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启发式”是与“注入式”相对立的教学方法,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启发式原则在我国古代教学中的运用,启发的实质是通过教学中师生的双向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教学法;启发式;注入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086-02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呢?
一、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在教师兴趣盎然、富有启发性的教学中形成的。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发现,通过学生的发现,去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生的“发现”尽管大多是前人“已知”,但对其本人毕竟是“未知”的,要学生受到启发去思考探索这些“未知”,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学生要有接受启发的基础;其二是要教师“启发”有方。接受启发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知识、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和一定的观察思考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能力,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桃子”。教师的启发得法,就能以最少的时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享受到探求知识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在启发有方上下功夫,在备课时研究和抓好启发的关键。这些关键是:
(一)要研究教材内容中的“启发点”
教材中的知识,并不是每一点都需要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的过程进行教学的。有些知识,属于事实性的、资料性的,直接告诉学生或由学生阅读教材就可以,不必去绕弯子。如:《经济生活》中商品、储蓄存款、股票、债券等基本概念的教学;就业的意义、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基本问题的教学。教师“启发”的问题,应该是重点或难点,通过对这些重难点的启发,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锻炼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启发手段
虽然启发教学一般以问题开路,但遇到不同的情况则启发手段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在讲授前提出一些学生很关心或与学生熟知的某些经验相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问,想要解答而又一时说不出,产生期待心情,然后开讲。如在教学“外汇与汇率”的问题前,我首先问学生:近阶段西方某些国家不断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你知道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和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吗?学生大都通过媒体了解这一情况,但又不懂其中道理。这样的导语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两个学生能解答或不能解答的问题,吸引学生边听边想,最后由学生或教师解答。有时也可以把教学的重点、难点,编成几个有启发性的、难点分散的、环环相连的问题,并且要事先估计到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准备好由错误答案引回正确思路的问题,穿插其间,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但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允许并鼓励学生作出丰富多彩的答案。
(三)要研究学生
启发性教学,总是要学生和教师一同积极活动,这就需要对所教学生的一般水平和个人特点有所了解,才能确定哪些问题一般学生能答,哪些问题优秀学生能答,哪些学生对哪些问题经过诱导能够解答。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始终跟上教师的启发。
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
启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或叫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一般说,学习的内容新奇,教材中有科学上的新发明或生活中的新事例,教学中包含着游戏和竞争的成分,讲课生动,引人入胜,容易使学生有较高兴趣。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产生进一步钻研的愿望。学生由于对社会义务和责任的认识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努力不懈的精神力量。学生如果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没有义务感、责任感,总依靠直接兴趣的动机,学习很难持久。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高尚动机。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习惯,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鼓励学生对教材、对讲课提出问题或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运用自己的判断去解决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平时的政治课教学中,可有意地让学生畅谈理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学生特点,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境”,或通过谈话把学生引导到问题讨论中去。教师可以要求某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讲解自己的思路,并请其他同学对这一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使更多同学积极关心教学中任何一个同学在课上的解答活动和解答后的思考,学会剖析、评价各种观点。也可以在课上安排一定的自学活动,独立作业,和邻桌间的讨论与相互检查。还应该通过知识传授,教给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时,我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中学生消费中的名牌现象”,同爱们兴趣盎然的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上启发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感情上跟老师亲密无间,在心理上就欢迎老师提问自己,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平时有话乐于跟老师讲,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爱好。这样课上启发教学就易于做到老师问得适时、适人,学生回答踊跃,既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为此,教师对学生应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又要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靠教育机智而不靠发脾气,正确处理课上的越轨行为,对有困难或一时学习落后的学生,更要关怀帮助,循循善诱,不要冷嘲热讽,而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总之,启发式教学要求的师生双边活动,不在于形式上师生讲授、问答的比例占多少,而在于教学中是否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思路的开启,引导学生联想、顿悟,最后达到在课上产生带有一定创见的认识、在课后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被提到重要地位,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缓,大力倡导启发式,坚决摒弃“填鸭式”,大量使用讨论法、争辩法、质疑法等多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已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呼声,作为传承中华文明,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教师也应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教学法;启发式;注入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086-02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呢?
