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月亮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w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说过,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一个人的人生有可能在经历了三十年后会有这样凄凉的回忆,然而别的呢?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代,因为在那个时候有无数的新生事物和新鲜想法都被毫无阻挡地催生出来。很快就有人从北京来到当时的甘肃人民出版社,提出办一个有关飞碟杂志的想法。地处这样较边远、经济落后的地区,我们领导的思想并不“边缘”、并不“落后”。他们接受了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这个理念很快被复制成一个红色边框的杂志——《飞碟探索》的创刊号在1981年2月正式上市。从它的创刊号上众多的国内外贺词中我们不难发现,《飞碟探索》杂志的出现,不仅引起了国内一些知名学者、严肃科学家的注意,更引起了世界有关飞碟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
  《飞碟探索》的前十年是与社会的繁荣、发展同步前行的。那时,社会上洋溢着一种改革、创新、发展的工作学习氛围。人们崇尚科学,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似乎是希望在一夜之间把与世界脱轨的十年赶回来。《飞碟探索》趁着这股春风,印数也在不断增长,很快从最初的二三万份,发展到七八万份。
  在这段时间内,《飞碟探索》从洋文化起步,除了少量目击报告,以翻译文章居多,主要登载国外飞碟研究的方法、技术、领域和他们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些奇特的研究理论和个人经历深深吸引了当时的一大批爱好科学、有志科学探索的青年,使他们从一个狭小而封闭的理论空间中解脱出来,而把眼光转向一个更加广阔、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不少读者正是通过阅读我们的杂志,了解到许多有关天文、宇航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并逐渐对这些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以此为基础,选择了相关学科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20世纪90年代,随着编辑对不明现象的理解日益加深,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接受与普及,编辑部开始进一步探讨有关不明飞行物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随着作者队伍的成长和壮大(他们中的大多数正是中国的第一批UFO爱好者),杂志开始突破翻译文章的限制,尝试以中国UFO研究者自己的视角看待不明飞行物这个话题。在这一段时间内,杂志在内容上产生出有关中国历史上UFO现象的研究、中国当代典型UFO案例的分析等全新的讨论视角。《飞碟探索》正在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UFO研究之路。
  同时,《飞碟探索》编辑部开始策划它历史上的第一次改版。在这次改版中,增加了“遗址寻踪”、“绿色方舟”、“奇闻趣事”、“热点话题”等栏目,力图以深邃的目光看待人类的过去、发展、现在及未来,寻找人类发展的内在联系,人类与地球及自然的关系,以一种大视角的眼光来看待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人文的理念首次进入不明现象研究这样一个纯理论的话题之中。
  1995年第6期,《飞碟探索》的发行量历史性地达到35万册,在全国的科普和科技期刊中名列前茅。当时消息传到编辑部,大家欢欣鼓舞,放炮庆祝。 借着这股东风,1996年《飞碟探索》进行了第二次改版,在内容上进一步挖掘不明飞行物的广阔内涵,一方面把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纳入视野;另一方面展开横向的联系,将天文、宇航、生物、地质、历史等其他学科的内容纳入不明现象的研究,倡导一种广义的飞碟观,巩固不明现象研究的基础。《飞碟探索》正在日益成熟起来。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进入到一种高效、稳步的经济发展时期。以这种繁荣的经济状况为背景,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品位也日益提高,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多元化、人文化的媒体共享时期。
  面对新的挑战与问题,编辑部为自己确立了三个目标:一是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采取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路线,使不明现象的内涵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逐步建立和培育一种新型飞碟文化,把对不明飞行物的简单描述与对人的认识联系起来,使对星际文明和智能生命的研究具有人文的背景;二是将普及科学知识转变为使公众理解科学精神,让更多的人真正理解不明现象研究的文化意蕴,使不明现象的研究保持正确的方向并取得积极的成果;三是在观念上进行转变,使自己的职能从单纯的飞碟研究走向信息搜集、处理和服务,将所拥有的资源最大可能的信息化,使尽可能多的爱好者能够共享这些资源,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对不明现象的研究中。
