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操作性学习中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对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如数字、基本的几何形状等,任何文化背景中的儿童都能发展并积累起一定的日常数学概念,如借助生活中的情景片段理解多少、大小、地点、方位等,儿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学会一些数学概念。因此,通过操作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早期儿童数学启蒙教育也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
  数学教育从学科取向到生活取向的转化中,渗透于日常生活情景,通过以操作和游戏为主的多种形式开展数学教学教育也逐渐为教师们所接受认同。然而,虽然儿童需要游戏,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但游戏不足以使儿童获得系统的学习机会,尤其在数学学习方面。因为虽然日常生活和游戏环境能为儿童提供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但这种源自儿童个体经验而形成的概念只是一种自发概念,它通常是儿童理解数学概念的中介。要使儿童的自发概念上升为确切的数学概念,促使儿童数学思维和数学概念的发展,就必须在幼儿的操作性学习中有相应的策略介入,协助幼儿运用心智改善及增进其对自我经验的了解,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实现数学知识和概念的提升。
  一、观察幼儿操作行为,解读幼儿自发概念
  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这些关系幼儿看不见,摸不着,在幼儿操作学习活动中解读其对相关数学概念理解程度时,教师除了从幼儿静态的操作结果解读外,更要从幼儿动态的操作过程中去解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仔细观察幼儿在完成任务时所用的方法、策略,还应在活动结束时询问倾听幼儿对所用策略的解释,以此为解读幼儿的对数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如在《小动物住家家》活动中,教师提供:有门牌的小动物的家,手持钥匙的小动物(门牌和钥匙上都有5以内的数字,5以内排列、大小、颜色不同的点或图形)。幼儿的任务是以数量为依据将钥匙与门牌对应,从而帮助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小婕在进行游戏时,拿起手持“●●●”钥匙的动物,点数后让它住进了“▲▲▲”门牌的家里;让手持“5”钥匙的动物住进了“5”门牌的家里;拿起手持“●●●●●”钥匙的动物,点数后让它住进了“5”门牌的家里;小婕拿起手持“▲▲▲”钥匙的动物,开始点数“1,2,3,4”,然后让它住进了“4”门牌的家里,却没有发现自己数错了。从活动中观察到小婕也能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数,偶尔会出现漏数或跳数的错误,但多采用完全对应的方式,较少使用更高水平的数物对应的方式。那么为什么小婕更完全依赖多对应的操作方式呢?这就需要细致解读小婕的操作过程:小婕可以为5个圆点、4个三角形的点子卡找到“5”“4”的数字卡进行对应,但从未发现出现这一过程的“逆向”操作,拿到数字卡只进行了找完全相同的数字符号来对应,而不会寻找数量相同的点卡来对应,这表明小婕知道一定数量的物体可以用对应的数字符号来表示,但对抽象的数字究竟表示什么并不十分清楚。显然小婕对于数概念还未真正理解,这是她很少使用数物对应这一高水平操作的真正原因。接着,她拿起手持“2”钥匙的动物,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角落里那间“2”门牌的家,结果就将其放在了“1”门牌家的右边。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手持“4”钥匙的动物,因没找到“4”门牌的家,就放在了门牌“■■■■■”和“●●●”的家中间。在这两个相似的细节中,从操作的结果来看,小婕都做错了,但看似错误的结果,蕴藏着什么呢?教师语言介入询问小婕摆放原因,小婕指着 “●●●”和“■■■■■”两间房子中间不假思索地说“这里的房子还没有造好。”显然,小婕认为虽然“房子没造好”,但将数字“4”放在“●●●”和“■■■■■”的中间是正确的,由此推测,小婕已有初步的朦胧的相邻数概念。其实,在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动作的过程就是其心理活动的过程,动作连接主体与客体,同时也反映主体与客体的特征。动作的目的性、方向性、协调性,都受到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分析、推理的影响,也就是受到主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影响,幼儿操作动作的外显性、展示性、直观性、尝试性、可视性帮助教师有效观察了幼儿思维的过程、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有助于教师从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上正确认识和解读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策略帮助,助推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相关概念的发展。
  二、抓住时机,合理运用介入策略
  教师的策略介入必须在对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进行周密细致观察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教学中,由于教师面对全体幼儿,幼儿的表现机会也相对有限,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往往难以深入、系统。相比较而言,幼儿在个别化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具有任务选择的自主性、操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材料设置的针对性等特点,能为教师提供细致、深入的观察幼儿的机会。教师则以自身语言、行为为影响媒介,或示范、或合作、或介入,施加教育影响,以刺激儿童逻辑思考,进行数学概念感悟,以期引导与改善幼儿的思维,向着预期的教育目标发展。
  实施的策略有3种:
