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地震条件初探——从河间地震亦论重复地震的相似性

来源 :西北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zq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叙述1967年与1973年在河北省河间地区几乎在原地相继发生6.5级和5.3级破坏性地震,这两次地震间隔6年半、第一次地震余震活动当年就已结束、第二次地震是另一次独立的地震事件。这两次地震无论在震中位置,烈度分布,宏观动感,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和面上地震活动图象等方面都有高度的相似性,是又一个罕见的重复性地震震例。最后,通过对河间,溧阳重复性地震的分析对比,对重复性地震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其他文献
本文着重介绍了石油深井闭井连续自记测压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具体介绍了观测井条件、观测仪器及记录原理。通过对仪器及记录资料的分析,指出石油深井闭井连续自记测压方法与其它地震前兆观测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根据所记录到的较突出的短临异常变化,可以认为闭井测压是地震短临预报中较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方法。
期刊
本文从电阻式地应力—应变观测系统扩大试验所取得的资料,分析了川西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指出:川西现代构造应力场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点,其积累、加强与释放、回复的反复变化是这一地区强震孕育和接连发生的直接原因。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曾发生过近90°的转折,持续36天,震前9天恢复为正常方向。本文最后指出:1982年6月16日甘孜6.
期刊
为了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深部地壳和上地幔介质分层结构,本文根据Delta矩阵分解形式,按波场基本传播项进行有效组合,使得深源远震P波的综合地震图的计算变得十分简洁。本文以该盆地边缘五个地震台的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十个深源远震波形作为资料,通过不断调整地壳和上地幔介质模型的方式,获得了与观测波形可相比拟的综合地震图。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下介质具有多层结构,地壳厚度深达52—60公里。同时,对深源远震P
期刊
本文讨论了地形对大地电磁场的影响。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几种地形的大地电磁影响曲线。计算表明,地形对E_X型波视电阻率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地形起伏幅度与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波长可以比较时。H_X型波的地形影响比E_X波严重,随着周期的增长,H_X型波的地形影响变得稳定。地形凸起处的影响比下凹处严重。
期刊
根据M≥5级的地震资料,讨论了鄂尔多斯块体周围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二十三次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十五个小区域综合地震断层面解表明,该块体及其周围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主张应力轴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这种应力场格局与鄂尔多斯块体同时兼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并以前者为主有关。地质资料表明,该块体周围的地震活动与断陷盆地内部的活动断裂及盆地边缘的垂直差异运动有关。
期刊
引言鄂尔多斯块体(以下简称鄂块体)以它的稳定性和四周断陷盆地强震,特大地震丛集而为世人瞩目。公元1000年以来,鄂块体四周共发生Ms≥5.0级地震共112次,东、南、西部边缘发生7级以上强震19次,其中≥8级地震5次,它们是临汾盆地1303年洪洞8.0、1695年临汾8.0,渭河盆地1556年华县8.0,
期刊
鄂尔多斯块体东部边界带为南起渭河盆地、运城盆地,经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北至大同盆地及怀来延庆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带。亦称山西裂谷带或山西隆起断陷带。它与鄂尔斯块体西界的贺兰山-桌子山山前新生代断陷带,阴山似南鄂尔多斯块体北缘河套-呼包斯陷带,在中生代以
期刊
鄂尔多斯块体东界,是山西境内一系列盆地组成的地堑系,是我国著名的地震带之一。根据历史资料,从公元前231年到现在划成七个地震活跃期,强震由北而南迁移,多分布于盆地中部,极震区走向分成两组,相间分布,震源深度均在10—20公里。最后分析了本活跃期来地震活动的几个特点。
期刊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与周缘地带有明显差别。但是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却有密切的联系;地台内部地震活动虽然微弱,相对活跃时期仍与周缘地震带活跃期同步。据此讨论了鄂尔多斯地台的构造演化与周缘地区地震的关系。
期刊
在肯定了公认的近东西向及西部北西向构造之后,重点从构造形迹、新(?)动标志等方面着手,阐明北东向活动断裂是渭河盆地晚第三纪,尤其是中更新世以来的主要活动断裂之一。在近代应力场下,是控制盆内地震的主要构造。将已有宏—微观研究资料结合伸展构造理论的运用,对盆内主要的两组断裂下切深度、盆地东部孕震的断裂深部展布条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认为深8—20公里范围内两组似交非交的铲式断裂形成一个应力容易集中的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