新建的高耗能项目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节能降耗不降反升的情况。在工业园区的发展上,要把高科技园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在招商引资方面要有意识地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逐步带动嘉峪关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改造传统行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达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建立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嘉峪关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截至2008年末,嘉峪关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由2002年的8.0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4.1亿元,年均增长33,2%(现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73%。但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呈下降趋势。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依旧占据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提供的税收也占到三产税收的60%以上。第三产业中高产值的旅游、信息服务、软件开发等新兴服务业较为落后。因此要改变轻视服务业发展的传统观念,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大力发展需求潜力大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目前,嘉峪关市服务业中传统行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必须顺应社会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在巩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交通运输、商贸等服务业的档次,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社区服务等现代服 务业,打造大型服务企业和名牌服务企业,开发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产业,扩大服务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同时,要优先发展便民服务业。未来几年,要围绕便民服务,加快促进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维修服务、社区安保、养老托幼、婚丧服务、废品回收等便民服务业的发展,把社区服务业建成城市重要的产业部门和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行业。
  5.积极培育文化体育事业,把文化体育事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业
  充分利用嘉峪关市现有的文化、体育资源,把文化和体育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把文化体育产业培植成嘉峪关市新的特色产业。并且把文化体育事业和旅游业结合,利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加大对嘉峪关市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观光者,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充分发掘嘉峪关市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潜力,进一步体现西部特色和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构筑特色旅游。今后应在景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在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及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规模销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旅游网点布局。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嘉峪关关城旅游景区为龙头,以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浅石刻岩画、魏晋墓地下画廊、“七一”冰川、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酒钢工业旅游和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等为重要补充的旅游网格局。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强化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会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的比重,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整合旅游线路,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形成嘉峪关旅游产品品牌。同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把发展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全面、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努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增值和可持续利用,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嘉峪关市的支柱产业。从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就目前嘉峪关市的资源、工业基础和产业格局看,今后嘉峪关市要以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在坚持“工业强市”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实施区域特色经济战略,积极发展冶金工业、特色旅游、商品集散市场三大支柱产业,形成大开发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三大产业快速提升,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城市化带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发展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基地”型经济,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发挥人口少、工业基础好、旅游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减负增效,不断壮大酒钢集团;以特色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以市场建设繁荣商品经济;加强与东部地区经济合作,互惠互利,拓展嘉峪关市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走节约型、内涵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嘉峪关市统汁局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08).
  [2]甘肃省嘉峪关市统计局,嘉峪关市统计年鉴,(2009)
  [3]乇玉梅嘉峪关市“工业强市”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09,(11)
  [4]张杰辉,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06),
  [5]高峰,孙成权,张志强,张健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4)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呈现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目前关于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拟构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可为甘肃省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湖南R&D资源配置的现状,然后从省际比较的视角,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湖南R&D资源配置在中部地区和全国的水平,从而显示了湖南在这方面与中部发达省份和全国其他发达省份的差距。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给出了优化湖南R&D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R&D;资源配置;优化;省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1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36
期刊
内容提要:目前,针对企业资金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资金的循环过程与企业的融资对策上,基于供应链的资金约束问题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还较为缺乏。本文结合现令信贷资源紧缩现状,从供应链融资管理的视角上对企业资金约束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以浓缩果汁行业为例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证,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供应链;资金约束;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内容提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的支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遵循着农业可能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及世界的经济形势,通过构造抽象的生产函数,运用增长因素分析法和边际收益法剖析了2000-2007年中国26个省际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出的关系,发现不同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农不同的边际收益,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十二五”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对
期刊
内容提要:后危机时期,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依托资源优势,“-t--~',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近年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承载力较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鄂尔多斯市应抓住后危机时期全球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
期刊
内容提要:粮食的生产与流通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我们属于世界上突发事件较为密集国家之一,粮食应急物流是救灾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为使突发事件的损失或影响最小化,增强政府和社会的应对能力,构建符合实情的粮食应急物流网络系统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空间结构、技术路线、评价体系、保障过程、决策优化等方面对河南省粮食应急物流网络规划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建设所采取的实施方案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内容提要:依据网站影响力理论、效用最大化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网络银行客户的视角系统地对影响网络银行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建立了包括有用性、易用性、安全性、知名性、服务质量五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的网络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量化。之后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七家网络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网络银行;竞争力;网站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F830 
期刊
内容提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新疆1970--2007年的样本数据,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之上,采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农业现代
期刊
内容提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成果转化量的不断攀升,如何减-少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争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得到较高评价的科技含量价值,从而有效将科技成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是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科技成果在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科技成果特点,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评价的争议和矛盾,认为,充分认识和重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采
期刊
内容提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及支撑其运作的动力要素是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依据组织力的采源,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划分为自组织动力机制和他组织动力机制,并分别归纳总结了相应的动力机制支撑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作用机理模型。依据上述分析,本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性考察。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