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的绰尔篇章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ong1973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保煜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大兴安岭是一本厚厚的书……一本厚厚的永远写不完的大书……”
  然而,我的文笔拙劣,只言片语地写过大兴安岭,但更多的是我用一生阅读这本厚厚的书,因为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大兴安岭人,喜欢这本大书的厚重。
  因为与大兴安岭的山山水水有因有缘,我几乎从幼年时代开始就在这美丽的山水间云游。几十年过去了,我几乎走遍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山村、小镇、林场、林业局,曾经在密林深处砍伐过树木,曾经走进大山走亲访友把酒聊天,曾经去参加笔会,以文会友,也曾经结伴自驾穿越大兴安岭。但我更多的是喜欢坐上火车去看大岭的春夏秋冬。
  踏遍大岭人已老,回眸青山几多晓。那过往的胶片上,影像支离破碎,模糊如烟。大脑中的烙印就是那连绵不断的山脉,夏绿、秋黄、冬白;森林中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林;山野中芍药花、萱草、百合、金莲花;形态几乎都一样的河流。脑海中仅仅是一幅泼墨的山水画。
  读了霍保煜先生的诗句:“我们读你,悟你,懂你……”顿生感悟,原来我这几十年是在浏览大兴安岭这本厚厚的书,走马观花看山林,拙笔信手写美景,缺少的是“悟”和“懂”。
  无论怎么说,这本书还是要读下去的,只是要多点“悟”和“懂”。
  一个机会让我又一次认真阅读了大兴安岭的“绰尔”篇章。
  2018年的大年初六,市摄影家协会的朋友让我帮忙去为一位80岁老人的寿庆录像。寿宴结束后,老人的儿子恳求我到夏季的时候去绰尔林区为老人拍一部纪录片。
  原来,老人的老家是山东省冠县农村的,他1958年来到六十二当上了林业工人,在林区工作了大半辈子。五六年前,林区生态移民他迁到牙克石居住。住惯了木刻楞,让他住楼房,总是不适应。所以老人决定和老伴回山东老家安度晚年,落叶归根嘛!老人对我说:“我在六十二过了五十多年,生儿育女,养家糊口,是林业给了我一碗饭吃,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回到老家,再想回来不是一件容易事。给我录一段像,想的时候,就看看录像。也给儿子,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儿子的儿子留下我的影像。多少年以后,让我的重孙子、重重孙子,看看我长的是什么模样。”老人说完这话后,哈哈大笑起来。
  我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为了“悟”和“懂”这片森林,我提前查阅了绰尔林区的相关资料,把我曾经几次去过绰尔林区用大脑录制的“胶片”回放了多次,来增强我对这里山水人文的了解。
  2018年入夏后,老天爷很勤快,时不时地大雨小雨泼洒一阵,农民高兴,我也高兴。雨水丰沛,河流欢快,植物茂盛,大兴安岭会变得更加活力四射,山水飘渺,千娇百媚,是云游大兴安岭的最佳时机。
  天气预报说,6月28日牙克石市多云转晴。早早的,我们一行五人一辆车,由老人的儿子开车上了路。从牙克石西立交桥南行,进入301国道,行至南博河转上绥满高速公路,在博克图下高速转公路行驶大约二十里就到达了沟口,铁路从这里开始往西南直达塔尔气,全程一百二十五公里,被称之为博林线或博林铁路或绰尔林区。好多年以前,在山东、河北等地我邂逅过曾经在这里做劳工的老林业工人,提起这些名称,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当时,他们把这条山坳称作博克图西南沟。
  说到博林铁路,就不能不提到中东铁路。
  博林铁路的修筑与沙俄、日本对大兴安岭森林的掠夺直接相关。
