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围观演变为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初探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iu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来的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媒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传媒产业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导向。与传统的媒体模式相比,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具有高效、稳定、隐秘以及具备良好的互动性等特点,对于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凡事都具有双重性,网络环境在具备开放性和自由性,在给许多以网络围观为主的新闻受众带来一个良好的信息资讯互动与交流平台的同时,在实际过程中也因网络围观事件而造成的舆论影响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的安定繁荣与团结进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为有效地提高网络舆论的传播质量,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网络围观的内容,并针对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把网络围观转化为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旨在促进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网络围观 网络舆论 传播方式
  社会舆论的产生是以某个固定对象,利用固定范围内的整体意志和共同知觉性进行向外表现和扩张的一种社会行为。伴随着网络技术和新闻传播模式的变化,人类社会中的传统舆论传播方式也开始向着网络平台为主的网络舆论方向过渡,并且在网络环境中构建出一个新型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而网络围观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成为当前人类主流、高效的一种舆论传播和表达方式。按照网络围观的性质,我们可以把网络围观当成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促进舆论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但是也带有巨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网络围观是基于网络平台而生成的,所以广大网络受众在围观的过程中就容易接收到一些误导性的舆论以及错误的思想,最终偏离了事件的真实结果,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大等特点,一旦这些网络围观的受众受到舆论的误导,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一、网络围观的概念与特性
  (一) 网络围观概念
  网络围观(Network onlookers),它是一种相对于现实围观而言的,网络围观的前提必须是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而且整个围观的过程都是在网络平台内完成。相比较于现实生活中的围观,网络围观除了具有即时性、高效性、影响范围大、隐蔽性强等特点之外,许多网络受众会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针对某一个公众事件或者热门话题,在各类人流量大的网络平台里(例如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以及QQ群等)进行关注,逐渐地形成一种围观行为。
  (二)网络围观特性
  第一,网络围观具有团体性。按照近来的网络围观事件可以了解到,现实生活里的围观行为通常只是发生在偶然性的个体在局限性强的环境中产生的集合,无论是从对象的数量或者影响力来说都无法达到群体的标准。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围观群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大规模、大范围的信息集合,同时这些参与到网络围观里的受众通常会有一种较为明确的团体意识,并且会以某些共同的目的(例如社会价值、经济收入、影响力等)形成一种相互利用、共同进退的团体。 第二,网络围观行为具有时间上的差异性。因为网络行为通常是即时性,而且是持续性的,并且对于围观的对象是否存在并不在意,也不需要事件情境的持续性,只需要证明该事件存在过即可,所以就算是事件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仍然会具备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各类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让网络的围观行为变得更加自由,导致网络舆论所造成的破坏性也变得越来越大。
  二、舆论的概念与特性
  (一)舆论概念
  舆论(public opinion),按照学术界的观念来看,所谓的舆论也就是人们在针对某个环境里的事件内容表达趋于完整且高度统一的融合体;从传统的思维理解可以把舆论等同于群眾的集体言论,它不仅仅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诉求,还是所有合法公民给当前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一个正确评价的有效途径。与新时期的舆论模式相比,传统舆论模式所沿用的是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舆论主导与传播模式,它是社会舆论推行和发展的重要媒介。舆论必须要经过不同媒体的整理和一定的加工之后才能够产生。可按照目前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来看,网络围观的行为也开始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所造成的影响和对社会的破坏性会更大。
  (二)舆论特性
