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考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uitt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身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规划纲要》的精神,准确把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方向,是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对《规划纲要》中职业教育内容的认识
  1.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改善民生需要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新型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同样需要职业教育。所以,事实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缓解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节。因此,引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战略。正在修订中的“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分规划也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任务,刚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更具体地描绘了职教改革和发展的路线图和着力点。
  《规划纲要》首先确定了对未来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即“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大力发展”的内涵上,《规划纲要》与时俱进地把发展重点转到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核心目标上来,即“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新措施:一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二是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四是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
  针对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现状,《规划纲要》十分注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调整和优化结构,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规划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通过推进教学改革来提高质量。由于我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规划纲要》要求通过对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3.机制的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规划纲要》首先强调了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除了继续抓好事业规划和统筹工作之外,还明确要求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提出要建立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同时,也强调健全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新机制。《规划纲要》特别关注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创新,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注重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另外,《规划纲要》还提到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等措施。
  二、对就业的社会意义的再认识
  古语说:“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可以说,就业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个人来说,一方面就业是谋生的手段,工作几乎是贯穿于人一生的重要活动;另一方面,就业也使人获得对社会、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工作提供了一个最常用的社交场所,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交流和沟通,从而获得人们对爱和尊重的需要。同时,择业成功和职业上的成就,使人体验到作为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人受到的尊重,能满足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一份工作的获得,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而且对那些建立了家庭的人来说,也意味着家庭的利益和幸福。
  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下了一个定义:就业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手段,更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给家庭、后代带来希望的重要途径。就业体现的是基本人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业体现人的生存、价值观和发展。因此,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就业议程》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工作将深深影响你的一生,它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毁灭你”。
  中国有独特的国情,中国的就业问题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对当代中国人而言,就业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人文问题(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大、困难群体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刚刚出台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就业优先战略”。事实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破解就业困局已被世界各国视为实现经济复苏的关键,就业优先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第一次演讲的核心内容就是就业问题;20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则第一次把诺贝尔奖授给了研究就业的专家。
  三、把握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方向
  以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思想的具体要求,宗旨就是帮助职校生在认识自己、了解职业、明确目标,并通过积极实践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包括职业思想准备、就业心理准备、职业能力准备、职业态度准备等。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做好服务工作,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教育部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将职业指导纳入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之中。
  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成立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职业教育仍是中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有五大矛盾亟待解决,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即是其中之一。同年12月,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鲁昕副部长再次指出,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采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每个因素都离不开一个重要节点,那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围绕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必须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及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在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也有体现。
  四、对全市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考
  根据贯彻《规划纲要》精神和“五个对接”的具体要求,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振兴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我市职业教育“双十提优工程”的建设要求,在不断优化学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有效性的进程中,我市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完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完善市中职就业指导办公室及各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建设,完善市就业指导中心组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要依托在宁高校就业指导专家、在宁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整合校内外就业指导资源,建设一支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专家团队。
  (3)要依托《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及就业指导工作管理办法》《市级就业指导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全市中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回访办法》,进一步完善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机制,提高学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2.优化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从提升中职就业指导有效性出发,依托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主体性活动、专题研究、常规管理等,将就业指导内容融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由骨干教师引领,整体提升全市职业学校教师的就业指导素养,形成全员化就业指导氛围,完善贯穿三至五年的学校教育教学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3.构建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信息化服务平台
  以提高中职人才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为出发点,建立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优质资源开发基地,承担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资源开发的主体力量,建设一批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普惠性的优质就业指导资源,并在全市范围内同建共享。同时,依托市职教网的就业指导网页,完善栏目设置,充实栏目内容,开发并完善以全市中职就业指导信息化管理、教师网上协同教学、学生及家长网上协同学习和咨询、社会服务为主体平台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全市就业指导资源共享,家校沟通、师生交流、就业信息服务、服务社会等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集散、教育导向、辅助指导等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2009年6月24日,是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日子。上午10时,在省直各部门代表,原省人事厅、原省劳动社会保障厅数百名干部职工的深情注视下,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永富等省领导为新组建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外国专家局)、省公务员局隆重揭牌。揭牌仪式上,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首任厅长庞波代表新厅领导班子表示,将继往开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新期
摘 要:发挥安徽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优势,将安徽文化艺术元素渗入艺术概论教学中,探索“感知—感动—感悟”的层层渗入式教学模式,是解决公共艺术理论课程教学问题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职业院校 艺术概论 安徽元素  一、职业院校艺术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基础理论课教学是困扰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一方面,艺术职业院校学生在知识性强、相对枯燥的内容学习方面,效率普遍较低。多数学生的兴趣
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实基础    “说”的能力,千百年来—直为人们所重视。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高度评价说话能力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走向全国的那些著名学者,如易中天、于丹等等,他们不仅用渊博的专业知识折服于人,其口才也深深地感染了观众。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说会道”。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一直是
职校生的行为普遍存在以下特点:学习劲头不足,上课不注意听讲,上实习课怕脏怕累;个别学生因对前途缺乏信心产生厌学情绪,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成绩不断下滑。更有少数学生,拉帮结伙,聚众闹事,一有争端就大打出手。他们不能冷静处事,放纵自己,动辄意志消沉,做事半途而废。这些都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克服怕苦思想,培养坚强意志,是职校生获得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更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关键。那么,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个人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职业学校的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根据职业性和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学科导向的教学理念,以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素质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模块化、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一、模块化、一体化教学改革及特点  模块化、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促进学生主
秭归是贫困山区县,全县有39万余人,其中有26万劳动力。由于人多地少,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县内就业安置容量十分有限,目前有18万富余劳动力。巨大的就业压力成为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秭归县劳动就业管理局以转移富余劳动力为突破口,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内抓培训提升素质,外联企业推动转移,探索出了抓劳动力培训转移、促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我们要在认真总结参赛经验、查找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制度、工作机制和具体措施,积极备战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竞赛组织管理  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和选拔优秀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目前,我
铁路运输业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集体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设施。各界在对待铁路建设的问题上,大部分从体制改革方面入手。笔者认为,加强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固然很好,但也应根据地方自身实力和情况来作决定。在人口、经济、服务质量等总体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差异仍然会对铁路交通需求构成一定的影响,可以此为一种依据,来规划地区铁路的发展。  交通量的产生源于运输需求,但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等职业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在從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总体的道德要求。  一、目前我校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参差不齐  由于前几年企业需求量大、招生多,师资缺口较大,学校抽调一部分工人充实到教师岗位,并抽出部分文化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
2009年6月,在香港举办的第33届亚洲发型化妆大赛上,尤丽调一举囊括女士剪吹组冠军、创意手甲冠军以及发型全场总冠军——这是大赛自1976年创办以来,首次一人同时夺得3个冠军大奖。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在亚洲大赛上折桂,还将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道工”。尤丽调跟记者扳着指头算,要形成这样的发色,“经过了10多道染色、褪色的程序,最后才有了这样梦幻般美丽的色彩。” 基于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