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频道和一座古城的对话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悉胡劲涛的人,都知道他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坐在桌子后面,眼睛透过厚厚的镜片,直直地盯着前方——前方是一堵雪白的墙。但在胡劲涛的眼里,它却是一个战场,现代电视传媒的战场。在西安,这片承载着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黄土地上,古老和现代、欲望和现实,在觥筹交错、灯红酒绿中演绎着现代大都市的靡丽与传奇,而各种媒介形态从地面到星空,从固化到流动,一片刀光剑影中,激荡着传媒人的光荣与梦想。
  那是2001年底,空荡荡的大办公室里只有两个板凳,刚刚就任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总监的胡劲涛劝说一位名叫韩冰的小女孩:“来吧,年轻,就该干点事情。”韩冰很犹豫,但最终还是点点头说:“我试试。”之前,创办都市青春频道的宣传画很有创意很漂亮,编辑记者挤破门槛来应聘,但是没有一个主持人来报名。
  5年后,那个当年的小女孩韩冰笑捧中国电视主持人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都市青春频道则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为陕西和中国西部电视灾屏中当之无愧的一号强势频道,新闻栏目“都市快报”入选“全国百佳栏目”;“都市热线”入围“中国新闻奖”的“新闻名专栏”。2007年,在全国1100多家地面频道的大比拼中,都市青春频道以全国电视地面频道GDP与收视率之比最高的业绩,当选为中国电视“TV地标”,同时获取唯一的“年度管理创新奖”,迈进全国地方频道的第一方阵。伴随着都市青春频道的成长,胡劲涛的人生似乎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创新!他创办的“都市快报”,站在全国最早的民生新闻栏目之列;他创建了全国第一档制播分离的日播栏目剧“都市碎戏”;他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手机记者”队伍;他创办了直播民生新闻杂志节目“都市热线”,他创办的“小民话题”被业内专家认为是民生新闻的二次创新。2007年,胡劲涛被评为中宣部“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人才。
  “民本、民生”——切入市民生活做零距离贴近
  随着传媒一步步走进市场的中心地带,上个世纪末期,中国的新闻在报媒有过一次大震荡和大分野,即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者中心”向着自下而上的“受者中心”的倾斜和转换。其结果是“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堂皇地走上了报媒的版面,并成为竞争的利器。它不但昭示着社会政治生态的清明,也是传媒回归新闻规律的标志。
  这种理念在新世纪植入电视业的时候,掀起了新闻的“二次革命”,就是“社会新闻”又开始“分化和升级”,派生出了“民生新闻”。这是那些在央视和卫视的双重“夹击”下身心疲惫的地面频道一次群体性的觉醒和突围,也是中国电视水银倾地般融入受众的一次理性的自觉行动。
  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当年,年轻的胡劲涛和他的“战友们”没有时间在理论上咬文嚼字,而是全神贯注在实战层面上。因为台里的任务和目标非常明确:开拓陕台增量,占领西安市场!
  创业的冲动让都市青春频道群情激昂,意气风发。但是,有决心不等于有节目,有压力不等于有市场,市场的突破口在哪里?电视市场化的脚步尽管稚嫩,但大方向如日朗朗:其一,窄众时代的地面频道,定位不精准就是死路一条;其二,西安是自己最大的市场,频道的“衣食父母”就是市民。其三,地面频道的受众市场在本地,所以内容必须根植本土,就像橘种淮南,别无选择。结论:不是市民不喜欢电视,而是电视没有办出让市民足够喜欢的节目。
  然而,西安市民到底想看什么样的新闻?这个问号不打开,所有的希望都如早春的樱花,一阵热烈的怒放以后,不会有任何结果。
  他们花的第一笔钱,就是请来一个专业化的调查公司做市场调研。这个公司之前没有做过这样的项目,胡劲涛说:“那就从我们开始。”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民第一爱看“社会新闻”,第二爱看“娱乐新闻”。理由很简单:要么是“身边的事”,要么“很有意思”。市民的需要当然就是办频道的方向,都市青春频道坚定地确立了自我定位中的两个关键词“民生”、“娱乐”。
  2002年元月1日,都市青春频道的新闻节目“都市快报”走进市民的视野。大家惊讶地发现,此新闻不是彼新闻,形式上不是,内容上更不是。一贯的印象中,新闻都是播音员西装革履的坐在高台后边,字正腔圆,铿锵有力,不是领导在讲话就是领导在活动,再加上名称变幻多端但是内容大体一致的会议。“都市快报”甫一登场,就让人眼前花团锦簇。播报者是以韩冰为首的“五朵金花”,她们光鲜时尚,美丽活泼,伶牙俐齿,像一群快嘴的邻家小妹站在身边,将发生在这座古城里的各样新鲜事、奇怪事、烦心事竹筒倒黄豆般说给你听:东家儿女不孝顺,西家电卡充不进电,南边发生了一起车祸,北边的早餐市场有点乱……
  这样做行吗?内容、形式、手段、语言,包括整个团队,平均年龄25岁,这个年龄除了胆子大,有热情,还有什么优势?质疑的眼神总是风一样从这个年轻的频道不时扫过。
  其实,这是一种必然,市场的必然和传媒发展的必然。