  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不仅允许沙俄在我国东北修筑东清铁路,而且还允许沙俄经营森林采伐工业。1919年沙俄资本家格罗博斯在绰尔河上游成立了东方木材公司,采伐绰尔河西侧、大兴安岭主脉附近森林。其代理人为奥金果夫,1925年起从中东铁路火燎沟(现沟口站)向博克图西南沟修建铁路。这条铁路即是后来的博林线。
  从沟口开始,我们的车顺着山坳沿着铁路线向西南行驶。
  二十二到了。老人说。
  1928年铁路铺轨到这里。有意思的是这个山村有三个名字。车站叫忠工屯,公里数叫二十二;这里有个村庄叫二道河子村,是1992年由原二十二生产大队重组而来的;还有一个林场,叫二道河子林場。1969年沈阳军区成立守备五师,部队代号81672,师部设在博克图,守备十四团就曾驻守忠工屯。
  至今,生活在绰尔林区或迁到外地的老人们,依然用铁路“公里”数来称呼地名,二十二、四十二……一二五等等,他们从来不附加“公里”这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这让许多进入林区的外地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看来,绰尔林区的地名是先有铁路公里数,后有站名和镇、林场、林业局的名称。
  我们下了车。
  我拍视频,朋友拍图片。
  老人、老人的老伴、老人的儿子说笑着,在草地的山花间,在落叶松的林间,在油菜田、麦田的阡陌上,走着跑着唱着,不时地摆摆造型,好不欢快。
  我们上车继续前行,老人嘱咐我一定要在录像中写上这是“二十二”。
  车经由三十三,这里曾经设有铁路工区,再往前走就是四十二了,也就是石门子站。1929年铁路铺设到四十六,1930年到五十二,名曰山泉工区。
  这个区间在大兴安岭的主山脉上,42.5‰的坡度,也是类似京张线的人字形坡道,由于坡道长,机车牵引困难。列车由人字形铁路的一侧牵引至42公里尽头后,采取后部顶推的运行方式运行至46公里转头后,再改为牵引方式运行。因此,这段铁路被称为——中国最陡铁路。
  我们在石门子站不远的公路上停下车,开始往最高的山上攀爬。
  我已经说过,我喜欢坐上火车去看大岭的春夏秋冬。三年前,我在牙克石7:50坐上火车到达石门子站的时间是11:37;17:16从石门子上车返回牙克石。我在这里足足游玩了5个小时。这次,我已经是第二次在这里攀登山顶了。
  站在高山之巅远眺,铁路继续往西延伸,大兴安岭那浩瀚的林海、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河流沼泽在阳光的亲吻下闪着银光,满眼的云雾升腾缭绕犹如仙境,森林草甸编织出绿色的唯美画卷,大兴安岭的大美一览无余。   老人指着山下说:南边有个黑瞎子沟,北面有个万米沟,绰尔河就在这里发源。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六十二。北面山脚下的民居一字排列,民居南一百米是铁道线,再往南就是绰尔河和广阔的湿地。我们从东自绰尔站的位置开始,可惜门额上带有“绰尔”的站房几年前已经拆除了,我们没有能够记录下来。向西三四百米的地方就是老人居住了五十多年的木刻楞。虽然房子有点东倒西歪,但仍然可以居住。老人迁居牙克石后,他的小儿子就一直居住在这个房子里。三四年前,“十个全覆盖”扒掉这些老房子,给他们在车站的位置建造了新的砖瓦房。老儿子一家搬进了新居。再往西的那些老房子都扒掉了,我几年前来过这里,曾经和这里的人们讲,这些木刻楞老房子不该扒,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这些老房子里有故事。但还是都被扒掉了,好在那次来我用相机把这些老房子都记录了下来。庆幸的是老人在1958年建造的木刻楞留了下来,这几年老人夏季常回来,享受这里的山水草原,享受这里新鲜的空气。他每次回来,都不去住儿子的砖瓦房而是住在老房子里。
  我们顺着民居前的马路,一路西行,上了乌奴耳至绰源的公路南行就看见了育林林场场部的小楼,现在叫育林管护站。然后往北是彩瓦红砖的工人新村,再往北就是日本关东军的零式战斗机机场和18座飞机窝。因为我们都来过这里,没有仔细赏景,只是匆匆拍照,很快就结束了行程。
  回到老房子,老人的小儿子已经准备好了酒席。老人尽管已是耄耋之龄,却依然保留着喝“大老散”抽“蛤蟆头”的嗜好。半杯白酒下肚,他来了兴致,为我们讲述他的阅历和绰尔林区的历史过往及传说。