  平行式介入策略。平行式介入指教师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与幼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活动,意在引导幼儿通过模仿,理解数学概念,起着暗示指导作用。在操作活动中,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数学操作性学习中对暗含的数学概念运用较少或不运用时,就可在幼儿附近用同样的材料进行相关的活动,但并不与幼儿发生直接的互动(自言自语或发表评价: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出暗含的概念,但无特指对象),不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过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区中,投放了积木等建筑材料,让孩子尝试建造房子,旨在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自然运用数学的相关概念—— 大小、形状、对称、空间位置等,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大小、形状、空间位置”运用、交流得多,而对于“对称”运用较少,折射出对“对称”概念的不理解,教师则独自建造出对称性的房子,并自言自语说“我的房子好漂亮,是对称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教师利用自身的言行进行概念示范,对幼儿进行有关“对称”暗示引导,幼儿随之的建构活动也就出现了“对称”。平行式介入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使幼儿在无意识中接受教师的指导,避免了教师指导可能成为幼儿活动干预的倾向。
  情景交叉式介入策略。在数学活动区创设情景性,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基于一定情景,创设将暗含概念的任务要求和幼儿的操作需要真正融合在一起的情景,有助于幼儿的操作、体验。在数学操作性学习中,当教师观察到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参与指导时,就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就操作的情况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思考,推动其对概念的理解。在“为妈妈串项链”活动中,开始幼儿只满足于用各种漂亮的珠子穿成一条项链,丝毫没有排序的概念,这时教师以妈妈的角色进入游戏,以妈妈的口吻提要求,通过和孩子共同串一条项链、比较操作结果等引导幼儿观察一种颜色、几种颜色间隔的规律排序,理解排序概念。在此过程中,仍然有幼儿自己掌握操作的主动性,教师根据幼儿操作的需要,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语言或动作上的反馈,以游戏角色之间的关系隐蔽而又自然地引导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垂直介入式策略。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推理性,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构成了数学的理论体系。数学概念的传递与建立是数学教育与学习中不容忽视的基础环节。在每一个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又有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渗透与传递。核心概念是指某个数学教育活动包含的知识点,即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需要理解和掌握并能熟悉运用的基础知识,它以明确的概念或描述性的语句表示,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的垂直干预帮助幼儿理解核心概念、描述核心概念。它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处于领导和控制地位,要求教师有效地把握干预幼儿活动的时机。如在大班的“面积守恒”(不规则图形)操作活动中,观察到幼儿虽有规则图形测量的经验,但不会迁移,此时就需教师以教师身份直接进入操作,对幼儿的思维进行直接干预:(1)引导幼儿感知、比较操作的成对图形是否一样大,指导语是“现在的图形一样大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当众演示其中一个图形变形的过程(充当了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指导语是“变形后,这两个图形一样大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思考、迁移、操作、比较变形后的成对图形的大小,进而幼儿理解无论图形的形状如何改变,变形前后的面积是恒定不变的。垂直干预属直接指导策略,更多的是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以保证幼儿对“面积守恒”活动的核心概念——“守恒的”顺利领会。
  三种指导方式中,前两种属于间接指导策略,在不影响幼儿活动进程的前提下,保证了活动的深入;第三种是直接指导策略,更多运用的是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依据幼儿活动情形,灵活选择介入的策略进行干预,有效地进行指导。
  三、创造表达机会,引进幼儿语言介入
  幼儿在操作中常常能做出很多具体的事情,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这就是没有形成概念。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不应成为只是基于操作的“哑巴数学”,所以我们需要请幼儿说说他做事的方法和理由,和幼儿分享深入的思考。如“按数分类”的活动,有一堆卡片,上面印有不同物体及不同数量,请幼儿把一样的卡片放在一起,如果他能把数量相等的卡片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由此分析他有了数的概念,但他是否真的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能解释自己这样做的道理吗?幼儿能说出这里的卡片上面都是“5”个,这可以说明他能用数去概括事物的特点。理解了数的意义。这样做的目的是支持幼儿进行元认知,学习用语言概括自己的想法,这将有助于相关概念的形成。幼儿只有形成了概念才能有效地把已有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情境中,同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某一个数学核心概念,需要有多个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进而引导幼儿用数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多个角度的确切表达,如在“1”和“许多”的感知操作阶段,教师针对小班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1”和“许多”的故事情境,出示了“1”个小熊和“许多”个棋子拼摆的“花园”,然后以“小熊去花园”的故事导入,激发幼儿操作和讲述的兴趣,孩子们很兴奋,跃跃欲试,因此,在延伸迁移阶段,在幼儿用1个和许多个棋子拼插造型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可插在棋盘上的“小树”、各种动物玩具及辅助材料,鼓励幼儿尝试创编“1”和“许多”的动物故事。