  犹如人类文明的进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总是伴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2002年,有人将它称作中国电视新闻的“民生元年”。元月1日,开播“民生新闻”的不仅仅是陕西的“都市快报”,还有江苏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的“第一时间”……此后,这种以民生新闻为主体的说新闻方式像钱塘江大潮一样在全国涌起,高高在上的电视放下身段,从容地走进市民的生活,并且成为他们的朋友和伴侣。中国电视新闻由此进入了民生时代。
  “都市快报”开播仅仅一个星期,收视率就冲到2.4,创下了陕西电视台新开办节目的收视奇迹;第三个月3.3;第五个月4.4。市井老巷中,收看“都市快报”成为一种“时髦”、一种“流行”。每晚的21:30,市民们举家围坐在电视机前,面对着“都市快报”像面对着一顿大餐后的水果拼盘,看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第二天街头上,街坊邻居见面拉话的由头也是“昨天晚上都市快报说啦”。出租车司机将“都市快报”的电话号码设置在自己手机的第一位;夜市商贩为了招徕顾客,把电视搬到摊位前吆喝:“哎——都市快报来咧”!
  生存的压力和担忧在意想不到的收视率面前迎刃而解。开播之初,广告勉强拍卖了200万元,5个月内,买断广告的公司没有看到“滚滚财源”,在空载中撑不住了,想要退出。胡劲涛劝他们:“坚持,请坚持!面包不远、房子也不远!”他坚信等待的结果是“井喷”而不是“雪崩”,因为“收视率在直线上升”。但是,那是一种“沉默的螺旋”式的等待,“分明感觉到市场的涌动,但看不见泉眼,让人格外焦虑”。两个月后,广告果然猛然“井喷”。第二年,竞拍价直接就飙升为550万元。短短的45分钟节目里,广告插播10分钟,创下了全国地面频道新闻节目插播广告之最,还是供不应求,只好将价格一升再升。这个时段如今年产值6000万元。
  依靠“民生、民本”的定位,都市青春频道在市场上掘到了第一桶金。
  回过神来,业界和学界开始研究“都市快报现象”,他们欣喜地发现,民生新闻的兴起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媒介“受众主体”意识的殊途同归。“都市快报”就是党和政府对传媒“三贴近”要求的最直接最生动的演绎和执行。作为一种理想和理念,“三贴近”一直挂在很多人的嘴上,大会小会讲,或者写在文件里“反复强调”,但是怎样贴近?实现的途径在哪里?说的很热烈并不等于做的很到位,更多的情况下,它只是一种姿态和装点,群众并不买账。但是,“都市快报”让它成为一种现实。快报的内容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际、来自于群众,贴近到了零距离。“民生、民本”在这里不是一种讨好取悦市民的报道手段,而是自觉坚定的新闻价值和取向。
  然而,民生不等于将一切不分青红皂白的碎片和庸俗化。现代生活的第一标志,就是市民的知情权意识空前觉醒,他们不仅仅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贴身服务,同样也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大政策”、“重大决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怎样向市民传达,则需要一种“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换成市民的眼睛”的巧妙转换。春节时,省委书记看望下岗职工,传统的标题是《省委书记看望下岗职工》。“都市快报”发出来的标题是《省委书记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支招》。角度一转,海阔天空,生硬的时政新闻立马生动鲜活起来,而且平添几多亲和力。
  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在“两会”上见到都市青春频道的记者,夸他们节目办得好,自己“爱看”,说它是自己“了解民情民生的窗口”。而且提醒记者“以后要用大机子来拍”。从此,“都市快报”就成为省委宣传部重大活动点名的报道栏目,这让都市青春频道的年轻人格外振奋。
  一直以来,媒介总是在党政和老百姓之间压跷跷板,此起彼伏,非黑即白,无法将两者统一在一个和谐的理想地带,几代的电视媒体人被这个问题困扰得“搔短白头、拍断栏杆”。但是,“都市快报”终于经营出了这样一块“芳草萋萋”的绿地,它不仅让新闻实现了两级拥抱,而且象征着市民,这个最庞大又常常被边缘化的群体,终于以主角的姿态,站立在现代传播平台上。中国新闻价值的坐标取向,开始出现新的排序。
  与“都市快报”相映生辉的是“都市女孩”,它是都市青春频道实现最初的“娱乐”梦想的又一个创举,也是中国地面频道最早的选秀节目。节目有海选、才艺展示等等PK环节,是针对西安百万大学生中“美女资源”的一种尝试性开发,但不煽情、不恶俗。虽然没有像湖南卫视那样将“超级女声”推到了选秀节目的巅峰状态,但其质朴纯洁的青春气息,使他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创办到现在,都稳当当地坐在陕西选秀节目的头把交椅上。这两年里选秀节目大起大落,冰火两重天,但是“都市女孩”一直“心平气和”地前进,不但收视稳定,收入稳增,而且形成了一个带有资源垄断性质的“海选平台”。广东的“明日之星”、北京的“红楼梦中人”、湖南的“舞动奇迹”、江苏的“绝对唱响”……都积极主动地寻求和“都市女孩”合作,就连“百事”的大型活动,也将“都市女孩”当做进入大学校园的一条捷径。
  倘徉在都市生活的庭院,犹如鱼儿回到了海洋,都市青春频道行走的道路越来越宽阔,越来越有力量。
  开拓创新——踏着都市脉搏做放射性延伸