  沙俄东方木材公司在六十二设立“干多罗”柜房,也就是作业所,招募了中国人做大柜、二柜及大小把头,招收了一千多名林业工人,还豢养了四十多名白俄监工,在六十二一带展开了“拔大毛”“剃光头”掠夺式采伐。仅一年的时间,“干多罗”四周的山场就变成了秃山荒岭了。
  1932年日本侵入大兴安岭林区后,日本人占领这里的山场,成立了“满鲜公司”并接管了东方木材公司,继续修筑铁路,1935年修到六十二公里。
  1935年前后,日本退役军官看到绰尔林区茂盛的原始森林有利可图,垂涎欲滴,乘机而入。很快绰尔河两岸就出现了大东洋行、常维珠、东华龙、兴亚等木材公司。他们分割山场,大肆掠夺森林资源。
  随着对森林的掠夺,修筑的铁路也在不断地延伸。1937年铺设到七十四公里,1939年铺设到八十公里,1940年至1945年路基逐步延伸到八十四公里、九十七公里和一百一十二公里。日本投降后终止修筑。
  这个期间,六十二是日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着约一百五十余户人家,八百多口人。居民主要是铁路和林业采伐工人及其家属以及三十余户苏联侨民。因为掠夺的需要,以六十二为中心辐射四周,还设立了伪政府、警察特务机关,驻扎着大批日伪军警,用于管理成百上千的劳工;同时还开设了大烟馆,有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妓女的妓院及赌局、药房、磨坊、餐馆等场所。
  老人讲,1958年他来到六十二的时候,这里仍然叫干多罗林场。绰尔河两岸的森林已经采光,留下的都是齐胸高的树墩子,那是因为过去采伐都用两人拉的大肚子锯,无法降低拉锯的高度。老人还讲,那片扒掉的老房子就有当时的妓院、烟馆……
  日本投降后,绰尔林区匪患猖獗。当时,绰尔林区出现四股较大的土匪武装。报字号“走之交”的吴铁生股匪、马文凯股匪、张大砍股匪,同时还有从布特哈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等地流窜来的流动匪队,给绰尔林区老百姓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西满护路军六团进驻博克图后,由团长王增生、政委杨春晖、副政委席肇富率三连驻绰尔地区开始剿匪。另抽调30名工人组成人民武装自卫队。
  原六团三连改编为五连,连长裴金峰就是一位被绰尔人民传颂的人物。1947年6月18日,六团责成驻守在六十二的五连围剿马文凯股匪。这股土匪自1946年3月即活动在绰尔林区,大肆抢夺,为害甚重。围剿战斗在绰尔铁路第一支线打响。在追歼中,五连连长裴金峰英勇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六团调部队进山围剿,在97公里将马匪活捉,土匪大部就歼。
  裴金峰烈士追悼会在六十二举行。
  裴金峰,原籍河北省肃宁县,1939年参加革命,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人和善,谦虚谨慎,乐于助人。他不仅肩负着保卫铁路和剿匪的重任,而且还要发动群众,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的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裴金峰牺牲后,当地群众一致要求在六十二为他开追悼会,并请求为他赶制一口“大四五六”的好棺材,以表达群众的一份心意。当地工会和农会完全支持群众的意愿,选择了上好木材,召集了能工巧匠,夜以继日地赶制了棺材,同时扎了一副四十五抬杠架。裴连长牺牲的第四天午后,民众为裴金峰举行了追悼会。之后,裴金峰的灵柩被抬上火车,由驻军两个班的战士护送到博克图安葬。
  如今,我们去博克图,距离车站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博克图烈士纪念碑,青铜铭牌上可以看到裴金峰的名字。
  酒足饭饱后,我们继续赶路。我们进入了七十四、七十六,也就是绰河源镇。1996年设绰源镇,2010年更名绰河源镇。这里过去也叫“北千里”,是绰源林业局局址所在地。
  老人特意來到小镇的“太阳星广场”拍照。这里陈列着一整棵大木头,上面摆放着大斧子、大肚子锯、歪把子锯、油锯和卡钩。这一组实物的陈列,诉说着俄日掠夺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和大兴安岭林区开发的历史进程。
