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科研院所党建工作与科技惠民路径探索

来源 :现代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电业为人民”,是电网企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遵循.牢记企业宗旨,践行企业使命,电网科研院所需要破除基于企业职能及行业特性开展技术支撑服务的固有思维,在契合绿色低碳、数字迭代、万物互联等新兴时代特征的前提下,以“党建+科技惠民”寻求用电增值服务、延伸服务的拓展空间.文章将以国网福建电科院实施新时代“双满意”工程为例,探讨电网科研院所如何以“党建+科技惠民”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为民服务落地实践.
其他文献
综合考核评先管理工作作为强化企业价值管理和提升生产经营水平的重要工具,对指导生产经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的先进评选与管理存在规范性不足、工作效率低的情况,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提升,就需要建立起一种数字化、规范化的评先机制,同时依托于信息化平台,从而实现评先管理的全新变革.此论文以信通中心的综合考核评先为例进行分析.
国有演艺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新时代加强国有演艺企业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有企业当中,对于党员干部展开党史教育,有助于党员干部对党的领导意识不断深化,共同坚定中国特色理想,凝聚发展动力.通过党史教育和学习,宣传党的新理论和精神,传承优良传统,引导国企内部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观念,为群众解决问题.下文重点探讨国有企业当中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和接受党史教育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国企党建工作要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作为国有施工企业基层单位,工程项目部是企业效益的来源,也是企业生产基本单元,更是企业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与落脚点,工程项目党组织必须始终围绕生产经营中心抓党建,必须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必须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理论与观点在信息科学发展的推动下得以深入发展与传播.许多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点竞相迸发.而企业的薪酬福利有利于帮助企业通过绩效考核、奖惩与激励等来进一步帮助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充分发挥企业薪酬福利的激励作用.文章通过引入薪酬福利的相关理论概述以及薪酬福利结构多元化趋势,简单指出国有企业薪酬福利管理体系不健全、薪酬福利分配方式不合理、薪酬福利制度缺乏透明三个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适合自身的薪酬福利、提高公平性、建立科学完善的薪酬体系三项提高国有企业薪酬福利的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理论方法和思想精神财富,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国航天的第二个甲子也刚刚起航.文章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通过“技术理论、工作方法、改革创新、精神力量”四个角度回顾党史,寻找与航天事业发展的契合点,探索新时代中国航天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提出了四个指导科研生产模式升级的着力点.
事业单位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对提升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动力,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价值和潜力,提高事业单位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的选人用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需采取合适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发挥出选人用人工作在推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都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们在“获得电力”涉及的四个指标与国际一流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好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把国有供电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切实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为加快推进国有供电企业在改革大潮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探索基层党建与生产经营工作如何真正实现深度融
在国有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基层党务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积极开展基层党务工作对于提升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基层党务工作中,党务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素质成为国有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企业基层党务工作的重要性,对当前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务工作者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便提高党务工作者专业素养,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在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创业也成为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困扰着许多高校毕业生.应当促进和满足高校就业创业的需要,实现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政府、学校、社会等领域应该调整促进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的机制,制定相关措施,为未来的就业增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