孩子们大胆想象,用“1”和“许多”创编了很多丰富、有创造性的故事,语言完整、流畅,锻炼了幼儿使用数词、量词的准确性。在其中幼儿多角度理解了“1和许多”中包含的核心概念 “区分1和许多个物体,可以用1和许多描述物体的数量”“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个1合起来是许多,许多可以被分成许多个1”。所以说创造交流机会,引进幼儿自身语言介入数学概念学习的策略,能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地从多个角度描述、探究和建构数学概念,新的数学概念就能与已有的紧密联系,就能获取概念的提升。
  四、利用评价,分享交流获取经验
  操作活动结束时,教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或分散在幼儿操作的区域内,交流自己与操作材料互动产生的“成果”, 交流自己在操作活动中的心路历程 ,这个“分享环节”是在教师全面观察与把握幼儿活动情况基础上进行的,有利于幼儿表达交流与分享别人获得数学概念的经验,有利于幼儿加深对自己行为的理解,有利于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幼儿支撑起确切的数学概念。如在“等量接龙”结束评价中,任务是: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数与量之间的“等量”概念,进一步理解“把一样多的接在一起”的活动规则。教师采用交流讨论评价的形式,引导幼儿对某一接龙结果进行讨论和纠错,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明确“点和物”之间的等量关系,明确“等量”概念。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留心观察、有意识地选择个别幼儿错误的操作结果,用开放的提问引导幼儿讨论评价:“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小朋友的火车每节车厢都接对了吗?”如果大多数幼儿不能发现错误,教师则引导全体幼儿运用语言表述的方法进行检查;如果大多数幼儿很快发现了错误,教师则进一步提问:“哪里错了?怎么错了?”引导幼儿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等量”概念的策略,并能在思考解决策略时借鉴同伴的感受和经验,提高对“等量”概念的认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待数学的严谨的态度。
  如何通过操作活动结束后的交流环节的评价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首先教师要充分运用能体现或隐含一定数学概念与知识、有助于幼儿进行逻辑思考的语言向幼儿提问、或与幼儿相互交流。如“这三个不同大小的杯子,你在最大的杯子里放些什么?”“你能说说你用了多少块、什么形状的积木搭出了这艘船?”教师的语言要有效刺激幼儿进行逻辑思考,帮助幼儿完善和巩固那些正在形成的数学概念。其次在评价中鼓励和提示幼儿用一定的“数学语言”表述和交流,也是学习、感知数学概念重要途径。 幼儿在与同伴、教师及他人交流中,用数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确切的表达,实际上是在陈述、澄清、组织他们的数学思维,学习使用更精确的数学语言交流,使数学概念具有呈现性,从而有助于幼儿获取数学概念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交流过程中幼儿也会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幼儿数学多元表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评价是否合理、能否抓住核心概念,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在评价性环节真正推动幼儿有关概念的发展,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不同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用“数学语言”表达展示的机会,让幼儿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分享获取相关概念的经验,交流失败的经验。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给他们来自环境中相关概念的语言刺激和提示归纳,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给幼儿留下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并从中体验到交流的快乐。这不但有助于幼儿概念的获取、经验的迁移、社会行为的发展及自我意识的提高,还能使幼儿更加自尊、自信并富于创造,使分享环节的评价真正有实效。
  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由数、计算、几何空间、模式、测量等5个维度构成,于此相对应,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包括上述5个方面。而每个维度有包括若干具体内容,如数认知维度包括计数、基数、序数、数序、数的符号表征等内容,其中在每个内容的学习中概念都需要渗透与传递。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在操作性学习结果中暗含的数学概念的掌握,更要观察幼儿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幼儿遇到的困难、幼儿运用的策略、幼儿缺失的前期概念经验、幼儿需要的后续有关概念支持或挑战,从而提供相关操作材料、采取相应策略介入帮助幼儿在操作性学习中正确、科学、系统、概括地理解数学概念。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纲要》没有开列出一个幼儿“应该学 ”或教师“应该教”的知识技能菜单,而是通过对教师提出“做什么,怎么做和追求什么”的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教师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儿童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科学
期刊
