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儿坡上的白塔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19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了威鲁堡西河湾,是十二沟,再往西是十三沟。十二沟与十三沟中间夹着一道山梁,叫十二山。十二山南部也不成山,是凸起来的土梁,随着两沟沟沿夹着的距离,越往南越窄,好像要拼在一起似的,而北面的长城由东向西把个十二山截然隔断,边墙内侧突如其来地长起一座小山峁,峁上巅峰有明代夯筑的一个烽火台,十分挺拔显眼,其高度在海拨1400米以上。这样的地理地形结构,使人们站在南面向北眺望这道梁,婉如一个桃儿,上宽下窄,中间鼓起,那个山峁上的烽火台,笔直耸立,活像嵌在桃子上部的把子,故当地人把这个坡叫做桃儿坡。
  读到这里,人们自然也明白桃儿坡上自古没有桃树,只是形状像桃儿罢了。而且耕地也很少,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集体栽植了一片白杨树,后来又陆续栽植了油松,才使这个荒坡有了生气。但在威鲁人们心目中,似乎桃儿坡是块宝地。从它坐落的地理位置看,北面背靠阴山,向阳窝风,东西各有河沟常流水,南为川界,视眼开阔。我小的时候常到桃儿坡去玩,不成林的小杨树零零星星,唯一的标志是东沟沿上有一个形同五台山寺院塔林里的白塔,孤零零地竖立在那里,大人们说是姑子坟,我们曾结伙在白塔身上攀爬。此坟建造年代不大长,约在清代后期,堡中老者们也具体说不上。但是关于这个姑子及她的坟茔,在堡内老年人口中也流传着动人的故事。
  旧时期威鲁堡庙宇很多,关内大街南侧有一座南寺庙,是堡内唯一的一座寺院,规模不大有正殿三间,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信徒们活动的地方。在这座寺院的西边,又辟出一个小套院为姑庵,内有两间房子,一间为佛堂,一间为禅房,一度时期曾住守着一位年轻尼姑。
  据传说,这位尼姑本性昝,原系大同城一家名医药房的施药员,她家是祖传名医,父亲医术高明,在大同城很有名气,自家开一药房,边行医边卖药,生意也不错。她幼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从小受父亲影响,也酷爱医术,耳濡目染,十三岁就能背下几百种药方,并在店中为父亲施药,边刻苦钻研医术,特别是对医治妇儿科病症更有兴趣,十五六岁就能替父在家坐诊,本人容貌也出脱的像芙蓉出水一般。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为城内一个有钱有势的豪门劣神就诊时,对方一眼看上了这个隽气姑娘和她熟娴的操作技术,便向他父提亲要纳为小妾。她们父女拒不应允,惹恼了劣神,勾结社会地痞对药店百般刁难,寻衅滋事,致使药店关门。父亲气火烧心,一病不起,不久含冤而亡。舍下孤女走投无路,为躲避恶人再犯,经邻居谏引暂去了城内一姑庵避难。在庵蓠下寄身数月,经庵中住持劝导,昝姑娘也感到身临逆境人生处世艰难,决然抉择了削发为尼,主持还为她封了法号。
  庵中生活单调无味,昝尼姑虽遭遇不测,但也很有抱负。她不甘就此虚度一生,想用自己学到的医术,为穷苦百姓救死扶伤,但又很难做到在大同城仍不敢拋头露面,遂打定了出走乡村的主意。和主持商议自己要到乡村另立一处姑庵,边发扬佛事,边为当地老百姓治病解难,这也是佛门意愿,得到了主持的同意。之后昝尼姑身著僧衣,手捻佛珠,从云冈沟沿十里河西上,边走边化缘,边寻找吉地。当她走到威鲁堡时,感到此地不俗,且人烟较稠,街市繁华可以留足,随沿街到各庙宇盘察。众多庙宇为神庙,只有南寺庙为佛寺,又无日常住持,就找到了堡中主事,说明意图。得到了主事的允许后,她将一路化缘来的碎银和临走时师傅馈送的盘缠路费拿出来,着人把南寺庙西侧的两间配房进行了简单修缮,后塑起了佛像,开始了佛事活动。从此堡内有了一个小小的姑庵和一位年轻的昝尼姑。
  当昝尼姑把庵中事务安顿妥当后,问讯堡中谁家有病人,就主动前去咨询,把脉开方,让家人去街上药铺抓药服治,有几个多年不愈的妇科患者,吃了她开的药后渐渐痊愈。这样的神医农村很少,当人们了解到了她原来是大同城里的世家医人后奔走相告,堡内和周边乡村的人们,纷纷前来找她治病,一时间成了威鲁堡地域内的乡村郎中,而且还带动了堡内几家药铺的生意。昝尼姑性情特好,无论病人找上庵来,或到家出诊,对就诊者从不推诿,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随叫随到,专心为病人治疗,并不收分文。乡亲们被她的义举感动然无以为报,于心不过端一点米面或食物送到庵中,或到庵中佛前加点贡品添点香火以示谢补,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南寺庙内香火不断,来求医治病上香敬佛的人络绎不绝。