  中国电视的市场化前行中,有一道很难翻越的坎——节目自主创新不够。由此而引发的是克隆模仿盛行,谁火爆就模仿谁,模仿谁谁就完蛋!这几乎成为时下电视竞争的一种宿命。
  这并不是中国电视人的“创造无能”,而是市场逼迫和体制束缚双重箝制下的一种痛楚无奈。而且,创新犹如一座活火山,是一种文化智慧在经年积淀以后的厚积薄发,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底下旧东西总是比新东西多,不是谁想创新就创新了。然而,成就一番事业如果缺乏了创新能力,就注定了“侏儒”式的结局:行不远,跳不高,做不大。都市青春频道从创办之初,就将开拓创新作为自己成长的动力之源,在艰难的“引体向上”运动中,给自己创造机会,拓展空间。
  “都市快报”初战告捷,士气高涨,频道开始大刀阔斧地攻城略地,争夺西安市场。当地电视台有一档周播的本土方言栏目剧,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加上鲜明的环境特点、鲜活的市民生活内容,收视率一直不错。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后,都市青春频道推出了自己的“都市碎戏”栏目,而且一出手就是日播。其定位是“人民碎戏人民演,演好碎戏为人民”;制播分离,完全彻底的“市场化运作”;目标非常明确:以强硬的姿态从对方的手里抢夺市场!这是一种近距离的狙击战,“血酬定律”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是“拳头最硬的说了算”改头换面成了“实力最强的说了算”!这种实力不是单一的资本力量或者说霸道的日播密度,更不是一两个人的英雄能量和刁钻手段,而是利用市场这个杠杆,撬动社会群体里潜在的资本的投资欲望、文化的创作欲望、草根的表演欲望、市民的观赏欲望等等,形成多元素集群式的“场量”。
  市场对于“都市碎戏”的热烈响应,可以用“久旱逢甘霖”来形容。与其说是新节目新机制对市场的刺激,不如说古老的西安城孕育了多少年多少代的民间表演热情、导演憧憬不但被唤醒,而且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岩浆般滚滚喷薄而出。几乎是一夜间,几百个影视制作公司蘑菇般冒出来,市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观:一群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手里提着一个小DV,往街头或者环城公园一站,就开始“拍戏”了。一些民间的“表演发烧友”初始时为了过一把“演戏的瘾”,得到一个角色,非但不要“片酬”,甚至自己贴钱请导演吃饭。而观看“都市碎戏”,又成了市民生活的新内容。
  在市场的丛林法则中,谁先升起来谁就是太阳。都市青春频道的胆识既表现在近距离搏斗时的气势凌厉,更表现在一旦占了上风,就迅速地跳脱开去,向着纵深地带延伸,扩大自己的“根据地”,拉大与对手的距离,让他们无法追上,实现从“红海市场”向着“蓝海市场”的战略转移。
  于是,“碎戏碎事”粉墨登场。这个货真价实的原创“脱口秀”节目,成本低,风险小,但是效益显著。两个主持人,将当天晚上刚刚出演过碎戏角色的演员和导演请进演播室,和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互动,形成一种拟态的“准明星见面会”,既满足了根植于人性中的“窥视”欲望,也让演员体味到了明星般的快感。开播就伴随着高收视率,“碎戏碎事”四两拨千斤,将一个节目艰难的过渡和成长闪身变成了省略号。
  过去,在晚间10点钟,西安市民的关机率很高,“都市碎戏”播出后,成功地将关机率后置了40分钟,“碎戏碎事”因为和前边的节目“关联密切”甚至不可分割,市民称它为“都市碎戏的下半场”,节目实现了“流畅过渡”,关机率再次成功的后置30分钟。没有人可以指令市民什么时候睡觉,但是市民自己可以决定“看完碎戏碎事再上床”。节目和广告加起来,西安市民的作息时间整整后移了一小时三十分钟,直到晚上11:30。
  传媒产业与工商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依靠“二次售卖“实现利润。首先是将节目“售卖”给受众,然后将受众“售卖”给广告客户。所以,受众的数量和力量最终都会转化成效益的“聚宝盆”。这宝贵的70分钟广告时间,在2007年为陕西电视台创造了5000万元利润。
  创新让都市青春频道一路高歌,所向无敌。2006年,他们又一次挑战自我,挑战市场,提出开发“垃圾时段”,即每天下午的6:10——7:20。因为受央视和卫视的打压,陕西电视台的这一时间段一直处于“零效益”的“黑色状态”,台里只好把它当做“礼物”或者“人情”,送给那些广告大客户。没有人有想法,或者说有想法也不敢去触摸它。但是,都市青春频道提出来要在这个时段,做一档全国鲜见的货真价实的直播节目——“都市热线”。讨论会上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市场是无情的、多变的,夜路走多了必然撞上鬼。你们凭什么敢说自己还能依然成功?”这些批评的声音与其说是在反对,倒不如说是担心,替这些创造力旺盛的年轻人以及都市青春频道的品牌担心。胡劲涛的理由是:“在我们的零效益时段,市台、央视的收视率都不错,证明问题不在市场,而在于我们没有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节目,所以才将市场拱手让给了人家!”这种有胆有识但是有风险的声音在决策者层面得到高度的赏识和坚决的支持。
  是的,有什么样的节目,就有什么样的受众。受众都是靠节目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政策和文件规定安排出来的。都市青春频道最终和台里立下了军令状:再创新一次!再拼搏一回!