摘 要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作品是孩子最好的表达感情的方式。面对当今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对幼儿的环境教育呢?本文提出了几点具体可行的做法,以此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增强环保的责任感,旨在把环境教育寓于美术教育中,促使幼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  环境价值观 环境审美观 宣传环保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随着幼教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早期阅读”和“幼儿主体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对 “幼儿主体性”进行界定的同时,探究了在早期阅读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方法。  关键词  早期阅读 幼儿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语言教育中十分强调尊重幼儿在语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早期阅读活动也同样如此。由于幼儿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由此可见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游戏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
期刊
活动内容:德育实践课——快乐健康校园行  活动主题:快乐健康校园行  活动班级:学前班  背景分析:  “千层之台,起于垒土。”新一代中国公民既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远大理想,又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行动,用良好的道德标尺约束自己。通过本次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对“快乐健康成长”有较深刻的认识,使他们自身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亲身探究的
期刊
纸工制作活动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活动,孩子通过剪、撕、折、粘、贴等技能来制作某一形象和物体,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自己动手制作,完成特定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责任心的良好时机。  在纸工制作活动的实施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1.纸工课上,有时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教师会布置幼儿一些任务,如带废旧物品,有些幼儿能很好的完成,而有些没带的幼儿却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妈妈忘了给我拿”“我奶奶没给我装”
期刊
摘 要  自然角是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不可缺少的一块区域,它是孩子们观察、学习、情感体验的一个场所。如何创设自然角,使自然角保持长久的吸引力, 成为幼儿主动关心、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场所。笔者结合农村幼儿园实际,从自然角创设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激发幼儿的有效探究、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3方面来简单谈谈幼儿园自然角创设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自然角 创设 观察记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设置
期刊
有关“如何开展小足球活动的教学”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足球”是一项高技术的运动项目,高超的足球技能不仅需要刻苦的锻炼,还需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幼儿来说,如何学习简单的足球技能呢?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园将足球活动游戏化,结合足球的技能特点,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活动。  小足球活动中的“三趣”是指童趣、乐趣和兴趣。“童趣”是指在活动前,为幼儿创设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可以自主探索,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
期刊
在幼儿园,孩子们每天都和文学打交道,背诵儿歌、朗诵童谣、讲述故事,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依托文学作品,幼儿背诵、复述甚至仿编能力很强,但是,一旦离开了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很少能迁移优秀的文学语言,更不用说有机、灵活、恰当地运用了。如何让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句式能更好地和幼儿生活链接,提高幼儿灵活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在生活中自主讲述的能力,我们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  一、运用
期刊
有兄弟俩,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的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过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正在伤心地哭泣,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受父母责骂。  当他们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那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马粪铲干净
期刊