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交联程度聚羟基氨基甲酸酯的合成及其表征

来源 :聚氨酯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1230_yuz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将不同比例的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型五元环状碳酸酯(5CC-TMPTGE)和二官能度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型五元环状碳酸酯(5CC-PPGDGE)进行混合,再与乙二胺进行反应制备聚羟基氨基甲酸酯(PHU)。5CC-TMPTGE的引入改善了PHU的交联密度,从而改善产物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密度最高的PHU-3具有4.5%的低溶胀度和98.4%的高凝胶含量,相应的拉伸强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也分别达到26.8 MPa和78.3℃,其热失重试验质量损失50%时的温度最高。
其他文献
17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境内出现了大量藏式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都纲作为主体的三段式殿堂是其中重要的建筑形制之一。对于该类建筑究竟和西藏殿堂建筑平面有何相同和不同,内蒙古地区是如何仿照西藏地区的殿堂的,学界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课题组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史料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证实了蒙藏两地藏式殿堂平面的渊源关系,并明确了内蒙古地区都纲为主体的殿堂平面是依照西藏成熟期殿堂平面而修建的。
现有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多为类型研究,且以定性研究居多。该文利用空间句法为理论基础,运用Depthmap软件对大贺庄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通过对其整合度、控制值、深度值、选择值进行量化解析,首先从整体结构方面来解析大贺庄村的空间结构特征,其次将古村和新村范围内公共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大贺庄村在村落发展过程中,公共空间的拓扑中心由古村转移到新村内,传统空间肌理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损坏,同时本地传统风貌特色由于新村建设也遭到破坏,但古村内公共空间结构仍然起主导作用。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踏勘,对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由“山水格局—乡村聚落—单体民居”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构成的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体系框架,并对该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特征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聚落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结构与民族文化特征,聚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宗教核心、民俗多元的特征,服务个体精神需求的私密空间位于民居最核心的隐秘所在。
论述了静电纺丝聚氨酯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这种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过滤材料、功能服装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旅游地居民意愿是旅游地理中的重要议题。处于旅游发展初涉阶段中都市近郊区的优质乡村遗产旅游地居民意愿研究相对较少。而其支持与参与意愿因其村落区位、资源禀赋、旅游感知等条件而有其自身特点。该文以青岛即墨凤凰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Logit嵌套模型对村落留守居民支持与参与意愿展开定量分析。研究认为:①村民的旅游支持意愿更依赖自身及家庭客观资源条件,体现出旅游地生命周期中初级阶段的典型特征;②区位、老龄及空心化对村民旅游支持和参与意愿的影响侧重及程度不同。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凤凰村的旅游发展
该文以澳门逸园赛狗场为例,尝试在场地具有多元需求的背景下,探索如何更加合理地满足各方需求、展开城市设计.经调查研究、场地分析与方案设计后,得出此类城市设计的方法,即:
为提高湿固化聚氨酯胶黏剂的耐水性,通过蓖麻油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双重交联改性,制备了一系列湿固化聚氨酯胶黏剂。研究了蓖麻油及KH550用量对胶黏剂稳定性、耐水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蓖麻油占混合软段的质量分数为30%、添加KH550质量分数为10%时,制备的湿固化聚氨酯胶黏剂可稳定贮存6个月,且其固化膜的平衡吸水率小于2.0%,在25℃水中浸泡30 d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城市运营是近年来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结合了城市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城市竞争力思维的一种基于市场化运作的综合开发建设运营理念。该文通过浅析深圳华润大冲村旧村改造项目中的商业运营定位、设计亮点和项目效益,探讨城市运营思维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实践意义与理论基础,以期对未来全国性城市更新改造的趋势与方向有所裨益。
以自制的系列醇胺碳酸盐EDA-PO-100、EDA-PO-200或EDA-PO-300与环戊烷、水组成混合发泡剂,制备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研究了醇胺碳酸盐/环戊烷/水混合发泡剂对聚氨酯泡沫材料力学性能、导热系数和泡沫结构的影响,并与环戊烷/水发泡体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醇胺碳酸盐/环戊烷/水混合发泡剂制备的聚氨酯泡沫材料的综合性能均优于环戊烷/水发泡材料;其中,EDA-PO-100/环戊烷/水混合发泡的聚氨酯硬泡的导热系数最低。
在采用文化迁变的视角、把中国的一些当代建筑现象放在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历史时期中观察时,以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为轴心的运转机制为特征的镜像模式便显现出来。以地域性思潮为例,在通过这一模式追寻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时,中国建筑学也在不断地丰富自身。结合更早期的西方知识引进潮流,可以发现镜像模式在迭代中使建筑理念获得更新,从而影响建筑的物质形态,这个过程是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