  八十,过去叫“千里”,现在仍然叫梨子山,归属于绰河源镇,八十年代因铁矿曾设镇,红火了一阵子。
  八十四,过去叫“南千里”,因乌丹河流经这里汇入绰尔河,因此这里也叫“乌丹河”。除此外,在俄日到解放后一段时间里,这里曾有俄罗斯人定居的自然村屯,因此人们也称这里为“毛子屯”。
  九十七,苏格河在这里汇入绰尔河,因此也叫“苏格河”。1957年喜桂图旗设博林区,建博林镇;1958年绰尔林业局在这里成立,博林镇改名绰尔镇。
  一百一十二,曾设狼峰站,这里有一个林场和一个生产队。
  1947年从一百一十二到一百二十五的铁路铺设完成。
  最后一站,我们到达一百二十五。过去这里设有塔尔气经营所,车站名为松岭。
  1964年绰尔林业局局址迁到这里,1984年建塔尔气镇。后因站名与黑龙江大兴安岭松岭站名相同,给乘车和邮递带来不少麻烦,改为“塔尔气站”。
  我们的行程结束了,我们的拍摄任务也完成了。车返回到六十二,在绰乌公路的山口,老人下了车,环顾四周,看了许久许久。我想,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定充满感情,他是向这里的山山水水做最后的诀别。
  车沿着当年日本关东军修筑的简易公路向乌奴耳奔驰。一路的颠簸劳顿,老人累了,倚在靠背上打着鼾睡着了。我想,他一定进入了梦乡,那是一个人生的梦、一个绿色的梦……
  此时,我的感觉依然是云游在蓝天、白云、山峦、森林、河流、湿地、草原之间的美景之中。继而我的脑海中又开始重播大兴安岭昔日的胶片。现在,已经听不到山场上“顺山倒”的喊山号子和贮木场“哈腰挂啊,掌腰起啊”的抬木号子声了;也看不到那堆得高高的木材垛了;早期那些板夹泥、木刻楞民居已经被高楼、彩瓦大砖房所替代;人工抚育的森林已经布满山峦,遭受砍伐的森林遗迹已经荡然无存。是的,人类为了生存可以破坏一切,同样为了生存也可以创造一切。大兴安岭林区已经进入生态恢复期,会越来越好,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造的伟大奇迹。
  大兴安岭涵盖了地理、历史、地质、气候、动植物、社会、民族宗教等等学科,是一本厚厚的书。我有自知之明,我永远也读不完这本大书……
其他文献
啊,故乡,故乡,又踏上了你幽深的林间小道。  晨光熹微中,我伫立在村口,旅游车、小轿车在眼前交错驶过。浓荫如冠的杨树林滞阻了双眼;昔日难遮风雨的“撮罗子”,换成整齐和谐的“木刻楞”,“木刻楞”又换成红砖瓦房,红砖瓦房又换成别具一格的北欧风格新居;晓风中传来乡亲们阵阵开怀的畅笑,飘来花草与松脂浓郁的芳香;迎出来了,迎出来了,是谁家的乌娜吉①,晨风掀动那绚丽的裙角……  黄昏,我漫步攀上驯鹿场。鹿背上
期刊
懒洋洋的日头在午后向西挪动着,天空无精打采地静止在那里,成团的云杂七乱八地堆积。  我和妹妹坐在院子里,地面有些潮湿,角落处生了墨绿色苔藓,或大或小的蚂蚁从这里经过,我们就这样沉默地拿砖块磨着砖粉,中间已经有了很深的凹陷,砖粉深红、细腻,染得整个手都通红,背对的黑漆木门插得紧紧的,大人不在的时候,时间总是漫长又沉闷。  一排房子沿着南山脚下,向上环山腰,伸进茂密的杨树林。有树的地方,人家就稀稀拉拉
期刊
我们沿着第一道沟塘子进山走了快两个小时了,不知道穿过了几片白桦林,几片松树林,几片混交林。雪地上早已不见行人痕迹,各种小动物的足迹却渐渐多了起来。  山林里很静,似乎连鸟儿的鸣叫都消失了。耳畔只有我们行走时咯吱咯吱踏雪的声音,和自己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这片林子似乎怎么也走不到尽头。白桦林里很清爽很明快,连同皑皑白雪,衬得树梢上的天空瓦蓝瓦蓝的,格外透彻干净。但与别处见到的不一样,这里常见到一种同
期刊
这里是你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最佳胜地;是你脱离城市喧闹、寻求清静的天然氧吧;是你体验户外生活,净化心灵的人间仙境!莫日格勒河如同一位美丽的少女藏在深闺之中,如果不是亲自见识莫日格勒河,你是无法想象这里到底有多美!在呼伦贝尔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范围内,有三千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有五百多个湖泊星羅棋布,还有号称亚洲第一的额尔古纳湿地、辉河自然保护区等,虽然每个景区都各有特点,但是,莫日格勒河无与伦比! 