一、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在教师兴趣盎然、富有启发性的教学中形成的。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发现,通过学生的发现,去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生的“发现”尽管大多是前人“已知”,但对其本人毕竟是“未知”的,要学生受到启发去思考探索这些“未知”,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学生要有接受启发的基础;其二是要教师“启发”有方。接受启发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知识、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和一定的观察思考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能力,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桃子”。教师的启发得法,就能以最少的时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享受到探求知识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在启发有方上下功夫,在备课时研究和抓好启发的关键。这些关键是:
(一)要研究教材内容中的“启发点”
教材中的知识,并不是每一点都需要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的过程进行教学的。有些知识,属于事实性的、资料性的,直接告诉学生或由学生阅读教材就可以,不必去绕弯子。如:《经济生活》中商品、储蓄存款、股票、债券等基本概念的教学;就业的意义、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基本问题的教学。教师“启发”的问题,应该是重点或难点,通过对这些重难点的启发,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锻炼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启发手段
虽然启发教学一般以问题开路,但遇到不同的情况则启发手段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在讲授前提出一些学生很关心或与学生熟知的某些经验相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问,想要解答而又一时说不出,产生期待心情,然后开讲。如在教学“外汇与汇率”的问题前,我首先问学生:近阶段西方某些国家不断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你知道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和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吗?学生大都通过媒体了解这一情况,但又不懂其中道理。这样的导语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两个学生能解答或不能解答的问题,吸引学生边听边想,最后由学生或教师解答。有时也可以把教学的重点、难点,编成几个有启发性的、难点分散的、环环相连的问题,并且要事先估计到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准备好由错误答案引回正确思路的问题,穿插其间,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但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允许并鼓励学生作出丰富多彩的答案。
(三)要研究学生
启发性教学,总是要学生和教师一同积极活动,这就需要对所教学生的一般水平和个人特点有所了解,才能确定哪些问题一般学生能答,哪些问题优秀学生能答,哪些学生对哪些问题经过诱导能够解答。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始终跟上教师的启发。
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
启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或叫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一般说,学习的内容新奇,教材中有科学上的新发明或生活中的新事例,教学中包含着游戏和竞争的成分,讲课生动,引人入胜,容易使学生有较高兴趣。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产生进一步钻研的愿望。学生由于对社会义务和责任的认识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努力不懈的精神力量。学生如果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没有义务感、责任感,总依靠直接兴趣的动机,学习很难持久。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高尚动机。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习惯,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鼓励学生对教材、对讲课提出问题或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运用自己的判断去解决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平时的政治课教学中,可有意地让学生畅谈理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学生特点,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境”,或通过谈话把学生引导到问题讨论中去。教师可以要求某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讲解自己的思路,并请其他同学对这一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使更多同学积极关心教学中任何一个同学在课上的解答活动和解答后的思考,学会剖析、评价各种观点。也可以在课上安排一定的自学活动,独立作业,和邻桌间的讨论与相互检查。还应该通过知识传授,教给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时,我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中学生消费中的名牌现象”,同爱们兴趣盎然的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上启发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感情上跟老师亲密无间,在心理上就欢迎老师提问自己,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平时有话乐于跟老师讲,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爱好。这样课上启发教学就易于做到老师问得适时、适人,学生回答踊跃,既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为此,教师对学生应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又要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靠教育机智而不靠发脾气,正确处理课上的越轨行为,对有困难或一时学习落后的学生,更要关怀帮助,循循善诱,不要冷嘲热讽,而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总之,启发式教学要求的师生双边活动,不在于形式上师生讲授、问答的比例占多少,而在于教学中是否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思路的开启,引导学生联想、顿悟,最后达到在课上产生带有一定创见的认识、在课后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被提到重要地位,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缓,大力倡导启发式,坚决摒弃“填鸭式”,大量使用讨论法、争辩法、质疑法等多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已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呼声,作为传承中华文明,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教师也应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