  但是,市场的的确确发生了变化,随着传播渠道的迅猛膨胀,受众的选择领域更宽,自由度更大,“民生新闻”初起时市民趋之若鹜的景象已经不再,代之而起的是平静的理性的审视,这无疑拉长了“都市热线”的成长期。一年以后,关于它的生死问题,争论很激烈,意见很分歧,甚至有人建议“干脆停了”!但是,胡劲涛胸有成竹:“一个节目,从创办到成熟,最少需要18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只有12个月,我们不能不尊重电视节目的成长规律。再说,我们的收视率已经切掉央视和市台一半的点,战略上已经胜券在握。请再给我一年时间,我有信心”。关键时刻,还是台领导一拍桌子:“再给你一年”!然而两个月以后,“都市热线”广告便迅猛攀升。这是都市青春频道继“都市快报”、“都市碎戏”之后的第三次“井喷”。这个徘徊了整整5年的“零时段”,一路狂奔直逼3000万元。
  比起其他几个栏目,“都市热线”的原创性节目达到了50%以上,其中“社区天气预报”将普通市民的才艺展示和天气预报结合在一起,彻底的原创,编导随便走进哪个社区,随便碰上哪个市民,只要愿意,就可以对着镜头唱歌跳舞说笑话,敲锣打鼓说快板甚至翻个跟头,目的就是“聚到一堆乐一乐”,就像一个免费的KTV量贩。热线电话里不停有市民问:啥时候到我们社区来?一个在竞聘中落聘的职工“别出心裁”,创造了一档“RAP资讯”,即用现代流行乐的RAP来数说天南海北刚刚发生的逸闻趣事,有一种新锐的“先锋派娱乐”滋味,一开播就是满堂彩。现在,这个节目已经盖着都市青春频道的“专利印章”输出很多省份。“娱乐时间”则将西安影视界和各路明星每日的动态“一锅烩”,满足“追星族焦渴的心理需求”。整套节目编排庄谐有致,雅俗共赏,起伏跌宕,趣味横生。整整60分钟,让人或是怦然心动,或是怡然开颜,乃至于很多市民天天守候,欲罢不能。全天的录播节目只有79分钟,而直播节目却达到了112分钟,这在全国的同类电视台中,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传统意识中地面频道种种的不利因素,在都市青春频道辛勤智慧的耕耘中,轻松地转化成了在激烈的市场中高视阔步的资本和优势。
  “沿着民生走下去,还能再细分,还能再创新。”胡劲涛说。现代化传媒工具面对着变幻无穷的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群,“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在2007年中国地面频道TV地标的评选中,胡劲涛的发言最简洁:“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
  学习、创新、超越,越过这三重门,就像孙猴子跳出五行山,踢翻了炼丹炉,不但72变,而且火眼金睛,敢于直面任何市场风浪,挑战各种选手。
  内容为王——用品质培植核心竞争力
  在传媒市场白热化的竞争中,无数的传媒人都企图寻找到能够称霸市场的王者之道,犹如阿里巴巴的那一句“芝麻开门”。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道?渠道为王?互动为王?亦或是手段为王?人们众说纷纭。千回百转中,满面风尘的传媒人还是不约而同回到了最初的原点上:内容为王!在互联网时代,怎样传播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播什么?作为文化产业,内容蕴涵的原创、个性和智慧的价值,犹如一个人的灵魂,无可替代,无可复制甚至无可超越。相对于内容,渠道、互动、手段,都只是一种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像月亮要依靠太阳才能发光一样,没有内容,这些载体将没有任何意义。
  胡劲涛有一段时间陷在一连串的自我质疑中:“都市快报”的收入占到了频道收入的1/3,都市青春频道的收入又占到了陕西电视台总收入的1/3,为什么收视率越来越高,收入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听到的批评也越来越多?难道“民生新闻”真的像学界所说的那样“浮躁浅薄而且急功近利”?真的像业界所说的那样已经抵达“天花板”,山穷水尽了、穷途末路了?
  惯性驱使他们又一次走进市场,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以后发现:批评的声音来自城市里新兴的中产阶级。随着“都市快报”、“都市热线”影响力的“涟漪效应”,都市青春频道收视人群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早是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群,现在是月收入2500元左右的主流人群,是西部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之所以批评我们是因为我们可能忽略了对中产阶级需求的满足”。但是中产阶级需要什么?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兴致勃勃的“看客”,人们还需要做一个清醒的锐利的“说客”,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市场调研说:这就是中产阶级普遍的心态和需求。