  昝尼姑在威鲁堡居住了二十余年,始终如一地为当地乡亲们看病治病,小到头疼脑热,大到妇科疾病和伤寒痨症,在她的妙手下治愈好了千千万万。堡中人和当地百姓有口皆碑,都夸她既有菩萨心肠又有精湛医术,做佛家的事,看百姓的病,大家都祈祷她能在堡内长期住下去,健康长寿,多为百姓治病。但事与愿违,1937年日寇侵华开始,威鲁堡驻扎了日本人宪兵队。次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宪兵队长夫人突得暴病,得知昝尼姑会治病,派人前去庵中叫昝尼姑为其看病。昝尼姑是一个有中国人血性的刚强女性,对倭寇烧杀掠强横行堡内的行为,早已深恶痛绝,她借故自己医术不高,让其另请别医治疗,推脱拒绝出诊。倭寇恼羞成怒,竟残暴的戳了尼姑数刀,她倒在血泊之中,时年才四十岁出头。佛门净土残遭血洗,从此南寺庙姑庵断了香火,人去庵空渐渐荒芜,威鲁堡失去了一位真诚的尼姑郎中。事后第二天夜间,威鲁堡几个好心人将被倭寇扔到南河湾准备喂狼的昝尼姑尸体,偷偷地从简装殓,埋到了桃儿坡上不敢声张。在装殓时,人们发现昝尼姑的两眼还睁得圆圆的,人们都猜测着,要么是她死前对倭寇的怒目而视,抑或是她感觉自己死得太早,没有为当地人再多看几十年病而死不瞑目。
  一九四五年日寇退却后,威鲁人们没有忘记了昝尼姑,由堡中主事派人到大同原昝尼姑住过的姑庵,向主持述说她在威鲁堡期间如何既办佛事,又为乡亲们看病救人的善举,如何同倭寇舍身斗争的壮举,以及乡亲们有立碑纪念之意。主持听了很受感动,为弟子的善举和壮举而悲痛和骄傲,随同差人来到威鲁堡,由堡中主事执掌,大户捐资,按照佛门规矩,为昝尼姑坟茔建造了一座功德白塔,以示褒扬。此塔为圆型,鼓肚肚尖顶顶,高约3米,底部直径约1.5米,用不同尺寸大小的扇型青砖夹白灰砌制,用白灰粉刷漂白。从此,小白塔矗立在桃儿坡上,虽然比不上附近山岗上烽火台的高大雄伟,但人们在田地干活,每每直起腰歇缓时,都能瞭见它那洁净与朴素的白塔身,会想象到人们口口相传的曾在堡内发生过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或许还会在晚上的梦里能见到串街走巷匆匆行医的昝尼姑。
  令人遗憾的是,桃儿坡上的白塔在文革期间被拆毁,近年该坟又遭到了盗墓贼的光顾。后来的人们和再后来的人们,也只能在传说中知道威鲁堡曾经有过一个尼姑,桃儿坡上曾经有过一个姑子坟,有过一个圣洁的白塔。
其他文献
有朋友问我,大同以哪里人为主,我开玩笑说,大同是个江湖。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大同人来自五湖四海,东西并存,南北兼容。大同人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包容性。  做为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缓冲交融地带,从有文字记载的一开始,大同就像是一个客栈,不断的有人迁徙而来,又不断的有人迁徙而去。那些住久了的,便成为大同人。  查阅志书可知,最早有记录的大同人是北狄人,“春秋时,大同为北狄人所居”。也就是说,春秋时,大
期刊
大泉山位于山西阳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一篇介绍水土保持、荒山治理经验的文章《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得到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而闻名全国,直到现在仍然是阳高一张靓丽的名片。而作为故乡阳高的游子,我今天才第一次走进了大泉山——  一  大泉山,我来了  轻风习习,正好阔步而行  山路弯弯,正好盘旋而上  草木葱茏,正好一路观光  峰顶离地面已经遥远  但与天尚有一段距离  正好极目远眺  把风光尽收眼底 
期刊
春节以后,新冠肺炎从武汉爆发。感染人数暴增,死亡人数也与日俱增。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全国禁足,我们也居家学习。  一天,忽然看到老师在班级群里说:“三月一日请大家穿上校服,我们将召开开学典礼。”看见这条消息后我心中一惊:正在疫情严重的时期,我们怎么召开开学典礼呢?难道全校同学都带着口罩去上学吗?可只听老师接着说道:“我们要在网上召开,请同学们穿好校服,并佩戴红领巾。”哦,原来是这样。想着想着
期刊
