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方言特色程度副词研究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4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描写研究连云港市赣榆区方言中“很”“血”“能”“死”“怪”“抠”六个特色副词,这些副词相比较于普通话中的副词用法有很大的地方特点.讨论这些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不仅能丰富汉语方言的语法语料,也可以深入了解交界地带程度副词的状况.
其他文献
心理动词具有跨学科特征,使役化表达是语言普遍表达方式的一种.现代汉语属于孤立语,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其独特性,影响汉语学习者的理解与产出.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总结现代汉语心理使役化表达特点,以减少汉语学习者心理使役化表达习得偏误.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对词语模“XX狗”和“XX人”的选择有所不同,说明两者存在差异.文章尝试在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对比分析“XX狗”“XX人”各成分的含义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心理,从而对两者的区别进行阐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网络上的新型称谓语.“酸菜鱼”类以食物名称为词语原型的新型称谓语应运而生.这类词语与之前风靡一时的“白骨精”“蛋白质”类词语在构词方式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类词语的流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繁荣的“食文化”对语言的渗透以及语言的模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兴构式“最N”表达主体充分具备“最”后面的名词所应有的属性、形象或气质等.进入“最N”构式的名词以场所名词和人物名词居多,其语义特征为“除概念意义外,还需具备联想义,且该联想义是名词指示对象的典型属性”.与传统用法相比,新兴构式中的“最”在句法上的搭配构词能力增强,在语义上经历了“较少抽象义→更多抽象义”的变化,在语用上经历了“客观性→较少主观性”的变化过程.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带货”营销方式的流行,“带货”由最初“携带货物”衍生出新的含义.“货”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最初指“财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词义发生引申,可表示“买、卖、贿赂”等词义,可用于指物和指人.笔者搜集《汉语大词典》(第一版)及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出现的带“货”字的词语,建构“货”词群,分析“货”词群的语义范畴、构词方式,以期对“货”及“货”词群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于“不毛之地”中“毛”字的解释,历来注家纷纭.文章在举出历来释义的不足之处的同时结合具体语料对于“毛”字的释义做出新的看法,认为“不毛之地”中的“毛”字有意为“束发”或者是通“蛮”字的两种释义的可能.在这两种对毛字的释义之下,“不毛之地”整个词语也有了其新的意义,即为少数民族生活之地.
武清方言存在将普通话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声母([ts,tsh,s])读为齿间音声母([tθ,tθh,θ])的现象,且在很多字项上二者基本自由变读.文章对武清方言今齿间音存在和发展问题进行探讨,认为齿间音声母的字项分布受到使用频率和声韵母协同发音的双重制约;20世纪70~80年代齿间音在武清方言中应广泛存在,目前新派方言因普通话的影响,齿间音基本消失.
文章一方面立足《峒溪纤志·志余》自身材料,从语言本身寻找探明其未识字符性质的证据;另一方面结合语言、历史背景详细来考察.综合两方面的因素,认为这些未识字符主要是记录当地汉语方言,并不是记录苗语.
镇海方言和海曙方言虽同属甬江小片,行政上都是宁波市的市辖区,可以互相通话,但是也存在明显差别.比如海曙方言有浊擦音[(z)]而镇海方言没有,一等侯韵字的韵腹不同,山摄合口字的韵母也有所差异等.利用方言学和音韵学的方法,对两地方言的语音进行深入的调查,可以发现两地存在的差异是系统性的.文章立足于两地共时的语音,通过分析比较语音的源流及分化情况,试着探寻二者差异产生的内部逻辑.
“干啥啥不行,X第一名”构式通过看似违反逻辑的表达方式传达一种特殊的语用效果.该构式语义上并不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而是通过铺垫否定全部来肯定“X”,突出“X”.从修辞角度看,是欲扬先抑手法的应用;从认知角度讲,是说话人的识解方式不同导致的.语用上,该构式表达出对比、调侃和讽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