  2005年新春伊始,都市青春频道开始了大规模的“脱胎换骨”的改版,旨在提升节目品质,满足新生群体的新需求。这一次革命的理性来自于“公共新闻”概念的引入,它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报道对象为公共事件或者问题;二是报道方法以发动公众参与、共同讨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目的。在此理念指导下,“都市快报”推出了“一说为快”的言论板块,选择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亮点事件,倾听来自主流消费群体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将动画flash融入其间,配以幽默风趣的陕西方言,夹叙夹议,扭转了长期以来民生新闻中评论板块缺失的局面。“都市热线”开设了“小民话题”,选择的话题开放、时尚、新锐,用直播的形式发动市民一起进行激烈的讨论:如“父母不同意,你还坚持结婚吗?”“毕业了,先就业还是先创业?”“驾照上增加器官捐献意见书,您能接受吗?”“男人该不该有私房钱?”屏幕上两个主持人唇枪舌剑,妙语连珠,屏幕下观众也分为正方和反方,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留言飞来飞去,掀起一波一波的空中大战,10分钟的时间里,参与热线竟然创造过1万多条的纪录。“民生新闻”由此被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对琐碎的“民众生活”的忠实记录和热忱表达,还交加着激烈的观点对撞和思想交锋。还有“周姐帮忙”,市民的事情就是“周姐”的事情,为了市民家、邻里间的一件小事,瘦弱的“周姐”不辞劳苦地奔忙着。“百姓生活无小事”,在“周姐”这里不是姿态和口号,而是她的千言万语和古道热肠。
  围绕着“民生”这个核心,都市青春频道完成了自己的战略布局:即以“都市快报”为核心的市民生活世相;以“都市热线”为核心的市民观点交锋;以“都市碎戏”为核心的市民娱乐现场。三条线纵横交错,相互辉映,在古城西安的上空,编织出了一张宏大细密的网络,将西安市民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实际上,都市青春频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西安市民的一个虚拟“社交”场所,在这个新闻和娱乐构建起来的“信息超市”里,无论身份贵贱,职位高低,大家都是西安人,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是受者,也可以是传者。你可以演自己,也可以说自己,还可以对各种社会热点、社会现象和问题“指手画脚”,因为你是这里的主角。
  都市青春频道最终形成了以“好的电视剧+好的地域化新闻节目+好的全国性特色化的娱乐节目”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伦纳德·巴顿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这种“核心竞争力”基于资源优势,是在不断地实践和尝试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中,不断地调适和完善中培植起来的。所以,它“学不像、偷不走,追不上”!曾经有外地的电视台想克隆都市青春频道的“都市碎戏”和“碎戏碎事”系列,但是搞不起来。这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和优势。如果在等价的情况下,南方人会选择市场化运作,西安人却会选择“有文化含量”但比较累的事情。
  凭借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市青春频道成功地分割了央视的市场,改变了过去央视一套独大的局面,使陕西电视台的频道品质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获得了众多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尤其是时尚品牌的青睐。在陕西的地面频道中,“都市快报”的广告结构是最“华丽气派”的,没有乱七八糟的医疗广告,没有欲盖弥彰的“性趣广告”,只有国际国内的大品牌和主力品牌。而且,因为其结构合理,在国家对有关广告的屡次整顿中,都市青春频道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其收入反而每年都以10%的速度稳步增长。
  在创意经济时代,打拼市场依靠的是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一个团队就是一架庞大的机器,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部件,只要每一个部件都保持着良好的运转状态,任何效益的诉求都可能变成现实。这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都市青春频道的队伍在陕西电视台的总体结构中最年轻、最有朝气。他们其实就是陕西电视台的一块试验田,一个尖兵班。年轻意味着生长的空间很大,可塑性很强,创造力很旺盛。但是年轻也意味着不成熟和莽撞,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只要是台里的设备被弄出了问题,大家就会习惯性地看着胡劲涛。怎样带好队伍,既让他们热情迸发,又保持持久的创造力,并且越来越“专业化和职业化”,陕西电视台和都市青春频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陕西电视台,几乎每个月都有报告会、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各路专家、精英,会随时将关于电视传媒的最新观念、业务动态、市场变化等等最前沿的信息告诉一线编采,使他们和国内外的业界前沿保持同步。其实陕西电视台本身就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只要你愿意,“学无涯,知无涯”。