  从社会发展观的角度来看,舆论的本身并不是某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对象,或者对某个热门的话题或者大型社会事件给出一些言论内容就可以把它当成舆论。舆论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它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反射,网络围观的定义中,将其定义为心理战的一种,可见网络围观和舆论密切相关。舆论对个体和群体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不仅具有鼓励作用,同时还起约束作用。舆论是关乎社会问题和个人利益的公众意见的集合体,其本身具有协调性与合理性。在通常情况下舆论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主体、客体以及舆论的本身。主体指的是公民群众,本文是分析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围观演变为舆论的传播模式,强调的是以大众网民为主体的形式。网民是形成网络围观下舆论的根本主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将意见不断整合和指引。客体是指现实社会现象,舆论的客体种类繁多,根据本文研究重点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研究分析,即虚拟网络世界环境为舆论客体。网民根据热点事件的发生,自身进行挑选进而传播舆论,也可以说主体网民通过客体网络事件进行热议和发表言论。在此期间,同时也有传统媒体的初步传播和催化作用。舆论本身其实就是由主体意见和想法结合和指引两者合二为一所产生的,所以舆论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其根本原因在于舆论主体的不断变化和舆论客体的进展,这同上文提到过网络围观的三个角度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的千变万化促成了网络围观这种新型舆论形态。由于舆论本身会受到舆论主体和舆论客体变化的影响,那么舆论导向也会随着构成舆论的三要素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在探究网络围观转变为舆论的传播模式时,应当将其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综合考虑研究,梳理清楚两者的关系以及推进方式,才能使其更加完整。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就可以从中发现网络围观所造成的破坏性以及影响力是无法统计的。而且在网络围观形势下,所有在网络上参与围观的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对于某个事件进行扩散或者讨论,就会加速整个事件的传播,在加快传播速度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事件的发展和详细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舆论趋势。   三、网络围观和舆论的关系
  想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从根源性的内容开始着手。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围观相对于传统的围观机制而言,其形成的范围大、时间短。它代表了广大网民的意愿和建议,同时也是社会民众的呼声。当今社会应当重视网络围观,网络围观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庞大的力量对现实造成不可描述的影响。网络围观与舆论同样是存在变化性和多样性的,两者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个动态且连续的变化,能够做到息息相关且相互对应。在这个变化发展线中,舆论主体也就是网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舆论是主体意见和想法的统一。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始终离不开主体的指引和改变,最终成为围观者的想法和意见的集中体现。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同时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催化和促进作用,换句话也可以称之为围观者之一,传统媒体传播模式虽然单一,但也表露出部分围观者的心声。按照舆论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来网络围观和舆论两者都是动态形成的过程,所以在其中无法避免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和行为,例如谣言、造谣、夸大事实等行为会不断产生并随之恶性传播。在当今的虚拟网络世界中,无法做到信息的透明性和有效性,大多数围观者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总结观点和结论,尤其是一些媒体红人、影响力大的这一群体,这难免会与事实有所偏颇,同时也没有正确的导向和指引。在其中,无法避免有人出于某种想法和目的恶意造谣和夸大事实真相。如何规划和划清网络围观的界限是探究网络围观演变为舆论的传播模式的一大难点。
  此外,网络围观所造成的社会效应是很难量化的,这也给探究传播模式增加了许多障碍。对此,在探究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围观如何演变为网络舆论的传统模式时,对于网络围观和舆论的负面消极因素应当着重加以考虑。这种负面影响并非依存于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围观这一现象中,虽然在互联网发展飞速的今天,能做到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对于热点事件的围观程度将大大提升,但在传统媒体时代中,这些也是无法避免的,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必须要坚持对事实真相的挖掘。在网络围观和舆论形成的多变性过程中,同样也无法避免一些消极负面事件的产生。在这整个过程中,应当有主体者担起责任,在不同的形成和变化阶段对这种事件和行为进行更正和制止,并且针对事件的真实性予以及时的澄清,要求相关人员按照公开的方式来向广大受众解释,这样才能够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获得个人的利益去误导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舆论导向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网络围观存在的缺陷及正确引导
  (一)内容要真实可靠
  网络围观存在着许多负面和不健康的问题,其中非理性网络围观是普遍存在的。网络媒体在网络围观者中起着导向性作用,对虚假造谣信息应当及时过滤,必须坚持自身道德的底线。在网络围观中,网络媒体是至关重要的,是犹如风向标一样的存在。应当更多地去考虑人民群众,而不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流量。多一些民生情怀,对正能量的话题和热议事件展开报道,自觉抵制恶意虚假信息进入网络围观者的视野中,起到积极向导和促进作用。例如在新浪官微中有一板块是针对信息曝光和透明化的专区,围观者可以对虚假信息、欺骗信息等进行举报,同时后台会进行审核,对于符合这一类别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避免此类信息的传播,误导更多的围观者群众。网络媒体应当以此为榜样,传承媒体人的道德理念,对广大围观者的舆论导向负责,并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在自媒体时代,在公众号、微博、贴吧、论坛等渠道建立自己的官方号,积极交流沟通整合,传播事实真相,并完善相应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如此才能够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干净纯正的网络环境。
  (二)保障信息的权威性
