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做了分析,并阐述了学校怎样服务和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以及毕业生应为就业做哪些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失业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66-02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显现。近几年来,大学“毕业即失业”成为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有位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对联的内容虽然夸张,但在一定层面上却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原因
1.扩招速度太快,就业压力增大。
表11998年~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情况
资料来源:1998年~2001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
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多人。近年,我国的大学扩招速度更是加快,每年的招生人数大约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2010年,全国地属高校招生计划数为609万人,部属高校招生计划数为47万。地属高校与2009年相比扩招27万人。部属高校与去年相比扩招6020人,其中本科生44万人,比去年扩招5998人。连续几年的扩招,确实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度。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9万。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7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在我国现阶段,受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劳动力市场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而扩招的直接结果是毕业生增多了。所以,从扩招开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伴随出现,并日益严重。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但待业却有1400万人。2007年,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1200万人,新增就业人数却达到2400万人,该年无法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140万。2008年,全国有559万高校毕业生,又赶上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就业市场不接轨
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如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培训;教学知识结构老化,尤其是在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IT等相关行业,最新的技术信息并没有及时反馈到高校教材中;学科专业的调整、内容的更新,都严重滞后于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的变动。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些体制弊端,造成了一些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学校里学的专业和就业市场不接轨,毕业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上也不能立即上手,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才能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希望能学有所用,企业不愿意花精力培养,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摩擦性失业。
3.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多数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较模糊,部分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过高。
一些学生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学生心理期望值过高。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存在“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深造”等观念。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坐办公室,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2)大学生社会知识缺乏。
现在的院校大部分是封闭教学,学生在学校里和社会的沟通了解很少,他们总是感觉校园美好,而不愿意去接触社会,这就导致了和社会的脱节,社会综合能力低下,无法适应社会,无法真正感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很难走上工作岗位和融入到企业当中。在工作中如何定位、如何和上级沟通、个人的形象仪表、沟通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技术操作等,这都是学生缺乏的社会能力。
二、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存在着问题。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21世纪,知识爆炸经济的到来,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受到欢迎,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学生求职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在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各类场合中,显得紧张局促,而这些同学平时很少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综合素质的训练不可缺少,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还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训练。
2.高校进行专业调整,特别是课题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先进性。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将先进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克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毕业生要看清形势,抓住机遇,转变观念。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大学生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人生定位。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我怎么干”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融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
当前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首先要打破那种“一次定终身”的择业观,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未来。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要学不停歇,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其次要转变旧的“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观念。大学毕业生应该把视野放到农村地区。可以独立或合伙创办符合地方特色的经营实体,走创业之路,这样既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解决更多的失业人员。另外,毕业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遇的同时,还要开拓就业新途径,自己去创业,去建功立业。不做被动的求职者,要做主动创造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王宏卫.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2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9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失业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66-02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显现。近几年来,大学“毕业即失业”成为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有位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对联的内容虽然夸张,但在一定层面上却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原因
1.扩招速度太快,就业压力增大。
表11998年~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情况
资料来源:1998年~2001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
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多人。近年,我国的大学扩招速度更是加快,每年的招生人数大约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2010年,全国地属高校招生计划数为609万人,部属高校招生计划数为47万。地属高校与2009年相比扩招27万人。部属高校与去年相比扩招6020人,其中本科生44万人,比去年扩招5998人。连续几年的扩招,确实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度。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9万。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7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在我国现阶段,受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劳动力市场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而扩招的直接结果是毕业生增多了。所以,从扩招开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伴随出现,并日益严重。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但待业却有1400万人。2007年,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1200万人,新增就业人数却达到2400万人,该年无法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140万。2008年,全国有559万高校毕业生,又赶上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就业市场不接轨
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如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培训;教学知识结构老化,尤其是在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IT等相关行业,最新的技术信息并没有及时反馈到高校教材中;学科专业的调整、内容的更新,都严重滞后于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的变动。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些体制弊端,造成了一些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学校里学的专业和就业市场不接轨,毕业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上也不能立即上手,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才能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希望能学有所用,企业不愿意花精力培养,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摩擦性失业。
3.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多数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较模糊,部分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过高。
一些学生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学生心理期望值过高。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存在“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深造”等观念。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坐办公室,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2)大学生社会知识缺乏。
现在的院校大部分是封闭教学,学生在学校里和社会的沟通了解很少,他们总是感觉校园美好,而不愿意去接触社会,这就导致了和社会的脱节,社会综合能力低下,无法适应社会,无法真正感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很难走上工作岗位和融入到企业当中。在工作中如何定位、如何和上级沟通、个人的形象仪表、沟通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技术操作等,这都是学生缺乏的社会能力。
二、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存在着问题。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21世纪,知识爆炸经济的到来,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受到欢迎,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学生求职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在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各类场合中,显得紧张局促,而这些同学平时很少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综合素质的训练不可缺少,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还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训练。
2.高校进行专业调整,特别是课题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先进性。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将先进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克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毕业生要看清形势,抓住机遇,转变观念。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大学生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人生定位。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我怎么干”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融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
当前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首先要打破那种“一次定终身”的择业观,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未来。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要学不停歇,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其次要转变旧的“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观念。大学毕业生应该把视野放到农村地区。可以独立或合伙创办符合地方特色的经营实体,走创业之路,这样既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解决更多的失业人员。另外,毕业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遇的同时,还要开拓就业新途径,自己去创业,去建功立业。不做被动的求职者,要做主动创造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王宏卫.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2 胡建华等.高等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