  在不断的学习调适中,都市青春频道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点分钟节目考核管理机制”,就是每个人的收入来自为频道创造了多少收视率和收入,并制作了3道公式:(1)节目总体评价分数=80×(点分钟收视÷月平均收视+片长系数÷人数);(2)节目类别系数收视总量=收视率×节目时长× 50%+市场份额×节目时长× 50%;(3)一线浮动工资=(节目时长×点分钟收视率× 50%+节目时长×市场份额×50%)×岗位系数×(收入总额/收视总量)。
  这个管理体系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它既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性,给每一个从事采编和经营的人员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又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由的氛围,伴随着你愉快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维持饱满的战斗力。这套办法在2007年的年度“TV地标”评选中获得高度的评价,并有可能成为成为全国地面频道的一个行业性考核标准。
  “产业思维”——沿着节目品性做产业链的无限延伸
  胡劲涛最近又常常地盯着前方的墙面,但是那里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古城,而是一个世界化的传媒产业市场。一个地面频道的“世界化”的途径在哪里?媒体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城市养育了频道,频道对城市的回报怎样体现?这个问题鼓槌一样敲打着胡劲涛的心扉。
  传媒产业化就意味着资源来自于市场,利润也来自于市场。没有足够壮大的产业链,一切的效益理想都是纸上谈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电视媒体的经营盛行的是“隔夜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单一地做节目、或单一地做经营,为了眼前的利益各自为战,上下游之间互相脱节甚至自相残杀。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因为简单实在,见效快,时至今日还在许多媒体经营人员的理念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实际上它对市场是一种掠夺式的、毁灭性的开发,严重阻滞了电视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产业化的思维要求一个媒介或者说频道,要将自己的效益理想建立在立体的产业结构上,要有效地将上下游纵向连接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上下呼应,环环相扣,首尾衔接,然后横向地整体向前推进。像一条运河,放水之前就修好渠,不能等着水流到哪里渠才修到哪里。在这样明晰的理念指导下,都市青春频道推行一种“项目商业计划书论证”制度。即节目在创意阶段,就要遵循“受众——内容——广告——产业运营”这样的产业链条做科学的宏观的测算。一个节目或者一个项目,不光考虑“品相好看不好看”,还要同步考虑广告从哪里来?产业怎么运营?一般不做单项节目,要做5年以上的,有可持续发展和能够形成产业链的节目。比如围绕着“都市女孩”,延伸出了女孩酒吧、女孩服饰、女孩饰品等等;沿着“都市碎戏”,有了“百家碎戏”、“街坊邻居一台戏”,还有了“碎戏碎事”、碎戏明星班等一系列的碎戏族群。
  影响力一旦形成,就迅速地沿着本地化——全国化——世界化的思路向外梯次式的奋力拓展。“大小雁塔新年祈福钟声”应该是这种思维模式下的神来之笔。 “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堤增。”新年鸣钟祈福是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苏州的寒山寺每年元旦吸引来上万游客敲钟祈福,成为当地最有名的文化旅游品牌。西安有代表唐文化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有象征吉祥平安的悠悠古钟,但却默默无闻。2007年,都市青春频道致力于开发这个千年文化历史坐标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意义。他们精心策划,高开高走,从全国征集了2008个新年心愿,制成卡片悬挂在大雁塔内的心愿树上,又联合拍卖公司将108下钟声拍卖出去。年三十晚上的直播活动在宏大、幽雅的古筝群奏《百花引》中拉开序幕,999盏莲花灯拼成巨大的“福”,999名身着唐装的演员咏诵起了《祈福三字经》。辞旧迎新的那一刻,钟声轰鸣,礼花升空,万民欢腾,年的气氛达到了鼎沸。零点收视率10.6,比平时翻了240倍,超过了央视、湖南卫视的跨年度音乐会,而且创造了一通钟声(即敲三下)5000元的纪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都市青春频道从此开始了自己国际化的步伐。一个日本旅游团当天强烈要求留下来参加了“新年祈福钟声”,日本NHK电视台也要求加盟。
  “开始只是一种提升收视率的文化创意,但是在‘产业化思维’的启发下,最终运作成了一个具有国际号召力的年文化产业品牌。今年已经准备将它卖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去”。 胡劲涛兴致勃勃地说。
  产业化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地策划活动,用品牌化的活动演绎传媒主流的话语权,彰显主流媒体的品质和号召力。
