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hinr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道德的情感体验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真实、丰富、理性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情感体验的动力作用才能在学生思想品质培养中更好地等到发挥。
  【关键词】 情感;真实;丰富
  
  道德的情感体验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体验要真实
  情感是内心体验,这种体验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否则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甚至是错误的道德认识,学生不断完善和丰富的道德认知在指导自己道德行为时会出现偏差,这是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相悖反的,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
  (一)要培养学生的需要。我们知道道德情感的培养,实质就是道德需要的培养,这种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心理需要等。如在涉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学中,教师可大量例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例来说明一个人过分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会导致精神需要的贫乏和空虚,甚至堕落犯罪,从而在学生认知中产生节制需要、合理需要的内心体验;又如“认识自我”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教师可通过“我心中的我是什么样?”“我的烦恼”“我还想知道我什么?”等活动来不断强化这种需要,从而正确分析评价自我,找出前进的方向,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要在实践中体验。来自实践中的体验是最真实的和持久的,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的讲解往往显得苍白,学生的情感体验烙印也是浅溥的,甚至是虚拟的,在道德认知结构中不能得到加固,难以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
  二、情感体验要丰富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结构上讲是综合性的,从内容上看是非常丰富的,如是非感、责任感、义务感、羞耻感、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有道德的个性”,即使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可见,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一)课前要认真准备,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素材。就课说课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大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比较单一,就此教学难以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课前准备和选取与教学相关的现实素材是十分必要的,如“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的教学,教师在课前了解和收集所任班异性学生间交往的状况及异性学生间普遍存在的交往现象,教学时立足教材,依据材料逐一剖析,让学生体验怎么样的异性交往是积极的、健康的?怎样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怎样的异性交往才是真正的友谊?如何处理和调整好异性交往中的一些心态?
  (二)教学中多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直觉性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是由具体情境引起,具有迅速定向、诱发、熏陶作用,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使学生突然产生丰富的、直觉的反应,如不安感、羞耻感、责任感、荣誉感等,这种反应是学生过去道德认识和道德经验的直觉反应,如在进行“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的教学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共同创设父母与子女交流沟通、教育、关心的各种情境,在情境中学生可能由于过去对父母管教的错误认识而产生不安感、愧疚感,也可能因为自己与父母和谐相处而产生幸福感,这种情感体验能纠正先前偏差的道德认识或强化某种道德认识,对形成正确的道德感起着助推作用。
  (三)教学时要“动之以情”,要注意道德情感的感染,使道德观念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如教师在讲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行为事迹时,应以高兴的情感使用称赞、欣赏的词句,使学生产生荣誉、向往、羡慕的体验;在讲不讲秩序、不遵守规则的事例时,应以厌恶的情感使用指斥、责备的词句,使学生产生羞耻、鄙视、不满的体验,通过丰富情感体验的积累培养和改变学生的道德感。
  (一)要激发学生形象性的情感体验。直觉性的情感体验短暂而不持久,不易形成稳定的的道德情感,也许时过境迁,当时产生的体验消失殆尽;形象性的情感体验是认知或想象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认识、想象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受到某种形象的道德范例的启迪与感染,引起共鸣,从而领会到其中深刻的道德含义,“形易感人”、“以形育人”,榜样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在情感的体验中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道德感。
  (二)要培养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把道德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规范有较深刻认识的情感体验,具有清晰的意识性、明确的自觉性、较强的论理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追求的理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是与一个人的信念、理想紧密联系着的,当然,这种情感体验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需要长期、持久的培育过程,需要各学科的综合培育,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场所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培育,只有这样,情感体验的动力作用才能在学生思想品质培养中更好地等到发挥。
  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道德教育过程在《论语.雍也》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也指出,如果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这些观点都是在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注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其他文献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试就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合理运用进行探讨,以得出基本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
期刊
新课标的精神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关怀什么?关怀一切学生,关怀学生的一切。而后者尤其应体现为关怀学生拥有终身求知与生存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倾注人文关怀呢?就此我做了初步的思考与尝试:  一、遵循学生求知认知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1、写作前的身体与构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撞击灵感的火花。  传统教学中的此环节基本处于“无为而作”、
期刊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  【关键词】 诵读教学;语言能力;范读    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期刊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  【关键词】 朗读;语文;关键作用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胸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心理上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课堂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人文性
期刊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不能把一个句子、一段话、一篇文章朗读好,这至关重要。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意思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能让人入情、入境、动容,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如同身上受,从而能准确地领悟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
期刊
文学鉴赏就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鉴赏,应遵循:感受——理解、感悟——品味、评价的步骤来开展教学。  一、感受  感受是鉴赏诗歌的开始,诗歌语言的符号性决定了对它的鉴赏活动要从视觉、知觉开始。托尔斯泰说:“艺术活动就是建立在人们能够受别人感情的感染这一基础上的。”文学鉴赏重在以
期刊
一、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一点,下面就谈谈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必须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再现—探索—创新。再现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再现能力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良好的再现能力是不能很好创新的。所以对学生再现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期刊
新课标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弘扬的是“人文精神”。那么,作为万科之母的语文在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呢?本文拟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两方面来浅论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立足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