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造与重新建构。因此,构建新课堂,创立新课堂文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尤其是课堂改革的关键。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教师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中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音乐的奥秘,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进而享受音乐。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学手段;音乐鉴赏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27-1
一、师生互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面对小学生这样的群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虽然有了一定的见解,但是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对于新鲜事物盲目崇拜。这样,陈旧的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枷锁”,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老师应该走下讲台,与学生走在一起,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至此让学生与音乐亲密接触。
例如,鼓乐对于学生来说似熟非熟,学生对于它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鼓的形状和基本敲打鼓皮的声音,对中国鼓的内涵并不了解。教科书的曲子虽然经典,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过深,照搬书上的内容上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课堂沉闷的状况。要让学生对此了解,又要感兴趣,只有让他们参与其中来。课前,我利用08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作为导入,那铿锵有力的鼓声,整齐划一的动作,这种气势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生正沉浸在震撼的鼓乐中时介绍鼓的种类,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用实物的展示来抓住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乐器,并且可以尝试演奏。
正式教学之前,让学生自我发挥、创作,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硬向输入”,而是学生在对乐器产生兴趣时自主地接受,然后再来讲解鼓的相关知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作品创作时,分组进行,强调合作,因为只有在合作中可以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努力。在每个组完成后按照每组的实际情况,以鼓励的口吻进行讲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习。
二、数字教学,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视觉听觉相结合,更直接地感受音乐,这种教学的优势是将学生的听、视觉等器官积极地调动起来,使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高。例如在介绍音乐家或是音乐作品时,教师也不会乏味地读有关资料,而是能够跟贴近地把握所要传递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上课,可以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同学们在欣赏着老师做的精美课件同时,也更容易投入到各项音乐活动中。例如上《非洲歌舞音乐》这堂课的时候,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开始上课时,背景播放动画片《狮子王》的主题音乐,配上大量精美的非洲风景、人物、活动、乐器、舞蹈等图片,使学生在听的同时,在视觉上走向非洲。然后欣赏课本内容,学生参与活动,节奏练习中,将节奏型课件上展出,反复播放,让学生更快接受,并且可以表演。拓展时介绍非洲舞蹈,观看当地的本土舞蹈,在舞蹈中对于非洲进一步了解。最后展示非洲现在的音乐舞蹈,了解它的音乐舞蹈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数字化教学让学生了解非洲文化,让学生真正“走进非洲”。
然而在此不得不强调,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现代化的教学中只是起了一个辅助的作用,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因为再好的课件也是需要教师的主导,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发挥课堂的实际作用。过于追求多媒体的效果,滥用媒体素材,过多地添加动画效果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能抓住重点,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学科渗透,拓展音乐学习视野
在课改的大前提下,小学音乐鉴赏的课本也在不断地完善,翻开书本你会发现,内容非常丰富,客观的说也非常难。对于被流行音乐影响的这一代,学习这些离他们生活圈子比较远的知识就更难了。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走出去,拓展思维。比如在上《文人情致》这堂课的时候,一开始就被难住了,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平时在生活中就很少看见这种乐器的出现,甚至在电视节目中,往往背景中放的是古琴音乐,可是屏幕上却显示的是古筝在演奏,这样就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对于古琴更陌生。“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故事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语文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勾起学生对古琴这种乐器的兴趣,从而开展教学。
音乐教学环境的不理想,导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方向。课改以后的教材,较多的是学生活动,对于小学教学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处于青春期的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处于刚刚萌芽发育的阶段,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个时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音乐鉴赏主要是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建立起对音乐与人生的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环境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结合现行教材对学生进行以欣赏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拓展音乐视野。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史宁中,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4]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3).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学手段;音乐鉴赏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27-1
一、师生互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面对小学生这样的群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虽然有了一定的见解,但是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对于新鲜事物盲目崇拜。这样,陈旧的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枷锁”,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老师应该走下讲台,与学生走在一起,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至此让学生与音乐亲密接触。
例如,鼓乐对于学生来说似熟非熟,学生对于它的了解可能只停留在鼓的形状和基本敲打鼓皮的声音,对中国鼓的内涵并不了解。教科书的曲子虽然经典,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过深,照搬书上的内容上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课堂沉闷的状况。要让学生对此了解,又要感兴趣,只有让他们参与其中来。课前,我利用08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作为导入,那铿锵有力的鼓声,整齐划一的动作,这种气势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生正沉浸在震撼的鼓乐中时介绍鼓的种类,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用实物的展示来抓住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乐器,并且可以尝试演奏。
正式教学之前,让学生自我发挥、创作,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硬向输入”,而是学生在对乐器产生兴趣时自主地接受,然后再来讲解鼓的相关知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作品创作时,分组进行,强调合作,因为只有在合作中可以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努力。在每个组完成后按照每组的实际情况,以鼓励的口吻进行讲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习。
二、数字教学,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视觉听觉相结合,更直接地感受音乐,这种教学的优势是将学生的听、视觉等器官积极地调动起来,使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高。例如在介绍音乐家或是音乐作品时,教师也不会乏味地读有关资料,而是能够跟贴近地把握所要传递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上课,可以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同学们在欣赏着老师做的精美课件同时,也更容易投入到各项音乐活动中。例如上《非洲歌舞音乐》这堂课的时候,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开始上课时,背景播放动画片《狮子王》的主题音乐,配上大量精美的非洲风景、人物、活动、乐器、舞蹈等图片,使学生在听的同时,在视觉上走向非洲。然后欣赏课本内容,学生参与活动,节奏练习中,将节奏型课件上展出,反复播放,让学生更快接受,并且可以表演。拓展时介绍非洲舞蹈,观看当地的本土舞蹈,在舞蹈中对于非洲进一步了解。最后展示非洲现在的音乐舞蹈,了解它的音乐舞蹈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数字化教学让学生了解非洲文化,让学生真正“走进非洲”。
然而在此不得不强调,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现代化的教学中只是起了一个辅助的作用,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技术,因为再好的课件也是需要教师的主导,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发挥课堂的实际作用。过于追求多媒体的效果,滥用媒体素材,过多地添加动画效果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能抓住重点,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学科渗透,拓展音乐学习视野
在课改的大前提下,小学音乐鉴赏的课本也在不断地完善,翻开书本你会发现,内容非常丰富,客观的说也非常难。对于被流行音乐影响的这一代,学习这些离他们生活圈子比较远的知识就更难了。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走出去,拓展思维。比如在上《文人情致》这堂课的时候,一开始就被难住了,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平时在生活中就很少看见这种乐器的出现,甚至在电视节目中,往往背景中放的是古琴音乐,可是屏幕上却显示的是古筝在演奏,这样就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对于古琴更陌生。“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故事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语文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勾起学生对古琴这种乐器的兴趣,从而开展教学。
音乐教学环境的不理想,导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方向。课改以后的教材,较多的是学生活动,对于小学教学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处于青春期的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处于刚刚萌芽发育的阶段,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个时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音乐鉴赏主要是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建立起对音乐与人生的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环境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结合现行教材对学生进行以欣赏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拓展音乐视野。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史宁中,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4]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