  2006年,都市青春频道和其他兄弟台合作了“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2007年,先是“陕西电视台丙戌年都市榜样”评选活动;接着和陕西省工商局、陕西省消费者协会共同举办“2007陕西3·15大型晚会”。针对着“五·一黄金周”,都市青春频道的大型活动四面开花。新城广场上,与一家乳制品公司合作海选旅游选手,请喝牛奶,20位喝多者胜出,和记者一起“畅游全国”。在体育广场上,“2007陕西西安青少年动漫设计大赛”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每天吸引两万多人参与,扩大了频道对第二收视人群的黏合力;一家商场前,一场由该商家资助的“带上你的牙刷”自驾游也盛大启动。这些活动将都市青春频道的品牌影响力从荧屏上带到了荧屏下,主持人从演播室走进了街头广场,在更大的空间里面对着更多的受众群。品牌的魅力和能量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在2007年度,这些活动不仅为台里的利润增幅提升了10个百分点,而且推动着都市青春频道完成了从平面的、单一的节目运营向着立体整合的影响力运营的升位。
  然而,媒体的使命绝不仅仅为了利润,它所有的神圣都来自于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由此而发的对弱势群体的呵护、对公平的追求和良知的坚守,这也是都市青春频道在成长壮大中从来没有缺失过的一种力量。从早期的“穿越贫困”到2006年的“慈善助学圆梦八月大行动”,在这些系列的活动中,无不贯穿着“爱心、慈善、救助、温暖”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字眼。当年的8月,整整20天的时间里,记者和编导穿梭奔走在贫困大学生、企业和人流量最大的街头地段,呼唤爱心,动员善举。最后,用一台精心打造的晚会将“圆梦行动”推到了高潮。当场募集善款101.1万元,帮助20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都市青春频道在台领导的统一调度下,停止了所有的常态节目播出,记者全部奔赴一线,在难以想象的艰难环境中,发回了直面现场的报道。陕西电视台是全国除央视、四川卫视之外第三家及时调整节目,实行大并机不间断滚动播出“抗震救灾特别节目·特别演播室”的电视台,因此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前方记者秦延庆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称号;在109隧道抢险现场做连线报道的女记者徐茜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面对灾难,他们激扬着传媒的品质和良知,更为陕西电视台创建大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报道模式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今年,都市青春频道的着力点是“跨媒体”发展。“手机记者”已经做得初具规模,既有影响又有收益,现在准备再做“手机报”,还要合作一个广播频率。“通过电视覆盖最广泛的人群,通过广播覆盖移动人群和校园人群。通过手机覆盖中高端人群”。胡劲涛说这些话时,两眼炯炯放光。从都市青春频道开办以来,他们似乎还没有过“失败的”教训。“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只能让我们更加小心翼翼。”胡劲涛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很严肃。
  一个频道,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的生活品质和追求,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形象浓缩和解读,只有和市民息息相关,才可能在市场上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所给于我们的,不仅仅是民生、民本、创新、开拓这样一些电视传媒在市场行走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关键词,更是对当代传媒人实现理想的胸怀和方向的最好诠释。
  (袁秋乡系陕西日报社高级记者;李荣系陕西电视台研发部主任、高级记者、全国百优广电理论人才、四川大学文化与传媒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2008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中国电视由最初的蹒跚学步,到如今渐渐成熟,几代电视人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综观2008年的电视节目,似乎承担更多的是“铁肩担道义”的角色,中国的电视节目正由非理性的娱乐化倾向向着理性回归。    央视改革年    去年年初,央视率先举起改革的大旗。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央视以“新闻联播”栏目为主体,成立一个联播编辑部,与此同时,央视在外享有盛名和最具专业水准的团队——新闻
期刊