  在这一段时间内,一件事情又大大影响了《飞碟探索》的前进和发展。大约在2002年左右,中国邮政开展了期刊发行市场改革,收回二渠道市场,重新规范发行市场。在这次意外的变化中,《飞碟探索》的印数二期之内掉了数万份,损失惨重。随后的几年中,中国邮政对二渠道发行市场的改革有所反复,每次变化都使得杂志的印数受到影响。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之下,《飞碟探索》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2006年第1期开始,《飞碟探索》正式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这是《飞碟探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刊工程。通过这次改刊,《飞碟探索》的封面、版式、内容、页码、用纸、价格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调整。作为一个科普期刊,《飞碟探索》进一步以“传播科学精神,体现科学的人文关怀”为己任,以“严谨生动,细微明白”为办刊宗旨,栏目上增加了“劫持疑踪”、“u档案”、“c档案”、“世界文明遗产巡礼”、“书刊选萃”、“四季星空”、“疯狂的游戏”、“媒体SCAN”、“猜图秀”等新栏目,一方面深化了对不明现象的研究与认识,另一方面又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联系,向公众介绍主流的科普知识,真正地关注人们感兴趣的、与现实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
其他文献
在2012年1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报告了开普勒任务搜寻系外行星的最新成绩;多行星恒星系统一口气多了11个,并确认了多达26颗行星!不但一举将银河系中的行星数量提高了2倍,同时也把有着多行星环绕的恒星系统的数量增加了3倍。这些有关恒星一行星系统的数据对了解行星如何形成将大有帮助。  综观这次公布的资料,这些行星半径大小的范围很广,从只有地球的1.5倍到比木星还大,而大小中等、半径介于地球和海王星
天文学家观察到一个原来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天文现象:一个巨大的星系团中正在形成新的恒星。  大多数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体。在很久以前,在孕育出它们所能形成的许多恒星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现在都是“呈现红色并已经死去了”。但从理论上来说,根据新的恒星所发出的蓝色光线,星系团的形成应该有一种处于冷却的状态。  这个被正式命名为SPT-CLJ2344-4243的星系团距离我们大约70亿光年。研究者根据它所
在1950年的一天,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在和别人讨论飞碟及外星人的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它们都在哪儿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更多的有关“费米悖论”的资料大家可以上向搜索。在我心中一直有两个疑问。第一,宇宙那么大,也看不出地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外星人的踪迹呢?第二,地球已经40余亿年了,生物年龄也有30余亿年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在人类之前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学科渗透与综合教学的能力,这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化学教师培养的更新更高要求。当前高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无论在知识覆盖和学时数上
当全球温度升高1℃的时候,非洲大陆冰雪荡然无存,北极熊、海象和环斑海豹,从地球的北端销声匿迹。温度升高2℃,从鲭鱼到须鲸淘汰出局,格陵兰冰原彻底消融,全球海平面升高2米。  升高3℃,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大部分会在大火中被烧毁,数千万或者几十亿难民会从干旱的亚热带地区迁移到中纬度地区。升高4℃,整个北冰洋冰帽也会消失,全球海平面会又提高5米,伦敦周边夏季气温将达45℃。升高5℃,两极均没有冰雪存在
恶性肿瘤晚期伴胸腔积液的患者,当大量胸腔积液挤压产生呼吸、循环障碍时,通过胸穿抽液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因胸水生长迅速且持续存在,需要反复抽液、胸腔内灌注化疗及使用脏壁
为了探索小行星带、木星、土星以及它们各自的卫星,同时为实施其他一系列太空探测任务,1972年和1973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分别发射了“先锋10”号和“先锋11”号宇宙飞船。  上述任务在这两艘飞船升空几年后就基本完成,但这两个意气风发的小先锋继续勇往直前,目前已快要彻底飞出太阳系,一路搭载着带给可能会遇到的外星人的信息。在这两艘“先锋”的飞行过程中。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动力实验室的科学家通过多普勒无线
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避免学生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我们在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对有机化学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实践证明,这套考试方案既提高了学生
本文介绍了由德国教育专家编写的一套综合理科教材,并分析该教材的特点,旨在为我国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