  在一些不正确的围观行为的影响和误导下,会出现许多想要利用该事件的影响力而获利的不良现象。这种网络围观所造成的危害涉及范围之广,对此应当构建合理的网络围观体系,最关键一点是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大信息的公开透明度。目前,有许多政府部门已经开设自己的官微,在热点事件中起着舆论的正确向导和指引,这种行为应该鼓励,可以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在形成网络围观的初期阶段,官方就应对此进行正确向导,尤其是对无法辨别事情真相和误导群众方向的行为,在没有第一时间的证据和解释时,不应当对此妄下结论,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成立有关部门,平复群众的焦虑,并在第一时间给广大主体一个满意准确的答复。同时健全有关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机制,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对恶意增加虚假信息、夸大事实造谣等行为,采取惩罚和处理措施。纵观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景,政府有关部门应主动搭建与网络围观者也就是网民沟通交流的桥梁,保障信息的权威性。
  (三) 加大网络行为的监管力度
  除了要采用围观行为之外,还要针对事件的舆论导向性作用等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和探索,如果要全面性从源头消灭网络围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舆论主体也就是新媒体时代下的网民本身出发。媒介素质是指网民参与网络围观的素质层次,互联网普及速度之快,现如今能够做到全民上网应用网络,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会对网絡围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虚假事件信息的选取,有些网民能够有效预防,有些网民则会上当受骗,因此要注重培养网民素质,提高网民对事件信息的辨别程度。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现实生活,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同时抵制虚假恶意信息的侵入都能够有效维护网络围观环境。倡导积极向上正能量的舆论传播,不能因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就放下自身约束和管理,要做到舆论监督,网民无关乎职位高低等方面,群众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所以要谨言慎行。作为舆论形成的主体,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促进文明社会的发展。网络围观也是网络舆论监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行使权在每个网民个体手中,没有明确制度的制约,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将信息带到全球各地,在提出观点后通过网络媒介,例如贴吧、论坛、微博等方式,进行自我观点的陈述,同时对偏颇于自身观点的角度进行抨击。对于网络围观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大众心目中都不言而喻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可以通过网络达到古代所向往的日行千里万里,通过网络了解各地发生的事件,许多网民对此进行围观,事情最终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网络围观也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最显著的产物和现象。网络围观能够促进事件的监督作用,却并不能准确划清网络围观的某些行为是否触犯法律,这给网络监督执行制约方面造成无法跨越的障碍。   (四)重视多元化融合
  在重视新媒体传播方式发展与变化的同时,还要结合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把传统媒体融入其中,以此提高新媒体的影响力和价值。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模式也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无论新媒体、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应具备的理念,只有媒体人对道德底线的坚守,才能够維护围观环境。传统媒体以报纸刊物等方式传播,具有不可更改性和强调性,所以传统媒体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事实,同时无法被推翻。在舆论形成初期,传统媒体应起到风向标的导向性作用,积极关注事件发展,并对网络媒体的弊端进行有效的互补,催化促进网络媒体在网络围观中的积极作用。传统媒体应坚守本心,保持最初心态,坚守职业操守,稳定实际生活环境中大众情绪,不能因为当今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就能毫无作为,应与新媒体网络媒体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媒体占有主导地位,传统媒体起辅助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断融合,为未来新媒体的进步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大背景下,网络内容的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传播程度更加开放,除了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之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在提高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要重视新旧媒体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网络环境里的舆论内容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这对于加快新时代新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菁. 试论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围观演变为舆论的传播模式[J]. 传播与版权(6):7-9.
  [2] 张淑华. 试论网络围观的舆论监督功能及其发生机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 34(9):46-50.
  [3] 王中碧, 刘英.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围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10(6):30-31.
  [4] 陈恺燕. 网络围观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 采写编, 2014(4):66-67.