“媒介环境是对媒介置身的环境的静态考察,主要研究媒介存在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报道制度。”①那么大众传播媒介在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时,必然受到其所在的媒介环境的影响。本文试以《北京青年报》和《联合早报》对“艳照门”事件的报道为例,对两种报纸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以求探寻两家报纸媒介报道理念的不同,继而探寻出媒介环境的差异。     “艳照门”事件中《北京青年报》和《联合早报》的表现    本文选择了从1月2
期刊
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出自《论语》的话意思是说,对于民众只能让他们去做什么事情,而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光飞逝,今非昔比,“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在巨大的不幸与悲痛中,也发生了以往任何一次灾难中不曾有过的事情——百姓成了知情人,这条千年铁律被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以及空前公开的新闻报道所打破!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
期刊
2007年是中国新闻界非同寻常的一年,有媒体将它称为中国的“公共事件元年”①,以五大事件为佐证: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济南红钻帝国事件、华南虎事件和厦门PX事件②。此种说法一出,其他媒体的评论也纷纷表示认同,紧跟着提出了类似名称,比如“网络公共事件元年”、“互联网的公共元年”甚至“民意年”等等。各种说法虽有细微差别,但都被赋予了同一含义,那就是2007年是中国公共事件和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
期刊
在全国20个城市的零售市场中,《瑞丽》依然在女性高码洋时尚杂志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昕薇》《米娜》进展迅速,成为2007年—2008年之间最为活跃的时尚类期刊之一  根据世纪华文在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连续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以来,女性高码洋时尚类杂志在全国的总销量以稳定态势继续增长,增幅一直保持在7%以上,各刊之间竞争也愈演愈烈。  在目前零售市场上,瑞丽集团继续主导高码洋时尚类期刊市场
期刊
                                     
期刊
本刊讯 由媒介批评网(www.mediawatch.cn)与人民网传媒频道联合举办的“首届媒介批评有奖征文评选”已于6月底圆满结束。经过媒介批评网编辑初选及6位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评选,共评出一、二、三、优胜奖20篇。其中一等奖两篇,分别获得1000元奖金。  据悉,该征文自推出后的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共收到各类媒介批评文章、论文近百篇。编辑根据征文的具体要求,共发布72篇。评委之一的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
期刊
据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提供的数据,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2.1亿,普及率已经达到16%。数据显示,18岁至24岁的网民比重占31.8%。18岁以上、30岁以下的网民总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据了总人数的半壁江山。同时,据2007年7月31日第20次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在18岁至30岁的中国人中,互联网的普及率最高,其中学生比重为53.6%。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高学
期刊
沙盘,这种从古代战争中延伸出来的游戏,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它可以将庞大的战争、战役浓缩在方寸之间,让参与其中的人体验指挥千军、运筹帷幄的感觉。  尹春洋,一个年轻的传媒人,凭着对传媒的热爱和思考,制作了一种集传媒运营和管理于一体的沙盘游戏。这个沙盘既有管理、广告发行等战略性的思考,又有已经发生的传媒事件为主题的战术性抉择。无论是院校的传媒学生培训还是传媒高管的自我审视,都会从传媒沙盘中受益匪浅。 
期刊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报道,并及时公布各地的震感信息,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也随即转载了该消息。随后,包括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立即派出记者团奔赴灾区第一线,开始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抗震搜救工作进行24小时全程直播。各大媒体在此次地震中的出色表现,标志着媒体在建构公信力方面迈出了跨越性的一大步。因此,本文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