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了防止医疗器械引发的医院交叉感染。方法:落实规范消毒供应室工作,加强科学管理。结果:保证了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防止和控制了医院交叉感染。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科学质量管理;院内感染
医院供应室是承担消毒灭菌工作,提供无菌器材的部门,供应室条件的好坏,环境的优劣,与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的安危息息相关,因此,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及医院的声誉;供应室的规范管理是医院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为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分析院内感染在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切断感染途径,从管理和思想上提高认识,制定出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从而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现将如何落实供应室规范化管理,作出如下阐述。
1 布局合理,环境规范
供应室的布局及合理的工作流程,直接影响到消毒灭菌的质量。如供应室坐落位置不当,周围有污染或有灰尘,将给供应室带来外源性污染;内部布局不合理,可增加物品感染的机会。内部的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划分应明确,并有明显标志,取送物品要固定,不可逆行,不可交叉感染,工作人员要分工,物品要固定,工作人员的物品不可交叉使用。做到休息室与工作间分开,回收间与无菌室分开,初步清洁与严格清洗分开,无菌区和有菌区分开,减少无菌物品再污染的机会。
2 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化操作
供应室有无菌室护士职责、检查班(下收下送)护士职责、刷洗工作护士职责、敷料包装护士职责、高压灭菌锅操作人员职责。每名工作人员应尽职尽责,共保无菌物品的质量。
2.1无菌室护士应将无菌包、如静切包、缝合包、胸穿包、腰穿包、口腔护理包、换药碗等,要熟记各种包的器械数量,无菌包进入无菌室应分类放置,并按近期灭菌在后、远期灭菌在前的顺序放置,保证供应,避免浪费。应由专人放置、专人发放、每日清点一次,检查有无过期物品,发放时应严格查对,以防发错,无菌室桌面、地面每天用250mg/1新氯净擦拭。
2.2检查班(下收下送)。应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回收,应做到清洗前的消毒工作,这是减少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回收前应督促临床科室做好第一道浸泡工作,再将所有的物品放回回收室,分类浸泡处理后,才能送洗涤间清洁处理,原则上检查班下送时应采用全封闭专用车,直接送到临床科室;回收时,应采用专人、专车、专线、洁污分流;分发完毕,应将车消毒后再重新装无菌物品,发放后无菌物品应视为污染,不得放人无菌室,须再次灭菌后方可使用。
2.3护士包装无菌物品时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清洗,以避免体液、血液中蛋白质和氯化物对器械产生的腐蚀作用,且干燥后难以清洗。目前常用的消毒、清洗方法以下几种;消毒液浸泡后手工清洗、蒸馏水冲净,擦干、上油。有资料表明,物体表面的有机物会影响蒸汽穿透,达不到灭菌目的。因此洗涤后的物品质量标准应该达到以下标准。
(1)玻璃、不锈钢、搪瓷类物品应达到光亮、不挂水珠、无污渍。
(2)金属器具出现原始光泽、无污渍、无锈迹,棉布类物品清洁、干燥、无脱落纤维及棉絮。
(3)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物品,洗刷后,须用滤过的蒸馏水冲净。
3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1严格洗手,定期进行细菌检测,切断手的传播途径,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要严格按照洗手的六步法进行,可有效清除手上大部分病原微生物。
3.2加强医院使用一次性物品管理
(1)采集关,“三证”齐全;
(2)一次性物品应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专用账本,专人领取;
(3)把好收集关,专人收集、处理,一次性物品用后应浸泡消毒与毁形,建立回收制度,并做好记录。抽血用的注射器、输血器等一律装黄色医院垃圾袋,做焚烧处理,一次性物品不得回收浸泡,杜绝重复使用,处理后送到医用垃圾站,杜绝一次性物品使用后通过非法途径流入社会,减少医源性传播医院感染的发生。
3.3质量监测
(1)各种灭菌物品均贴化学指示带及放置包内化学指示卡;
(2)高压锅每日进行生物监测一次,每日早晨第一锅消毒后做B—D实验监控;
(3)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每日监测一次。空气培养无菌区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手菌落总数<5cfu/m;
(4)每日灭菌及发放的一次性物品,进行热源监测,合格后发放;
(5)做好灭菌效果监测,记录存档,灭菌物品应手感干燥,如有潮湿、包装破损、字迹不清楚或掉落地面,不得进入无菌室,需要重消毒。
(6)无菌室紫外线灯强度监测和空气监测;使用中灯管强度不低于70μw/cm2,有效距离1m,每日照射二次,30—60分/次;每周用3—5%过氧乙酸熏、蒸一次,每月对无菌室进行空气培养和细菌培养各一次。