  [5] 陈银银.对网络围观现象的理性思考[D]. 西南政法大学,2016.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套学院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区舆论场调查与舆论引导体系研究”(项目编号:HYSQ201905)
  作 者: 朱艳茹,河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传播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诸葛亮北伐前上表刘禅,其中举荐将军向宠可以“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并点明了原因,即“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得到刘备认可并深得众望。虽然史料中关于向宠的记载简略,亦未见其搴旗取将之例,但结合当时政治局势和诸葛亮用人标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除上文所述,诸葛亮此举背后还有着其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诸葛亮 《出师表》 向宠  《出师表》是诸葛亮为实现政治理想、完成先主遗愿而率军北伐的临行奏
期刊
摘 要:泽州鼓书的发展历史已有百年,形成了与泽州四弦书并列的两大曲种。探讨泽州鼓书产生过程中对泽州四弦书的吸收与融合,以及说唱载体演变过程中的求生困境及现实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泽州鼓书这一传统曲艺,重温民间记忆。  关键词:泽州鼓书 四弦书 吸收 融合  一、概况  泽州鼓书起源于清代的山西省泽州府,因晋城古称泽州而得名,是流传于今山西省晋城市全境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泽州鼓书以大鼓京腔为
期刊
摘 要:在小说《失落》中,基兰·德赛以其细腻的文笔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后殖民统治下印度人民的心理状态。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学家罗洛·梅的焦虑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失落》中的主人公们管理焦虑的不同方式及各自最后的结局,来探索正确的焦虑管理方式以及印度人民在面对后殖民统治时可能的出路。  关键词:《失落》 焦虑理论 罗洛·梅  一、引言  《失落》是印度英语作家基兰·德赛的第二部小说,于2006年赢得了英国曼
期刊
摘 要:新媒体艺术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独特的审美特征,给现代艺术带来了深刻的观念变革,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体验。而呈现在新媒体艺术中的现代性焦虑作为时代命题,既是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与审美接受主体所面临的存在性状态,也是现代艺术审美的新风尚。本文从现代性焦虑的源起、新媒体艺术中审美主体与创作主体的焦虑体验以及现代性焦虑引发的反思三个层面,探讨现代性焦虑体验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苍凉都是张爱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艺术内蕴,而这又与张爱玲独到的叙事诗学有关。本文首先分析苍凉在张爱玲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进而通过返观与留白两种张爱玲常用的叙事技法,分析张爱玲小说苍凉感的达成方式;最后指出,留白与返观二者,共同让苍凉走向超时空,走向美学和哲学层面的形而上存在。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 返观 留白  张爱玲小说的独到之处,大体在于其别具一格的苍凉艺术。笔者注意到,张爱玲
期刊
摘 要: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以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主人公与祖母互为镜像的人生。小说在一系列冲突、对照中,思考着女性成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乔叶 《最慢的是活着》 女性成长 老龄化 生命传承  诗人雷平阳曾在诗歌《快和慢》中写下他对家乡云南和家乡人生命的感知:“最慢的是苍山/只有死亡是快的/在这儿,其他都很慢/最慢的是活着。”雷平阳以及物的
期刊
摘 要:伦理身份的迷失会造成伦理关系混乱,形成伦理困境,由此对人的精神与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千只鹤》中主人公菊治的精神虚无是根植于其伦理身份的迷失的。在主人公放纵这种自我伦理身份迷失的同时,作家也对伦理进行着复杂探索,除了表征出来的滞后性,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内部解构。  关键词:《千只鹤》 川端康成 伦理困境 伦理身份迷失  《千只鹤》中有关道德与伦理的线索直接反映出作者川端康成在战后的社会思考。
期刊
摘 要:《判断力批判》中所讨论的审美判断是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不涉及任何利害计较,必然要求对一切人都有效,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本文主要论述刘禹锡《秋词》其一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其具有“共同感受力”,加上诗歌本身带有可以让其自持的内在视像等因素,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审美共通感”与内在视像一道成为前提基础,中国诗学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从而呈现出一种内视美。  关键词:主观普遍性 内在视像 艺术想象 
期刊
摘要: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石灰土基层的施工技术非常重要,本文就主要针对这一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并分析了施工当中所用到的施工原材料以及施工机械设备等,希望为我国市政道路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市政道路;石灰土基层;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引言  市政道路在我国城市交通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政道路施工当中,石灰土基层的施工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就从施工前的
期刊
摘 要:《呼啸山庄》中的“书籍”意象贯穿始终,全书中总共出现两类书籍,分别是道德书籍《圣经》与知识书籍。通过道德类书籍,反映出人物的精神状态与宗教存在的社会现状;通过知识类书籍,展现文明带来的利弊影响;此外,书籍在起暗示作用、推进情节时,呈现出文明与野性这两种矛盾力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引发读者对于文明和野性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呼啸山庄》 书籍 意象  《呼啸山庄》中书籍意象出现频繁,全书共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