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总有形形色色的人在奔波,大城市的喧嚣是人们生活的常态,不论你是否愿意,每个人都得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仿佛在喧嚣的生活中,我们的人生都按下了快进键,人们不停地奔波在日常琐事中,却忘记了生活的本来面貌。  作家三毛曾说过:”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我想,他是想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在宁静和喧嚣中找到平衡吧
期刊
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山西考察。傍晚时分,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走进了这座享誉中外的文化艺术宝库。总书记认真了解云冈石窟开凿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历史沿革、保护历程及研究现状,就中西方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做出指示。他说,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特邀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杜学文,近期就云冈石窟以及平城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丝绸之路上的影响作
期刊
提到“明堂”这个话题,我们在各种影视剧中所听所见最多的就是“则天明堂”,那恢宏的建筑瞬间就可以把我们拉入那个盛世年代。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也有汉乐府《木兰辞》有“明堂”记载:“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见“明堂”在古代宫殿建筑群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现国内有明堂遗址的地方不多,一为古都长安(西安),一为古城平城(大同),汉魏洛阳以及唐东都洛阳明堂,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平城明堂,领略当初那北魏风韵。  一
期刊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构成前秦民族马赛克的各个族群纷纷自立,互相攻伐,中国北方再次陷入混战。386年春,鲜卑拓跋部领袖拓跋珪恢复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开始征伐周边各族群政权,到398年正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占据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就是在这一年七月,拓跋珪宣布“迁都平城”,并且营建宫殿,设立宗庙和社稷坛等礼制机构。在493年孝文帝迁
期刊
相遇,是情感的交换,是美感的传递,亦是灵感的迸发。而千千万万种相遇中,我至今仍深深感动于墨与纸,那最美的相遇。  当纯白的纸张邂逅了浓郁的墨滴,接触奇异的笔尖,便融出了新的生命。那是阻隔了外界的纷扰杂喧,摒弃了人世尔虞我诈后的风花雪月,缠绵缱绻的书墨世界。  想来,曾经的纸张一直是沉睡着的,不带装饰,没有瑕疵,只是干干净净、寂静孤独的他。他把自己包裹在冷冽的外表下,丝毫不肯流露出内心的炙热。乌黑如
期刊
大同城北25公里处的西寺儿梁山,就是历史上的方山,著名北魏冯太后的陵寝就坐落在这里。据专家考证,方山为国内最大的溶岩台地,东临万泉河,西傍饮马河,两河在山前汇聚,夏如巨龙戏水,冬似原驰蜡象,自然山水風光优美,山下饮马河流过大同城就是御河,从风水学上讲方山是大同周边最具灵气的风水宝地。冯太后生前与拓跋宏同游方山,为这里的景色倾倒,谓:“吾百年之后,神安其此”。让人不解的是方山上的永固陵当地人多称祁皇
期刊
人的胃有时候是最不挑剔的,不信吗?如果你饿了,只要有吃食可吃,都应该是最美味的食品。所以我认为,美食是人们饥肠辘辘时吃得最香的食物。正所谓,饥饭甜如蜜,饱饭蜜不甜。  我这里想说说山药。山药,也叫土豆,学名是马铃薯。山药算不算是美食呢?它应该是一种最平常最普通的食物吧。它既可入菜,又能做主食,在最困难的年代里,它就是美食。美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能饱饱地吃上一顿烧山药就烂腌菜,喝上一顿糊糊煮山药就烂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