通过以上规范的管理措施,强化了供应室对再生物品的质量控制,为临床科室提供了优质安全的无菌物品,使我们各项工作都达到要求,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为有效地防止院内感染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科学质量管理;院内感染
医院供应室是承担消毒灭菌工作,提供无菌器材的部门,供应室条件的好坏,环境的优劣,与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的安危息息相关,因此,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及医院的声誉;供应室的规范管理是医院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为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分析院内感染在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切断感染途径,从管理和思想上提高认识,制定出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从而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现将如何落实供应室规范化管理,作出如下阐述。
1 布局合理,环境规范
供应室的布局及合理的工作流程,直接影响到消毒灭菌的质量。如供应室坐落位置不当,周围有污染或有灰尘,将给供应室带来外源性污染;内部布局不合理,可增加物品感染的机会。内部的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划分应明确,并有明显标志,取送物品要固定,不可逆行,不可交叉感染,工作人员要分工,物品要固定,工作人员的物品不可交叉使用。做到休息室与工作间分开,回收间与无菌室分开,初步清洁与严格清洗分开,无菌区和有菌区分开,减少无菌物品再污染的机会。
2 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化操作
供应室有无菌室护士职责、检查班(下收下送)护士职责、刷洗工作护士职责、敷料包装护士职责、高压灭菌锅操作人员职责。每名工作人员应尽职尽责,共保无菌物品的质量。
2.1无菌室护士应将无菌包、如静切包、缝合包、胸穿包、腰穿包、口腔护理包、换药碗等,要熟记各种包的器械数量,无菌包进入无菌室应分类放置,并按近期灭菌在后、远期灭菌在前的顺序放置,保证供应,避免浪费。应由专人放置、专人发放、每日清点一次,检查有无过期物品,发放时应严格查对,以防发错,无菌室桌面、地面每天用250mg/1新氯净擦拭。
2.2检查班(下收下送)。应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回收,应做到清洗前的消毒工作,这是减少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回收前应督促临床科室做好第一道浸泡工作,再将所有的物品放回回收室,分类浸泡处理后,才能送洗涤间清洁处理,原则上检查班下送时应采用全封闭专用车,直接送到临床科室;回收时,应采用专人、专车、专线、洁污分流;分发完毕,应将车消毒后再重新装无菌物品,发放后无菌物品应视为污染,不得放人无菌室,须再次灭菌后方可使用。
2.3护士包装无菌物品时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清洗,以避免体液、血液中蛋白质和氯化物对器械产生的腐蚀作用,且干燥后难以清洗。目前常用的消毒、清洗方法以下几种;消毒液浸泡后手工清洗、蒸馏水冲净,擦干、上油。有资料表明,物体表面的有机物会影响蒸汽穿透,达不到灭菌目的。因此洗涤后的物品质量标准应该达到以下标准。
(1)玻璃、不锈钢、搪瓷类物品应达到光亮、不挂水珠、无污渍。
(2)金属器具出现原始光泽、无污渍、无锈迹,棉布类物品清洁、干燥、无脱落纤维及棉絮。
(3)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物品,洗刷后,须用滤过的蒸馏水冲净。
3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1严格洗手,定期进行细菌检测,切断手的传播途径,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要严格按照洗手的六步法进行,可有效清除手上大部分病原微生物。
3.2加强医院使用一次性物品管理
(1)采集关,“三证”齐全;
(2)一次性物品应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专用账本,专人领取;
(3)把好收集关,专人收集、处理,一次性物品用后应浸泡消毒与毁形,建立回收制度,并做好记录。抽血用的注射器、输血器等一律装黄色医院垃圾袋,做焚烧处理,一次性物品不得回收浸泡,杜绝重复使用,处理后送到医用垃圾站,杜绝一次性物品使用后通过非法途径流入社会,减少医源性传播医院感染的发生。
3.3质量监测
(1)各种灭菌物品均贴化学指示带及放置包内化学指示卡;
(2)高压锅每日进行生物监测一次,每日早晨第一锅消毒后做B—D实验监控;
(3)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每日监测一次。空气培养无菌区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手菌落总数<5cfu/m;
(4)每日灭菌及发放的一次性物品,进行热源监测,合格后发放;
(5)做好灭菌效果监测,记录存档,灭菌物品应手感干燥,如有潮湿、包装破损、字迹不清楚或掉落地面,不得进入无菌室,需要重消毒。
(6)无菌室紫外线灯强度监测和空气监测;使用中灯管强度不低于70μw/cm2,有效距离1m,每日照射二次,30—60分/次;每周用3—5%过氧乙酸熏、蒸一次,每月对无菌室进行空气培养和细菌培养各一次。
通过以上规范的管理措施,强化了供应室对再生物品的质量控制,为临床科室提供了优质安全的无菌物品,使我们各项工作都达到要求,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为有效地防止院内感染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