期刊
一年仲秋季节,我从外地出差回林业局,突然得知老于师傅病故了,真遗憾未能亲自为他老人家送葬。  于师傅是我在林场二十多年的老邻居,他很平凡,很普通,以至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然而,他又极不平凡,极不普通,甚至应该永载史册。因为,他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一名早期创业者,是林业企业的一位奠基人,是数百名支援林区开发建設荣转革命军人的优秀代表。他虽然长眠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绵绵群山之中,只有那满山的苍松与
期刊
一直想拿起笔写篇纪念父亲的文章,可每每坐下来,伤感备至,情感难控,又无从下笔了。父亲,书写上就两个字,我却整整琢磨了八年。  八年前,父亲因突发脑出血,术后昏迷了十六天,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父亲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县,是爷爷奶奶的独苗儿。那时的三口之家,日子过得相当殷实。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突然间相继莫名其妙地去世。有关那段往事父亲很少提及,可能是不愿意触及内心的痛楚吧。但我长大后从史料和
期刊
还记得那年天蒙蒙亮,我带着棉帽子跟着父亲穿过那个熟悉的胡同,不知道自己是醒了还是睡着呢,天上的星星也好像还没醒来,都在眯着眼看着我。父亲在前头,步子很大,我好像两步才能赶得上他的一步。他好像看出来似的,故意走得慢些,路过那个狭窄的胡同时,他总是先过去再回头拿手电筒照着我,那家院子里的狗好像永远不会累,不论你是走过去,还是走回来,它总是不停地叫着……  父亲从车库把车倒出来,我用手比划着,当牵引钩和
期刊
“那只小鹿出现在河边,我屏住呼吸,在箭快要射出的时候,我想,肯定还有她母亲在后面……”熊爷的故事说了好多年,但每次都说不完,当他说出了前半句,已经有人把后半句在哄笑声中说了出来。“当然了,不止小鹿的母亲,还有熊爷爷也出来了。”  熊爷这个名字曾经很牛,但现在的熊爷一点都不牛,他已经是个七十岁的老头了,满脸皱纹,衣服破旧,走路的时候,瘸腿依靠着一个拐杖,就像是在风雨中摇摇晃晃的一艘小破船。他身上还散
期刊
我骄傲,我是根河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块辽阔的版图上  你就像鸡冠上佩戴的一朵小花  你为博大的中国增添了些许美丽的色彩  我骄傲,我是根河人  在无数的名山大川中  你就像一位与众不同的绅士  在17个民族的大融合中  你为额尔古纳河增添了华夏古老的文明  我骄傲,我是根河人  当你走在根河平静祥和的街巷  不时地可以看到不辞劳作的人群  朴实的商贩、工人,劳作的大众  这就是一副富有北方特色
期刊
思念  也许你一个不经意的目光  让我的心湖开启了梦一样的春晓  思念像一片疯长的水草  随着柔波甜蜜而忧愁地飘摇  心生出许多柔软的触角  臆想把朝霞般的梦境拥抱  轻轻触碰小心缠绕  我幽婉的歌可曾惹动你会心一笑  花影在如水的月色中轻摇  寂寥的咖啡飘起苦涩的味道  盼黎明给新一天带来更美的色彩  一任憧憬的蝶把夜舞成浪漫的仙岛  丝丝牵挂或许来自缘的根系  花的笑容可是你的心荡起的春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